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該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可以用于對小車進行防曬,還可以應用于野外活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由于土地稀缺,而小車眾多,具有車棚的停車位很少。很多少車在露天中停車,這就造成了對車暴曬。現有技術中便攜式防曬棚,有與小車連接不牢固,或使用不方便,步驟多,有的放置于地方,但地方由于各種環境情況都有,很容易弄臟防曬棚,清潔不便,不利于攜帶。
特別對于短小的車,如何使防曬棚更便捷使用,是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時野外游中,很多時候停車下來游玩時,喜歡搭個傘遮蔭,但野外風大,很難把傘固定,往往把傘吹得到處跑,給張傘造成極大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該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使用方便,與小車連接牢固、便捷,具有多種應用功能。
本發明可以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遮布、一個側架;側架包括頂桿、豎桿、用于與輪轂連接的固定結構;頂桿的末端與豎桿的頂部鉸接,固定結構設于豎桿的底部;頂桿上設有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第一橫枝穿過第一頂座的滑動孔,第二橫枝第二穿過第二頂座的滑動孔,第一頂座、第二頂座與頂桿可轉動式連接;遮布兩端分別與第一橫枝、第二橫枝連接;
使用時,在汽車遮陽模式時,第一橫枝、第二橫枝在小車的車頂上方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在小車的車頂上方被張開;在野外遮陽模式時,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大部分拉出在小車的車頂外,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的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
本發明解決問題還可以進一步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進一步的方式為:第一橫枝由多段桿體連接而成,兩鄰的兩段桿體間為可伸縮連接。
進一步的方式為:第二橫枝由多段桿體連接而成,兩鄰的兩段桿體間為可伸縮連接。
進一步的方式為:遮布一端的兩個角分別與第一橫枝連接,遮布另一端的兩個角分別與第二橫枝連接,實現遮布兩端分別與第一橫枝、第二橫枝連接。
進一步的方式為: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表面設有膠層。
進一步的方式為:頂桿的末端設有豎部;
固定結構包括主筒、活動爪、固定爪、壓板;主筒的中部的外周設有突肩;活動爪包括豎端、橫端,豎端、橫端連接呈“L“形,活動爪的橫端設有活動套,活動爪的豎端設有突塊,突塊的突出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固定爪的數量為兩個,各固定爪包括豎端、橫端,豎端、橫端連接呈“L“形,各固定爪的橫端固定于套筒,各固定爪的豎端設有突件,突件的突出方向為順時針方向;套筒的后端上設有定位口,套筒套于主筒上,位于主筒的前端,套筒的后端與突肩接觸,主筒上設有定位塊伸進定位口;活動套位于主筒的前端,活動套套于主筒上,活動套與套筒之間設有扭簧,扭簧的兩端各分別與活動套、套筒連接;壓板的后面上設有定位桿,定位桿伸進主筒內;壓板與活動套之間設有彈簧,彈簧一端頂著壓板,另一端頂著活動套;
頂桿的豎部連接有主控繩;第一分繩一端連接活動爪的豎端;第一分繩的另一端穿過一個活動孔后,再穿過主筒上穿孔后與主控繩連接;第二分繩一端與定位桿連接,另一端主控繩連接;所述活動孔設于對應固定爪的豎端上;
處于未用狀態時,頂桿與豎桿重疊,主控繩拉緊,活動爪被拉轉動,使活動爪與固定爪之間保持一個固定角度,壓板克服彈簧的彈力向主筒方向退;固定結構連接輪轂時,活動爪的豎端伸進輪轂的對應孔內,各固定爪的豎端伸進輪轂的對應孔內,把頂桿旋轉打開后,主控繩向下運動,同時,活動爪與固定爪相對轉動,活動爪的突塊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固定爪的突件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彈簧推動壓板前進,壓板壓于輪輻上。
