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輸電線路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連接節點。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源與負荷中心距離的逐漸增大,高效節能、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電技術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中,直線塔的長度較長,斷線工況下橫擔承受很大的扭矩,因此橫擔下平面主材的內力很大。參見1,為了與橫擔主材剛度匹配,則需要適當加大塔身主材1’規格,橫擔主材2’和隔面橫材3’通過很厚的節點板4’連接在塔身主材1’上,斜材5’通過螺栓與節點板4’相連接,且節點板4’需外貼與橫擔主材2’規格相同的短角鋼,使得塔頭重量加大;塔身主材1’在橫擔主材2’與塔身的連接處貫通,在橫擔下平面以下1~2個節間內開斷,橫擔主材2’與隔面橫材3’在塔身主材1’兩側,塔頭并不是一個整體,造成傳力效果差。另外,橫擔主材2’和隔面橫材3’與節點板4’的連接方式均為單肢連接,存在偏心,傳力不均勻,設計時需考慮強度折減,使得規格加大,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連接節點,旨在解決現有連接節點的設計方法會導致塔頭重量過大、傳力效果差及規格加大造成浪費的問題。
一個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連接節點,該裝置包括:塔身主材、橫材和第一連接板;其中,所述塔身主材包括呈線性布置的第一塔身主材段和第二塔身主材段;所述橫材包括呈線性設置的橫擔主材和隔面橫材;所述塔身主材和所述橫材均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并且,所述塔身主材與所述橫材呈夾角設置,以及所述隔面橫材位于所述塔身主材的左側,所述橫擔主材位于所述塔身主材的右側。
進一步地,上述連接節點,所述塔身主材與所述橫材垂直設置;并且,所述塔身主材的第一塔身主材段和第二塔身主材段之間留有預設間隙,所述隔面橫材的一端延伸入所述塔身主材中的第一塔身主材段和第二塔身主材段之間的間隙。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還包括:第二連接板;其中,所述第二連接板垂直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并且,所述第二連接板位于所述塔身主材與所述橫擔主材之間。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所述第一塔身主材段和所述第二塔身主材段均為角鋼;所述第一塔身主材段的一肢和所述第二塔身主材的一肢均與所述第一連接板連接,另一肢均與所述第二連接板連接。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還包括:第三連接板;其中,所述第三連接板垂直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并且,所述第三連接板位于所述塔身主材的左側,以及所述隔面橫材的下方。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所述隔面橫材為角鋼;所述隔面橫材的一肢與所述第一連接板連接,另一肢與所述第三連接板連接。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還包括:第四連接板;其中,所述第四連接板垂直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并且,所述第四連接板位于所述塔身主材的右側,以及所述橫擔主材的下方。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所述橫擔主材為角鋼;所述橫擔主材的一肢與所述第一連接板連接,另一肢與所述第四連接板連接。
進一步地,上述的連接節點,所述第一連接板為火曲板;所述第二連接板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的火曲線處;所述第一連接板的火曲線角度其中,B1為橫擔下平面內側寬度,B2為橫擔下平面外側寬度,L為橫擔長度。
本發明中,將塔身主材分為第一塔身主材段和第二塔身主材段,并將隔面橫材伸入第一塔身主材段和第二塔身主材段之間的預設間隙,使塔身主材成為塔頭的一部分,直接向下傳力,使得傳力效果更好;塔身主材、隔面橫材和橫擔主材與連接板的連接方式均為雙肢連接,不存在偏心,傳力均勻,進而不用考慮強度折減;取消橫擔主材外貼短角鋼,減小了橫擔主材的規格,避免了浪費。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明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現有技術中連接節點結構示意圖;
圖2為輸電鐵塔中連接節點的位置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節點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節點的正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節點的側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節點的仰視圖;
圖7為圖2所示的輸電塔中,橫擔的B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參見圖3,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節點的結構示意圖。再參見圖2,圖2為連接節點A在輸電塔中的位置示意圖。如圖所示,該連接節點包括:塔身主材1、橫材2和第一連接板3。
其中,塔身主材1包括呈線性布置的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具體實施時,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均可以為角鋼,兩個角鋼呈線性布置形成塔身主材1。
