專利名稱: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及成型工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學材料領域,它主要涉及一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本發明還公布了該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材料配方是按重量比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改性劑0.1-1.0份,大棚骨架按上述配方配比、凝固成需要的形狀。
所述的改性劑使用下面一種效果更佳該改性劑至少由以下6種成分按以下克數配比氟硅酸鈉900-1100克;多聚磷酸鈉800-1100克;硫酸亞鐵900-1200克;磷酸三丁脂850-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1050克;磷酸950-1250克。
本發明如果除菱鎂粉、鹵水、改性劑外,配方中還加入玻纖布按重量比5-20份其效果更佳。
在由所述的組份凝固而成的大棚骨架的外部加塑料管效果更佳。
本發明還提出了上述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它包括a、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b、將原料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c、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d、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
由本發明的材料配方成型的大棚骨架經科學實驗,證明效果如下]1、強度高經實驗,這種大棚骨架可承受現在使用的覆蓋材料(草氈等)及30厘米的大雪覆蓋。具體受載壓力,可根據不同需要任意設計;2、使用壽命長使用壽命可達20年,竹木材料一般是2-3年就需要更換,同竹竿架相比,壽命可延長5-6倍;3、空間大、無支柱單體大棚高度可達3米,棚內沒有一根支柱,便于人力操作,尤其適應機械化耕作,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面積利用率;為了滿足一些特殊需要(如在大棚內種植果樹),可以建成連體大棚,使有效使用空間大大增加;4、成本低價格與竹木骨架相當(計算竹木材料成本時應將立柱考慮在內),僅是同等荷載金屬骨架的1/3左右、水泥骨架的3/5左右;5、用材獨特具有表面光滑、防腐蝕、不生銹、阻燃、耐高溫或低溫、不怕日曬、雨淋等優良性能。克服了金屬骨架吸熱快、傳熱快、致使大棚薄膜熔化破損的缺陷;6、重量輕8米長的骨架單根重50公斤,僅是水泥骨架的1/2;7、適用面廣本骨架采用機械模具化生產,成型隨意性強,幾乎可生產任何幾何形狀的產品,可滿足廣大農戶的不同需求(種菜、養花、品種繁育、養殖等)。
8、無污染本骨架是環保型產品,無毒、無味,無論是生產過程還是農民使用的時候,都無任何污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不加玻纖布、外部無塑料管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本發明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材料配方是按重量比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改性劑0.1-1.0份,按上述配方配比、凝固成需要的形狀。
上述配方中的氧化鎂是菱鎂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一般凝膠材料所含堿性氧化鎂是凝膠劑的主要成分;鹵水也是菱鎂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這兩種物質可以起到成本低、易成型、阻燃、防水的作用,但存在變形、返鹵、硬度下降等弊病,改性劑起到克服菱鎂制品變形、返鹵、硬度下降等弊病的作用,解決了表面粗糙、不耐磨、翹曲、粉化等問題。該改性劑可以有不同的配方,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便利用不同的改性劑,現公布一種效果比較好的配方該改性劑至少包括以下6種成分按以下克數配比,但可以還含有其他組份,這些組份一般是粉劑氟硅酸鈉900-1100克;多聚磷酸鈉800-1100克;硫酸亞鐵900-1200克;磷酸三丁脂850-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1050克;磷酸950-1250克。
按上述配比后,然后再按前面所述的氧化鎂100質量100份對應改性劑0.1-1.0份、鹵水80-95份進行配比,凝固成需要的形狀后即得本發明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基本上就能完成本發明所述的效果。
菱鎂粉中的氧化鎂以遼寧大石橋為好。
鹵水中的氯化鎂以青海察爾汗為好。
其他化工原料按國標為準。實施例2 加玻纖布、外部無塑料管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其配方除菱鎂粉、鹵水、改性劑外,配方中還加入玻纖布按重量比5-20份。玻纖布起到增強產品強度和韌性的作用。在配方中加了玻纖布以后這種大棚骨架的強度進一步增加。實施例3 加玻纖布、外部帶塑料管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實施例3是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改進它是在由所述的組份凝固而成的大棚骨架的外部加塑料管。這首先起到美觀、便于安裝并彎曲的效果,并且能起到保護里面的配比物質因萬一受劇烈撞擊而不結實的作用。而且在成型時模具可以不用取出來,非常方便。成型工藝方法這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如
圖1所示,它包括a)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b)將原料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c)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d)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
