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建筑工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1)鋼筋骨架施工;2)安裝墻板厚度控制支撐;3)定位放線;4)安裝底層內墻模板及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5)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龍骨支撐體系;6)混凝土澆筑;7)拆模;8)澆筑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9)重復步驟8,直至所需樓層澆筑完畢。本發明簡便、高效;節約材料;質量精度高;根部位置控制好。
【專利說明】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屬于建筑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混凝土結構建筑變形縫兩側由于變形縫寬度較小(一般為10-50CM),只拆模板難度比較大,混凝土墻施工質量控制難度也非常大,現有方法只能施工完一側,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再支設另一側墻體模板,兩側同時施工基本成為不可能。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且在施工過程中,支模板不好支,施工面積小,工人操作空間小,難以保證施工質量,第二面墻模板在變形縫一側,由于工作面小,主、次楞不易施工,導致模板支撐體系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發生漲模、跑模現象,第二面墻施工質量難以保證,施工完成后,第二面墻模板系統不易拆除,兩面墻之間短木撐拿不出來,會使變形縫失去作用,危害整體結構安全。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施工,可提高施工效率,且可保證施工質量,方便拆除模板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
[0004]本發明所述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0005]1)鋼筋骨架施工;
[0006]2)安裝墻板厚度控制支撐:采用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卡在鋼筋骨架的兩水平桿之間,且相鄰的水平桿之間的定位卡具插空布置,同列的定位卡具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0mm ;
[0007]3)定位放線:分別放出位于變形縫兩側墻體的內、外邊線;
[0008]4)安裝底層內墻模板及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兩墻體的內墻模板,將內墻模板直接置于地面上,且每塊內墻模板上部設置兩吊掛孔,然后在兩墻體的內墻模板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
[0009]5)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方木次楞,方木次楞之間的間距為200mm?300mm之間,然后分別安裝雙鋼管主楞,雙鋼管主楞之間的間距為400mm,將兩墻體之間的雙鋼管主楞之間用對拉螺栓固定;
[0010]6)混凝土澆筑:分別向兩墻體的內、外模板之間澆筑混凝土 ;
[0011]7)拆模:當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設計要求時,先將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拆除,然后通過吊裝工具掛住內墻模板上的吊掛孔,將內墻模板拆除;
[0012]8)澆筑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在已澆筑好的墻體之間安裝對拉螺栓,將內墻模板直接置于對拉螺栓上,內墻模板向下伸過已澆混凝土不少于300mm,且與原混凝土接觸面采用雙面膠帶粘貼嚴密,然后在兩側的內墻模板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然后重復上述步驟5至步驟7,完成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工作;
[0013]9 )重復步驟8,直至所需樓層澆筑完畢。
[0014]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包括一個直徑為14?16mm、長度為墻體厚度的橫向鋼筋,在橫向鋼筋的兩端分別對稱焊接兩根直徑為6mm的豎向鋼筋,同端的兩根豎向鋼筋構成卡爪,兩端的卡爪之間的中心距為墻體水平鋼筋排距,外側豎向鋼筋的外端與同一端橫向鋼筋端部的距離為鋼筋保護層厚度。使用時,將兩端的卡爪卡在剪力墻水平鋼筋上,每平方米設一個,即可控制剪力墻水平鋼筋的間距、排距以及鋼筋的保護層厚度,經工程實踐證明,該定位卡具能很好地控制剪力墻鋼筋排距和鋼筋保護層的厚度。
