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它包含固定底座(1),該固定底座(1)的一端向外垂直延伸出托板(2),其另一端的附近開設有限位孔(4),所述的托板(2)整體為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底邊附近設有定位孔(3),所述固定底座(1)和托板(2)的結合處向下垂直延伸出連接板(5),該連接板(5)的另一端開設有孔,該孔內設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傳動桿(6)。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使用時能夠有效的根據粉塵的大小以及走向驅動擋灰板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做到出灰量與控制粉塵的平衡。
【專利說明】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泥加工機械加工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常見的擋灰板的的結構大多較為固定,因此在使用時并不能根據加工現場的粉塵大小和走向而做出相應的位置調整,常見的辦法是在擋灰板的邊沿處安裝擋灰軟簾,這種辦法雖然能夠有效的降低粉塵的飛揚,但是出灰量也大幅度的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它能有效地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它包含固定底座1,該固定底座I的一端向外垂直延伸出托板2,其另一端的附近開設有限位孔4,所述的托板2整體為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底邊附近設有定位孔3,所述固定底座I和托板2的結合處向下垂直延伸出連接板5,該連接板5的另一端開設有孔,該孔內設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傳動桿6。
[0005]所述的傳動桿6包含第一傳動桿61,該第一傳動桿61的一端穿過連接板5,其另一端與第二傳動桿62垂直相連,所述第二傳動桿62的另一端與第三傳動桿63垂直相連,所述的第三傳動桿63與第四傳動桿64垂直相連,所述的第四傳動桿64與驅動裝置相連。
[0006]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使用時能夠有效的根據粉塵的大小以及走向驅動擋灰板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做到出灰量與控制粉塵的平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附圖對實施例作簡單的介紹。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0]參看圖1,本【具體實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它包含固定底座1,該固定底座I的一端向外垂直延伸出托板2,其另一端的附近開設有限位孔4,所述的托板2整體為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底邊附近設有定位孔3,所述固定底座I和托板2的結合處向下垂直延伸出連接板5,該連接板5的另一端開設有孔,該孔內設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傳動桿6。
[0011]所述的傳動桿6包含第一傳動桿61,該第一傳動桿61的一端穿過連接板5,其另一端與第二傳動桿62垂直相連,所述第二傳動桿62的另一端與第三傳動桿63垂直相連,所述的第三傳動桿63與第四傳動桿64垂直相連,所述的第四傳動桿64與驅動裝置相連。
[0012]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具體實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使用時能夠有效的根據粉塵的大小以及走向驅動擋灰板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做到出灰量與控制粉塵的平衡。
[0013]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固定底座(1),該固定底座(I)的一端向外垂直延伸出托板(2),其另一端的附近開設有限位孔(4),所述的托板(2)整體為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底邊附近設有定位孔(3),所述固定底座(I)和托板(2)的結合處向下垂直延伸出連接板(5),該連接板(5)的另一端開設有孔,該孔內設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傳動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擋灰板托架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桿(6)包含第一傳動桿(61),該第一傳動桿(61)的一端穿過連接板(5 ),其另一端與第二傳動桿(62 )垂直相連,所述第二傳動桿(62)的另一端與第三傳動桿(63)垂直相連,所述的第三傳動桿(63)與第四傳動桿(64)垂直相連,所述的第四傳動桿(64)與驅動裝置相連。
【文檔編號】C04B7/36GK203440253SQ201320571030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6日
【發明者】邵天 申請人: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