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陰角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具,具體涉及建筑模板中的陰角模板。
背景技術:
現代工程建筑中,在現場澆注混凝土而進行梁、立柱、立面墻、樓面等單元的施工時,必須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模板,建筑模板在使用時一般均為組合使用,在施工中的轉角處常用到陰角模板。傳統的陰角模板一般采用木質模板或鋼質模板。木質模板容易腐爛,重復使用次數少,且使用過程中容易與混凝土粘結,難以脫模,給施工帶來不便,并且木材的大量使用會造成森林資源的浪費;鋼質模板重量大,成本高,施工不方便,且容易銹蝕。木質模板間的連接一般用釘子,鋼質模板之間的連接一般采用螺栓螺母,搭建和拆裝均比較麻煩。近年來,出現了用塑料模板代替傳統的鋼質和木質模板的實際應用。這些塑料陰角模板內 部的筋肋設計一般采用扣板形狀的小方格形式,抗壓強度存在不足;在支撐腿的設計上,有一根單筋的、有小方格的,單筋的塑料陰角模板的筋由于成型工藝水平限制不能制造得很厚,因而承壓明顯不夠,另外一個很小的側面碰撞就會折斷;小方格設計的陰角模板,拼裝連接比較困難,大多以鉆孔然后螺栓連接或C型卡子加楔塊連接,螺栓連接現場拼接費工費時,C型卡子加楔塊連接在混凝土澆注時因震動往往松動脫落,造成漏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特別是陰角模板抗壓能力不夠、模板間連接組裝不便以及模板連接部位有間隙等缺點,提供一種抗壓能力強、與其他模板連接組裝及拆卸快捷方便的陰角模板,該陰角模板與其他模板連接后用與其配套的卡扣連接件強力鎖緊,模板間連接緊密不漏漿。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其結構特點是該陰角模板為整體呈板框形的擠塑一體件,包括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后側橫板、左側縱板、中間縱板、右側縱板、后支承腳、右支承腳、縱向肋板、前部拱形肋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橫向肋板和左部拱形肋板;縱向肋板有2塊,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為第一縱向肋板、第二縱向肋板;橫向肋板有2塊,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為第一橫向肋板和第二橫向肋板;上述的左側縱板、中間縱板、右側縱板和縱向肋板均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左側縱板、中間縱板、各縱向肋板和右側縱板相互間按照從左到右的次序依次設置,并且右側縱板的中后部設有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后側橫板和橫向肋板均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各橫向肋板和后側橫板相互間按照從前到后依次設置,并且后側橫板中右部設有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前側橫板的左端與左側縱板的前端相連,前側橫板的右端與右側縱板的前端相連;后側橫板的左端與左側縱板的后端相連;中間橫板的左端與左側縱板的前部相連,中間橫板的右端與右側縱板的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相連;中間縱板的前端與前側橫板的左部相連,中間縱板的后端與后側橫板的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相連,且中間縱板由其前部與中間橫板的左部以連為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從而由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后側橫板、左側縱板、中間縱板和右側縱板共同構成陰角模板的模板主框架,且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左側縱板和右側縱板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前側橫板、后側橫板、左側縱板和中間縱板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并且前部框架的左部和左部框架的前部為同一個部位;第一縱向肋板和第二縱向肋板均連接在前側橫板與中間橫板之間,且 均由各自的前端與前側橫板相連,均由各自的后端與中間橫板相連,并且第一縱向肋板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中右部,第二縱向肋板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右端偏左部位;第一橫向肋板和第二橫向肋板均連接在左側縱板與中間縱板之間,且均由各自的左端與左側縱板相連,均由各自的右端與中間縱板相連,并且第一橫向肋板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中后部,第二橫向肋板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后端偏前部位;前部拱形肋板的拱頂朝向前方,且該拱頂與第一縱向肋板的前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前部拱形肋板由其左部的左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與中間縱板的相交連接處,前部拱形肋板由其右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與第二縱向肋板的連接處;左部拱形肋板的拱頂朝向左方,且該拱頂與第一橫向肋板的左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左部拱形肋板由其前部的右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與中間縱板的相交連接處,左部拱形肋板由其后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縱板與第