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格版樓層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文檔序號:2013573閱讀:44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格版樓層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一種格版樓層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具體而言,本發明關 于一種建造格版樓層結構的施工方法,應用此格版樓層的建筑物將可有 效減少微振效應的發生。
背景技術
目前制造業廠房的興建,特別是晶圓廠等高科技制造業廠房,由于 精密制程機具需穩定設置之故,其廠房樓板必須要能抵抗輕微的振動。 為達到上述抵抗微振的要求, 一般均使用具有耐震特性的格子板做為廠 房樓板及安裝機具設備的主要結構。圖l所示的格子板結構,具有復數個格孔彼此間隔排列, 一般用于 需置放精密制程機具的樓層或樓板結構。然而,部分格子板結構由于受 限于原本的設計強度及應用方式,因此一旦受到超越原設計強度的波動 ,仍舊無法有效減少微振效應,對精密制程機具及生產線的穩定而言皆 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風險。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供有效減少建筑結 構微振效應的發生。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供提升建筑結構整體的抗震性與穩定性。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的施工方法,供有效 率的形成格版樓層結構。本發明的格版樓層結構包含主梁邊框,下層梁以及上層梁。主梁邊 框包含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及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其中第一主梁 與第二主梁藉角隅的復數根主柱彼此相連共同圍成主梁邊框。下層梁跨設于第二主梁的間,包含復數個溝槽彼此間隔排列;每一根上層梁包含 交錯部,且彼此平行跨置于第一主梁間。其中下層梁的溝槽與復數根上 層梁的交錯部對應相接,下層梁與上層梁彼此交錯疊合形成柵狀樓層結 構,具有復數個格孔。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設 置一主梁邊框,包含于基地角隅的復數根主柱間,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 一主梁彼此平行連接主柱,及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彼此平行連接 主柱;接著于第二主梁間跨設下層梁;隨后于第一主梁間跨置復數根上 層梁;最后對應接合交錯部與溝槽,形成具有復數個格孔的一柵狀樓層結構。


圖1所示為習知的格子板結構圖2a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2b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3a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3b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4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5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組合立體6a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6b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7a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7b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8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9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10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11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另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12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施工方法之步驟流程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格版樓層結構110柵狀樓層結構120格孔200主梁邊框210第一主梁211第一主梁頂端212第一主梁支柱接合部213凸緣220第二主梁組221第二主梁頂端222第二主梁支柱接合部230上層筋240箍筋網250箍筋組300主柱400支柱410支柱鋼筋續接器420支柱縱向筋500下層梁510溝槽520梁箍筋521彎勾530下層筋531下層筋鋼筋續接器 