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工具,具體涉及一種能夠對橫距進行控制的鋼管腳手架結構。
背景技術:
腳手架指施工現場為工人上下作業或外圍安全圍護及高空安裝構件等而搭設的各種支架。在建筑行業中腳手架是很常見的結構。以往鋼管腳手架搭設,都需要提前將材料運輸到搭設位置,每一步架體在立桿和縱向水平桿搭設完成后,在其交點處用尺子量出橫距后,再將其固定在立桿上,進行架體的搭設。這種方式存在以下缺點:1、搭設時材料多,全部運輸至相應各樓層時運輸麻煩,而且效率低;2、在建筑物上搭設時由于尺子精度偏差,加之搭設架體前項目部相關管理人員交底不到位,工人操作時隨意性較大,架體在搭設過程中未及時進行校正,導致架體橫距偏差逐漸加大,使得架體垂直度偏差超過規范要求,影響架體穩定性,加大了架體坍塌安全風險;3、隨著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這些建筑在主體和裝飾裝修階段普遍要搭設鋼管腳手架進行施工操作,工人在越來越高的架體上進行搭設操作的難度和勞動強度也逐漸提高,這大大增加了工人在高處作業時發生高處墜落安全事故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腳手架搭設時材料需要運輸到建筑物上安裝,搭設時隨意性大,導致架體橫距偏差逐漸加大,使得架體垂直度偏差超過規范要求,影響架體穩定性,加大了架體坍塌安全風險,并且操作難度大,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橫距進行控制的鋼管腳手架結構,該結構安裝簡便,將模具架體進行預先搭設,能夠保證鋼管腳手架橫距一致,增強架體穩定性,同時降低工人在架體上操作的難度和勞動強度,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能夠對橫距進行控制的鋼管腳手架結構,包括豎向支撐結構,所述豎向支撐結構中設置有縱向水平支撐結構,且縱向水平支撐結構與豎向支撐結構固定,縱向水平支撐結構的中心線與豎向支撐結構的中心線垂直,縱向水平支撐結構與豎向支撐結構之間設置有橫向水平支撐結構,且橫向水平支撐結構與縱向水平支撐結構固定,橫向水平支撐結構的中心線分別與豎向支撐結構的中心線和縱向水平支撐結構的中心線垂直。現有腳手架搭設時,都是將每一步架體在立桿和縱向水平桿搭設完成后,在其交點處用尺子量出橫距后,再將其固定在立桿上,進行架體的搭設,這樣就存在著腳手架搭設時隨意性大,導致架體橫距偏差逐漸加大,使得架體垂直度偏差超過規范要求,影響架體穩定性,加大了架體坍塌安全風險,并且操作難度大的問題,而本方案則是將結構預先搭設形成一個模型作為半成品,將其吊裝到需要位置,再安裝橫向水平支撐桿,而且模型橫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和距離根據使用進行設定,人們只需將其對應安裝到位即可,提高了搭設效率,而且預先搭設保證了鋼管腳手架橫距一致,增強架體穩定性,同時降低了工人在架體上操作的難度和勞動強度,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豎向支撐結構包括四根豎向支撐桿,豎向支撐桿的中心線與鉛垂線平行,且四根豎向支撐桿構成規則四方體結構,縱向水平支撐結構和橫向水平支撐結構穿過四根豎向支撐桿構成的規則四方體結構中;縱向水平支撐結構包括若干根縱向水平支撐桿,且縱向水平支撐桿分為相互平行的上下兩層,下層縱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之間并與豎向支撐桿固定,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至少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之間并與豎向支撐桿和橫向水平支撐結構固定;橫向水平支撐結構包括若干根橫向水平支撐桿,橫向水平支撐桿分為相互平行的上下兩層,下層橫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之間,與下層縱向水平支撐桿固定,上層橫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至少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之間,與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固定,設置在端頭處的橫向水平支撐桿與其靠近的縱向水平支撐桿的端頭距離為500mm。對于本技術方案,四根豎向支撐桿、縱向水平支撐桿、下層橫向水平支撐桿和上層橫向水平支撐桿中其兩端的橫向水平支撐桿構成一個固定模具,在地面進行組裝成型,將擬用于架體搭設的橫向水平支撐桿在地面模具架體上制作成兩端套有直角扣件的半成品模型,然后吊運至相應樓層進行架體搭設,提高了搭設效率,也利于保持鋼管腳手架橫距一致,同時降低工人在架體上操作的難度和勞動強度,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豎向支撐桿、縱向水平支撐桿和橫向水平支撐桿均優選為鋼管,使得其結構穩定,承載力強,使用壽命長,豎向支撐桿和縱向水平支撐桿之間、橫向水平支撐桿和縱向水平支撐桿之間采用直角扣件固定,且直角扣件的擰緊力矩為40~65N·m。直角扣件本身為現有結構,采用直角扣件進行鋼管之間的固定,使得其部件之間結構能夠穩定,都保持為90°固定,保證了鋼管腳手架橫距一致,增強架體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通過預先在施工現場地面模具架體上制作完成橫距確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通過橫向水平支撐桿上套有的直角扣件確定),然后將眾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吊運至搭設樓層,工人搭設架體時直接用橫向水平桿上套有的直角扣件將立桿套住,緊固后,完成架體的搭設,保證了鋼管腳手架自始至終橫向間距都保持一致,使架體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避免了架體安全事故的發生。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雙排模具架體的俯視圖;