橫材2包括呈線性設置的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具體實施時,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也可以為角鋼。
塔身主材1和橫材2均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并且,塔身主材1與橫材2呈夾角設置。
具體地,第一塔身主材段11、第二塔身主材段12、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均通過螺栓與第一連接板3相連接,由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組成的塔身主材1與由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組成的橫材2可以呈夾角設置,優選為垂直設置。隔面橫材22位于塔身主材1的左側,橫擔主材21位于塔身主材1的右側。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之間留有預設間隙,隔面橫材22的一端(圖3所示的右端)延伸入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之間的預設間隙內。該預設間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本實施例對其不做任何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均相對于圖3所示結構而言。
在現有技術中的塔身主材1采用Q420∠220×22、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均采用Q420∠250×30、節點板4’厚度為32mm的結構中,如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結構形式,則第一塔身主材段11的規格減小為Q420∠200×20,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的規格減小為Q420∠250×26,第一連接板3厚度減小為28mm,長度也有所減小。
本實施例中,將塔身主材1分為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隔面橫材22的一端(圖3所示的右端)延伸入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之間的預設間隙內,這樣隔面橫材22和橫擔主材21之間的距離變小了,塔頭形成一個整體,塔身主材變成了塔頭的一部分,直接向下傳力,使得傳力效果更好,且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設計時強度不再折減;第一塔身主材段11、橫擔主材21和隔面橫材22的規格均減小,取消了外貼短角鋼,有效降低了鐵塔重量。
參見圖4、圖5,上述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第二連接板4。其中,第二連接板4垂直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并且,第二連接板4位于塔身主材1與橫擔主材2之間,具體實施時,第二連接板4可以與第一連接板之間進行焊接連接。
本實施例中,將第二連接板4與第一連接板3相連接,與現有技術中的第二連接板4與輸電塔中的其他斜材相連接的方式相比,增加了第二連接板4的穩固性。
此外,上述實施例中,還可以將第一塔身主材段11的一肢和第二塔身主材12的一肢均與第一連接板3相連接,第一塔身主材段11的另一肢和第二塔身主材12的另一肢均與第二連接板4相連接,以增加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的連接穩固性。具體實施時,第一塔身主材段11和第二塔身主材段12均可以通過螺栓與第一連接板3和第二連接板4相連接。
參見圖6,上述各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第三連接板5。其中,第三連接板5垂直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和第二連接板4,并且,第三連接板5位于塔身主材1的左側且置于隔面橫材22的下方。具體實施時,第三連接板5可以與第一連接板3和第二連接板4進行焊接。
本實施例中,將第三連接板5與第二連接板4和第一連接板3相連接,與現有技術中的第三連接板5與輸電塔中的其他斜材相連接的方式相比,增加了第三連接板5的穩固性。
此外,上述實施例中,還可以將隔面橫材22的一肢與第一連接板3相連接,隔面橫材22的另一肢與第三連接板5相連接,以增加隔面橫材22的連接穩固性。具體實施時,隔面橫材22可以通過螺栓與第一連接板3和第三連接板5相連接。
繼續參見圖6,上述各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第四連接板6。其中,第四連接板6垂直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和第二連接板4,并且,第四連接板6位于塔身主材1的右側且置于橫擔主材21的下方。可以看出,第三連接板5和第四連接板6分別置于第二連接板4的兩側。
參見圖7,第一連接板3為火曲板,第二連接板4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的火曲線處,第一連接板3的火曲線角度其中,B1為橫擔下平面內側寬度,B2為橫擔下平面外側寬度,L為橫擔長度。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中,塔身主材成為塔頭的一部分,直接向下傳力,使得傳力效果更好;塔身主材、隔面橫材和橫擔主材與連接板的連接方式均為雙肢連接,不存在偏心,傳力均勻,進而不用考慮強度折減;取消橫擔主材外貼短角鋼,減小了橫擔主材的規格,避免了浪費;第一塔身主材段、橫擔主材和隔面橫材的規格均減小,使塔重降低。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