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它包括充氣泵、充氣管和充氣水池,充氣管連接泵體和充氣水池,充氣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第三管部;泵體與第一管部的連接處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中的水倒流的第一單向閥;第三管部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中的水倒流的第二單向閥以及用于對充氣水池進行打氣的打氣孔,另設有密封蓋組件,該密封蓋組件能分離地密封蓋接在打氣孔處;第二管部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之頂面。設置二單向閥,對充氣泵進行雙重保護;同時,第二管部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之頂面,使得充氣水池內的水難以通過第二管部而進入充氣泵內,結合二單向閥實現三重保護之功效;且第三管部設置有打氣孔,可額外對充氣水池打氣。
【專利說明】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充氣水池,其設置有充氣泵,并通過通氣管連接充氣泵和充氣水池。而現有技術中,一般僅在通氣管上設置一單向閥結構,或者,僅在充氣泵之泵體處設置一單向閥結構,若該單向閥功能失效,則水池中的水容易進入充氣泵而損壞泵體。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克服了【背景技術】的所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它包括充氣泵、充氣管和充氣水池,充氣泵包括泵體(20)和裝接在泵體
(20)內的氣體發生組件(30),充氣管連接泵體和充氣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和第三管部(130),第一管部(110)與泵體相連接,第三管部(130)與充氣水池(10)相連接;
[0004]泵體與第一管部(110)的連接處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中(10)的水倒流的第一單向閥(200);
[0005]第三管部(130)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10)中的水倒流的第二單向閥(300)以及用于對充氣水池進行打氣的打氣孔(131),另設有密封蓋組件,該密封蓋組件能分離地密封蓋接在打氣孔(131)處;
[0006]所述第二管部(120)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10)之頂面。
[0007]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第二單向閥(300)位于打氣孔(131)之下方。
[0008]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泵體(20)設有一出氣口(21)和一接通出氣口(21)的讓位腔(22);所述第一單向閥(200)包括:
[0009]閥體(210),它連接泵體(20)和第一管部(110)且其開設有一貫穿閥體(210)內外的活動腔(211),該活動腔(211)與第一管部(20)相接通;
[0010]第一閥芯(220),它活動裝接在閥體之活動腔(211);
[0011]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它裝接在第一閥芯(220)上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相緊密靠接且該密封件(230)伸入讓位腔(22)內,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相分離且密封件(230)移出讓位腔(22);及
[0012]第一彈性件(240 ),它頂抵在第一閥芯(220 )和閥體(210 )之間。
[0013]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第一閥芯(220)包括閥芯本體(221)和固接閥芯本體(221)的芯柱(222),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固定裝接在閥芯本體(221)上,芯柱(222)活動套接在活動腔(211)內,第一彈性件(240)套接在芯柱(222)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閥芯本體(221)和閥體(210)之間。[0014]一較佳實施例之中:還包括一排水閥結構,閥體(210)還設有一排水孔(212),排水閥結構包括:
[0015]閥座,它裝接在閥體(210)上,它設有一貫穿閥座內外且接通排水孔(212)的裝配腔(411);
[0016]第二閥芯(420),它活動裝接在裝配腔(411)內;
[0017]密封件(430),它裝接在第二閥芯(420)上且其在密封位置和排水位置之間活動,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密封配合,排水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分離;及
[0018]第二彈性件(440 ),它頂抵在第二閥芯(420 )和閥座之間。
[0019]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設有第一臺階面(412),當密封件(430)處于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第一臺階面(412)相密封配合;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還設有位于第一臺階面(412)之上方的第二臺階面(413),所述第二臺階面(413)為波浪面,第二閥芯(420)之頂面為平面,當密封件(430)處于排水位置時第二閥芯(420)之頂面與第二臺階面(413)相抵靠。
