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預應力加固混凝土相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適用于土木、水利等基礎設施工程結構的夾持與錨固。
背景技術:
在土木工程技術領域中,混凝土構件是最常見的結構類型,但是由于材料老化、環境腐蝕、工作載荷改變、自然災害及施工質量等問題影響而導致混凝土構件需要進行加固以避免工程上可能出現的危害。與傳統混凝土加固方式相比,預應力碳纖維帶錨固技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它能夠充分發揮碳纖維輕質、高強的特點,大幅提高混凝土結構的強度,并有效地減少其應力和撓度變形,延緩梁開裂速度,減少裂紋寬度,進一步提高結構的承載力,提高其耐久性。據國外報道,美國每年大量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與之相比,當前國內開發的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系統還處在初步的研究階段,已有的張拉錨固裝置普遍笨重、需要很大的施工操作空間、施工工藝不夠明確、長期性能差、施工不方便以及建筑效果難以保證等缺點。因此,急需一種新型碳纖維帶張拉錨固裝置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以提高結構加固時操作的便捷性和錨固的可靠性,使其滿足于工程化應用的需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包括預錨固裝置、組合式張拉端錨具,通過導桿將預錨固裝置與組合式張拉端錨具連接起來。
作為優選,所述預錨固裝置表面設有左右對稱的螺栓孔,通過螺栓孔固定連接在被增強或加固的混凝土結構表面上,其內部設有使導桿通過的通孔。
作為優選,所述組合式張拉端錨具包括楔形錨固端及錨具頂端,其中楔形錨固端與錨具頂端設有定位螺孔,通過螺栓進行定位與組裝,同時具有用于連接導桿的通孔。
作為優選,所述楔形錨固端具有楔形曲面,錨具頂端內孔呈錐形形狀。
作為優選,碳纖維布的端部先相互搭接置于楔形錨固端的內表面上,然后分別纏繞楔形曲面,將纏繞好的楔形錨固端通過定位螺孔與錨具頂端連接,再由錨具頂端內孔伸出,從而使碳纖維布方向約束在水平方向。
作為優選,所述導桿通過通孔將預錨固裝置、組合式張拉端錨具兩部分連接起來,其中,預錨固裝置的頭端通過鎖緊螺母鎖緊,另一端與反力塊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反力塊通過兩根導桿相連,構成反力架;當驅動預錨固裝置與反力塊之間的千斤頂時,反力塊帶動導桿向外張拉,從而帶動夾持和錨固碳纖維布組合式張拉錨具一起運動,實現了碳纖維布的預應力張拉。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錨具的結構簡單,形成錨拉式支擋結構不易受施工環境的影響造成偏差,充分發揮碳纖維輕質、高強度的特點。
2、操作步奏簡單,組合式張拉端錨具減少了錨固步驟,利于手工實施。
3、錨固效果可靠,采用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錨固裝置不僅易于調節張拉力,并且采用多束碳纖維帶共同加固的形式,提高了錨固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預錨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a)為組合式張拉端錨具結構示意圖,(b)鍥型錨固端的結構示意圖,(c)鍥型錨固端的剖面圖
圖4(a)為錨具頂端的結構示意圖,(b)為錨具頂端的剖面圖
圖5為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的工藝示意圖
其中:
1.預錨固裝置,2.組合式張拉端錨具,3.導桿,4.千斤頂,5.反力塊,201.楔形錨固端,202.錨具頂端,203.定位螺孔,204.通孔,205.楔形曲面,206.內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請參見圖1-圖5。
一種組合式預應力碳纖維布張拉錨固裝置,包括預錨固裝置1、組合式張拉端錨具2,通過導桿3將預錨固裝置1與組合式張拉端錨具2連接起來。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預錨固裝置1表面設有左右對稱的螺栓孔,通過螺栓孔固定連接在被增強或加固的混凝土結構表面上,其內部設有使導桿通過的通孔204。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組合式張拉端錨具2包括楔形錨固端201及錨具頂端202,其中楔形錨固端201與錨具頂端202設有定位螺孔203,通過螺栓進行定位與組裝,同時具有用于連接導桿3的通孔。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楔形錨固端具201有楔形曲面205,錨具頂端內孔206呈錐形形狀。
作為具體實施例,碳纖維布的端部先相互搭接置于楔形錨固端201的內表面上,然后分別纏繞楔形曲面205,將纏繞好的楔形錨固端201通過定位螺孔203與錨具頂端202連接,再由錨具頂端內孔206伸出,從而使碳纖維布方向約束在水平方向。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導桿3通過通孔204將預錨固裝置1、組合式張拉端錨具2兩部分連接起來,其中,預錨固裝置1的頭端通過鎖緊螺母鎖緊,另一端與反力塊5相連。
作為具體實施例,所述反力塊5通過兩根導桿3相連,構成反力架;當驅動預錨固裝置1與反力塊5之間的千斤頂4時,反力塊5帶動導桿3向外張拉,從而帶動夾持和錨固碳纖維布組合式張拉錨具一起運動,實現了碳纖維布的預應力張拉。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而非對其限制;應當指出,盡管參照上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上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和替換,并不使相應的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