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幕墻領域,尤其涉及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包括墻體、龍骨、建筑陶瓷薄板、連接組件、角碼、保溫填充材料、填縫膠和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所述龍骨組成方形框架式結構固定在墻體上,所述連接組件固定在建筑陶瓷薄板上,通過角碼將連接組件固定在龍骨上,從而實現建筑陶瓷薄板的安裝。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防火性能,無放射性,為綠色環保建筑材料,耐氣候性能好,變形系數小,經久耐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抗震性能,加工和安裝精度高,質量保證,施工中不產生粉塵等現象,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陶瓷薄板的韌性、抗彎強度好。
【專利說明】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幕墻領域,尤其涉及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我國的建筑陶瓷產業在近十幾年的時間里得到了快速發展,憑借內外部的發展優勢與機遇,已成為世界建筑陶瓷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全球過半的建筑陶瓷產自我國,由此可見我國建筑陶瓷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遼闊的國土上,建筑陶瓷產區覆蓋了大部分地區,不少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陶瓷集群。
[0003]但是目前建筑陶瓷的幕墻干掛系統,建筑陶瓷之間為剛性固定結構,抗震性能較差,并且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粉塵和大量的建筑垃圾,不符合綠色建筑的現代理念。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0005]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的施工方法,利用此方法施工出來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變形系數小,經久耐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板材與主體結構之間為非剛性固定狀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工中不產生粉塵等現象,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真正體現綠色建筑的內涵。
[0006]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包括墻體、龍骨、建筑陶瓷薄板、連接組件、角碼、保溫填充材料、填縫膠和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
[0008]所述龍骨呈縱向和橫向垂直相交安裝在所述墻體上,組成方形框架式結構,所述龍骨組成的方形框架的大小與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相配合,一個所述方形框架安裝一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
[0009]所述連接組件沿著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的邊緣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所述連接組件由“L”型的角碼固定在所述龍骨上;
[0010]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之間的縫隙設有所述保溫填充材料和所述填縫膠;
[0011]所述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設于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
[0012]進一步,所述連接組件使用雙面膠和結構膠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
[0013]進一步,所述連接組件為由四個掛件首尾連接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掛件為空心的型材,其截面為矩形,所述掛件使用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同時置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掛件上并使用拉釘固定。
[0014]進一步,所述掛件為通槽框式鋁質隱框式結構,設有包裹邊框,包裹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的側邊,所述掛件與所述角碼連接的一面為安裝面,所述安裝面的厚度大于所述掛件的其他三面。
[0015]進一步,所述連接組件還設有鋁方管肋,所述鋁方管肋為截面為矩形的空心型材。[0016]進一步,所述鋁方管肋設于兩平行的所述掛件之間,并垂直與兩所述掛件連接,且貼附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所述鋁方管肋與所述掛件之間使用所述連接件連接,所述鋁方管肋使用所述硅酮結構膠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使用一至兩塊鋁方管肋;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使用兩至三塊鋁方管肋;所述鋁方管肋的撓度與跨度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180。
[0017]進一步,所述龍骨與所述連接組件之間還設有調位鋁助碼,所述調位鋁助碼包括第一安裝片、第二安裝片和連接部,所述第一安裝片和所述第二安裝片由所述連接部連接,組成“Z”字形狀,所述第一安裝部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連接組件上,并與連接組件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安裝部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龍骨上,并與所述龍骨有一定間距。
[0018]進一步,所述龍骨空心方形的熱鍍鋅鋼管。
[0019]進一步,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兩個所述角碼固定,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三個所述角碼固定。
[0020]進一步,所述保溫填充材料的材質為聚乙烯,是截面直徑為10mm-15mm的圓柱體,所述硅酮結構膠為中性的硅酮結構膠,所述填縫膠為中性的耐候密封膠。
[0021]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防火性能,無放射性,為綠色環保建筑材料,耐氣候性能好,變形系數小,經久耐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板材與主體結構之間為非剛性固定狀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適用于多震區;工廠化提前生產加工,加工和安裝精度高,質量保證,施工中不產生粉塵等現象,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真正體現綠色建筑的內涵,建筑陶瓷薄板的韌性、抗彎強度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干掛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干掛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左視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干掛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前視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干掛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建筑陶瓷薄板背部結構立體示意圖。
[0027]其中:1、墻體;2、龍骨;3、建筑陶瓷薄板;4、連接組件;41、掛件;411、包裹邊框;412、安裝面;5、角碼;6、保溫填充材料;7、填縫膠;8、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9、鋁方管肋;10、調位鋁助碼;101、第一安裝片;102、第二安裝片;103、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29]如圖1至圖5所示,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包括墻體1、龍骨2、建筑陶瓷薄板3、連接組件4、角碼5、保溫填充材料6、填縫膠7和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8 ;
[0030]所述龍骨2呈縱向和橫向垂直相交安裝在所述墻體I上,組成方形框架式結構,所述龍骨2組成的方形框架的大小與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相配合,一個所述方形框架安裝一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 ;
[0031]如圖1所示,所述連接組件4沿著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的邊緣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背面,所述連接組件4由“L”型的所述角碼5固定在所述龍骨2上;
