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業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提高振動成型試塊密實度的針形工具。
背景技術:
目前,在實驗室制作混凝土等材料的試塊時,通常采用振動成型的方法,試塊振動過程中會排出部分內部氣體,但成型后內部仍有大量氣泡殘留,導致試塊內部呈蜂窩狀結構,使得試塊的密實度不高,進而影響試塊品質。因此,需開發一種新型的安全、方便、高效的工具以提高試塊密實度,進而提高試塊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解決振動成型試塊內部氣泡殘留現象嚴重、蜂窩結構明顯、試塊品質不佳等問題,同時可以安全、方便、高效的提高振動成型試塊密實度的針形工具。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提高振動成型試塊密實度的針形工具,包括底板,底板的一面設置有垂直向上的手柄,底板另一面均勻設置有若干跟垂直向下的針形柱,所述針形柱的半徑為0.2mm~5mm,針形柱的數量為0.3根/cm2-5根/cm2。本實用新型由底板、手柄和針形柱三個構建構成,構造簡單,結構緊湊合理,能夠保證試塊在制作過程中將內部氣體有效排出,有效減少試塊內部蜂窩結構,提高試塊品質。通過將針形柱的半徑控制在0.2mm~5mm,不僅能夠防止針形柱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的高度略高于試塊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同時試塊在振動成型過程中不需要額外增加人員進行排氣,能夠大大的減少人工勞動量,控制并減少成本,且操作方便、簡單、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結構牢固,可以在制作成型試塊過程中反復利用,很好的節約了成本。
進一步的,所述針形柱的半徑為0.25mm~3mm,針形柱的數量為0.4根/cm2-3根/cm2。通過將針形柱的半徑控制在0.25mm~3mm,能夠更好地防止針形柱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的高度略高于試塊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通過將針形柱的數量密度控制在0.4根/cm2-3根/cm2之間,可以更加高效率的排除試塊內部的氣體并將氣體盡可能的清除干凈,并最大程度的不破壞試塊的內部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針形柱包括第一針形柱和第二針形柱,所述每兩排第二針形柱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所述每兩個第二針形柱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即第一針形柱與第二針形柱構成梅花狀交錯排列。通過將針形柱分為第一針形柱和第二針形柱,可以均勻插搗試塊的各個部位,有利于氣體更充分的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手柄為圓柱形,所述手柄外側套有防滑層,所述防滑層上設置有若干個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層由彈性材料制成。通過在手柄外側套有防滑層,防滑層上設置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可以增大摩擦力,更方便手持,同時防滑層由彈性材料構成,可以方便脫卸,更加方便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手柄末端設置有橢圓形固定件。通過在手柄末端設置橢圓形固定件,可以防止在施力過程中,手從手柄上脫落,并在針形柱向上運動時,防止手從手柄上脫落并能夠更好的省力,用更少的力使得針形柱脫離試塊。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為正方形薄板,所述底板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能夠使得底板更加牢固,同時將底板設置為正方形可以使得在操作過程中每個方向的施力更加均勻,可以均勻的使得試塊每個部位的氣體都能夠充分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與手柄之間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與底板之間所成角度為30°~60°。通過設置加強筋可以使得手柄與底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
進一步的,所述手柄與針形柱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材料更加牢固,能夠提高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不容易損壞。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由底板、手柄和針形柱三個構建構成,構造簡單,結構緊湊合理,能夠保證試塊在制作過程中將內部氣體有效排出,有效減少試塊內部蜂窩結構,提高試塊品質。通過將針形柱的半徑控制在0.2mm~5mm,不僅能夠防止針形柱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的高度略高于試塊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同時試塊在振動成型過程中不需要額外增加人員進行排氣,能夠大大的減少人工勞動量,控制并減少成本,且操作方便、簡單、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結構牢固,可以在制作成型試塊過程中反復利用,很好的節約了成本。
2、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針形柱的半徑控制在0.25mm~3mm,能夠更好地防止針形柱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的高度略高于試塊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通過將針形柱的數量密度控制在0.4根/cm2-3根/cm2之間,可以更加高效率的排除試塊內部的氣體并將氣體盡可能的清除干凈,并最大程度的不破壞試塊的內部結構。
3、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針形柱分為第一針形柱和第二針形柱,其中每兩排第二針形柱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每兩個第二針形柱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即第一針形柱與第二針形柱構成梅花狀交錯排列,可以均勻插搗試塊的各個部位,有利于氣體更充分的排出。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將針形柱設置成其他均勻布置的排列形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B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與試塊之間的操作示意圖。