進一步的方式為:活動爪、固定爪設在壓板的周圍。
進一步的方式為:豎桿與主筒的后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方式為:豎部與頂桿成100度角,豎桿的中部的內側設有阻擋頂桿在回轉時,頂桿轉動過位的阻擋件。
上述技術方案具有這樣的技術效果:
1、在汽車遮陽模式時,頂桿轉動到小車的車頂上方,第一橫枝、第二橫枝在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在小車的車頂上方被張開。對小車可以遮陽。
在野外遮陽游玩模式時,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的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形成一個遮陽棚。可以供人們在棚下游玩。
本發明具有兩種應用模式,汽車遮陽模式、野外遮陽模式,可以滿足普通停車,或消費者去到不同游玩地的需要。
2、本發明為單柱式的遮蔭裝置,結構簡單,操作容易,適合于短小的汽車。頂桿上設有第一橫枝、第二橫枝,操作便捷。使用時,防曬棚只需要與車輪轂連接一次就能固定,操作便捷。
3、本發明活動爪與固定爪相對轉動,活動爪的突塊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固定爪的突件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彈簧推動壓板前進,壓板壓于輪輻上。活動爪、固定爪、壓板相互配合,這樣就實現了固定。這樣固定結構就固定于輪轂。打開頂桿的同時,可以固定輪轂。收疊頂桿的同時,可以使固定結構離開輪轂,操作方便,便捷,簡單。
4、本發明固定結構不與地面接觸,可以保證遮蔭裝置不受地面環境的影響,保持清潔。
5、本發明使用時,具有多個部件多個方向與輪轂接觸配合,連接牢固。
6、本發明結構簡單,成本低,制造容易。
附圖說明
圖1是側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固定結構一個視角方向的示意圖。
圖3是固定結構一個視角方向的示意圖。
圖4是頂桿、豎桿的連接示意圖。
圖5是側架另一視角方向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固定結構一個視角方向的示意圖。
圖7是固定結構的結構剖視圖。
圖8是固定結構連接到輪轂后的示意圖。
圖9是固定結構連接到輪轂后的另一種示意圖。
圖10是遮蔭裝置應用于車上的一種示意圖。
圖11是頂桿的收疊方向示意圖。
圖12是頂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3是遮蔭裝置另一種應用模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
實施例1: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2所示,一種多用單柱式遮蔭裝置,包括遮布、一個側架100;側架包括頂桿1、豎桿2、用于與輪轂300連接的固定結構400;頂桿1的末端與豎桿的頂部2鉸接,固定結構400設于豎桿2的底部;頂桿上設有第一橫枝111、第二橫枝112,穿過第一頂座103的滑動孔104,第二橫枝第二穿過第二頂座105的滑動孔106,第一頂座、第二頂座與頂桿可轉動式連接,第一頂座、第二頂座與頂桿之間分別設有摩擦面,阻礙他們之間隨意轉動,摩擦面可以為膠體的面,本例中,第一頂座、第二頂座與頂桿的連接處分別在靠近頂桿的兩端處;遮布兩端分別與第一橫枝111、第二橫枝112連接。
遮布一端的兩個角分別與第一橫枝連接,遮布另一端的兩個角分別與第二橫枝連接,實現遮布兩端分別與第一橫枝、第二橫枝連接。一個改進為,所述的角處設有鉤體,用鉤體與相應的第一橫枝、第二橫枝對應處連接。
在不用狀態時,第一橫枝、第二橫枝分別轉到與頂桿重合位置,實現折疊。
使用時,如圖10所示,在汽車遮陽模式時,采用固定結構固定好豎桿后,頂桿轉動到小車的車頂上方,第一橫枝、第二橫枝在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在小車的車頂上方被張開。對小車可以遮陽。
如圖13所示,在野外遮陽模式時,,采用固定結構固定好豎桿后,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大部分拉到小車的車頂外。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的水平面內展開成平行狀,遮布的大部分在小車的車頂外。形成一個遮陽棚。可以供人們在棚下游玩。