二橫向肋板的連接處;后支承腳從右方連接在后側橫板的右端上構成后側右部框形部位,右支承腳從后方連接在右側縱板的后端上構成右側后部框形部位,且右支承腳位于后支承腳的右前方;第一斜板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一斜板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縱板與第二橫向肋板的連接處,第一斜板的右后端與后支承腳的左側的前后向的中部相連,從而由后支承腳的左側后部、后側橫板的右部、中間縱板的后端部位以及第一斜板共同構成后側中間框形部位;后支承腳的后側面與后側橫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左右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后支承腳的右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后支承腳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后支承腳的左前部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后支承腳的前側面、后支承腳的左前部的左側面和第一斜板的右后端部位的前側面共同構成第一被夾部位;第二斜板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二斜板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與第二縱向肋板的連接處,第二斜板的右后端與右支承腳的前側的左右向的中部相連,從而由右支承腳的前側右部、右側縱板的后部、中間橫板的右端部位以及第二斜板共同構成右側中間框形部位;右支承腳的右側面與右側縱板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前后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右支承腳的后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右支承腳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右支承腳的左前部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右支承腳的左側面、右支承腳的左前部的前側面和第二斜板的右后端部位的左側面共同構成第二被夾部位。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I)用本實用新型的塑料陰角模板代替傳統鋼模和木質模板,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還有利于保護環境。[0017](2)本實用新型的塑料陰角模板具有與其它塑料制品相同的防水和防霉性能,并且優選采用耐腐蝕、不易變形和具有阻燃性能的材質,從而適合建筑施工要求。(3)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采用弧形拱肋設計,較之常見的格柵型陰角模板,較大程度地增加了陰角模板主框架的朝向混凝土澆注面也即工作面的抗壓強度。(4)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設有2個支承腳,支承腳采用框形結構,其作用是 第一、減輕了模板的重量,節省了塑料;第二、不僅增加了陰角模板的整體的平穩性,還作為澆筑混凝土時的支承體系的一部分;第三、與相應的斜板共同形成被夾部位,以便通過相應的卡扣連接件與相鄰的塑料建筑模板之間形成可拆式固定扣接。(5)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設有2個使用時與相鄰塑料建筑模板進行拼接的連接面,每個連接部位面上均設置有內凹的圓弧板段,從而使陰角模板在受力變形時,通過圓弧板段的變形以減少對陰角模板主框架變形的影響,有利于繼續保持平整的形狀。由于拼接的兩塊塑料建筑模板的對接面均有內凹的圓弧板段,從而可繼續保持卡扣連接件將相鄰的2塊塑料建筑模板進行可靠扣合連接的狀態,使得相鄰塑料建筑模板拼接嚴密不漏漿。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與圖I所示的陰角模板相配套的卡扣連接件的一種結構示意圖,該圖為卡扣連接件沿銷軸的中心線左右向剖視圖;圖3為與圖I所示的陰角模板相配套的塑料建筑模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I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與圖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通過圖2所示的卡扣連接件連接在一起的拼裝連接示意圖。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的名稱如下卡扣連接件I,塑料建筑模板201,第一被夾部位201a,第二被夾部位201b,陰角模板4,第一被夾部位4a,第二被夾部位4b,后側中間框形部位4c,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圓弧板段41_3_1,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右側縱板42-3,圓弧板段42-3-1,后支承腳43-1,右支承腳43-2,縱向肋板44,第一縱向肋板44-1,第二縱向肋板44-2,前部拱形肋板45,拱頂45_1,第一斜板
46-1,第二斜板46-2,橫向肋板47,第一橫向肋板47-1,第二橫向肋板47-2,左部拱形肋板48,拱頂 48-1。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方式