540下層梁支柱接合部 541接孔 550橋接結構 600上層梁610接續筋 620交錯部 621第一側 622第二側630交錯部鋼筋續接器640鞍部641鞍部箍筋組650容置槽660上層接合梁661上層筋662上層筋鋼筋續接器663鋼筋670鋼筋帽蓋組680模板組681卡止柱700對偶肋箍筋710第一對偶肋箍筋711第一連接部712第一支部720第二對偶肋箍筋721第二連接部722第二支部730第三對偶肋箍筋731第三連接部732第三支部740第四對偶肋箍筋741第四連接部742第四支部750第五對偶肋箍筋751第五連接部 752第五支部 760第六對偶肋箍筋 761第六連接部 762第六支部 770梁接續結構 800第一方向 900第二方向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及其施工方法,供有效減少建筑結構 微振效應的發生。本發明的格版樓層結構較佳形成一格版樓層結構單元, 可因應建筑基地的面積彼此串聯結合至所需的大小。當建筑結構因外力 影響而發生微振,本發明的格版樓層結構所具備的抗微振性將可有效減 少微振效應的發生。此處所言的建筑結構,較佳指應用本發明格版樓層 的建筑結構體,例如廠房建筑等。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格版 樓層結構亦可包含樓房建筑、倉儲建筑等建筑結構。本發明的格版樓層結構較佳包含主梁邊框200,下層梁500以及上 層梁600。圖2a至圖6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一較佳實施例。如 圖2的較佳實施例所示,主梁邊框200包含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210 及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220,其中第一主梁210與第二主梁220藉角 隅的復數根主柱300彼此相連共同圍成主梁邊框200。在本實施例中,預 先設置或吊放第一主梁210及第二主梁220于復數根主柱300的頂部, 形成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210及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220后,于第 一主梁210及第二主梁220與主柱300頂端的交會處設模灌漿以形成主 梁邊框200的角隅。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使用預鑄的方式直接形 成主梁邊框200,而后吊放至基地角隅的復數根主柱300上。如圖2a及圖2b的較佳實施例所示,第一主梁210的底端沿徑向兩 側延伸形成凸緣213。如圖2a及圖2b所示,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第一主梁210為一具倒T形剖面的梁結構。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主梁 210亦可為一般方形或長方形剖面的梁結構,并于底端沿徑向兩側設置 鋼筋接續器續接鋼筋或設置鋼梁以形成凸緣213。如圖2a所示,第一主 梁210與第二主梁220較佳均進一步包含上層筋230,上層筋230設置 于第一主梁的頂端211及第二主梁的頂端221,并與主柱300相連。在 較佳實施例中,第二主梁220的頂端221進一步設置有箍筋組250,與 上層筋230套接疊合。如圖2a及圖2b所示,本發明的格版樓層結構進一步包含復數根支 柱400,與下層梁500、第一主梁210及第二主梁220彼此對應接合。其 中下層梁500、第一主梁210及第二主梁220分別具有支柱接合部,支 柱400的頂端連接有復數根支柱縱向筋420,與第一主梁支柱接合部212、 第二主梁支柱接合部222及下層梁支柱接合部540彼此對應相接。如圖 2a及圖2b的較佳實施例所示,每一支柱接合部具有復數個接孔541,供 支柱縱向筋420穿過些接孔541后與支柱400接合。在此較佳實施例中, 支柱400的頂端設置有復數個鋼筋續接器410,供與些支柱縱向筋420 接合。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使用預鑄的方式,于支柱400的頂端 直接形成支柱縱向筋420。此外,每一支柱接合部為較佳于側邊設置有 壓力灌漿口,供以微膨脹砂漿壓力灌漿。