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保溫砌磚,尤其一種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
背景技術:
為了減少能源消耗,現代建筑物磚體通常要增加隔熱保溫層。保溫砌磚內部填充保溫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F有技術的保溫砌磚包括磚體,磚體由內至外順序布置有第一卡塊、第二卡塊、第三卡塊與第四卡塊,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設置有連接筋,連接筋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中空空間形成保溫槽與澆筑孔,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由于現有技術的第二卡塊和第三卡塊之間的連接筋是一個平面,上下表面之間的連接筋接觸面積較小,當上下兩個磚體連接后,導致磚體之間連接強度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連接強度高的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包括磚體,所述磚體由內至外順序布置有第一卡塊、第二卡塊、第三卡塊與第四卡塊,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設置有連接筋,所述連接筋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中空空間形成保溫槽與澆筑孔,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 構相適配,所述第一卡塊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二卡塊的上表面,第四卡塊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三卡塊的上表面,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連接筋的上表面為向磚體內凹的等腰梯形槽。更進一步的是,所述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連接筋底面為向磚體內凹的等腰梯形槽。更進一步的是,所述保溫槽具有四個,包括第一保溫槽、第二保溫槽、第三保溫槽與第四保溫槽,所述第一保溫槽位于第二卡塊內側面,第二保溫槽位于第三卡塊內側面,第三保溫槽和第四保溫槽位于第一保溫槽和第二保溫槽之間,且第三保溫槽和第四保溫槽相對布置,第三保溫槽和第四保溫槽具有向外的敞口端;在第一保溫槽與中部的連接筋之間設置有第一澆筑孔,第二保溫槽與中部的連接筋之間設置有第二澆筑孔。更近一步的是,所述磚體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從第二卡塊向磚體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所述第二斜面從第三卡塊向磚體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所述磚體另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三斜面與第四斜面,所述第四斜面從第三卡塊向磚體內傾斜并延伸至第四保溫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連接筋的上表面為向磚體內凹的等腰梯形槽。上下磚體連接時,上磚體的下表面與下磚體的下表面之間的接觸面積較大,能夠澆筑更多的混凝土,磚體之間連接強度較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連接俯視圖;圖中標記:1_磚體,11-第一斜面,12-第二斜面,13-第二斜面,14-第四斜面,21-第一卡塊,22-第二卡塊,31-第三卡塊,32-第四卡塊,4-連接筋,51-第一保溫槽,52-第二保溫槽,53-第三保溫槽,54-第四保溫槽,61-第一澆筑孔,62-第二澆筑孔,63-第三澆筑孔,64-第四澆筑孔,7-等腰梯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2所示,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包括磚體I,所述磚體I由內至外順序布置有第一卡塊21、第二卡塊22、第三卡塊31與第四卡塊32,在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設置有連接筋4,所述連接筋4在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2之間的中空空間形成保溫槽與澆筑孔,第一卡塊21、第二卡塊22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一卡塊21、第二卡塊22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三卡塊31、第四卡塊32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三卡塊31、第四卡塊32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所述第一卡塊21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二卡塊22的上表面,第四卡塊32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三卡塊31的上表面,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的連接筋4的上表面為向磚體I內凹的等腰梯形槽7。上述實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磚體I由內至外中,其中“內”為磚體I砌成后的磚體I內側,“外”為磚體I砌成后的磚體I外側。上表面和下表面指的是磚體I砌成后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下磚體I連接時,上磚體I的下表面與下磚體I的下表面之間的接觸面積較大,能夠澆筑更多的混凝土,磚體之間連接強度較高。第二卡塊22、第三卡塊31的下表面以及連接筋4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齊平面,但是會讓第二卡塊22與連接筋4、第三卡塊31與連接筋4之間形成應力集中區域,損壞磚體I。安裝上下磚體I時,磚體I之間的側面連接面積較小,磚體I與混凝土澆筑的空間較小,造成磚體I與磚體I之間的連接強度小。為了增加磚體I與磚體I之間的連接強度,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的連接筋4底面為向磚體I內凹的等腰梯形槽7。多個保溫槽在磚體I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層保溫,保溫效果更好。所述保溫槽具有四個,包括第一保溫槽51、第二保溫槽52、第三保溫槽53與第四保溫槽54,所述第一保溫槽51位于第二卡塊22內側面,第二保溫槽52位于第三卡塊31內側面,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位于第一保溫槽52和第二保溫槽52之間,且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相對布置,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具有向外的敞口端;在第一保溫槽51與中部的連接筋4之間設置有第一澆筑孔61,第二保溫槽52與中部的連接筋4之間設置有第二澆筑孔62。