中對方位進行描述時,以圖I所朝向的方向為上方,以圖I背后的方向為下方,圖I中的左右方仍為描述中的左右方,圖I中的上下方向為描述中的前后方向。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所示的陰角模板和圖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為實際使用時的俯視圖,也即給出了相應的塑料建筑模板的上端面的形狀,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和圖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均為擠塑一體件,故按照圖中所示端面形狀沿上下方向進行延伸即得到相應的塑料建筑模板。[0030](實施例I)見圖1,本實施例的陰角模板4為擠塑一體件,是由材質為聚氯乙烯的塑料粒料熔化后經過相應的模具擠塑而得到的板框形塑料構件。陰角模板4包括均鉛垂設置的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左側縱板42_1、中間縱板42_2、右側縱板42_3、縱向肋板44、前部拱形肋板45、第一斜板46-1、第二斜板46-2、橫向肋板47和左部拱形肋板48,還包括后支承腳43-1和右支承腳43-2。后支承腳43_1和右支承腳43_2均為基本呈“口”形的框形部位,后支承腳43-1和右支 承腳43-2均由鉛垂設置的相應的框板依次相連構成。陰角模板4的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右側縱板42_3和各縱向肋板44均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各縱向肋板44和右側縱板42_3相互間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設置,并且右側縱板42-3的中后部、優選占前后向總長的約2/3的部位處設有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42-3-1。陰角模板4的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和各橫向肋板47均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各橫向肋板47和后側橫板41-3相互間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設置,并且后側橫板41-3的中右部、優選占左右向總長的約2/3的部位處設有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41-3-1。前側橫板
41-1的左右向的長度與左側縱板42-1的前后向的長度相等,縱向肋板44的前后向的長度與橫向肋板47的左右向的長度相等。前側橫板41-1的前側面為澆筑混凝土時的第一工作面,左側縱板42-1的左側面為澆筑混凝土時的第二工作面。陰角模板4的前側橫板41-1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前端相連,前側橫板41_1的右端與右側縱板42-3的前端相連,后側橫板41-3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后端相連。中間橫板41-2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前部、優選占前后向總長的約2/7的部位相連,中間橫板41-2的右端與右側縱板42-3的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42-3-1相連。中間縱板42_2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1的左部、優選占左右向總長的約2/7的部位相連,中間縱板42-2的后端與后側橫板41-3的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41-3-1相連,且中間縱板42-2由其前部、優選占前后向總長的約2/7的部位與中間橫板41-2的左部、優選占左右向總長的約2/7的部位以連為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從而由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和右側縱板42-3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的模板主框架,且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左側縱板42-1和右側縱板42_3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前側橫板41-1、后側橫板41-3、左側縱板42-1和中間縱板42_2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并且前部框架的左部和左部框架的前部為同一個部位。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為在向左方向上具有很大彈性模量從而成為在向左方向上基本呈剛性的第二工作面的前側支承體系。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為在向前方向上具有很大彈性模量從而成為在向左方向上基本呈剛性的第一工作面的左側支承體系。后側橫板41-3設置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41-3-1和右側縱板42_3設置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42-3-1,一方面使得圓弧板段用于增加模板主框架的強度,另一方面使得陰角模板4在變形時通過所述的圓弧板段的變形可以減少對模板主框架變形的影響,還有利于陰角模板4繼續保持平整的形狀,從而可繼續保持卡扣連接件I處于將相鄰的2塊塑料建筑模板進行可靠地扣合連接的狀態。陰角模板4的縱向肋板44有2至3塊(本實施例為2塊)。2塊縱向肋板44分左右位于中間縱板42-2與右側縱板42-3之間,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稱為第一縱向肋板44-1和第二縱向肋板44-2。2塊縱向肋板44均連接在前側橫板41_1與中間橫板41_2之間,且均由各自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1相連,均由各自的后端與中間橫板41-2相連。其中,第一縱向肋板44-1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中右部,優選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1的占左右向總長的約4/7的部位相連。第二縱向肋板44-2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右端偏左部位,優選第二縱向肋板44-2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1的占左右向總長的約6/7的部位相連,從而使得第二縱向肋板44-2與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構成陰角模板4的右側前部框形部位。陰角模板4的橫向肋板47有2至3塊(本實施例為2塊)。2塊橫向肋板47分前后位于中間橫板41-2與后側橫板41-3之間,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稱為第一橫向肋板