[0015]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包括兩支撐桿和中心桿,兩支撐桿分別位于中心桿的兩側,中心桿與兩側的支撐桿之間分別通過連桿連接,連桿與中心桿和支撐桿之間均為鉸接,兩支撐桿頂部設置定位桿,定位桿中心貫穿有螺桿,螺桿與中心桿連接,螺桿頂部設置螺母;支撐桿為Z 50X32X4mm的角鋼,支撐桿上分布有通孔,底部的通孔距支撐桿底部為400mm,相鄰通孔之間的間距為400mm,通孔直徑為16mm,頂部通孔距支撐桿頂部不大于400mm ;中心桿為30 X 4mm的豎向扁鋼,長度比支撐桿短300mm,中心桿上分布有與支撐桿上直徑、數量均相同的通孔,底部的通孔位于中心桿底部,相鄰通孔之間的距離為400mm;連桿為Z 30 X 3mm的角鋼,長度為420mm?550mm,螺桿直徑為16mm,長度不小于500mm,定位桿為槽鋼,長度為500mm?1000mm。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7]1)簡便、高效:利用對拉螺栓把兩個混凝土墻模板和剪刀型龍骨支撐體系有機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施工時像施工一片墻板一樣操作,省去了先立一片墻,養護拆模再施工下一片墻的間歇時間,加快了進度;
[0018]2)節約材料:剪刀型龍骨支撐體系一次加工,多次使用,節省模板、資源;
[0019]3)質量精度高:采用螺絲拉桿緊固剪刀支撐,能有效調節和控制變形縫的寬度;
[0020]4 )根部位置控制好:龍骨下伸到下層變形縫內,能夠有效控制變形縫根部的位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發明中底層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發明中上層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結構示意圖。
[0023]圖3是定位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是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1、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2、內墻模板3、方木次楞4、雙鋼管主楞5、對拉螺栓6、混凝土 7、支撐用對拉螺栓8、豎向鋼筋9、橫向鋼筋10、水平鋼筋11、螺母
12、定位桿13、螺桿14、支撐桿15、連桿16、中心桿17、墻體外側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0027]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所述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8]1)鋼筋骨架施工;
[0029]2)安裝墻板厚度控制支撐:采用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卡在鋼筋骨架的兩水平桿之間,且相鄰的水平桿之間的定位卡具插空布置,同列的定位卡具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0mm ;[0030]3)定位放線:分別放出位于變形縫兩側墻體的內、外邊線;
[0031]4)安裝底層內墻模板及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兩墻體的內墻模板2,將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地面上,且每塊內墻模板2上部設置兩吊掛孔,然后在兩墻體的內墻模板2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 ;
[0032]5)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墻體外側模板17及方木次楞3,方木次楞3之間的間距為200mm?300mm之間,然后分別安裝雙鋼管主楞4,雙鋼管主楞4之間的間距為400mm,將兩墻體之間的雙鋼管主楞4之間用對拉螺栓5固定;
[0033]6)混凝土澆筑:分別向兩墻體的內、外模板之間澆筑混凝土 6 ;
[0034]7)拆模:當混凝土 6強度等級達到設計要求時,先將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拆除,然后通過吊裝工具掛住內墻模板2上的吊掛孔,將內墻模板2拆除;
[0035]8)澆筑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在已澆筑好的墻體之間安裝支撐用對拉螺栓7,將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支撐用對拉螺栓7上,內墻模板2向下伸過已澆混凝土不少于300mm,且與已澆筑混凝土接觸面采用雙面膠帶粘貼嚴密,在兩側的內墻模板2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然后重復上述步驟5至步驟7,完成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工作;
[0036]9)重復步驟8,直至所需樓層澆筑完畢。
[0037]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包括一個直徑為14?16mm、長度為墻體厚度的橫向鋼筋9,在橫向鋼筋9的兩端分別對稱焊接兩根直徑為6mm的豎向鋼筋8,同端的兩根豎向鋼筋8構成卡爪,兩端的卡爪之間的中心距為墻體水平鋼筋排距,外側豎向鋼筋8的外端與同一端橫向鋼筋9端部的距離為鋼筋保護層厚度。使用時,將卡爪卡在鋼筋骨架上相鄰的水平鋼筋10上。
