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能應用于塔形古建筑保養性維修,尤其是能夠在游客正常參觀時保養性維修使用的腳手架系統。
背景技術:
在實際工程中對于塔形古建筑進行保養性維修,通常是采用滿堂腳手架,而滿堂腳手架的搭設常使古建筑在保養性維修期內關閉營運,禁止游客入內參觀。然而古建筑所處的位置,基本上都是旅游景點,關閉運營會給相關單位帶來經濟損失。因此急需開發出一種新型腳手架,保證塔形古建筑在保養性維修的同時,游客仍然能正常參觀,對外開放影響較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塔形古建筑保養性維修中,為了保持古建筑正常對外開放,而提供一種能夠實施塔形古建筑保養性維修的新型腳手架。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包括吊索、懸挑桁架、修復平臺,其特征在于:它還設有水平支撐桁架,利用水平支撐桁架將幾榀懸挑桁架水平連接,在懸挑桁架外端部連接修復平臺,吊索的一端與懸挑桁架的中部及端部連接,懸挑桁架及吊索的另一端與建筑結構體系外圍固定連接。所述建筑結構體系外圍上設置保護層,在保護層的外面設置環形固定套,懸挑桁架及吊索的另一端與環狀固定套連接在一起。所述懸挑桁架、支撐桁架、修復平臺為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所述環狀固定套為鋼索或型鋼拼接制作而成。所述保護層為高強泡沫板制作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腳手架從塔形古建筑結構外圍挑出,形成受力主體;2)將相鄰的幾榀懸挑腳手架水平連接起來,保證了腳手架的水平整體性和安全性;3)為施工工人提供了施工空間,便于工人施工,保證了工人的安全;4)將腳手架與修復建筑上的環狀固定套相連,將一部分施工荷載傳遞給古建筑主體結構;5)將吊索的拉力和懸挑桁架的端部壓力傳遞給塔形古建筑的主體結構,保證了腳手架的安全性;6)對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的外圍進行保護,避免損傷原結構;7)施工時不必關閉古建筑游客參觀活動,同時該腳手架系統拆裝方便、對原有古建筑結構不造成損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圖中1.懸挑桁架2.水平支撐桁架,3.修復平臺,4.吊索,5.環狀固定套,6.保護層。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包括懸挑桁架1、水平支撐桁架2、修復平臺3、吊索4以及用于和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外圍牢固連接的5環形固定套和6保護層。利用鋁合金方管拼接形成懸挑桁架1、水平支撐桁架2以及修復平臺3,利用水平支撐桁架2將幾榀懸挑桁架I水平連接起來,在懸挑桁架I外端部設置修復平臺3,然后將吊索4的一端與懸挑桁架I的中部及端部鉸接,懸挑桁架I及吊索4的另一端與建筑結構體系外圍固定連接。在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外圍上設置保護層6,在保護層6的外面設置牢固鋼質環形固定套5 ;最后將可懸挑桁架I及吊索4的另一端與環狀固定套5連接在一起。進一步,所述懸挑桁架I為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進一步,所述水平支撐桁架2為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進一步,所述修復平臺3為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進一步,所述吊索4為鋼索。進一步,所述環狀固定套5為鋼索或型鋼拼接制作而成,牢固捆綁于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外圍。
進一步,所述保護層6為高強泡沫板制作而成。本實用新型使用時,I)所述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從塔形古建筑結構外圍挑出,形成受力主體;2)將相鄰的幾榀懸挑腳手架水平連接起來,保證了腳手架的水平整體性和安全性;3)為施工工人提供了施工空間,便于工人施工,保證了工人的安全;4)將腳手架與修復建筑上的環狀固定套相連,將一部分施工荷載傳遞給古建筑主體結構;5)將吊索的拉力和懸挑桁架的端部壓力傳遞給塔形古建筑的主體結構,保證了腳手架的安全性;6)對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的外圍進行保護,避免損傷原結構。實際工程中將鋁合金方管拼接在一起形成懸挑桁架體系,然后用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的水平支撐桁架將幾榀懸挑桁架水平連接在一起,在懸挑桁架的外端部連接用鋁合金方管拼接的修復平臺,修復平臺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位置,然后將吊索的一端與懸挑桁架的中部及端部鉸接;同時,在塔形古建筑結構體系外圍上設置保護層,在保護層的外面設置鋼質牢固的環形固定套,最后將懸挑桁架及吊索的另一端與環狀固定套連接在一起,施工人員便可在修復平臺上進行施工操作。本說明書實施例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對實用新型構思的實現形式的列舉,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應當被視為僅限于實施例所陳述的具體形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也及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能夠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1.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包括吊索(4)、懸挑桁架(I)、修復平臺(3),其特征在于:它還設有水平支撐桁架(2 ),利用水平支撐桁架(2 )將幾榀懸挑桁架(I)水平連接,在懸挑桁架(I)外端部連接修復平臺(3),吊索(4)的一端與懸挑桁架(I)的中部及端部連接,懸挑桁架(I)及吊索(4)的另一端與建筑結構體系外圍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其特征在于:建筑結構體系外圍上設置保護層(6),在保護層(6)的外面設置環形固定套(5),懸挑桁架(I)及吊索(4)的另一端與環狀固定套(5)連接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挑桁架(I)、支撐桁架(2 )、修復平臺(3 )為鋁合金方管拼接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環狀固定套(5)為鋼索或型鋼拼接制作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其特征在:所述保護層(6)為高強泡沫板制作而 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捆綁式索吊桁架懸挑腳手架,包括吊索、懸挑桁架、修復平臺,其特征在于它還設有水平支撐桁架,利用水平支撐桁架將幾榀懸挑桁架水平連接,在懸挑桁架外端部連接修復平臺,吊索的一端與懸挑桁架的中部及端部連接,懸挑桁架及吊索的另一端與建筑結構體系外圍固定連接。其有益效果有1)腳手架從塔形古建筑結構外圍挑出,形成受力主體;2)將相鄰的幾榀懸挑腳手架水平連接起來,保證了腳手架的水平整體性和安全性;3)為施工工人提供了施工空間,便于工人施工,保證了工人的安全;4)施工時不必關閉古建筑游客參觀活動,同時該腳手架系統拆裝方便、對原有古建筑結構不造成損傷。
文檔編號E04G3/24GK203145425SQ20132013181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1日
發明者張世民, 張玨, 李登輝, 林錦濤, 魏新江, 王新泉, 丁智, 李沛豪, 伏建林, 徐丹鳳, 李想, 溫凱茗 申請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