如圖2a的較佳實施例所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下層梁500較佳 沿第一方向800跨設于第二主梁220之間,并包含復數個溝槽510彼此 間隔排列。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相鄰的兩溝槽510間較佳設置有復數根 梁箍筋521彼此間次排列,每一梁箍筋521具有二側邊及分別連接二側 邊底端的底邊,每一側邊的自由端彎曲形成彎勾521,如圖2a及圖2b 所示。如圖3a的較佳實施例所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每一根上層梁 600包含復數個交錯部620。如圖3a所示,每一根上層梁600較佳沿第 二方向900彼此平行跨置于第一主梁210間,其中第二方向900平行于 第一方向800的法線方向,交錯部620與下層梁500的溝槽510彼此對 應相接,交錯疊合形成柵狀樓層結構110,具有復數個格孔120。如圖3a所示,每一根上層梁600的端部較佳進一步設置有接續筋610,供搭 接于第一主梁210上。如圖3a的較佳實施例所示,第一主梁210的頂 端進一步設置有與之對應套接的箍筋網240,并與接續筋610及上層筋 230疊接。在如圖3a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每一根上層梁600的交錯部 620具有第一側621及第二側622,第一側621及第二側622分別連接有 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彼此間隔排列。如圖3a所示,交錯部620較佳進 一步包含內嵌的復數個鋼筋續接器630,供與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對 應接合。如圖3a及圖3b所示,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進一步包含第一對偶 肋箍筋710、第二對偶肋箍筋720以及第三對偶肋箍筋730彼此漸次排 列于第一側621。第一對偶肋箍筋710包含連接部711及支部712;第二 對偶肋箍筋720包含連接部721及支部722;第三對偶肋箍筋730包含 連接部731及支部732。第一對偶肋箍筋710連接部711的長度小于第 二對偶肋箍筋720連接部721的長度,且第二對偶肋箍筋720連接部721 的長度小于第三對偶肋箍筋730連接部731的長度。在此較佳實施例中, 如圖3b所示,先設置連接部長度最小的第一對偶肋箍筋710,并依序設 置次長的第二對偶肋箍筋720及長度最長的第三對偶肋箍筋730與內嵌 的復數個鋼筋續接器630對應接合。如圖3b的較佳實施例所示,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進一步包含第四 對偶肋箍筋740、第五對偶肋箍筋750以及第六對偶肋箍筋760彼此漸 次排列于第二側622。第四對偶肋箍筋740包含連接部741及支部742; 第五對偶肋箍筋750包含連接部751及支部752;第六對偶肋箍筋760 包含連接部761及支部762。如圖3所示,排列于第二側的第四對偶肋 箍筋740、第五對偶肋箍筋750以及第六對偶肋箍筋760,與排列于第一 側621的第一對偶肋箍筋710、第二對偶肋箍筋720以及第三對偶肋箍 筋730彼此對應設置于交錯部620的二側。如圖3b所示,在此較佳實施 例中,第六對偶肋箍筋760連接部761的長度小于第五對偶肋箍筋750 連接部751的長度,且第五對偶肋箍筋750連接部751的長度小于第四 對偶肋箍筋740連接部741的長度,其設置方式依第一對偶肋箍筋710、第二對偶肋箍筋720及第三對偶肋箍筋730的設置方式設置。如圖4所示,第二主梁220較佳進一步包含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 設置于第二主梁220的二側邊。如圖4的較佳實施例所示,其中連接于 交錯部620第一側621的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與連接于一相鄰交錯 部620第二側622的復數組對偶肋箍筋,彼此相嵌形成梁接續結構770。 如圖4的較佳實施例所示,梁接續結構770進一步包含鋼筋帽蓋組670, 與梁接續結構770疊接。在此較佳實施例中,梁接續結構770的二側設 置有模板組680,供灌漿以形成梁接續結構700的整體,如圖5所示。 在如圖5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模板組680包含有卡止柱681,可滑移 地搭接于每一上層梁600的頂面,當梁接續結構700灌漿成形后,模板 組680即可被卸載并完成格板樓層結構100。圖6a至圖ll所示為本發明格版樓層結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如圖 6a及圖6b的較佳實施例所示,建筑基地上設置有復數根主柱300彼此 間隔排列,并設置有復數根支柱400排列于其間。如圖6a所示,第一主 梁210設置于相鄰的二主柱300間,下層梁500沿第一方向800跨置于 相鄰的二支柱400間,平行于第-一主梁210。