本發明具有兩種應用模式,汽車遮陽模式、野外遮陽模式,可以滿足消費者去到不同游玩地的需要。
第一橫枝、第二橫枝的表面設有膠層。這樣各橫枝與對應頂座上的滑動孔之間就有摩擦阻力,可以利于摩擦力相對固定于橫枝于頂座上。
第一橫枝為可伸縮型。可伸縮型的結構為常規的結構。這樣可以減小長度,便于收疊。第一橫枝由多段桿體連接而成,兩鄰的兩段桿體間為可伸縮連接。
第二橫枝為可伸縮型。可伸縮型的結構為常規的結構。這樣可以減小長度,便于收疊。第二橫枝由多段桿體連接而成,兩鄰的兩段桿體間為可伸縮連接。
一改進的實例為:
頂桿1的末端設有豎部3。
固定結構400包括主筒4、活動爪5、固定爪6、壓板7。主筒4的中部的外周設有突肩8。活動爪5包括豎端501、橫端502,豎端、橫端連接固定成呈“L“形,活動爪的橫端502設有活動套503,活動爪的豎端501設有突塊504,從主筒的后端向主筒的前端方向看,突塊504的突出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固定爪6的數量為兩個,各固定爪6包括豎端601、橫端602,豎端601、橫端602連接固定成呈“L“形,各固定爪的橫端602固定于套筒603,各固定爪的豎端601設有突件604,從主筒的后端向主筒的前端方向看,突件604的突出方向為順時針方向;套筒603的后端上設有定位口605,套筒603套于主筒4上,位于主筒4的前端,套筒603的后端與突肩8接觸,主筒上設有定位塊9伸進定位口605;活動套503位于主筒4的前端,活動套503套于主筒4上,活動套503與套筒603之間設有扭簧10,扭簧10的兩端各分別與活動套、套筒連接;壓板7的后面上設有定位桿71,定位桿71伸進主筒4內;壓板7與活動套503之間設有彈簧11,彈簧11一端頂著壓板,另一端頂著活動套503。定位桿可以相對主筒活動。
活動爪的豎端位置與輪轂的對應孔的位置對應,固定爪的豎端位置與輪轂的對應孔的位置對應。
本例中彈簧的另一端通過隔板12頂著活動套503。主筒穿過彈簧11。主筒穿過扭簧10。
頂桿1的豎部3連接有主控繩13;第一分繩14一端連接活動爪的豎端;第一分繩14的另一端穿過對應的固定爪的豎端上設有的活動孔16后,該對應的固定爪為活動爪克服扭簧的扭力后轉向的那個固定爪,再穿過主筒上穿孔后與主控繩連接;第二分繩15一端與定位桿71連接,另一端主控繩13連接;
處于未用狀態時,頂桿與豎桿重疊(收疊狀態),豎部的末端處于相對高位,主控繩拉緊,活動爪被拉克服扭簧的力而轉動,使活動爪與固定爪之間保持一個固定角度,壓板克服彈簧的彈力向主筒方向退;固定結構連接輪轂時,活動爪的豎端伸進輪轂的對應孔內,該孔為相鄰兩輪輻301之間的孔,各固定爪的豎端伸進輪轂的對應孔內,該孔為相鄰兩輪輻之間的孔,把頂桿旋轉打開后,豎部末端處于相對最低位,如圖1、圖4所示,主控繩向下運動,同時,活動爪與固定爪相對轉動,活動爪的突塊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固定爪的突件轉動到對應輪輻的背面;彈簧推動壓板前進,壓板壓于輪輻上。活動爪、固定爪、壓板相互配合,這樣就實現了固定。這樣固定結構就固定于輪轂。打開頂桿的同時,可以固定輪轂。收疊頂桿的同時,如圖11所示,為頂桿收疊方向,可以使固定結構離開輪轂,操作方便,便捷,簡單。本發明連接固定比較牢固。
活動爪、固定爪設在壓板的周圍。
進一步的改進為:豎桿2與主筒4的后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改進為:豎部與頂桿成100度角,豎桿2的中部的內側設有阻擋頂桿在回轉時,頂桿轉動過位的阻擋件17。如圖11所示。這樣頂桿1在順時針轉動后,回位到與豎桿重疊時,在主控繩的下拉力作用下(由于主控繩通過與活動爪、定位桿連接,主控繩會間接受到扭簧、彈簧的力的作用),也不會繼續轉,避免了過位。
如圖11所示,頂桿處于原始狀態時(與豎桿重疊),豎部位于次高位,而且有彈力拉著的主控繩拉著,這樣頂桿不會隨意轉動,必須有人力作用才行。在頂桿回位的過程中,豎部越過最高點后,豎部可以自動復位,因有彈力拉著的主控繩的作用。
進一步的改進為:頂桿的末端位于豎桿的一側,豎部位于豎桿的另一側,豎部3通過鉸軸31與頂桿1的末端連接。
進一步的改進為:豎部與頂桿成80度角,豎桿的中部的內側設有阻擋頂桿在回轉時,頂桿轉動過位的阻擋件。
進一步的改進為:豎部與頂桿成85度角,豎桿的中部的內側設有阻擋頂桿在回轉時,頂桿轉動過位的阻擋件。
進一步的改進為:豎部與頂桿成95度角,豎桿的中部的內側設有阻擋頂桿在回轉時,頂桿轉動過位的阻擋件。
進一步的改進為:可以對頂桿設置成可伸縮的結構。
進一步的改進為:可以對豎桿設置成可伸縮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