圖2為多排模具架體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側視圖;
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雙排模具架體搭設的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構件名稱:
1-豎向支撐桿,2-縱向水平支撐桿,3-橫向水平支撐桿,4-直角扣件一,5-直角扣件二,6-橫向水平支撐結構,7-豎向支撐結構,8-縱向水平支撐結構,9-直角扣件A端,10-直角扣件B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3、圖4、圖5所示,能夠對橫距進行控制的鋼管腳手架結構,豎向支撐結構7包括四根豎向支撐桿1,豎向支撐桿1的中心線與鉛垂線平行,且四根豎向支撐桿1構成規則四方體結構,縱向水平支撐結構8和橫向水平支撐結構6穿過四根豎向支撐桿1構成的規則四方體結構中;縱向水平支撐8結構包括四根縱向水平支撐桿2,且縱向水平支撐桿2分為相互平行的上下兩層,下層縱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1之間并與豎向支撐桿1固定,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1之間并與豎向支撐桿1和橫向水平支撐結構6固定;橫向水平支撐結構6包括若干根橫向水平支撐桿3,橫向水平支撐桿3分為相互平行的上下兩層,下層橫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1之間,與下層縱向水平支撐桿固定,上層橫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至少為兩根且設置在豎向支撐桿1之間,與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固定。在施工現場選擇一個方便工人操作和塔機吊運的適當位置,并準備好搭設用的相關鋼管和扣件材料,通過預先在施工現場地面上用豎向支撐桿1、縱向水平支撐桿2和橫向水平支撐桿3搭設一個穩定、堅固的模具架體,確定模具架體橫向水平支撐桿間距,進而用直角扣件在橫向水平支撐桿上固定擬搭設鋼管腳手架橫距,完成橫向水平支撐桿半成品的制作,以保證鋼管腳手架橫距自始至終一致,降低了工人高處作業的難度和勞動強度。模具架體縱向水平支撐桿2長3~6m,豎向支撐桿1高度0.8~1.2m。在距縱向水平支撐桿2兩端部500mm處,按照現場擬搭設架體橫距要求各設置一道橫向水平支撐桿3,以固定模具架體縱向水平支撐桿2的間距,橫向水平支撐桿3和縱向水平支撐桿2交匯處設置豎向支撐桿1,再通過直角扣件固定,固定豎向支撐桿1和縱向水平支撐桿2的直角扣件命名為直角扣件二5,固定縱向水平支撐桿2和橫向水平支撐桿3的直角扣件命名為直角扣件一4。在模具架體兩道橫向水平桿之間的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2上放置若干擬用于搭設鋼管腳手架的橫向水平支撐桿3,分別用直角扣件將兩道縱向水平支撐桿套接住,然后緊固橫向水平支撐桿端扣件螺栓,即緊固直角扣件A端9的螺栓,直角扣件B端10的螺栓松開,擰緊力矩須達到40~65N·m。。架體搭設前,操作工人直接將套有扣件的橫向水平支撐桿從模具架體上取下,吊運至搭設樓層。工人搭設時,直接用兩個直角扣件將架體立桿套住,緊固直角扣件B端10的螺栓至規范要求的40~65N·m力矩后,即完成該節點桿件的搭設。
本方案通過預先在施工現場地面制作完成橫距確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通過橫向水平支撐桿上套有的直角扣件確定),然后將眾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吊運至搭設樓層。工人搭設架體時直接用直角扣件將立桿套住,緊固后,完成架體的搭設。保證了鋼管腳手架自始至終橫向間距都保持一致,使架體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避免了架體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由于將扣件和橫向水平支撐桿的連接,這一在高處作業中占有將近30%的工序轉移至地面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人高處作業的難度和勞動強度,進而降低了現場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保障了相關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為多排鋼管腳手架,原理同雙排鋼管腳手架,只是需將兩排縱向水平桿換成多排縱向水平桿,橫向水平桿上套接的扣件由兩個變成多個。上層縱向水平支撐桿的數量為三根或三根以上,對于部件的結構穩定性增強,但是其成本也相應增大。本方案通過預先在施工現場地面制作完成橫距確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通過橫向水平支撐桿上套有的直角扣件確定),然后將眾多的橫向水平支撐桿吊運至搭設樓層。工人搭設架體時直接用直角扣件將立桿套住,緊固后,完成架體的搭設。保證了鋼管腳手架自始至終橫向間距都保持一致,使架體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避免了架體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由于將扣件和橫向水平支撐桿的連接,這一在高處作業中占有將近30%的工序轉移至地面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人高處作業的難度和勞動強度,進而降低了現場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保障了相關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