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傾覆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橋梁工程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抗傾覆隔震支座。
背景技術: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設置隔震、減震支座能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按國家標準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膠隔震支座作為隔震裝置,但是橡膠隔震支座只能承受上方傳遞的壓力,承受拉力的能力有限。地震作用下,中、高層建筑的隔震支座通常需要承受較大拉力,而現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應用范圍受到制約,同時,建筑物也可能發生較大水平位移,現有的支座允許水平位移的幅度比較小,不能滿足工程實踐中建筑物和橋梁等抵抗大強度地震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具有較強抗拉能力,又允許所連接的上下構件間發生水平面內任意方向的較大位移的抗傾覆隔震支座。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抗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動框和滑動塊;所述滑動塊包括上滑動塊、下滑動塊和支撐棒,所述上滑動塊位于滑動框內,并通過支撐棒與位于滑動框外的下滑動塊相連,所述滑動塊可相對滑動框滑動。為了使用方便、有利于滑動塊可相對滑動框任意方向的水平移動,所述滑動框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板,上板和下板通過設在它們相對應的四個角的四個支柱相連接,下板上設有可供支撐棒穿過且直徑大于支撐棒橫截面上最大距離的圓孔。為了便于抗傾覆隔震支座的組裝,所述上板包括上左拼接板和與其對應的上右拼接板,下板包括下左拼接板和與其對應的下右拼接板;所述上左拼接板通過第一支柱和第
二支柱與下左拼接板連為一體,上右拼接板通過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與下右拼接板連為一體。這樣,在組裝的時候可先將上左拼接板、下左拼接板通過支柱連為一個整體,再將上右拼接板、下右拼接板通過支柱連為一個整體,然后再將制備好的滑動塊的上滑動塊卡合在滑動框內,再通過螺栓或其他連接件將上左拼接板和上有拼接板、下左拼接板和下右拼接板固連。為了增大抗傾覆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和相對較大的水平位移,所述支撐棒分別與上滑動塊的中心和下滑動塊的中心固連。為了獲得更大的受力面積,所述上滑動塊和下滑動塊均為圓板,支撐棒為圓柱體。為了保證滑動塊相對滑動框有更大的水平位移,所述上板和下板的邊長大于上滑動塊和下滑動塊的直徑。為了提高抗傾覆隔震支座的強度,位于上滑動塊和下滑動塊之間的距離與下板的厚度相等;上板和下板之間的距離與上滑動塊的厚度相等。為了減小摩擦力,所述滑動塊與滑動框接觸的面上均設有聚四氟乙烯涂層。當上滑動塊和下滑動塊之間的距離與下板的厚度相等,上板和下板之間的距離與上滑動塊的厚度相等時,所述滑動塊與滑動框接觸的面包括滑動框內的上表面、下表面,上滑動塊的上表面、下表面,滑動框外底面,下滑動塊的上表面。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抗傾覆隔震支座結構簡單,有較強抗拉能力,又允許所連接的上下構件間發生水平面內任意方向的較大位移,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抗傾覆隔震支座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2A-A向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下板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抗傾覆隔震支座組裝狀態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抗傾覆隔震支座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的內容。實施例1如圖1至6所示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動框I和滑動塊2 ;所述滑動塊2包括上滑動塊21、下滑動塊22和支撐棒23,所述上滑動塊21位于滑動框I內,并通過支撐棒23與位于滑動框I外的下滑動塊22相連;滑動塊2可相對滑動框I滑動。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均為圓板,支撐棒23為圓柱體,支撐棒23分別與上滑動塊21的中心和下滑動塊22的中心固連。滑動框I包括上板11和下板12,上板11和下板12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板,在上板11和下板12之間并在它們位置相對應的四個角處設有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通過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連接在一起,下板11上設有可供支撐棒23穿過且直徑大于支撐棒直徑的圓孔。支撐棒的直徑為dl,圓孔的直徑為d2,則滑動塊2相對滑動框I的最大位移s為(d2-dl) /2。上板11和下板12的邊長大于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的直徑;位于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之間的距離與下板12的厚度相等;上板11和下板12之間的距離與上滑動塊21的厚度相等。