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聲降噪器材,特別是涉及用于建筑物室內需要消除混響聲場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
背景技術:
隨著對室內聲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低頻混響噪聲的吸收問題日益嚴峻。傳統的低頻吸聲材料如用在消聲室、半消聲室內的一般使用吸聲尖劈。吸聲尖劈的長度與室內的截止頻率有關,長度要相當于截止頻率的波長的1/4才能達到0.99以上的吸聲系數,如截止頻率50Hz的吸聲尖劈,尖劈的長度要達到1.7m,大量占用了室內空間。
中國專利申請201010266269.6公開了“一種金屬孔板吸聲尖劈”,該方案所述吸聲尖劈無需骨架,不易變形,外表美觀,適合工業化生產。但是這種吸聲尖劈的強吸聲原理和傳統吸聲尖劈類似,即根據截面積由小變大的阻抗漸變的原則,從吸聲尖劈的尖部到基部,聲阻抗從空氣的特性阻抗逐步過渡到吸聲材料的特性阻抗,由于填充的是單一吸聲材料,為了實現完全的阻抗匹配達到很好的吸聲性能,要求吸聲尖劈的總長度(即等于吸聲尖劈的高度和基部空腔深度之和)須為截止頻率波長的四分之一。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下列缺陷:為了保證較低的截止頻率,這類吸聲尖劈的長度依然很長,例如,其與傳統吸聲尖劈類似,當吸聲截止頻率為120Hz時,該吸聲尖劈的總長度約為700mm;當吸聲截止頻率為50Hz時,該吸聲尖劈的總長度高達1700mm。因此在安裝消聲室時占用了大量的空間,使有效的測試空間大大減少,為保證測試空間,只能加大建筑物的規模,大大增加了建設投資。
中國專利申請201210130528.1公開了“一種具有共振吸聲結構的多層吸聲尖劈”,該方案包括尖劈本體和剛性基座,所述尖劈本體為三層式吸聲無骨架結構,從頂端縱向向下依次為阻抗匹配層,聲耗散層和穿孔板;在所述穿孔板和剛性基座之間有一個空腔,所述穿孔板、空腔和剛性基座構成了共振吸聲結構。該方案通過把尖劈截面積由小變大和多層吸聲材料的特性阻抗由小到大梯度漸變這兩種阻抗漸變的原理相結合,改變了吸聲尖劈的總長度須為截止頻率波長的四分之一的限制,在保證較低的截止頻率的同時,可減少吸聲尖劈的長度、空間體積和質量,節約建造消聲室的成本;同時,該吸聲尖劈還具有改善吸聲尖劈低頻特性的共振吸聲結構等優點。但該技術方案還存在公開不充分,既沒有公開可以證明減少吸聲尖劈的長度、空間體積和質量等方面的實際參數尺寸,也沒有公開可以證明該結構的合理性的相關試驗結論;再者,因在多孔吸聲材料的背后增加共振空腔,依據聲學原理,增加了多孔吸聲材料的厚度,聲學性能只相當于同厚度多孔吸聲材料的聲學性能,所以對減少吸聲尖劈的長度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已成為吸聲降噪器材技術領域中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題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本實用新型不僅具有吸聲頻帶寬和降噪效果好的優點,而且具有結構簡單、工藝制造和裝配應用簡便可靠的優點。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它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的諧振吸收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或不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包括多個面為超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或者包括多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該立柱式多面體內設置多孔吸聲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實現原理是:本實用新型依據超微孔板共振吸聲、多孔材料阻尼吸聲、薄板共振吸聲等原理,采用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進行復合,有效地提高了從低頻到高頻范圍內的吸聲能力。一是利用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相互之間形成的消音通道,亦稱“聲學陷阱”,在低頻的消聲量達到3-4dB,中高頻的消聲量達到4-5dB;根據聲能密度原理,降低3dB等于降低了聲能密度50%,相當于消除50-60%以上的低頻聲能和60-75%的中高頻聲能,同時相當于在低頻的吸聲系數達到0.5-0.6,中高頻的吸聲系數達到了0.6-0.75,這樣可以最大彌補吸聲材料在低頻段吸聲性能的不足;消聲通道的消聲量計算方法可以用別洛夫公式計算,根據所要的截止頻率的吸聲要求以及預計所要到達的吸聲量進行設計。二是再通過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對聲能進行多次重復吸收;同時,還根據吸聲頻率的需要,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中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的諧振吸收板復合層,以協同形成多層次的復合吸聲體;諧振吸收板的選擇滿足材料本身在低頻時的隔聲性能;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相互之間形成的消音通道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協同組合后,聲波一部分被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吸收,另一部分被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反射、且反射聲波被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相互之間形成的消音通道重復吸收。通過集超微孔板共振吸聲原理、多孔材料阻尼吸聲原理、薄板共振吸聲原理于一體,運用其產生的協同作用,使本實用新型的吸聲性能達到最大化。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在于:
第一,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是集超微孔板共振吸聲原理、多孔材料阻尼吸聲原理、薄板共振吸聲原理于一體,運用其產生的協同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現有吸聲體技術方案的不足,因此具有優異的吸聲性能,取得了很好的吸聲效果。
第二,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經組合應用的試驗驗證,在總安裝長度750mm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截止頻率50Hz的常規吸聲尖劈的吸聲性能,單個吸聲體安裝可以有效節約內部空間近1m,顯著地降低了原材料的用量,節約了能源,為本領域的吸聲體結構的實質性技術改進填補了空白。
第三,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不僅具有吸聲頻帶寬和降噪效果好的優點,而且具有結構簡單、工業化批量生產和裝配應用簡便可靠的優點。
第四,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適用于各類需要高吸聲消聲或半消聲室的場所,也適用于需要高吸聲量的建筑內部等場所。
第五,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還適用于各類建筑物內需要吊頂和墻面裝飾的場合。
附圖說明
圖1、圖2、圖3和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1的基本形狀的示意圖。
圖5、圖6、圖7和圖8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2的基本形狀的示意圖。
圖9、圖10和圖1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3的井字形狀的示意圖。
圖12、圖13和圖14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4的菱形形狀的示意圖。
圖15、圖16和圖17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的吸聲體單元5的迷宮形狀的示意圖。