[0020]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第三管部(130)設有裝接部,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大;所述第二單向閥(300)包括:
[0021]固定座(310),它裝接在裝接部內;
[0022]活動件(320),它活動裝接在固定座(310)上;
[0023]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它裝接在活動件(320)上且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緊密靠接,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分離;及
[0024]第三彈性件(340),它套接在活動件(320)之外周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固定座(310)和活動件(320)。
[0025]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固定座(310)包括環形的定位圈(311)和連接定位圈(311)并位于定位圈(311)內的中空的定位柱(312),定位圈(311)開設有第一螺孔(313),裝接部之下部分(133)之內周面凸設有凸柱(134),凸柱(134)設有與第一螺孔(313)相對應的第二螺孔(135),另設有第一螺釘,所述第一螺釘先后與第一螺孔(313)和第二螺孔(135)相螺接配合將固定座(310)與裝接部連接在一起。
[0026]一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活動件(320)包括活動本體(321)和連接活動本體(321)的活動柱(322 ),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 )固定裝接在活動本體(321)上,活動柱(322 )活動套接在定位柱(312)內,第三彈性件(340)套接在活動柱(322)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在固定座(310)和活動本體(321)之間。
[0027]—較佳實施例之中:所述活動本體(321)之底面設有一用于對活動件(320)之活動行程進行限位的環形的限位臺(323),所述限位臺(323)與定位柱(312)之頂面相對應。
[0028]本技術方案與【背景技術】相比,它具有如下優點:
[0029]1.泵體與第一管部的連接處設置第一單向閥以及第三管部設置第二單向閥,對充氣泵進行雙重保護,若其中一單向閥失效,另一單向閥可發揮作用;同時,第二管部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之頂面,使得充氣水池內的水難以通過第二管部而進入充氣泵內,結合二單向閥實現三重保護之功效;且,第三管部設置有打氣孔,可額外對充氣水池進行打氣。[0030]2.第一單向閥采用球面型密封件,其與讓位腔之腔壁密封配合時能減少二者的接觸面積,使得長時間未使用時球面型密封件還能自如地與讓位腔之腔壁相分離以避免發生粘連現象;且整個單向閥結構緊湊,體積小,成本低。
[0031]3.還設有排水閥結構,若水不慎進入閥體內時可通過排水閥將閥體內的水排出,保證了充氣泵的正常運轉。
[0032]4.裝配腔之腔壁設有第一臺階面,當密封件處于密封位置時密封件與第一臺階面相密封配合,第二閥芯之頂面為波浪面,當充氣泵工作時在氣壓作用下密封件始終與第一臺階面相密封配合保證充氣泵的正常運轉;當密封件處于排水位置時第二閥芯之頂面與第二臺階面相抵靠,當充氣泵不工作時,密封件始終處于排水位置以將閥體內的水及時排出。
[0033]5.第二單向閥之原理:當第三管部內無氣體進入或者有水流入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在彈性件的作用下始終與裝接部之上部分之內壁相密封靠接,由于裝接部之上部分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大,使得水壓越大時球面型密封件與裝接部之上部分之內壁密封越緊密;當氣體流入第三管部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在活動件的帶動下向下移動而離開裝接部之上部分之內壁,實現通氣,由于第二球面型密封件與裝接部之上部分之內壁為線與線接觸,若該單向閥長時間不使用時,球面型密封件與裝接部之上部分也能自如的分離而不會產生粘連的現象,提高了球面型密封件的使用壽命;同時,該結構可省略閥體而直接設置在管體內,且該單向閥結構緊湊且小巧,節約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35]圖1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36]圖2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0037]圖3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單向閥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38]圖4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單向閥與泵體的裝配示意圖。
[0039]圖5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單向閥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40]圖6繪示了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單向閥與第三管部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1]請查閱圖1至圖6,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的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它包括充氣泵、充氣管和充氣水池。