[0038]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包括兩支撐桿14和中心桿16,兩支撐桿14分別位于中心桿16的兩側,中心桿16與兩側的支撐桿14之間分別通過連桿15連接,連桿15與中心桿16和支撐桿14之間均為鉸接,兩支撐桿14頂部設置定位桿12,定位桿12中心貫穿有螺桿13,螺桿13與中心桿16連接,螺桿13頂部設置螺母11 ;支撐桿14為Z 50 X 32 X 4mm的角鋼,支撐桿14上分布有通孔,底部的通孔距支撐桿14底部為400mm,相鄰通孔之間的間距為400mm,通孔直徑為16mm,頂部通孔距支撐桿14頂部不大于400mm ;中心桿16為30X4mm的豎向扁鋼,長度比支撐桿14短300mm,中心桿16上分布有與支撐桿14上直徑、數量均相同的通孔,底部的通孔位于中心桿16底部,相鄰通孔之間的距離為400mm ;連桿15為Z 30 X 3mm的角鋼,長度為420mm?550mm,螺桿13直徑為16mm,長度不小于500mm,定位桿12為槽鋼,長度為500mm?1000mm。
【權利要求】
1.一種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鋼筋骨架施工;2)安裝墻板厚度控制支撐:采用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卡在鋼筋骨架的兩水平桿之間,且相鄰的水平桿之間的定位卡具插空布置,同列的定位卡具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0mm ;3)定位放線:分別放出位于變形縫兩側墻體的內、外邊線;4)安裝底層內墻模板及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兩墻體的內墻模板(2),將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地面上,且每塊內墻模板(2)上部設置兩吊掛孔,然后在兩墻體的內墻模板(2)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5)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墻體外側模板(17)及方木次楞(3),方木次楞(3)之間的間距為200mm?300mm,然后分別安裝雙鋼管主楞(4),雙鋼管主楞(4)之間的間距為400mm,將兩墻體之間的雙鋼管主楞(4)之間用對拉螺栓(5)固定;6)混凝土燒筑:分別向兩墻體的內、外模板之間燒筑混凝土(6);7 )拆模:當混凝土( 6 )強度等級達到設計要求時,先將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拆除,然后通過吊裝工具掛住內墻模板(2)上的吊掛孔,將內墻模板(2)拆除;8)澆筑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在已澆筑好的墻體之間安裝支撐用對拉螺栓(7),將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支撐用對拉螺栓(7)上,內墻模板(2)向下伸過已澆混凝土不少于300mm,且與已澆筑混凝土接觸面采用雙面膠帶粘貼嚴密,在兩側的內墻模板(2)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 ),然后重復上述步驟5至步驟7,完成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工作;9)重復步驟8,直至所需樓層澆筑完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包括一個直徑為14?16mm、長度為墻體厚度的橫向鋼筋(9),在橫向鋼筋(9)的兩端分別對稱焊接兩根直徑為6mm的豎向鋼筋(8),同端的兩根豎向鋼筋(8)構成卡爪,兩端的卡爪之間的中心距為墻體水平鋼筋排距,外側豎向鋼筋(8)的外端與同一端橫向鋼筋(9)端部的距離為鋼筋保護層厚度。使用時,將卡爪卡在鋼筋骨架上相鄰的水平鋼筋(10)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包括兩支撐桿(14)和中心桿(16),兩支撐桿(14)分別位于中心桿(16)的兩側,中心桿(16)與兩側的支撐桿(14)之間分別通過連桿(15)連接,連桿(15)與中心桿(16)和支撐桿(14)之間均為鉸接,兩支撐桿(14)頂部設置定位桿(12),定位桿(12 )中心貫穿有螺桿(13 ),螺桿(13 )與中心桿(16 )連接,螺桿(13 )頂部設置螺母(11);支撐桿(14)為Z 50X32X4mm的角鋼,支撐桿(14)上分布有通孔,底部的通孔距支撐桿(14)底部為400mm,相鄰通孔之間的間距為400mm,通孔直徑為16mm,頂部通孔距支撐桿(14)頂部不大于400mm ;中心桿(16)為30 X 4mm的豎向扁鋼,長度比支撐桿(14)短300mm,中心桿(16)上分布有與支撐桿(14)上直徑、數量均相同的通孔,底部的通孔位于中心桿(16)底部,相鄰通孔之間的距離為400mm ;連桿(15)為Z 30X3mm的角鋼,長度為420mm?550mm,螺桿(13)直徑為16mm,長度不小于500mm,定位桿(12)為槽鋼,長度為500mm ?1000mm。
【文檔編號】E04B2/84GK103669655SQ201310721808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4日
【發明者】李永峰, 宗可鋒, 張學勇, 鞏建偉, 張鑫宇 申請人:山東萬鑫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