上板11由上左拼接板111和上右拼接板112拼接而成,下板12由下左拼接板121和下右拼接板122拼接而成,上左拼接板111、下左拼接板121及位于它們之間的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為一整體,上右拼接板112、下右拼接板122及位于它們之間的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為一整體。滑動塊2與滑動框I接觸的面上均設有聚四氟乙烯涂層,滑動塊2與滑動框I接觸的面包括滑動框I內的上表面、下表面,上滑動塊21的上表面、下表面,滑動框I外底面,下滑動塊22的上表面。[0029]在組裝的時候可先將上左拼接板111、下左拼接板121通過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連為一個整體,再將上右拼接板112、下右拼接板122通過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連為一個整體,然后再將制備好的滑動塊2的上滑動塊21卡合在滑動框I內,再通過螺栓或其他連接件將上左拼接板111和上右拼接板112、下左拼接板121和下右拼接板122固連。如圖6所示將下滑動塊22通過預埋件3與下方建筑物螺栓固連,將滑動框I的上板11通過連接件4與上方建筑物螺栓固連。抗傾覆隔震支座預留有螺栓孔。工作原理將下滑動塊22與下部建筑物固連,滑動框I的上板11與上部建筑物固連,當滑動框I上部受到拉力時,就會通過滑動框I四周將力傳遞給滑動框I的下部,滑動框I下部再將拉力傳遞給套置于框內的上滑動塊21,上滑動塊21通過支撐棒23將拉力傳遞給下滑動塊22,下滑動塊22再將拉力傳遞給下部建筑構件上,這樣,拉力就從上部建筑構件傳遞到下方的建筑構件上,實現了拉力支座的功能;同樣,當下滑動塊22受到拉力時,按照上述相反的方向把拉力從抗傾覆隔震支座下方傳遞到上方的建筑構件上,實現拉力支座的功能。抗傾覆隔震支座的上下部分建筑物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時,就會帶動所連接的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相對滑動框I發生水平位移。
權利要求1.一種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動框(I)、與滑動框(I)作相對滑動的滑動塊(2 );所述滑動塊(2 )包括上滑動塊(21)、下滑動塊(22 )和支撐棒(23 ),所述上滑動塊(21)位于滑動框(I)內,并通過支撐棒(23)與位于滑動框(I)外的下滑動塊(22)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框(I)包括上板(II)和下板(12),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為尺寸相同的正方形板,在上板(11)和下板(12)之間并在它們位置相對應的四個角處設有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通過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 四支柱(16)連接在一起,下板(12)上設有可供支撐棒(23)穿過且直徑大于支撐棒(23)橫截面上最大距離的圓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包括上左拼接板(111)和與其適配的上右拼接板(112),下板(12)包括下左拼接板(121)和與其對應的下右拼接板(122)。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左拼接板(111)通過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與下左拼接板(121)連為一體,上右拼接板(112)通過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與下右拼接板(122)連為一體。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均為圓板,支撐棒(23)為圓柱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的邊長大于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的直徑。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棒(23)分別與上滑動塊(21)的中心和下滑動塊(22)的中心固連。
8.如權利要求2至7任意一項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動塊(21)和下滑動塊(22)之間的距離與下板(12)的厚度相等。
9.如權利要求2至7任意一項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 )之間的距離與上滑動塊(21)的厚度相等。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塊(2)與滑動框(I)接觸的面上均設有聚四氟乙烯涂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抗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動框、與滑動框作相對滑動的滑動塊;所述滑動塊包括上滑動塊、下滑動塊和支撐棒,所述上滑動塊位于滑動框內,并通過支撐棒與位于滑動框外的下滑動塊相連。本實用新型抗傾覆隔震支座結構簡單,有較強抗拉能力,又允許所連接的上下構件間發生水平面內任意方向的較大位移,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E04B1/36GK202913509SQ20122051201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8日
發明者張富有, 顧明, 徐松, 王舒珊珊, 張佳琳 申請人: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