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蒙古包,具體涉及一種可調節式采光通風蒙古包。
背景技術:
: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居住建筑,具有易搭建,可移動,重量輕的特點,但其保溫性能,特別是采光性能有所欠缺。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溫性強、采光充分、便于空氣流通的可調節式采光通風蒙古包。
技術解決方案
本實用新型包括套腦、烏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頂箍,底箍,所述頂箍上部開有與烏尼相卡接的插接槽孔,頂箍下部及底箍上分別設有至少一道滑軌,頂箍與底箍的滑軌間安裝有可沿滑軌移動的圍墻;所述套腦外邊沿上均布槽體,槽體的槽壁上分別開有用于插接烏尼的耳槽,烏尼兩端部分別設有與耳槽及插接槽孔相卡接的凸塊。
所述滑軌設置為三道。
所述圍墻由兩個形狀、尺寸相同的半圓組成整體圓,圍墻對接邊內測分別設密封條;圍墻包括保溫層、保溫玻璃。
所述保溫層為塑鋼間夾保溫板。
所述烏尼包括烏尼內桿、烏尼套桿,烏尼內桿與烏尼套桿通過銷連接。
所述頂箍和底箍由至少兩段弧組成整體圓,端面連接處采用卯榫連接。
所述頂箍和底箍由六段弧組成整體圓,端面連接處采用卯榫連接。
所述頂箍和底箍間設有支撐立柱,頂箍與支撐立柱采用卯榫連接,與底箍采用插接且由底座固定。
本實用新型采用套腦,烏尼,頂箍,底箍,兩層輕型保溫板,保溫玻璃,支撐立柱,滑軌,底座共同組合成一個蒙古包,在盡量保證蒙古包原有的特性情況下,改善了傳統蒙古包的保溫性能和采光性能,改進了蒙古包原有的通過套腦的通風形式。
本實用新型可根據需要滑動蒙古包的圍墻以達到采光取暖、通風的效果,從而滿足四季變換時牧民對光照和通風的需求。同時,也實現了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統一,方便了牧民的生產生活,提高了牧民的生活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立柱與底箍、底座連接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結構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頂箍與立柱的連接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3的結構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組成墻體的曲板示意圖;
圖7、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5的結構局部放大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墻體與滑軌以及烏尼套桿與頂箍連接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圖7的結構局部放大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套腦與烏尼內桿的連接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圖9的結構局部放大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圓錐屋頂示意圖。
圖中:1-套腦、2-烏尼內桿、3-頂箍、4-烏尼套桿、5-滑軌、6-兩層輕型保溫板、7-保溫玻璃、8-支撐立柱、9-底箍、10-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套腦1、烏尼、頂箍3,底箍9,所述套腦1外邊沿上均布槽體,槽體的槽壁上分別開有用于插接烏尼的耳槽,烏尼兩端部分別設有與耳槽及插接槽孔相卡接的凸塊。其中:烏尼由烏尼內桿2、烏尼套桿4通過銷連接而成。
所述頂箍3和底箍9由六段弧組成整體圓,端面連接處采用卯榫連接。頂箍3上部開有與烏尼相卡接的插接槽孔,頂箍3下部及底箍9上分別設有三道滑軌5,頂箍3與底箍9的滑軌5間安裝有可沿滑軌5移動的兩個形狀、尺寸相同的半圓組成圓柱形圍墻,兩圍墻對接邊內測分別設密封條;圍墻的外層和中間層均為保溫層6,保溫層6為塑鋼間夾保溫板制成,內層為保溫玻璃7。
本實用新型為了保持蒙古包的穩定性,在頂箍3和底箍9間設有支撐立柱8,頂箍3與支撐立柱8采用卯榫連接,和底箍9采用插接且由底座10固定。
本實用新型安裝步驟如下:
1)定位:將底箍組裝在所選位置,并將底座放置于底箍的各個支撐立柱插孔之下;
2)安裝支撐立柱:將支撐立柱穿過底箍插孔并與底座相連,然后用螺栓固定,如圖1所示;
3)安裝一半下滑軌:用螺栓將一半下滑軌固定在底箍上;
4)安裝頂箍:以支撐立柱為支撐,組裝頂箍,如圖3,然后固定與下滑軌相對應的一半上滑軌;
5)安裝圍墻: 圍墻由三層,每層由六塊曲板組成,曲板由塑鋼夾xps保溫板組成,通過滑軌口將曲板裝進滑軌如圖8,每塊曲板的頂部,如圖6,和底部,如圖7,使用螺栓連接,板體之間用玻璃膠密封;
6)在頂箍、底箍上安裝上下滑軌的剩余部分;
7)安裝套腦與烏尼:先在套腦的四個對角線上插接烏尼內桿,如圖10,并與烏尼套桿相連,將烏尼套桿安裝進入頂箍的接口,如圖9,用銷釘固定烏尼內桿與烏尼套桿,暫時使套腦烏尼結構穩定 ,然后補充安裝各個方向的烏尼內桿與烏尼套桿,形成圓錐屋頂,如圖12,最終形成蒙古包整體。
具體使用方法:
當蒙古包需要改變室內采光時,通過滑動圍墻,讓內層的保溫玻璃向陽,以此來增加或減少蒙古包內的光照面積,從而達到采光取暖的效果;當蒙古包需要通風時,同樣通過滑動圍墻,像滑開窗戶一樣,滑開圍墻,以此來達到通風的目的;當蒙古包既不需要采光,也不需要通風時,將外兩層保溫板直接滑動成一個圓狀。這樣就滿足了居住者在不同季節或者不同時間段對采光通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