[0042]所述充氣泵包括泵體20和裝接在泵體20內的氣體發生組件30。本實施例中,所述泵體20設有一出氣口 21和一接通出氣口 21的讓位腔22。本實施例中,所述讓位腔22之腔壁頂部設有用于導向的圓弧面23。
[0043]所述充氣管連接泵體和充氣水池。所述充氣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和第三管部130,第一管部110與泵體相連接,第三管部130與充氣水池10相連接。泵體與第一管部110的連接處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中10的水倒流的第一單向閥200。第三管部130設置用于防止水池10中的水倒流的第二單向閥300以及用于對充氣水池進行打氣的打氣孔131,另設有密封蓋組件,該密封蓋組件能分離地密封蓋接在打氣孔131處。且,所述第二管部120之高度高于水池10之頂面。本實施例中,密封蓋組件包括密封塞136和蓋體137,密封塞136與打氣孔131密封配合,蓋體137蓋接在密封塞外側。或者,還可設置密封圈138,密封圈138抵靠在密封塞136和打氣孔131之孔壁之間。
[0044]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單向閥300位于打氣孔131之下方。
[0045]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管部130設有裝接部,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大,同時,裝接部之下部分133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小,以使該第三管部130之外形更加美觀。本實施例中,裝接部之下部分133之內周面凸設有凸柱134,凸柱134設有第二螺孔135。
[0046]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單向閥200包括閥體210、第一閥芯220、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和第一彈性件240。
[0047]所述閥體210,它連接泵體20和第一管部110且其開設有一貫穿閥體210內外的活動腔211,該活動腔211與第一管部20相接通。本實施例中,閥體210還設有一排水孔212,所述排水孔212之內壁設有內螺紋。
[0048]所述第一閥芯220,它活動裝接在閥體之活動腔211。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閥芯220包括閥芯本體221和固接閥芯本體221的芯柱222,芯柱222活動套接在活動腔211內。
[0049]所述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它裝接在第一閥芯220上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之圓弧面23相緊密靠接且該密封件230伸入讓位腔22內,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相分離且密封件230移出讓位腔22。
[0050]本實施例中,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固定裝接在閥芯本體221上。
[0051]所述第一彈性件240,它頂抵在第一閥芯220和閥體210之間。
[0052]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240套接在芯柱222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閥芯本體221和閥體210之間。
[0053]本實施例中,該充氣管結構還包括一排水閥結構,排水閥結構包括閥座、第二閥芯420、密封件430和第二彈性件440。
[0054]所述閥座,它裝接在閥體210上,它設有一貫穿閥座內外且接通排水孔212的裝配腔411。本實施例中,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設有第一臺階面412,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還設有位于第一臺階面412之上方的第二臺階面413,所述第二臺階面413為波浪面。
[0055]本實施例中,所述閥座之頂端部設有能與排水孔之內螺紋相螺接配合的外螺紋,通過內外螺紋的螺接配合將閥座裝接在閥體210上。
[0056]本實施例中,所述閥座包括一上閥座450和一固接上閥座450的下閥座460,裝配腔411貫穿上閥座450和下閥座460,且上閥座450之頂端部設有所述的外螺紋,第一臺階面412位于下閥座460之裝配腔之腔壁,第二臺階面413位于上閥座450之裝配腔之腔壁。
[0057]所述第二閥芯420,它活動裝接在裝配腔411內。本實施例中,第二閥芯420之頂面為平面。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閥芯420包括一凸臺421和一連接凸臺421的導柱422,所述凸臺421之頂面為平面,凸臺421凹設有卡槽423。
[0058]所述密封件430,它裝接在第二閥芯420上且其在密封位置和排水位置之間活動,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密封配合,排水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分離。本實施例中,當密封件430處于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第一臺階面412相密封配合;當密封件430處于排水位置時第二閥芯420之頂面與第二臺階面413相抵靠。
[0059]本實施例中,所述密封件430為環形的密封圈,該密封圈卡接在卡槽423處。
[0060]所述第二彈性件440,它裝接在裝配腔411內且頂抵在第二閥芯420和閥座之間。本實施例中,第二彈性件440套接在導柱422外并頂抵在凸臺421和下閥座460之間。
[0061]該第一單向閥的工作原理為:
[0062]當充氣泵工作時,氣體發生組件啟動從出氣口 21排出氣體,氣體進入讓位腔22,在氣壓的作用下帶動第一閥芯220沿活動腔211移動并帶動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離開讓位腔22之腔壁,也即,球面型密封件230處于分離位置,第一彈性件240被壓縮,此時讓位腔22被打開,氣體從讓位腔22進入閥體210,再從活動腔211流出。與此同時,在氣壓的作用下,第二閥芯420向下移動并帶動密封件430與第一臺階面411相抵靠以使密封件430密封裝配腔411,充氣泵工作時密封件430始終與第一臺階面412相密封配合以保證充氣泵的正常運轉。
[0063]當充氣泵停止工作時,第一彈性件240復位以帶動第一閥芯220移動進而帶動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相密封配合,也即,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處于密封位置,保證水池的水無法從活動腔211進入泵體內。與此同時,氣壓消失,第二彈性件440復位以帶動第二閥芯420向上移動進而使密封件430離開第一臺階面412且第二閥芯420之頂面抵靠在第二臺階面413,由于第二臺階面413為波浪面,使得排水孔212與裝配腔411和外界接通,若水不慎進入充氣管內時可從排水孔212流經裝配腔411而排出。
[0064]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單向閥300包括固定座310、活動件320、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和第三彈性件340。
[0065]所述固定座310,它裝接在裝接部內。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座310包括環形的定位圈311和連接定位圈311并位于定位圈311內的中空的定位柱312,定位圈311開設有能與第二螺孔135相對應的第一螺孔313,另設有第一螺釘(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螺釘先后與第一螺孔313和第二螺孔135相螺接配合將固定座310與裝接部連接在一起。
[0066]所述活動件320,它活動裝接在固定座310上。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動件320包括活動本體321和連接活動本體321的活動柱322,活動柱322活動套接在定位柱312內。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動本體321之底面設有一用于對活動件320之活動行程進行限位的環形的限位臺323,所述限位臺323與定位柱312之頂面相對應。
[0067]所述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它裝接在活動件320上且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緊密靠接,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分離。本實施例中,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固定裝接在活動本體321上。
[0068]所述第三彈性件340,它套接在活動件320之外周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固定座310和活動件320。本實施例中,第三彈性件340套接在活動柱322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在固定座310和活動本體321之間。
[0069]第二單向閥之原理:當第三管部內無氣體進入或者有水流入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在第三彈性件340的作用下始終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壁相密封靠接,由于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大,使得水壓越大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壁密封越緊密;當氣體流入第三管部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在活動件320的帶動下向下移動而離開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壁,實現通氣,由于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壁為線與線接觸,若該單向閥長時間不使用時,第二球面型密封件與裝接部之上部分也能自如的分離而不會產生粘連的現象,提高了球面型密封件的使用壽命;同時,該結構可省略閥體而直接設置在第三管部之裝接部內,且該單向閥結構緊湊且小巧,節約成本。
[0070]本實用新型之充氣管結構,泵體與第一管部的連接處設置第一單向閥以及第三管部設置第二單向閥,對充氣泵進行雙重保護,若其中一單向閥失效,另一單向閥可發揮作用;同時,第二管部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之頂面,使得充氣水池內的水難以通過第二管部而進入充氣泵內,結合二單向閥實現三重保護之功效;且,第三管部設置有打氣孔,可額外對充氣水池打氣。