在如圖6a所示的較佳實施 例中,下層梁500另包含下層筋530設置于下層梁500的二端部,第二 主梁220則沿第二方向900并列設置于復數根主柱300間,且下層筋530 延伸穿過支柱接合部與第二主梁220相接,如圖6b所示。圖7a及圖7b所示為圖6a及圖6b所示實施例的另一較佳替代實施 例,在此實施例中,下層筋530延伸穿過下層梁支柱接合部540,與設 置于相鄰格版樓層結構100下層梁500的另一下層筋530彼此交錯排列 于相鄰的二支柱400間,以形成橋接結構550。在如圖7a及圖7b所示 的較佳實施例中,使用較短跨距的下層梁500跨置于相鄰的二支柱400 間,并續接長度較長的下層筋530,以形成橋接結構550。如圖8及圖9所示,第一主梁210與第二主梁220 二端的底部較佳 設置有下層筋530,供與主柱300搭接。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 于第一主梁210及第二主梁220預鑄成形時,于二端部形成凸緣而跨置 于主柱300間。如圖9的較佳實施例所示,復數根上層梁600沿第二方向900彼此平行跨置于第一主梁210間,每一根上層梁600的交錯部620 包含有鞍部640,鞍部640彼此間隔排列形成容置槽650橫跨于第--主 梁210間。如圖9及圖10所示,在此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隔板樓層結構 100另包含上層接合梁660與容置槽650對應設置。如圖9及圖10的較 佳實施例所示,上層接合梁660具有上層筋661,其中上層筋661延伸 穿過容置槽650,部份設置容納于鞍部640,部分穿越相鄰的鞍部640, 而與第二主梁220相接。如圖10所示,鞍部640另包含有箍筋組641, 沿第一方向800設置于鞍部640的頂面,并與部份上層筋660鄰接。如 圖10的較佳實施例所示,鞍部640進一步包含鋼筋帽蓋組670,與穿越 相鄰鞍部640的部分上層筋660疊接。在此較佳實施例中,鋼筋帽蓋組 670的二側設置有模板組680,供灌漿以形成上層接合梁660的整體。在 如圖ll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模板組680包含有卡止柱681,可滑移地 搭接于每一上層梁600的頂面,俟上層接合梁660灌漿成形后,模板組 680即可被卸載并完成格板樓層結構100。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格版樓層結構的施工方法。圖12所示為本發明 格版樓層結構施工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步驟流程圖。如圖12所示,首先進 行步驟IOIO,設置一主梁邊框。設置主梁邊框步驟IOIO包含于一基地 角隅的復數根主柱300間,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210彼此平行連 接主柱300,及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220彼此平行連接主柱300, 第一主梁210與第二主梁220藉復數根主柱300彼此相連。設置主梁邊框步驟1010進一步包含于第一主梁210的頂端211及第 二主梁220的頂端221設置上層筋230,并連接主柱。在前述的上層筋 設置步驟中,進一步包含設置箍筋網240與第一主梁210的頂端211對 應套接,并與上層筋230疊接。并且,前述步驟亦包含于第二主梁的頂 端221設置箍筋組250,而與上層筋230疊接。此外,在進行設置主梁 邊框步驟1010時,進一步包含于基地設置復數根支柱400,并將些支 柱400與第一主梁210、第二主梁220所分別具有的支柱接合部接合。 然而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亦可于復數根主柱300間預先設立并排的復數根支柱400彼此間隔排列,而后于復數根支柱400間跨設下層梁500 與復數根并列的第一主梁300彼此平行設置。前述的支柱接合步驟進一步包含于每一根支柱400的頂端設置復 數個鋼筋續接器410,以及準備復數根支柱縱向筋420穿過些支柱接合 部的復數個接孔541,以接合支柱縱向筋420與些鋼筋續接器410。前 述的支柱接合步驟進一步包含于支柱接合部側邊的壓力灌漿口,以微膨 脹砂漿壓力灌漿。接著進行步驟1030,于第二主梁220間跨設下層梁。下層梁跨設 步驟1030包含于并列的第一主梁210間跨設下層梁500與相鄰的二支 柱400相接,下層梁500具有復數個溝槽510彼此間隔排列。下層梁跨 設步驟1030進一步包含于相鄰的兩溝槽510間設置復數根梁箍筋520 彼此間次排列,及彎曲每一梁箍筋520每一側邊的一自由端形成彎勾 521。前述的下層梁跨設步驟1030并進一步包含于第二主梁220的二側 設置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此外,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下層梁跨設 步驟1030亦包含于下層梁500的二端部續接下層筋500,及延伸下層 筋500與第二主梁220相接。