47-1和第二橫向肋板47-2。2塊橫向肋板47均連接在左側縱板42_1與中間縱板42_2之間,且均由各自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相連,均由各自的右端與中間縱板42-2相連。其中,第一橫向肋板47-1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中后部,優選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占前后向總長的約4/7的部位相連。第二橫向肋板47-2位于模板主框 架的左部框架的后端偏前部位,優選第二橫向肋板47-2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占前后向總長的約6/7的部位相連,從而使得第二橫向肋板47-2與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構成陰角模板4的后側左部框形部位。陰角模板4的前部拱形肋板45的拱頂45-1朝向前方,且該拱頂45_1與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優選該拱頂45-1與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端偏后部位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所述的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部是指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端至第一縱向肋板44-1前后向總長的1/4的部位;所述的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端偏后部位進一步優選為位于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后向總長的約1/8處的部位。前部拱形肋板45由其左部的左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中間縱板42-2的相交連接處,前部拱形肋板45由其右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第二縱向肋板44-2的連接處。陰角模板4的左部拱形肋板48的拱頂48-1朝向左方,且該拱頂48_1與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優選該拱頂48-1與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端偏右部位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所述的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部是指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端至第一橫向肋板47-1左右向總長的1/4的部位;所述的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前端偏后部位進一步優選為位于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前后向總長的約1/8處的部位。左部拱形肋板48由其前部的右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中間縱板42-2的相交連接處,左部拱形肋板48由其后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縱板42-2與第二橫向肋板47-2的連接處。陰角模板4的后支承腳43-1從右方連接在后側橫板41-3的右端上而作為陰角模板4的后側的右部的框形部位(簡稱為后側右部框形部位);右支承腳43-2從后方連接在右側縱板42-3的后端上而作為陰角模板4的右側的后部的框形部位(簡稱為右側后部框形部位),且右支承腳43-2位于后支承腳43-1的右前方。后支承腳43-1和右支承腳43_2的作用,一是各自通過相應的卡扣連接件I與相鄰塑料建筑模板進行可拆式固定連接,二是用于增加陰角模板4的整體的平穩性,三是作為澆筑混凝土時的支承體系的一部分。[0040]陰角模板4的第一斜板46-1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一斜板46-1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縱板42-2與第二橫向肋板47-2的連接處,第一斜板46-1的右后端與后支承腳43-1的左側的前后向的中部相連,從而使得后支承腳43-1的左側后部、后側橫板