[007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它包括充氣泵、充氣管和充氣水池,充氣泵包括泵體(20)和裝接在泵體(20)內的氣體發生組件(30),充氣管連接泵體和充氣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管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和第三管部(130),第一管部(110)與泵體相連接,第三管部(130)與充氣水池(10)相連接; 泵體與第一管部(110)的連接處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中(10)的水倒流的第一單向閥(200); 第三管部(130)設置用于防止充氣水池(10)中的水倒流的第二單向閥(300)以及用于對充氣水池進行打氣的打氣孔(131 ),另設有密封蓋組件,該密封蓋組件能分離地密封蓋接在打氣孔(131)處; 所述第二管部(120)之高度高于充氣水池(10)之頂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單向閥(300)位于打氣孔(131)之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20)設有一出氣口(21)和一接通出氣口(21)的讓位腔(22);所述第一單向閥(200)包括: 閥體(210),它連接泵體(20)和第一管部(110)且其開設有一貫穿閥體(210)內外的活動腔(211),該活動腔(211)與第一管部(20)相接通; 第一閥芯(220),它活動裝接在閥體之活動腔(211); 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它裝接在第一閥芯(220)上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230)與讓位腔(22)之腔壁相緊密靠接且該密封件(230)伸入讓位腔(22 )內,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230 )與讓位腔(22 )之腔壁相分離且密封件(230 )移出讓位腔(22);及 第一彈性件(240),它頂抵在第一閥芯(220)和閥體(210)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芯(220)包括閥芯本體(221)和固接閥芯本體(221)的芯柱(222),第一球面型密封件(230)固定裝接在閥芯本體(221)上,芯柱(222)活動套接在活動腔(211)內,第一彈性件(240)套接在芯柱(222)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閥芯本體(221)和閥體(210)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排水閥結構,閥體(210)還設有一排水孔(212),排水閥結構包括: 閥座,它裝接在閥體(210)上,它設有一貫穿閥座內外且接通排水孔(212)的裝配腔(411); 第二閥芯(420),它活動裝接在裝配腔(411)內; 密封件(430),它裝接在第二閥芯(420)上且其在密封位置和排水位置之間活動,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密封配合,排水位置時密封件(430)與裝配腔(411)之腔壁相分離;及 第二彈性件(440 ),它頂抵在第二閥芯(420 )和閥座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設有第一臺階面(412),當密封件(430)處于密封位置時密封件(430)與第一臺階面(412)相密封配合;所述裝配腔(411)之腔壁還設有位于第一臺階面(412)之上方的第二臺階面(413),所述第二臺階面(413)為波浪面,第二閥芯(420)之頂面為平面,當密封件(430)處于排水位置時第二閥芯(420)之頂面與第二臺階面(413)相抵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部(130)設有裝接部,裝接部之上部分(132)之內徑為自上而下漸變大;所述第二單向閥(300)包括: 固定座(310),它裝接在裝接部內; 活動件(320),它活動裝接在固定座(310)上; 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它裝接在活動件(320)上且且在密封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密封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緊密靠接,分離位置時該密封件(330)與裝接部之上部分(132)相分離;及 第三彈性件(340),它套接在活動件(320)之外周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固定座(310)和活動件(320)。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10)包括環形的定位圈(311)和連接定位圈(311)并位于定位圈(311)內的中空的定位柱(312 ),定位圈(311)開設有第一螺孔(313 ),裝接部之下部分(133 )之內周面凸設有凸柱(134),凸柱(134)設有與第一螺孔(313)相對應的第二螺孔(135),另設有第一螺釘,所述第一螺釘先后與第一螺孔(313)和第二螺孔(135)相螺接配合將固定座(310)與裝接部連接在一起。
9.根據權利要求8 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件(320)包括活動本體(321)和連接活動本體(321)的活動柱(322),第二球面型密封件(330)固定裝接在活動本體(321)上,活動柱(322)活動套接在定位柱(312)內,第三彈性件(340 )套接在活動柱(322 )外且其二端分別頂抵在固定座(310 )和活動本體(321)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防止倒流的充氣水池充氣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本體(321)之底面設有一用于對活動件(320)之活動行程進行限位的環形的限位臺(323),所述限位臺(323)與定位柱(312)之頂面相對應。
【文檔編號】E04H4/14GK203640339SQ201320888639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林華鄉, 許耀元 申請人:明達實業(廈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