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操作平臺,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登高作 業的安裝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
技術背景目前現有的登高作業操作,主要采用搭設腳手架、直梯或人字梯等方 式,釆用這兩種方式都有其局限性,腳手架存在移動不方便、拆搭麻煩浪 費人力和時間等缺陷,而人字梯等還存在高度受限、存在潛在危險等問題。 兩種方式均不適用于頻繁更換施工地點的登高作業。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拆搭方便、適用性廣、 安全可靠的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以滿足登高作業的需要,克服現有技 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框架、爬梯、施 工平臺、扶手和穩定翼架;所述主體框架為框架結構包括立柱和斜撐,所 述主體框架底部設有行走輪;所述施工平臺固定設置在主體框架上部;所 述爬梯設置主體框架內,其從主體框架底部一直延伸至施工平臺高度,施 工平臺上相應于爬梯處設有人員出入口;所述扶手設置在操作平臺上方, 延伸在施工平臺兩側邊,與主體框架鉸接。由以上公開的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主體框架下方設置行 走輪,并將施工平臺設置在主體框架上,通過移動行走輪達到移動施工平 臺的目的,配合穩定翼架可以使平臺在指定地點能夠穩定支撐并增加移動 平臺的穩定性。而且通過將扶手與主體框架鉸接,可以在移動過程中碰到障礙物時,方便的將扶手放下,通過障礙物之后在將扶手豎立固定,以適 應不同的施工場合。此外,還可以將主體框架分層設計,使各層疊加,使 用時可以根據施工高度的不同增、減層數,達到適應不同高度施工的目的。 綜述,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節約工程成本,而且運輸方便,無需專業人員 即可拆裝,具有利用率高、經濟實惠等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立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包括主體框架1、爬梯2、施工平臺3、扶手4和穩定翼架5;所述主體框架1為框架結構包括 立柱101和斜撐102,所述主體框架1底部設有行走輪103;所述施工平臺 3固定設置在主體框架1上部;所述爬梯2設置主體框架內,其從主體框架 底部一直延伸至施工平臺3高度,施工平臺3上相應于爬梯3處設有人員 出入口 301;所述扶手4設置在操作平臺3上方,延伸在施工平臺3兩側邊, 與主體框架1鉸接。所述施工平臺兩側的扶手4通過連桿401相連。所述穩定翼架5為三角支撐架,其遠離主體框架立柱101的一端設有 調節螺桿501,通過調節螺桿501支撐在地面上。所述行走輪103有四個,包括兩個萬向輪和兩個可剎輪。 所述主體框架1上還設有多層相互疊加連接的可拆卸框架104。
權利要求1.一種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框架(1)、爬梯(2)、施工平臺(3)、扶手(4)和穩定翼架(5);所述主體框架(1)為框架結構包括立柱(101)和斜撐(102),所述主體框架(1)底部設有行走輪(103);所述施工平臺(3)固定設置在主體框架(1)上部;所述爬梯(2)設置主體框架(1)內,其從主體框架(1)底部一直延伸至施工平臺(3)高度,施工平臺(3)上相應于爬梯(2)處設有人員出入口(301);所述扶手(4)設置在操作平臺(3)上方,延伸在施工平臺(3)兩側邊,與主體框架(1)鉸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 施工平臺兩側的扶手(4)通過連桿(401)相連。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 穩定翼架(5)為三角支撐架,其遠離主體框架立柱(101)的一端設有調 節螺桿(501),通過調節螺桿(501)支撐在地面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 主體框架(1)上還設有多層相互疊加連接的可拆卸框架(104)。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現場登高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 行走輪(103)有四個,包括兩個萬向輪和兩個可剎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操作平臺,具體公開了一種用于登高作業的安裝施工登高移動平臺。包括主體框架、爬梯、施工平臺、扶手和穩定翼架;所述主體框架為框架結構包括立柱和斜撐,所述主體框架底部設有行走輪;所述施工平臺固定設置在主體框架上部;所述爬梯設置主體框架內,其從主體框架底部一直延伸至施工平臺高度,施工平臺上相應于爬梯處設有人員出入口;所述扶手設置在操作平臺上方,延伸在施工平臺兩側邊,與主體框架鉸接。本實用新型具有拆搭方便、適用性廣、安全可靠等優點。
文檔編號E04G1/00GK201125524SQ200720076028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12日
發明者孫榮良, 杰 黃 申請人:上海市安裝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