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結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
背景技術:
裝配式建筑行業中,外墻板采用預制的方式進行工廠化生產,然后現場組裝,因而能實現標準化,且質量可控,高效快捷。但是,預制外墻板的現場裝配過程中,要對其拼接處進行防水處理,避免雨水沿外墻板的拼接縫滲入室內,同時如果滲水現象嚴重,將致使連接部位疏松,長期使用導致預制外墻的有效承受荷載能力下降,帶來了重大的工程隱患。傳統的外掛墻板的防水通常是在接縫處打防水膠,不僅施工的工作量大,而且防水膠隨著時間的長久會出現老化,最后導致漏水現象的發生,影響裝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和建筑質量。
目前,外墻板防水方式通常采用企口防水,即在墻板的連接處造型有內側高、外側低的高差防水企口,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現行的外墻板應用技術規程中即采用此方式進行防水;現有技術中,專利205116466U公開了一種裝配式建筑外墻干掛節點的防水結構,該防水結構中主要也是在下預制干掛外墻板上端和上預制干掛外墻板下端的連接處造型有內側高、外側低的高差防水企口進行防水處理。但是,在外墻板上設置防水企口后,一方面不利于外墻內隔板的運輸,且在運輸或施工的過程中極易造成防水企口的破壞,且該方式并不適合外墻保溫板以及裝飾面板的裝配,對于外墻板保溫板而言,在對接的過程中極易磕壞保溫層作為企口榫頭的部分,從而影響防水效果,對于裝飾面板而言,由于開設有榫槽,裝飾面板的端部的裝飾面層割裂開來,運輸和對接過程中極易磕壞,修補困難,嚴重影響美觀。
綜上所述,亟需開發一種簡單易行,通用性強,防水效果好的外墻板防水節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簡單易行,通用性強,防水效果好的外墻板防水節點。
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設有防水件,所述防水件包裹部分或全部彈性體,所述上外墻板底端設有槽口,所述防水件和/或彈性體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另一側向所述槽口中延伸。應當說明的是,此處所述所的防水件和/或彈性體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包括了三種并列的技術方案,分別是防水件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彈性體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以及防水件的一側和彈性體的一側均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在墻板的預制過程中,按照上述的三種方式將所述防水件和/或彈性體的一側預埋在下外墻板的頂部,其預埋的位置與上外墻板的槽口位置相對應,施工過程中,隨著上外墻板的落位,包裹彈性體的防水件伸入所述槽口中,上外墻板拼裝完成后,此時的包裹彈性體的防水件起到了類似于防水企口的榫頭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證,同時提高了裝配式建筑的生產效率和建筑質量。包裹彈性體的防水件本具有一定柔性性,這樣外墻板運輸和對接的過程中不會由于碰撞而損壞,同時也不會損壞構件,即不會對保溫層和裝飾面層造成損壞,且由于包裹了彈性體,因撞擊變形后具有恢復原有形狀的能力,防止吊裝過程防水件碰撞變形而無法復原時影響其防水效果。所述槽口可以是在上外墻板預制的過程中預留,也可以是安裝過程中開設,針對保溫外墻板,所述槽口優選設置在保溫層,這樣裝配過程中僅需將上外墻板底部的保溫層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簡化施工程序,同時降低施工難度。裝配完成后,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的連接處的內、外側分別采用和防水膠或密封條進行封堵。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適用于框架體系也可適用于剪力墻體系。
進一步,所述彈性體為橡膠。橡膠抗變形能力強,且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抗老化能力。
進一步,所述防水件為不銹鋼板。不銹鋼板具有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即耐久性好,同時具有一定剛度,在運輸和吊裝過程中對彈性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進一步,所述防水件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中,所述防水件呈U型, 所述防水件的兩側邊插入所述下外墻板中。如此設置,有利于不銹鋼板的固定,同時對彈性體包裹的更好,即對彈性體保護效果更佳。
進一步,所述防水件錨固在下墻板的部位設有孔或缺口。如此設置,在防水件預埋的過程中,混凝土能夠穿過防水件,一方面避免墻板預制過程中在防水件兩側形成空隙,從而導致墻板強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件在下外墻板中的錨固力。
進一步,所述防水件為鋁箔或錫箔。鋁箔或錫箔價錢便宜,用鋁箔或錫箔可盡可能的降低成本。
進一步,所述防水件將所述彈性體露出所述下外墻板的部位包裹。
進一步,所述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和結構層,所述槽口設置在保溫層,所述槽口內設有導水板,所述導水板一側錨固在上外墻板結構層內,另一側延伸至所述防水件的外側。應當理解,所述的防水件的外側與外墻板的外側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側。對于保溫外墻板而言,尤其是保溫裝飾外墻板,防水件一般是設置在保溫層的內側,這樣雨水可能沿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的拼接縫進入下外墻板的保溫層,然后沿保溫層向下流動,直至流至上述節點的下方節點,然后繞過防水件進入室內。而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方案的實施,可將保溫層中的雨水引導至防水件的外側,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
進一步,所述導水板由結構層朝所述外墻板外側向下傾斜。如此設置,有利于將雨水引導至防水件外側,防止雨水沿導水板向室內滲透。
進一步,所述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和結構層,所述上外墻板保溫層底部的內側壁位于所述防水件的外側。如此設置,當有雨水沿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的拼接縫進入下外墻板的保溫層,然后沿保溫層向下流動,直至流至上述節點的下方節點,由于上外墻板保溫層底部的內側壁位于所述防水件的外側,這樣雨水不會繞過防水件進入室內,從而杜絕雨水沿保溫層向下流至下方節點繞過防水件進入室內的可能,進一步提高外墻板防水的效果。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達保溫層底部后沿結構層向室內滲透,可優選在在結構層底部開設滴水槽,當然,所述滴水槽在結構層上的位置須位于所述防水件的外側。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 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的剖視圖;