41-3的右部、中間縱板42-2的后端部位以及第一斜板46-1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的后側的左右向的中間的框形部位4c (簡稱為后側中間框形部位4c),該中間的框形部位4c不僅增加了陰角模板4的后側部位的強度,而且由于該后側中間框形部位4c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陰角模板4的后側左部框形部位與后支承腳43-1之間,從而三者相對于陰角模板4的第二工作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在向左方向上的彈性模量很大、從 而成為在向左方向上基本呈剛性的后側支承體系。陰角模板4的后支承腳43-1的后側面與后側橫板41-3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左右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后支承腳43-1的右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后支承腳43-1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43-1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后支承腳43-1的左前部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43-1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后支承腳43-1的前側面、后支承腳43-1的左前部的左側面和第一斜板46-1的右后端部位的前側面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的位于后側的第一被夾部位4a。該第一被夾部位4a是使用時與配套的卡扣連接件I的一個夾持部位相配合的部位。陰角模板4的第二斜板46-2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二斜板46_2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第二縱向肋板44-2的連接處,第二斜板46-2的右后端與右支承腳43-2的前側的左右向的中部相連,從而使得右支承腳43-2的前側右部、右側縱板
42-3的后部、中間橫板41-2的右端部位以及第二斜板46-2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的右側的前后向的中間的框形部位4d (簡稱為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該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不僅增加了陰角模板4的右側部位的強度,而且由于該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陰角模板4的右側前部框形部位與右支承腳43-2之間,從而三者相對于陰角模板4的第一工作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在向前方向上的彈性模量很大、從而成為在向前方向上基本呈剛性的右側支承體系。陰角模板4的右支承腳43-2的右側面與右側縱板42_3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前后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右支承腳43-2的后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右支承腳43-2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43-2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右支承腳43-2的左前部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43-2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右支承腳43-2的左側面、右支承腳43-2的左前部的前側面和第二斜板46-2的右后端部位的左側面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的位于右側的第二被夾部位4b。該第二被夾部位4b是使用時與配套的卡扣連接件I的另一個夾持部位相配合的部位。陰角模板4設置前部拱形肋板45和左部拱形肋板48,并結合縱向肋板44和橫向肋板47共同配合于模板主框架,其技術效果如下一是縱向肋板44和前部拱形肋板45的存在增加了陰角模板4的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朝向前方的抗壓強度。橫向肋板47和左部拱形肋板48的存在增加了陰角模板4的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朝向左方的抗壓強度。二是施工中組裝塑料建筑模板時,同時還需用專門的模板支撐架以及相應的輔助構件所組成的模板支撐體系對塑料建筑模板進行支持和固定。本實施例中,模板支撐架直接對后支承腳43-1的右側面和右支承腳43-2的后側面進行支撐,另外,還由右側相鄰的相應的如塑料建筑模板201在右側對陰角模板4進行支撐,以及由后側相鄰的相應的如塑料建筑模板201在后側對陰角模板4進行支撐。模板支撐架以及相鄰塑料建筑模板的存在,使得澆筑混凝土時作用于前側橫板41-1的前側面上的壓力以及作用于左側縱板42-1的左側面(也即第二工作面)上的壓力主要轉變成陰角模板4的彈性變形,少量轉變成相鄰塑料建筑模板的彈性變形。前部拱形肋板45的拱頂朝向前方,并且前部拱形肋板45的左部的左后端與中間縱板42-2的中前部順著前部拱形肋板45的左部的彎曲方向相連,前部拱形肋板45的右部的右后端、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以及右支承腳43-2則順著前部拱形肋板45的右部的彎曲方向依次相連,從而形成了陰角模板4的前部拱形結構的支承體系。在模板支撐架的支撐下,由于左側支承體系和右側支承體系的彈性模量很大,澆筑混凝土時施加到前側橫板41-1的前側面(也即第一工作面)上的作用力,使得主要在前側橫板41-1、前部拱形肋板45和中間橫板41-2的各自的與第一縱向肋板44-1相連接的部位 上發生前后向的彈性變形,還包括第二斜板46-2在內的其它相應部位也均有相應的較小的彈性形變。由于前部拱形結構支承體系在向前方向上的彈性模量較大,從而振動的壓力一旦減小,則在前部拱形結構支承體系的彈性作用下即能迅速恢復至相應的狀態,從而使得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在向前方向上的彈性模量較大,在外力減少或消失時具有迅速恢復的特性,也即在搗攪混凝土時陰角模板4的第一工作面具有較好的抗變形性。三是左部拱形肋板48的拱頂朝向左方,左部拱形肋板48的前部的右前端與中間橫板41-2的左中部順著左部拱形肋板48的前部的彎曲方向相連,左部拱形肋板48的后部的右后端、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以及后支承腳43-1則順著左部拱形肋板48的后部的彎曲方向依次相連,從而形成了陰角模板4的左部拱形結構的支承體系。