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工業與民用建筑中,設計新穎、體量大、結構復雜的建筑層出不窮。由于受氣溫變化、地基不均勻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響,建筑結構內部將產生附加應力和變形,如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建筑物的破壞,產生裂縫甚至倒塌,影響使用與安全。為加強建筑物的整體性,使之具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來克服這些破壞應力,而不產生破壞,一般需設置變形縫以有足夠的變形寬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損。而變形縫的兩側通用做法是設計雙墻(或雙柱),雙墻距離又較小,無法按正常的模板加固方法施工,此一直為現場施工遇到的難題,或導致一側墻加固不到位進而發生砼澆筑爆模、砼成型質量脹模、平直度差等質量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包括:
第一迎砼模板,設置于靠近變形縫一側的第一龍骨骨架上遠離變形縫的一側;
第二迎砼模板,設置于遠離變形縫一側的第二龍骨骨架上靠近變形縫的一側;
穿墻套管,穿設于所述第一迎砼模板與所述第二迎砼模板之間,所述穿墻套管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第一迎砼模板與所述第二迎砼模板;
對拉螺桿,穿設于所述穿墻套管內,所述對拉螺桿的兩端分別穿出所述第一龍骨骨架與所述第二龍骨骨架;
第一拉結組件,抵靠于所述第一龍骨骨架上靠近變形縫的一側并與所述對拉螺桿穿出所述第一龍骨骨架的第一螺桿段固定連接;
第二拉結組件,抵靠于所述第二龍骨骨架上遠離變形縫的一側并與所述對拉螺桿穿出所述第二龍骨骨架的第二螺桿段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通過穿設于第一迎砼模板與第二迎砼模板之間的對拉螺桿,解決了狹小空間模板安裝的問題。并且,將穿墻套管穿設于第一迎砼模板與第二迎砼模板之間,并且穿墻套管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迎砼模板與第二迎砼模板,可以保證剪力墻混凝土澆筑時從模板縫隙中溢出的混凝土不會流進該穿墻套管中,避免了剪力墻澆筑完成后,從模板縫隙中溢出的混凝土流進該穿墻套管中凝固后與對拉螺桿固定,而導致對拉螺桿在拆模時無法取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
所述第一龍骨骨架包括:第一縱向龍骨以及并排設置于所述第一縱向龍骨上靠近變形縫一側的兩個第一水平龍骨,所述第一螺桿段穿出所述第一縱向龍骨并位于兩個所述第一水平龍骨之間;
所述第一拉結組件包括:穿過所述第一螺桿段并固接于兩個所述第一水平龍骨的鋼板以及抵靠于所述鋼板上靠近變形縫的一側并螺接于所述第一螺桿段的第一螺帽。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鋼板上開設有供穿過所述第一螺桿段的第一通孔。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龍骨為圓鋼管。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
所述第二龍骨骨架包括:第二縱向龍骨以及并排設置于所述第二縱向龍骨上遠離變形縫一側的兩個第二水平龍骨,所述第二螺桿段穿出所述第二縱向龍骨并位于兩個所述第二水平龍骨之間;
所述第二拉結組件包括:穿過所述第二螺桿段并固接于兩個所述第二水平龍骨的扣壓板以及抵靠于所述扣壓板上遠離變形縫的一側并螺接于所述第二螺桿段的第二螺帽。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扣壓板上開設有供穿過所述第二螺桿段的第二通孔。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二水平龍骨為圓鋼管,所述扣壓板上形成有與兩個所述圓鋼管相適配的兩個扣壓槽。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限位撐塊,支撐于所述第一迎砼模板與所述第二迎砼模板之間。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限位撐塊為加筋細石砼撐塊。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
所述第一迎砼模板包括相互拼接的多塊第一拼接板,所述第一拼接板的第一側部設有第一榫部,所述第一拼接板的第二側部設有與所述第一榫部相適配的第一槽部;
所述第二迎砼模板包括相互拼接的多塊第二拼接板,所述第二拼接板的第一側部設有第二榫部,所述第二拼接板的第二側部設有與所述第二榫部相適配的第二槽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靠近變形縫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第一迎砼模板的局部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與圖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靠近變形縫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2所示,變形縫90一側(圖2中所示為變形縫90的左側)的剪力墻910已經施工完畢,由于變形縫90的空間較為狹小,施工變形縫90另一側(圖2中所示為變形縫90的右側)的剪力墻時,很難進行模板安裝,因此,為了解決這一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包括:
第一迎砼模板10,設置于靠近變形縫90一側的第一龍骨骨架20上遠離變形縫90的一側;
第二迎砼模板30,設置于遠離變形縫90一側的第二龍骨骨架40上靠近變形縫90的一側;
穿墻套管50,穿設于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之間,穿墻套管50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
對拉螺桿,穿設于穿墻套管50內,所述對拉螺桿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龍骨骨架20與第二龍骨骨架40;
第一拉結組件,抵靠于第一龍骨骨架20上靠近變形縫90的一側并與所述對拉螺桿穿出第一龍骨骨架20的第一螺桿段610固定連接;