圖18、圖19和圖20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6的波浪形狀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它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或不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包括多個面為超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或者包括多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該立柱式多面體內設置多孔吸聲材料(3)。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的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是:
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立柱式多面體的形狀包括立柱式五面體、立柱式六面體、立柱式七面體和立柱式八面體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合。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網格式結構的形狀包括十字形、井字形、菱形、波浪形和迷宮形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合。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的超微孔孔徑均為0.05-0.3mm。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以及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微孔孔徑均為1-5mm。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等寬間距為20-300mm。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平行于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設置或者呈10°-30°的斜面設置。
所述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鋁合金板、碳鋼板、鍍鋅板或不銹鋼板;該諧振吸收板(4)的厚度為0.1~0.5mm。
所述多孔吸聲材料(3)的材質為開孔泡沫材料、密度為6-10kg/m3,所述開孔泡沫材料的組分包括三聚氰胺。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超微孔吸聲板、超微孔吸聲端面板、微孔吸聲板和微孔吸聲端面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碳鋼板、鍍鋅板或不銹鋼板、厚度為0.5~2mm。
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碳鋼板、鍍鋅板或不銹鋼板、厚度為0.5~2mm。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的具體實施例進一步公開如下: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1的基本形狀如圖1至圖4所示,其中:圖1為俯視圖,圖2為側視剖視圖,圖3為立體剖視圖,圖4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超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所述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0.8mm、孔徑0.15mm、穿孔率1%;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鍍鋅鋼板,厚度0.8mm,孔徑3mm,穿孔率25%;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不銹鋼板、厚度0.1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10kg/m3的三聚氰胺、包覆層的總厚度為250mm;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共由4個截面尺寸200×200mm和1個截面尺寸300×100mm,長度均為400mm的立柱式六面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為100mm;截面尺寸為300×100mm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呈10°的斜面,其所用的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其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 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87、0.89、0.91、0.91、0.92、0.925、0.93、0.93。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2的基本形狀如圖5至圖8所示,其中:圖5為俯視圖,圖6為側視剖視圖,圖7為立體剖視圖,圖8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該立柱式多面體內設置多孔吸聲材料(3)。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長度300mm,分別由4個截面尺寸200×200mm和1個截面尺寸300×100mm的立柱式六面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為80mm;截面尺寸為300×100mm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平行。所述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1mm、孔徑2.5mm、穿孔率23%;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鍍鋅鋼板、厚度1mm、孔徑5mm、穿孔率30%;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碳鋼板、厚度0.15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8kg/m3的開孔泡沫材料、包覆層的總厚度22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其所用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內部填充的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10kg/m3的三聚氰胺;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92、0.91、0.92、0.93、0.94、0.945、0.945、0.95。
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3的井字形狀如圖9至圖11所示,其中:圖9為俯視圖,圖10為側視剖視圖,圖11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不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超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所述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0.5mm、孔徑0.05mm、穿孔率0.8%;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不銹鋼板、厚度0.5mm、孔徑1mm、穿孔率20%;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0.3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10kg/m3的三聚氰胺、包覆層的總厚度250mm;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共由6個截面尺寸100×112mm的立柱式六面體、2個單三角形加矩形的形狀其最大截面尺寸162×100mm的立柱式七面體、2個等腰梯形形狀的最大截面尺寸524×100mm的立柱式六面體、1個雙三角形加矩形的最大截面尺寸848×100mm的立柱式八面體組成,長度均為40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分別為100mm、112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平行。其所用的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其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90、0.90、0.92、0.93、0.94、0.945、0.94、0.945。