1、手柄,2、底板,3、針形柱,4、第一針形柱,5、第二針形柱,6、試塊,7、試塊制作模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包括底板2,底板2的一面設置有垂直向上的手柄1,底板2另一面均勻設置有若干跟垂直向下的針形柱3,所述針形柱3的半徑為0.2mm~5mm,針形柱3的數量為0.3根/cm2-5根/cm2。本實用新型由底板2、手柄1和針形柱3三個構建構成,構造簡單,結構緊湊合理,能夠保證試塊6在制作過程中將內部氣體有效排出,有效減少試塊6內部蜂窩結構,提高試塊6品質。通過將針形柱3的半徑控制在0.2mm~5mm,不僅能夠防止針形柱3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6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6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3的高度略高于試塊6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同時試塊6在振動成型過程中不需要額外增加人員進行排氣,能夠大大的減少人工勞動量,控制并減少成本,且操作方便、簡單、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結構牢固,可以在制作成型試塊6過程中反復利用,很好的節約了成本。針形柱3包括第一針形柱4和第二針形柱5,所述每兩排第二針形柱5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4,所述每兩個第二針形柱5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4。通過將針形柱3分為第一針形柱4和第二針形柱5,其中每兩排第二針形柱5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4,每兩個第二針形柱5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4;即第一針形柱4與第二針形柱5構成梅花狀交錯排列,可以均勻插搗試塊6的各個部位,有利于氣體更充分的排出。
底板2為正方形薄板,所述底板2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能夠使得底板2更加牢固,同時將底板2設置為正方形可以使得在操作過程中每個方向的施力更加均勻,可以均勻的使得試塊6每個部位的氣體都能夠充分排出。手柄1為圓柱形,所述手柄1外側套有防滑層,所述防滑層上設置有若干個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層由彈性材料制成。通過在手柄1外側套有防滑層,防滑層上設置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可以增大摩擦力,更方便手持,同時防滑層由彈性材料構成,可以方便脫卸,更加方便使用。手柄1末端設置有橢圓形固定件。通過在手柄1末端設置橢圓形固定件,可以防止在施力過程中,手從手柄1上脫落,并在針形柱3向上運動時防止手從手柄1上脫落并能夠更好的省力,用更少的力使得針形柱3脫離試塊6。底板2與手柄1之間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與底板2之間所成角度為30°~60°。通過設置加強筋可以使得手柄1與底板2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手柄1與針形柱3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材料更加牢固,能夠提高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不容易損壞。
本實用新型在試塊6制作實驗中運用的流程為:
首先將拌和好的混凝土等材料的拌合物加入試塊制作模型7內,裝料時應用抹刀沿各試塊6壁插搗,并使拌合物高出試塊制作模型7。然后將裝好拌合物的模具放到振動臺上進行振動,同時手握柱形手柄1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針形柱3不斷對試塊制作模型7內的試塊6進行插搗,試塊6臨近出漿時停止插搗,試塊6出漿停止振動。最后刮除試塊制作模型7上口多余的混凝土,待混凝土臨近初凝時,用抹刀抹平。
實施例二:本實用新型包括包括底板2,底板2的一面設置有垂直向上的手柄1,底板2另一面均勻設置有若干跟垂直向下的針形柱3,所述針形柱3的半徑為0.25mm~3mm,針形柱3的數量為0.4根/cm2-3根/cm2。本實用新型由底板2、手柄1和針形柱3三個構建構成,構造簡單,結構緊湊合理,能夠保證試塊6在制作過程中將內部氣體有效排出,有效減少試塊6內部蜂窩結構,提高試塊6品質。通過將針形柱3的半徑控制在0.25mm~3mm,能夠更好地防止針形柱3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彎折或者斷裂,也能夠更好的將試塊6內部氣體排出而不影響試塊6的整體結構,并且針形柱3的高度略高于試塊6高度,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通過將針形柱3的數量密度控制在0.4根/cm2-3根/cm2之間,可以更加高效率的排除試塊6內部的氣體并將氣體盡可能的清除干凈,并最大程度的不破壞試塊6的內部結構。同時試塊6在振動成型過程中不需要額外增加人員進行排氣,能夠大大的減少人工勞動量,控制并減少成本,且操作方便、簡單、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結構牢固,可以在制作成型試塊6過程中反復利用,很好的節約了成本。針形柱3包括第一針形柱4和第二針形柱5,所述每兩排第二針形柱5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4,所述每兩個第二針形柱5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4。通過將針形柱3分為第一針形柱4和第二針形柱5,其中每兩排第二針形柱5之間均設置有一排第一針形柱4,每兩個第二針形柱5的中垂線上均設置有一個第一針形柱4;即第一針形柱4與第二針形柱5構成梅花狀交錯排列,可以均勻插搗試塊6的各個部位,有利于氣體更充分的排出。
底板2為正方形薄板,所述底板2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能夠使得底板2更加牢固,同時將底板2設置為正方形可以使得在操作過程中每個方向的施力更加均勻,可以均勻的使得試塊6每個部位的氣體都能夠充分排出。手柄1為圓柱形,所述手柄1外側套有防滑層,所述防滑層上設置有若干個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層由彈性材料制成。通過在手柄1外側套有防滑層,防滑層上設置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可以增大摩擦力,更方便手持,同時防滑層由彈性材料構成,可以方便脫卸,更加方便使用。手柄1末端設置有橢圓形固定件。通過在手柄1末端設置橢圓形固定件,可以防止在施力過程中,手從手柄1上脫落,并在針形柱3向上運動時防止手從手柄1上脫落并能夠更好的省力,用更少的力使得針形柱3脫離試塊6。底板2與手柄1之間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與底板2之間所成角度為30°~60°。通過設置加強筋可以使得手柄1與底板2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手柄1與針形柱3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材料更加牢固,能夠提高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不容易損壞。
本實用新型在試塊6制作實驗中運用的流程為:
首先將拌和好的混凝土等材料的拌合物加入試塊制作模型7內,裝料時應用抹刀沿各試塊6壁插搗,并使拌合物高出試塊制作模型7。然后將裝好拌合物的模具放到振動臺上進行振動,同時手握柱形手柄1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針形柱3不斷對試塊制作模型7內的試塊6進行插搗,試塊6臨近出漿時停止插搗,試塊6出漿停止振動。最后刮除試塊制作模型7上口多余的混凝土,待混凝土臨近初凝時,用抹刀抹平。
由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可知,本實用新型能夠使試塊6內部氣體迅速排出,有效減少試塊6內部蜂窩結構,成功實現了安全、方便、高效提高試塊6密實度,有效改善試塊6的成型質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