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木組合模板背楞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它設有至少一塊木枋(2),該木枋(2)內置在一邊未封閉的輕質的U型鋼(1)中,在所述U型鋼(1)的兩側壁設有平頭螺絲(3)將木枋(2)與U型鋼(1)擰緊成為整體。本實用新型可以更充分的發揮木枋的抗壓性能和輕質U型鋼的抗拉性能,極大的提高鋼木組合模板背楞的承載能力,還能減小木材資源的消耗。同時,木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輕質U型鋼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生過度的翹曲和扭曲,提高其使用壽命,創造良好的工程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一種鋼木組合模板背楞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屬于建筑施工模板支撐架體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背楞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一種模板支撐結構,目前建筑施工常用的模板背楞有木枋背楞、方鋼背楞、鋼管背楞等,但這些背楞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木枋背楞占據比重最大,但當今木材資源供應不足,利用效率地下,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且易磨損,周轉循環次數較少;方鋼背楞消耗鋼材量大,質量較重,不易鋸裁加工,與面板不易結合;而鋼管背楞靜摩擦力較小(滾動摩擦系數較小),不易與面板結合,不易鋸裁加工;而且這些種類的背楞結構鋪設繁瑣,材料資源消耗量大,污染環境;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及材料的浪費,增加施工成本,延緩工程施工中的“降本節能”的目標實現。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裝拆便捷、穩定性好、承載力高、省材省工、易加工制作、與面板結合良好、使用壽命長久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以提高施工工效和降低施工成本。
[0004]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這樣的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它設有至少一塊木枋,該木枋內置在一邊未封閉的輕質的U型鋼中,在該U型鋼的兩側壁設有平頭螺絲將木枋與U型鋼擰緊成為整體。前述的平頭螺絲穿過設在U型鋼的側壁上的螺孔并穿進木枋中。螺孔的尺寸應與平頭螺絲配套。
[0006]進一步的,在U型鋼和木枋之間的縫隙中填充設有用于提高二者整體性的粘結膠層。這是因為鋼木組合模板背楞中木枋是內嵌于輕質U型鋼中,兩者之間兩側各有約I毫米的空隙,空隙之間采用與之配套的粘結膠進行填充,以使輕質U型鋼與木枋能夠很好的粘結成整體。
[0007]另外,螺孔在U型鋼的側壁上成排間隔布置。螺孔的水平排距優選為300mm,同一排中的螺孔上下豎直間距優選為600mm。
[000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現常用的木枋背楞、方鋼背楞、鋼管背楞等模板背楞相比: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結合鋼材與木枋的優點,通過粘結膠和螺絲有效的將輕質U型鋼和木枋結合成一完整的整體,更充分的發揮木枋的抗壓性能和輕質U型鋼的抗拉性能,極大的提高鋼木組合模板背楞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輕質U型鋼有效的保護木枋,使其免受折斷、損壞,減小木材資源的消耗,一定程度上保護森林資源。同時,木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輕質U型鋼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生過度的翹曲和扭曲,提高其使用壽命,創造良好的工程經濟效益。
[0009]【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1]附圖中的標記為:l-u型鋼,2-木枋,3-平頭螺絲,4-粘結膠層,5-螺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3]看圖1,圖1展示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看到本實用新型的主體包括建筑工程中常用的輕質U型鋼I及其上螺孔5以及嵌在其內部的木枋2,木枋2和U型鋼I通過平頭螺絲3穿過螺孔5擰緊成為整體。作為一種優選的方案,可使用粘結膠填充木枋2與輕質U型鋼I之間的空隙形成粘結膠層4以提高模板背楞的整體性。
[0014]以上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應用范例,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鋼木組合模板背榜,其特征在于:它設有至少一塊木枋(2),該木枋(2)內置在一邊未封閉的輕質的U型鋼(I)中,在所述U型鋼(I)的兩側壁設有平頭螺絲(3 )將木枋(2)與U型鋼(I)擰緊成為整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頭螺絲(3)穿過設在所述U型鋼(2)的側壁上的螺孔(5)并穿進所述木枋(2)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型鋼(I)和木枋(2)之間的縫隙中填充設有用于提高二者整體性的粘結膠層(4)。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5)在所述U型鋼(I)的側壁上成排間隔布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木組合模板背楞,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5)的水平排距為300mm,同一排中的螺孔(5)上下豎直間距為600mm。
【文檔編號】E04G9/00GK203755651SQ201320351920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19日
【發明者】袁新和, 周冬良, 谷俊峰, 蔡鋒, 孫文虎, 文碩彬, 田涌, 趙福龍 申請人:中建四局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