隨后進行步驟1050,跨置復數根上層梁。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于 并列的第一主梁210間,跨置復數根上層梁600,每一根上層梁600的 二端部設置有接續筋610,供與第一主梁210搭接,其中每一根上層梁 600并具有交錯部620。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包含于每一根上層梁600 的交錯部620設置肋箍筋700。交錯部620具有第-一側621及第二側622, 分別供連接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彼此間隔排列。上述的肋箍筋設置步驟包含連接第一對偶肋箍筋、第二對偶肋箍筋 以及第三對偶肋箍筋彼此漸次排列于第一側621,對偶肋箍筋的每一肋 箍筋均包含有連接部及支部,第一對偶肋箍筋連接部711的長度小于第 二對偶肋箍筋連接部721的長度,且第二對偶肋箍筋連接部721的長度 小于第三對偶肋箍筋連接部731的長度。相對于排列對偶肋筋于交錯 部620的第一側621,前述的肋箍筋設置步驟亦包含連接第四對偶簡支 箍740、第五對偶簡支箍750以及第六對偶簡支箍760彼此漸次排列于第二側622,與第一側621的第一對偶簡支箍710、第二對偶簡支箍720 以及第三對偶簡支箍730彼此對應設置于交錯部620的二側。上述的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另包含相嵌交錯部620第一側621的 復數組對偶肋箍筋700,與相鄰交錯部620第二側622的復數組對偶肋 箍筋700,以形成梁接續結構770。前述的梁接續結構形成步驟進一步 包含疊接鋼筋帽蓋組670與其相接,以及于梁接續結構770的二側設置 模板組680,并灌漿形成梁接續結構770的整體。此外,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另包含于每一 根上層梁600的交錯部620形成鞍部640,彼此間隔排列形成容置槽650 橫跨于第一主梁210間。其中,前述的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另包含準 備一上層接合梁660與容置槽650對應設置,上層接合梁660具有上層 筋661,上層筋661延伸穿過容置槽650,部份設置容納于鞍部640,部 分穿越相鄰的鞍部640與第二主梁220相接。前述的上層筋設置步驟進 一步包含連接鋼筋續接器662于上層筋661的一端部以延伸其長度。在 此較佳實施例中,上層梁跨置步驟1050另包含于鞍部640鄰接上層筋 661處設置箍筋組641,以及疊接鋼筋帽蓋組670與穿越相鄰鞍部640 的部分上層筋661相接。最后進行步驟1070,對應接合交錯部與溝槽, 形成具有復數個格孔120的柵狀樓層結構110,并設模灌漿以形成格板 樓層結構100。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 發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相反地,包含于申請專利范圍的精神及范圍的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于 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包含一主梁邊框,包含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及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其中第一主梁與第二主梁共同圍成主梁邊框;一下層梁,跨設于第二主梁之間,包含復數個溝槽彼此間隔排列;以及復數根上層梁,其中每一根上層梁包含一交錯部,且每一根上層梁彼此平行跨置于第一主梁間;其中,下層梁的溝槽與復數根上層梁的交錯部對應相接,下層梁與上層梁彼此交錯疊合形成一柵狀樓層結構,具有復數個格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其中相鄰的兩溝槽間設置 有復數根梁箍筋彼此間次排列,每一梁箍筋具有二側邊及分別連接二側邊 底端的一底邊,每一側邊的一自由端彎曲形成一彎勾。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其中每一根上層梁的交錯 部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第一側及第二側分別連接有復數組對偶肋箍 筋彼此間隔排列連接于交錯部,第一側的復數組對偶肋箍筋,并與連接于 一相鄰交錯部第二側的復數組對偶肋箍筋,彼此相嵌形成一梁接續結構。