圖4為圖1中所涉及的防水件包裹彈性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所涉及的防水件包裹彈性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3中所涉及的防水件包裹彈性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7和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的剖視圖;
圖9為圖8中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局部放大圖。
圖中:
1上外墻板 2下外墻板 3彈性體 4槽口
5防水膠 6密封條 7防水件 18導水板
19滴水槽 20保溫層 21結構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下,參照圖1~3,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1和下外墻板2,所述上外墻板1與下外墻板2之間設有防水件7,所述防水件7包裹部分或全部彈性體3,所述上外墻板1底端設有槽口4,所述防水件7和/或彈性體3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另一側向所述槽口4中延伸。應當說明的是,此處所述所的防水件7和/或彈性體3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包括了三種并列的技術方案,如圖4~6,分別是防水件7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彈性體3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以及防水件7的一側和彈性體3的一側均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在墻板的預制過程中,按照上述的三種方式將所述防水件7和/或彈性體3的一側預埋在下外墻板2的頂部,其預埋的位置與上外墻板1的槽口4位置相對應,施工過程中,隨著上外墻板1的落位,包裹彈性體3的防水件7伸入所述槽口4中,上外墻板1拼裝完成后,此時的包裹彈性體3的防水件7起到了類似于防水企口的榫頭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證,同時提高了裝 配式建筑的生產效率和建筑質量。包裹彈性體3的防水件7本具有一定柔性,這樣外墻板運輸和對接的過程中不會由于碰撞而損壞,同時也不會損壞構件,即不會對保溫層20和裝飾面層造成損壞,且由于包裹了彈性體3,因撞擊變形后具有恢復原有形狀的能力,防止吊裝過程防水件7碰撞變形而無法復原時影響其防水效果。所述槽口4可以是在上外墻板1預制的過程中預留,也可以是安裝過程中開設,針對保溫外墻板,所述槽口4優選設置在保溫層20,這樣裝配過程中僅需將上外墻板1底部的保溫層20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4,簡化施工程序,同時降低施工難度。裝配完成后,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墻板1和下外墻板2的連接處的內、外側分別采用和防水膠5或密封條6進行封堵。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如圖1所示適用于框架體系,也可如圖2所示適用于剪力墻體系。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體3為橡膠。橡膠抗變形能力強,且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抗老化能力。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防水件7為不銹鋼板。不銹鋼板具有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即耐久性好,同時具有一定剛度,在運輸和吊裝過程中對彈性體3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防水件7的一側錨固在所述下外墻板2中,所述防水件7呈U型,所述防水件7的兩側邊插入所述下外墻板2中。如此設置,有利于不銹鋼板的固定,同時對彈性體3包裹的更好,即對彈性體3保護效果更佳。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防水件7錨固在下墻板的部位設有孔或缺口。如此設置,在防水件7預埋的過程中,混凝土能夠穿過防水件7,一方面避免墻板預制過程中在防水件7兩側形成空隙,從而導致墻板強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件7在下外墻板2中的錨固力。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防水件7為鋁箔或錫箔。鋁箔或錫箔價錢便宜,用鋁箔或錫箔可盡可能的降低成本。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6,所述防水件7將所述彈性體3露出所述下外墻板2的部位包裹。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述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20和結構層21,所述槽口4設置在保溫層20,所述槽口4內設有導水板18,所述導水板18一側錨固在上外墻板1結構層21內,另一側延 伸至所述防水件7的外側。應當理解,所述的防水件7的外側與外墻板的外側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側。對于保溫外墻板而言,尤其是保溫裝飾外墻板,防水件7一般是設置在保溫層20的內側,這樣雨水可能沿上外墻板1與下外墻板2之間的拼接縫進入下外墻板2的保溫層20,然后沿保溫層20向下流動,直至流至上述節點的下方節點,然后繞過防水件7進入室內。而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方案的實施,可將保溫層20中的雨水引導至防水件7的外側,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導水板18由結構層21朝所述外墻板外側向下傾斜。如此設置,有利于將雨水引導至防水件7外側,防止雨水沿導水板18向室內滲透。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8和與9,所述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20和結構層21,所述上外墻板1保溫層20底部的內側壁位于所述防水件7的外側。如此設置,當有雨水沿上外墻板1與下外墻板2之間的拼接縫進入下外墻板2的保溫層20,然后沿保溫層20向下流動,直至流至上述節點的下方節點,由于上外墻板1保溫層20底部的內側壁位于所述防水件7的外側,這樣雨水不會繞過防水件7進入室內,從而杜絕雨水沿保溫層20向下流至下方節點繞過防水件7進入室內的可能,進一步提高外墻板防水的效果。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達保溫層20底部后沿結構層21向室內滲透,可優選在在結構層21底部開設滴水槽19,當然,所述滴水槽19在結構層21上的位置須位于所述防水件7的外側。保溫層20的底部的內側壁位于所述防水件7的外側,實現方式可以是將保溫層20整體做薄,另外可以僅僅是保溫層20底部做薄,此時,結構層21底部相應變厚,當然也可將防水件7設置在保溫層20的內側,但這樣不便于防水件7的設置以及槽口4的開設。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