如圖2所示。上 述實施方式所指的內側面指的是靠近磚體I中間的一面。相對布置指的是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對稱設置。磚體I側連接面指的是磚體I砌成后的磚體I左右兩側。兩個相鄰磚體I連接后,即一個磚體I的側連接面與另外一個磚體I的側連接面連接,在這兩個側連接面之間的空間形成了第三澆筑孔63和第四澆筑孔64。如圖3所示。使用時,先將多個磚體I連接,然后往保溫槽內填塞保溫材料,最后往第一澆筑孔61、第二澆筑孔62、第三澆筑孔63和第四澆筑孔64內澆筑混凝土,即可形成具有保溫性且強度高的磚體I。左右相鄰的磚體I之間澆筑混凝土的空間由磚體I的側連接面的形狀所圍成的空間決定,側連接面的澆筑空間越大,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側面需要凸出加強筋4的長度越多,但是這樣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應力易集中,受力不均,造成卡塊的損壞,為了讓磚體I有合適的澆筑空間又能避免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應力集中,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所述磚體I 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一斜面11與第二斜面12,所述第一斜面11從第二卡塊22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53,所述第二斜面12從第三卡塊31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53 ;所述磚體I另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三斜面13與第四斜面14,所述第三斜面13從第二卡塊22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四保溫槽54,所述第四斜面14從第三卡塊31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四保溫槽54。·
權利要求1.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包括磚體(1),所述磚體(I)由內至外順序布置有第--^塊(21)、第二卡塊(22)、第三卡塊(31)與第四卡塊(32),在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設置有連接筋(4),所述連接筋(4)在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2)之間的中空空間形成保溫槽與燒筑孔,第—^塊(21)、第二卡塊(22)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塊(21)、第二卡塊(22)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三卡塊(31)、第四卡塊(32)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三卡塊(31)、第四卡塊(32)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塊(21)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二卡塊(22)的上表面,第四卡塊(32)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三卡塊(31)的上表面,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的連接筋(4)的上表面為向磚體(I)內凹的等腰梯形槽(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塊(22)與第三卡塊(31)之間的連接筋(4)底面為向磚體(I)內凹的等腰梯形槽(7)。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槽具有四個,包括第一保溫槽(51)、第二保溫槽(52)、第三保溫槽(53)與第四保溫槽(54),所述第一保溫槽(51)位于第二卡塊(22)內側面,第二保溫槽(52)位于第三卡塊(31)內側面,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位于第一保溫槽(52)和第二保溫槽(52)之間,且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相對布置,第三保溫槽(53)和第四保溫槽(54)具有向外的敞口端;在第一保溫槽(51)與中部的連接筋(4)之間設置有第一澆筑孔(61),第二保溫槽 (52)與中部的連接筋(4)之間設置有第二澆筑孔(62)。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其特征在于:所述磚體(I)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一斜面(11)與第二斜面(12 ),所述第一斜面(11)從第二卡塊(22)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53),所述第二斜面(12)從第三卡塊(31)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三保溫槽(53);所述磚體(I)另一端的側連接面具有兩個斜面,分別為第三斜面(13)與第四斜面(14),所述第三斜面(13)從第二卡塊(22)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四保溫槽(54),所述第四斜面(14)從第三卡塊(31)向磚體(I)內傾斜并延伸至第四保溫槽(5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高連接強度自保溫扣卡砌磚。包括磚體,磚體由內至外順序布置有第一卡塊、第二卡塊、第三卡塊與第四卡塊,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設置有連接筋,連接筋在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中空空間形成保溫槽與澆筑孔,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一卡塊、第二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上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與第三卡塊、第四卡塊下表面形成的卡接結構相適配,第一卡塊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二卡塊的上表面,第四卡塊的上表面凸出于第三卡塊的上表面,第二卡塊與第三卡塊之間的連接筋的上表面為向磚體內凹的等腰梯形槽。上下墻體的接觸面積較大,能夠澆筑更多的混凝土,磚體之間連接強度較高。
文檔編號E04C1/00GK203145295SQ20132016512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3日
發明者許迪茗 申請人:四川鷗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