實施例4。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4的菱形形狀如圖12至圖14所示,其中:圖12為俯視圖,圖13為側視剖視圖,圖14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超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六面體;所述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1.2mm、孔徑0.3mm、穿孔率1.2%;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不銹鋼板、厚度1.2mm、孔徑3mm、穿孔率25%;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0.5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6kg/m3的三聚氰胺、包覆層的總厚度220mm;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共由1個截面尺寸325×325mm的立柱式六面體、4個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邊長尺寸230mm的立柱式五面體,長度均為400mm,截面尺寸為325×325mm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呈四個30°的斜面,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為100mm;其所用的超微孔吸聲板和超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其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89、0.90、0.90、0.92、0.925、0.93、0.93、0.94。
實施例5。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5的迷宮形狀如圖15至圖17所示,其中:圖15為俯視圖,圖16為側視剖視圖,圖17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該立柱式多面體內設置多孔吸聲材料(3);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長度350mm,分別由4個截面尺寸為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邊長為250mm的立柱式五面體、和2個截面尺寸為330×100mm的立柱式六面體組成,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為8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平行。所述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2mm,孔徑5mm,穿孔率25%;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不銹鋼板,厚度2mm,孔徑4mm,穿孔率30%;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碳鋼板、厚度0.1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10kg/m3的三聚氰胺、包覆層的總厚度25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其所用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內部填充的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8kg/m3的三聚氰胺,其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90、0.91、0.92、0.93、0.935、0.94、0.94、0.95。
實施例6。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6的波浪形狀如圖18至圖20所示,其中:圖18為俯視圖,圖19為側視剖視圖,圖20為多個單元組合圖形;本實用新型包括1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5個面均為吸聲板的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所述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內設置包覆有多孔吸聲材料(3)的諧振吸收板(4);還包括在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平面上設置多個垂直于該平面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且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是由多個面為微孔吸聲板和1個面為微孔吸聲端面板組成的立柱式多面體,該立柱式多面體內設置多孔吸聲材料(3);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分別由3個折板形狀的立柱式八面體與2個三角形狀的立柱式五面體,長度40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相鄰之間的間距為100mm;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頂面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平行。所述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1.5mm、孔徑3mm、穿孔率30%;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的微孔吸聲板的材質為鋁合金板、厚度1.5mm、孔徑5mm、穿孔率30%;諧振吸收板(4)的材質為碳鋼板、厚度0.15mm、表面不穿孔;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8kg/m3的開孔泡沫材料、包覆層的總厚度250mm;所述立體網格式結構的金屬穿孔吸聲腔體(1)其所用的微孔吸聲板、微孔吸聲端面板采用常規的鈑金加工方法后進行拼裝鉚接,內部填充的多孔吸聲材料(3)為密度10kg/m3的三聚氰胺,其成型后與平板式六面體吸聲腔體(2)中的微孔吸聲板進行固定鉚接;諧振吸收板(4)兩面用雙面膠帶分別與多孔吸聲材料(3)固定。性能測試:將制得的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設置在低頻駐波管中進行正入射的吸聲系數試驗,結果如下:50Hz、63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的正入射的吸聲系數分別為0.92、0.93、0.935、0.94、0.945、0.945、0.95、0.95。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未涉及的說明屬于本領域公知的技術,可參考公知技術加以實施。
本實用新型經反復試驗驗證,取得了滿意的試用效果。
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及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基于立體網格式結構的吸聲體單元技術思想的具體支持,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按照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技術思想,在本技術方案基礎上所做的任何等同變化或等效的改動,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