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復數組對偶肋箍筋進一步 包含一第一對偶肋箍筋、 一第二對偶肋箍筋以及一第三對偶肋箍筋彼此漸次排列于第一側,其中對偶肋箍筋的每一肋箍筋均包含有一連接部及一支 部,第一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小于第二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且 第二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小于第三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復數組對偶肋箍筋進一步 包含一第四對偶肋箍筋、 一第五對偶肋箍筋以及一第六對偶肋箍筋彼此漸次排列于第二側,其中排列于第二側的第四對偶肋箍筋、第五對偶肋箍筋 以及第六對偶肋箍筋,與排列于第一側的第一對偶肋箍筋、第二對偶肋箍 筋以及第三對偶肋箍筋彼此對應設置于交錯部的二側,對偶肋箍筋的每一 肋箍筋均包含有一連接部及一支部,第六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小于第 五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且第五對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小于第四對 偶肋箍筋連接部的長度。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版樓層結構單元,其中每一根上層梁的交錯 部包含有一鞍部,鞍部彼此間隔排列形成一容置槽跨置于第一主梁間,供 與一上層接合梁對應設置,上層接合梁具有一上層筋,上層筋延伸穿過容 置槽,部份設置容納于鞍部,部分穿越相鄰的鞍部,而與第二主梁相接。
7. —種格版樓層結構單元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設置一主梁邊框,包含于一基地角隅的復數根主柱間,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彼此平行連接主柱,及架設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彼此平行連接主柱,第一主梁與第二主梁藉復數根主柱彼此相連;于第二主梁間跨設一下層梁,下層梁包含復數個溝槽彼此間隔排列; 于第一主梁間跨置復數根上層梁,每一根上層梁包含一交錯部;以及 對應接合交錯部與溝槽,形成具有復數個格孔的一柵狀樓層結構。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上層梁跨置步驟另包含 于交錯部設置肋箍筋,交錯部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分別連接有復數組對偶肋箍筋彼此間隔排列;以及相嵌交錯部第一側的復數組對偶肋箍筋,與一相鄰交錯部第二側的復 數組對偶肋箍筋,形成一梁接續結構。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上層梁跨置步驟另包含 于每一根上層梁的交錯部形成一鞍部,彼此間隔排列形成一容置槽跨置于第一主梁間;以及準備一上層接合梁與容置槽對應設置,上層接合梁具有一上層筋,上 層筋延伸穿過容置槽,部份設置容納于鞍部,部分穿越相鄰的鞍部,而與 第二主梁相接。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另包含以下步驟 于復數根主柱間設立并排的復數根支柱彼此間隔排列;于復數根支柱間跨設一下層梁與復數根并列的第一主梁彼此平行設 置,下層梁包含復數個溝槽彼此間隔排列;以及對應接合溝槽與上層梁的交錯部,形成具有復數個格孔的一柵狀樓層 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格版樓層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包含主梁邊框,下層梁以及復數根上層梁。主梁邊框包含并列的復數根第一主梁及并列的復數根第二主梁,藉角隅的復數根主柱彼此相連共同圍成主梁邊框。下層梁跨設于第二主梁之間,包含復數個溝槽彼此間隔排列;每一根上層梁包含交錯部,且彼此平行跨置于第一主梁間。其中下層梁的溝槽與復數根上層梁的交錯部對應相接,下層梁與些上層梁彼此交錯疊合形成柵狀樓層結構,具有復數個格孔。
文檔編號E04B1/98GK101255748SQ20071007995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27日
發明者尹衍樑 申請人: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巴青县| 泰和县| 奉贤区| 安吉县| 昌平区| 湖南省| 吴忠市| 佛坪县| 汪清县| 大邑县| 宝应县| 海原县| 通河县| 临高县| 布尔津县| 茌平县| 龙里县| 涞水县| 界首市| 德江县| 三都| 勃利县| 麻栗坡县| 峨山| 苏尼特左旗| 峨眉山市| 宜君县| 黔南| 黔西| 乌什县| 时尚| 宁河县| 枣强县| 青河县| 三都| 宾川县| 越西县| 鄂州市| 宁阳县|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