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設備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調節臨邊構件下側施工輔助工具。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工程快速發展,高層建筑、路橋工程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對懸挑構件的下表面施工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怎樣保證下部施工質量及操作人員的施工安全,備受施工企業關注,在建筑物臨邊結構下側施工,多數搭設架體,安全性和操作性均不高,靈活性太差,效率較低,尤其是遇到臨邊構件下側小范圍施工、維修,低效率、低安全性愈加明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施工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調節臨邊構件下側施工輔助工具,作為臨邊構件下側施工輔助工具,懸掛于臨邊構件外表面,施工方便快捷,達到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效、保證安全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調節臨邊構件下側施工輔助工具,
包括由上部的魚鉤式彎頭和下部的載人筐相連接組成;
其中,魚鉤彎頭由Φ16圓鋼彎曲而成,在魚鉤彎頭的開口處焊制有萬向輪,萬向輪設置在魚鉤彎頭的內側且相對設置,在魚鉤彎頭的尾部焊制有帶孔角鋼;
載人筐兩側為主筋由Φ16圓鋼彎曲而成,周圈為豎向間距為300mm的Φ12防護鋼筋,底部為數根Φ14圓鋼水平向焊接而成,用于放置載人托板,上部也焊制有帶孔角鋼。
進一步的,在魚鉤彎頭的尾部焊制有帶孔角鋼;載人筐的上部也焊制有帶孔角鋼;上下對應的兩塊帶孔角鋼通過螺栓相連接。
進一步的,載人筐底部的水平向Φ14圓鋼之間平行設置,各個圓鋼之間間距30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可調節臨邊構件下側施工輔助工具制作及使用方法,工具所需的各配件在市場采購或現場就地取材容易,加工簡單,操作方便。而且,本實用新型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易于加工,施工方便、快速、可靠,易拆卸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以下詳細說明。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其結構整體由上部魚鉤彎頭2和下部載人筐通過螺栓連接組成。
魚鉤彎頭2由Φ16圓鋼彎曲而成,內側焊制D20萬向輪1,尾部焊制40mm*40mm*3mm帶孔角鋼3;載人筐兩側為主筋由Φ16圓鋼4彎曲而成,周圈為豎向間距為300mm的Φ12防護鋼筋5,底部為Φ14圓鋼6水平向焊接,用于放置載人托板,上部也焊制40mm*40mm*3mm帶孔角鋼3;中部連接方式為上下兩塊帶孔角鋼3用螺栓連接。在臨邊構件下側施工時,根據臨邊構件上部寬度選擇合適內徑尺寸的魚鉤彎頭2,將魚鉤彎頭2與載人筐螺栓連接,可根據施工需要調節螺栓緊固位置,保證外掛長度,螺栓緊固完成后,操作人員將組合好的工具魚鉤彎頭2掛置在外側構件上,操作人員沿工具水平向鋼筋骨架下入載人筐中。可觸及施工范圍內施工完成后,操作人員爬出載人筐,將工具移動到下一施工區域繼續施工。區段施工完成后,將工具移至內部工作面,為便于搬運,可就地拆除螺栓,而后進行搬運。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人員的已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