在模板支撐架的支撐下,由于前側支承體系和后側支承體系的彈性模量很大,澆筑混凝土時,施加到左側縱板42-1的左側面(也即第二工作面)上的作用力,使得主要在左側縱板42-1、左部拱形肋板48和中間縱板42-2的各自的與第一橫向肋板47_1相連接的部位上發生左右向的彈性變形,還包括第一斜板46-1在內的其它相應部位也均有相應的較小的彈性形變。由于左部拱形結構支承體系在向左方向上的彈性模量較大,從而振動的壓力一旦減小,則在左部拱形結構支承體系的彈性作用下即能迅速恢復至相應的狀態,從而使得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在向左方向上的彈性模量較大,在外力減少或消失時具有迅速恢復的特性,也即在搗攪混凝土時陰角模板4的第二工作面具有較好的抗變形性。四是當前部拱形肋板45的拱頂45-1連接于第一縱向肋板44_1的前端偏后部位而不是連接于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端時,可以增加前部拱形肋板45的所對的圓心角的度數,也即增加了前部拱形肋板45的彈性極限,雖然使得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在前后向上的彈性模量略有減小,但適合將陰角模板4應用在前后向上需要彈性形變稍大的場合。當左部拱形肋板48的拱頂48-1連接于第一橫向肋板47_1的左端偏右部位而不是連接于第一橫向肋板47-1的左端時,可以增加左部拱形肋板48的所對的圓心角的度數,也即增加了左部拱形肋板48的彈性極限,雖然使得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在左右向上的彈性模量略有減小,但適合將陰角模板4應用在左右向上需要彈性形變稍大的場合。(應用例)[0054]見圖3,塑料建筑模板201具有第一被夾部位201a和第二被夾部位201b。見圖4,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4與其他模板連接,例如和圖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201連接時,將卡扣連接件 I的一個夾持部位與陰角模板4的第二被夾部位5b咬合,卡扣連接件I的另一個夾持部位與塑料建筑模板201的第一被夾部位201a咬合后再進行鎖緊。以上實施例及應用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換和變化而得到相對應的等同的技術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均應該歸入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 一種陰角模板,其特征在于該陰角模板為整體呈板框形的擠塑一體件,包括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右側縱板(42-3)、后支承腳(43-1)、右支承腳(43-2)、縱向肋板(44)、前部拱形肋板(45)、第一斜板(46-1)、第二斜板(46-2)、橫向肋板(47)和左部拱形肋板(48);縱向肋板(44)有2塊,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為第一縱向肋板(44-1 )、第二縱向肋板(44-2);橫向肋板(47)有2塊,按照從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為第一橫向肋板(47-1)和第二橫向肋板(47-2); 所述的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右側縱板(42-3)和縱向肋板(44)均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左側縱板(42-1 )、中間縱板(42-2 )、各縱向肋板(44 )和右側縱板(42_3 )相互間按照從左到右的次序依次設置,并且右側縱板(42-3)的中后部設有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42-3-1);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和橫向肋板(47)均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 )、各橫向肋板(47 )和后側橫板 (41-3)相互間按照從前到后依次設置,并且后側橫板(41-3)中右部設有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41-3-1); 前側橫板(41-1)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前端相連,前側橫板(41-1)的右端與右側縱板(42-3)的前端相連;后側橫板(41-3)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后端相連;中間橫板(41-2)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的前部相連,中間橫板(41-2)的右端與右側縱板(42-3)的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42-3-1)相連;中間縱板(42-2)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_1的左部相連,中間縱板(42-2)的后端與后側橫板(41-3)的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41-3-1)相連,且中間縱板(42-2)由其前部與中間橫板41-2的左部以連為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從而由前側橫板(41-1)、中間橫板(41-2)、后側橫板(41-3)、左側縱板(42-1)、中間縱板(42-2 )和右側縱板(42-3 )共同構成陰角模板(4 )的模板主框架,且前側橫板(41 -1)、中間橫板(41-2)、左側縱板(42-1)和右側縱板(42-3 )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前側橫板(41 -1)、后側橫板(41 -3 )、左側縱板(42-1)和中間縱板(42_2 )共同構成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并且前部框架的左部和左部框架的前部為同一個部位; 第一縱向肋板(44-1)和第二縱向肋板(44-2)均連接在前側橫板(41-1)與中間橫板(41-2 )之間,且均由各自的前端與前側橫板(41-1)相連,均由各自的后端與中間橫板(41-2)相連,并且第一縱向肋板(44-1)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中右部,第二縱向肋板(44-2)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前部框架的右端偏左部位;第一橫向肋板(47-1)和第二橫向肋板(47-2 )均連接在左側縱板(42-1)與中間縱板(42-2 )之間,且均由各自的左端與左側縱板(42-1)相連,均由各自的右端與中間縱板(42-2)相連,并且第一橫向肋板(47-1)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中后部,第二橫向肋板(47-2)位于模板主框架的左部框架的后端偏前部位; 前部拱形肋板(45)的拱頂(45-1)朝向前方,且該拱頂(45-1)與第一縱向肋板(44-1)的前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前部拱形肋板(45)由其左部的左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中間縱板(42-2)的相交連接處,前部拱形肋板(45)由其右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第二縱向肋板(44-2)的連接處; 左部拱形肋板(48)的拱頂(48-1)朝向左方,且該拱頂(48-1)與第一橫向肋板(47_1)的左部以構成一體的方式相互交錯連接;左部拱形肋板(48)由其前部的右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中間縱板(42-2)的相交連接處,左部拱形肋板(48)由其后部的右后端連接在中間縱板(42-2)與第二橫向肋板(47-2)的連接處; 后支承腳(43-1)從右方連接在后側橫板(41-3)的右端上構成后側右部框形部位,右支承腳(43-2)從后方連接在右側縱板(42-3)的后端上構成右側后部框形部位,且右支承腳(43-2)位于后支承腳(43-1)的右前方; 第一斜板(46-1)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一斜板(46-1)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縱板(42-2)與第二橫向肋板(47-2)的連接處,第一斜板(46-1)的右后端與后支承腳(43-1)的左側的前后向的中部相連,從而由后支承腳(43-1)的左側后部、后側橫板(41-3 )的右部、中間縱板(42-2)的后端部位以及第一斜板(46-1)共同構成后側中間框形部位(4c); 后支承腳(43-1)的后側面與后側橫板(41-3)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左右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后支承腳(43-1)的右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后支承腳(43-1)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43-1)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后支承腳(43-1)的左前部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后支承腳(43-1)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后支承腳(43-1)的前側面、后支承腳(43-1)的左前部的左側面和第一斜板(46-1)的右后端部位的前側面共同構成第一被夾部位(4a); 第二斜板(46-2)沿左前至右后的方向鉛垂設置,且第二斜板(46-2)的左前端連接在中間橫板(41-2)與第二縱向肋板(44-2)的連接處,第二斜板(46-2)的右后端與右支承腳(43-2 )的前側的左右向的中部相連,從而由右支承腳(43-2 )的前側右部、右側縱板(42-3 )的后部、中間橫板(41-2)的右端部位以及第二斜板(46-2)共同構成右側中間框形部位(4d); 右支承腳(43-2)的右側面與右側縱板(42-3)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個沿前后向設置的鉛垂面上,右支承腳(43-2)的后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右支承腳(43-2)的左側面沿前后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43-2)的右側面相互平行,右支承腳(43-2)的左前部的前側面沿左右向鉛垂設置,且與右支承腳(43-2)的后側面相互平行,從而由右支承腳(43-2)的左側面、右支承腳(43-2)的左前部的前側面和第二斜板(46-2)的右后端部位的左側面共同構成第二被夾部位(4b)。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陰角模板,該陰角模板為整體呈板框形的擠塑一體件,包括前側橫板、中間橫板、后側橫板、左側縱板、中間縱板、右側縱板、后支承腳、右支承腳、縱向肋板、前部拱形肋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橫向肋板和左部拱形肋板;該陰角模板設有主要包括支承腳在內的與配套的卡扣連接件的夾持部位相配合的被夾持部位,后側橫板的中右部設有向前彎曲的圓弧板段;右側縱板的中后部設有向左彎曲的圓弧板段;后側模板和右側縱板為陰角模板使用時與其他相鄰塑料建筑模板進行拼接的部位。本實用新型的陰角模板抗壓能力強,在配套的卡扣連接件的強力鎖緊下,與相鄰模板間相互拼接嚴密牢固不漏漿。
文檔編號E04G17/02GK202787961SQ20122030341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6日
發明者胡雙強 申請人:常州新區宏源塑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