第二拉結組件,抵靠于第二龍骨骨架40上遠離變形縫90的一側并與所述對拉螺桿穿出第二龍骨骨架40的第二螺桿段620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通過穿設于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之間的對拉螺桿,解決了狹小空間模板安裝的問題。并且,將穿墻套管50穿設于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之間,并且穿墻套管50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可以保證剪力墻混凝土澆筑時從模板縫隙中溢出的混凝土920不會流進該穿墻套管50中,避免了剪力墻澆筑完成后,從模板縫隙中溢出的混凝土920流進該穿墻套管50中凝固后與所述對拉螺桿固定,而導致所述對拉螺桿在拆模時無法取出的問題。
具體地,第一龍骨骨架20包括:第一縱向龍骨210以及并排設置于第一縱向龍骨210上靠近變形縫90一側的兩個第一水平龍骨220,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一螺桿段610穿出第一縱向龍骨210并位于兩個第一水平龍骨220之間。所述第一拉結組件包括:穿過第一螺桿段610并固接于兩個第一水平龍骨220的鋼板710以及抵靠于鋼板710上靠近變形縫90的一側并螺接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一螺桿段610的第一螺帽720。
其中,先將鋼板710穿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一螺桿段610并與第一龍骨骨架20的兩個第一水平龍骨220焊接固定,然后再將第一螺帽720與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一螺桿段610螺接,直到該第一螺帽720抵靠于鋼板710上靠近變形縫90的一側,這樣就完成了對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中靠近變形縫90的一側的部分進行固定。
優選地,第一縱向龍骨210為90mm高方木龍骨。第一水平龍骨220為圓鋼管,所述圓鋼管的規格為Φ48鋼管,還可以進一步在第一水平龍骨220上焊接豎向聯系筋以加強結構強度。鋼板710的規格為70mm×100mm×8mm鋼板,鋼板710上開設有供穿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一螺桿段610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規格為Φ16孔。第一螺帽720的規格為Φ14粗牙螺帽。
進一步地,第二龍骨骨架40包括:第二縱向龍骨410以及并排設置于第二縱向龍骨410上遠離變形縫90一側的兩個第二水平龍骨420,第二螺桿段620穿出第二縱向龍骨410并位于兩個第二水平龍骨420之間。所述第二拉結組件包括:穿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二螺桿段620并固接于兩個第二水平龍骨420的扣壓板810以及抵靠于扣壓板810上遠離變形縫90的一側并螺接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二螺桿段620的第二螺帽820。
其中,先將扣壓板810穿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二螺桿段620并與第二龍骨骨架40的兩個第二水平龍骨420焊接固定,然后再將第二螺帽820與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二螺桿段620螺接,直到該第二螺帽820抵靠于扣壓板810上遠離變形縫90的一側,這樣就完成了對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中遠離變形縫90的一側的部分進行固定。
優選地,第二縱向龍骨410為90mm高方木龍骨。第二水平龍骨420為圓鋼管,扣壓板810上形成有與兩個所述圓鋼管相適配的兩個扣壓槽,所述圓鋼管的規格為Φ48鋼管,還可以進一步在第二水平龍骨420上焊接豎向聯系筋以加強結構強度。扣壓板810上開設有供穿過所述對拉螺桿的第二螺桿段620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規格為Φ16孔。第二螺帽820的規格為Φ14粗牙螺帽。
另外,更為優選地,穿墻套管50為PVC管。所述對拉螺桿為Φ14粗牙鉤板螺桿,起到將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鉤緊并將第一縱向龍骨210夾緊于第一水平龍骨220上、第二縱向龍骨410夾緊于第二水平龍骨420上的作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由于穿墻套管50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而不具備墻厚限位作用,因此,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還包括:限位撐塊510,支撐于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之間,以達到控制剪力墻體的厚度的目的。優選地,限位撐塊510為加筋細石砼撐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較佳實施例,在第一迎砼模板10與第二迎砼模板30均設置為由多塊拼接板相互拼接而成,并且,每塊拼接板的第一側部設有榫部,每塊拼接板的第二側部設有與所述榫部相適配的槽部,拼接時相鄰的兩塊拼接板的榫部與另一塊拼接板的槽部相互配合,形成企口并保證企口齊平,可以有效防止對變形縫90另一側未完成的剪力墻進行混凝土澆筑時,混凝土發生漏漿的問題。
具體地,第一迎砼模板10包括相互拼接的多塊第一拼接板110,第一拼接板110的第一側部設有第一榫部111,第一拼接板110的第二側部設有與第一榫部111相適配的第一槽部112。如圖3所示,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狹小變形縫兩側剪力墻施工的模板結構的第一迎砼模板的局部分解圖。同樣地,第二迎砼模板包括相互拼接的多塊第二拼接板,所述第二拼接板的第一側部設有第二榫部,所述第二拼接板的第二側部設有與所述第二榫部相適配的第二槽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