[0032]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之間的縫隙設有所述保溫填充材料6和所述填縫膠7 ;
[0033]如圖5所示,所述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8設于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背面。增加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的抗堿、柔韌、抗拉力、保溫、防水、抗裂的性能。
[0034]進一步,所述連接組件4使用雙面膠和結構膠固定在建筑陶瓷薄板3上。
[0035]進一步,如圖5所示,所述連接組件4為由四個掛件41首尾連接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掛件41為空心的型材,其截面為矩形,截面規格長、寬和厚度尺寸分別為20mm*20mm*2mm,所述掛件41使用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同時置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掛件41上并使用拉釘固定。
[0036]進一步,所述掛件41為通槽框式鋁質隱框式結構,設有包裹邊框411,包裹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的側邊,所述掛件41與所述角碼5連接的一面為安裝面412,所述安裝面412的厚度大于所述掛件41的其他三面。
[0037]進一步,如圖3、圖4所示,所述連接組件4還設有鋁方管肋9,所述鋁方管肋9為截面為矩形的空心型材,其截面規格長、寬和厚度尺寸分別為20mm*20mm*l.5mm。所述鋁方管肋9增加所述連接組件4的結構和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的強度。
[0038]進一步,所述鋁方管肋9設于兩平行的掛件41之間,并垂直與兩所述掛件41連接,且貼附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背面,所述鋁方管肋9與所述掛件41之間使用所述連接件連接,所述鋁方管9肋使用所述硅酮結構膠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上;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使用一至兩塊鋁方管肋9 ;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使用兩至三塊鋁方管肋9 ;所述鋁方管肋9的撓度與跨度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180。
[0039]進一步,如圖2、圖4所示,所述龍骨2與所述連接組件4之間還設有調位鋁助碼10,所述調位鋁助碼10包括第一安裝片101、第二安裝片102和連接部103,所述第一安裝片101和所述第二安裝片102由所述連接部103連接,組成“Z”字形狀,所述第一安裝片101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連接組件4上,并與連接組件4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安裝片102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龍骨2上,并與所述龍骨2有一定間距。用以調節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的水平度。
[0040]進一步,所述龍骨2空心方形的熱鍍鋅鋼管,豎向安裝的所述龍骨其截面規格長、寬和厚度尺寸大于或者等于60mm*60mm*3mm,橫向安裝的所述龍骨其截面規格長、寬和厚度尺寸大于或者等于50mm*50mm*3mm。
[0041]進一步,所述角碼的尺寸為厚度為3mm,長度為60mm,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兩個所述角碼5固定,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3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三個所述角碼5固定。
[0042]進一步,所述保溫填充材料6的材質為聚乙烯,是截面直徑為10mm-15mm的圓柱體,所述硅酮結構膠為中性的硅酮結構膠,所述填縫膠7為中性的耐候密封膠。[0043]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防火性能,無放射性,為綠色環保建筑材料,耐氣候性能好,變形系數小,經久耐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板材與主體結構之間為非剛性固定狀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適用于多震區;工廠化提前生產加工,加工和安裝精度高,質量保證,施工中不產生粉塵等現象,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真正體現綠色建筑的內涵,建筑陶瓷薄板的韌性、抗彎強度好。
[0044]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墻體、龍骨、建筑陶瓷薄板、連接組件、角碼、保溫填充材料、填縫膠和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 所述龍骨呈縱向和橫向垂直相交安裝在所述墻體上,組成方形框架式結構,所述龍骨組成的方形框架的大小與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相配合,一個所述方形框架安裝一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 所述連接組件沿著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的邊緣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所述連接組件由“L”型的角碼固定在所述龍骨上; 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之間的縫隙設有所述保溫填充材料和所述填縫膠; 所述環氧膠復合玻璃纖維網設于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組件使用雙面膠和結構膠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組件為由四個掛件首尾連接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掛件為空心的型材,其截面為矩形,所述掛件使用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同時置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掛件上并使用拉釘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掛件為通槽框式鋁質隱框式結構,設有包裹邊框,包裹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的側邊,所述掛件與所述角碼連接的一面為安裝面,所述安裝面的厚度大于所述掛件的其他三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組件還設有鋁方管肋,所述鋁方管肋為截面為矩形的空心型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鋁方管肋設于兩平行的所述掛件之間,并垂直與兩所述掛件連接,且貼附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背面,所述鋁方管肋與所述掛件之間使用所述連接件連接,所述鋁方管肋使用所述硅酮結構膠固定在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使用一至兩塊鋁方管肋;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平均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使用兩至三塊鋁方管肋;所述鋁方管肋的撓度與跨度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18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龍骨與所述連接組件之間還設有調位鋁助碼,所述調位鋁助碼包括第一安裝片、第二安裝片和連接部,所述第一安裝片和所述第二安裝片由所述連接部連接,組成“Z”字形狀,所述第一安裝部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連接組件上,并與連接組件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安裝部由螺絲固定在所述龍骨上,并與所述龍骨有一定間距。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龍骨空心方形的熱鍍鋅鋼管。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少于或者等于12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兩個所述角碼固定,當所述建筑陶瓷薄板水平長度為大于1200mm并等于或者小于1800mm時,每塊所述建筑陶瓷薄板上和下兩邊緣分別用三個所述角碼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陶瓷薄板幕墻干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填充材料的材質為聚乙烯,是截面直徑為10mm-15mm的圓柱體,所述娃酮結構膠為中性的娃酮結構膠,所 述填縫膠為中性的耐候密封膠。
【文檔編號】E04B2/88GK203514589SQ201320661727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4日
【發明者】蒙政強, 杜爾宏, 黎順謀 申請人: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