上面所述的“原料”的配料是按重量比將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加改性劑0.1-1.0份,再加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攪成漿液,然后加玻纖布5-20份灌入所述的塑料管中(可以不加),其中的改性劑有不同選擇,較好的一種是至少由以下6種成分按以下克數配比,但也可以含有其他成分氟硅酸鈉900-1100克;多聚磷酸鈉800-1100克;硫酸亞鐵900-1200克;磷酸三丁脂850-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1050克;磷酸950-1250克。
步驟d中一般是經過4-20小時,產品成型。應用舉例1將氟硅酸鈉900克、多聚磷酸鈉800克、硫酸亞鐵900克、磷酸三丁脂85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克、磷酸950克粉劑進行混合。
然后在80公斤按波鎂度20配置的鹵水中加上述混合物0.1公斤,再加菱鎂粉100公斤,進行攪拌。
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將上述攪拌后的配料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應用舉例2
將氟硅酸鈉950克、多聚磷酸鈉1000克、硫酸亞鐵1000克、磷酸三丁脂10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90克、磷酸1100克粉劑進行混合。
然后在90公斤按波鎂度30配置的鹵水中加上述混合物0.7公斤,再加菱鎂粉100公斤,進行攪拌。
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將上述攪拌后的配料再加上5公斤的玻纖布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應用舉例3將氟硅酸鈉1100克、多聚磷酸鈉1100克、硫酸亞鐵1200克、磷酸三丁脂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1050克、磷酸1250克粉劑進行混合。
然后在95公斤按波鎂度35配置的鹵水中加上述混合物1公斤,再加菱鎂粉100公斤,進行攪拌。
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將上述攪拌后的配料再加上20公斤的玻纖布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
權利要求
1.一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材料配方是按重量比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改性劑0.1-1.0份,大棚骨架按上述配方配比、凝固成需要的形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劑使用下面一種效果更佳該改性劑至少由以下6種成分按以下克數配比氟硅酸鈉900-1100克;多聚磷酸鈉800-1100克;硫酸亞鐵900-1200克;磷酸三丁脂850-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1050克;磷酸950-1250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6種成分均為粉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除菱鎂粉、鹵水、改性劑外,配方中還加入玻纖布按重量比5-20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的組份凝固而成的大棚骨架的外部加塑料管。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菱鎂粉中的氧化鎂以遼寧大石橋為好。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鹵水中的氯化鎂以青海察爾汗為好。
8.一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它包括a)根據用戶要求選取粗細、長短合適的塑料管;b)將原料灌入塑料管中,然后兩端扎口;c)按照用戶的需要將塑料管連接或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置于平坦處,凝固成型;d)若干小時后,產品成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原料的配料是按重量比將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加改性劑0.1-1.0份,再加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攪成漿液,然后加玻纖布5-20份灌入所述的塑料管中,其中的改性劑最好是至少由以下6種成分按以下克數配比氟硅酸鈉900-1100克;多聚磷酸鈉800-1100克;硫酸亞鐵900-1200克;磷酸三丁脂850-1100克;高級補強白碳黑880-1050克;磷酸950-1250克。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的成型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d中經過4-20小時,產品成型。
全文摘要
一種高強度復合材料大棚骨架,其材料配方是按重量比菱鎂粉即氧化鎂粉劑100份;按照波鎂度要求20-35配置的鹵水即氯化鎂溶液80-95份;改性劑0.1-1.0份,大棚骨架按上述配方配比、凝固成需要的形狀。它壽命長、強度高、有效使用空間大、且不銹蝕、成本低。本發明還公開了其成型工藝。
文檔編號C04B14/42GK1436748SQ02103670
公開日2003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8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8日
發明者李學術 申請人:李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