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建筑工程結構中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連接處的接茬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內墻與外墻施工時不可避免的產生接茬連接,如果采用傳統的接茬方法施工會出現接茬結構復雜,施工效率低,接茬位置墻體結構薄弱,達不到墻體連接的穩固,以及接茬處外墻混凝土流入內墻造成外墻混凝土的浪費,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在地下室剪力墻(擋土墻)有防水要求時,施工起來相當困難,施工現場普遍存在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接茬質量不高而出現滲水、漏水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接茬結構,要解決傳統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接茬施工時連接處結構施工復雜、效率低下、接茬位置墻體結構薄弱、達不到墻體連接的穩固以及外墻混凝土的浪費的技術問題,還要解決地下室內、外墻接茬處因接茬質量不高而引起的滲水、漏水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接茬結構,包括有內墻鋼筋骨架、外墻混凝土和內墻混凝土;所述內墻與外墻的連接位置處設有鋼絲網片攔擋;所述鋼絲網片攔擋沿墻寬方向貫穿內墻體,并且與內墻鋼筋骨架固定連接;所述鋼絲網片攔擋沿墻高方向通長布置,并且鋼絲網片攔擋的一側澆筑內墻混凝土,另一側澆筑外墻混凝土。
優選的,所述鋼絲網片攔擋頂部、位于內墻一側設有攔擋頂撐;所述攔擋頂撐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內墻鋼筋骨架上。
優選的,所述鋼絲網片攔擋至少布置兩片,并且鋼絲網片攔擋之間相互疊合。
優選的,所述鋼絲網片攔擋位于內墻中、距離外墻80mm~120mm位置處。
優選的,所述鋼絲網片攔擋與內墻鋼筋骨架之間綁扎連接。
優選的,所述攔擋頂撐為鋼管或者鋼筋或者木枋;攔擋頂撐與內墻鋼筋骨架之間可拆卸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結構中設置雙層鋼絲網片有效阻止了外墻混凝土過多的流入內墻,減少了外墻混凝土的浪費,因外墻混凝土性能一般優于內墻,節約了成本。
2、本實用新型結構將雙層鋼絲網片設在內墻中,靠近外墻與內墻連接位置處,使得內墻混凝土無法流入外墻,保證了外墻的質量。
3、本實用新型中鋼絲網片與墻體結構鋼筋固定連接成一體,提高了連接處的整體穩固性。
4、本實用新型在鋼絲網片位于內墻一側的頂部增加一道木枋攔擋頂撐,增加了鋼絲網片的抗側壓能力,有效防止了在施工時鋼絲網片被混凝土撐開的缺陷。
5、本實用新型鋼絲網片攔擋位于內墻中、距離外墻80mm~120mm位置處,外墻混凝土向內墻方向澆筑80mm~120mm,杜絕了地下室內、外墻體接茬處因接茬質量不高引起的滲水、漏水問題。
6、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節約材料又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1―內墻鋼筋骨架、2―外墻混凝土、3―內墻混凝土、4―鋼絲網片攔擋、5―攔擋頂撐。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這種鋼筋混凝土內、外墻體接茬結構,包括有內墻鋼筋骨架1、外墻混凝土2和內墻混凝土3;所述內墻與外墻的連接位置處設有鋼絲網片攔擋4;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沿墻寬方向貫穿內墻體,并且與內墻鋼筋骨架1固定連接;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沿墻高方向通長布置,并且鋼絲網片攔擋4的一側澆筑內墻混凝土3,另一側澆筑外墻混凝土2。
本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頂部、位于內墻一側設有攔擋頂撐5;所述攔擋頂撐5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內墻鋼筋骨架1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布置兩片,并且鋼絲網片攔擋4之間相互疊合。
在其他實施例中,鋼絲網片攔擋4可以根據鋼絲的疏密程度布置三、四、五等多片。
本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位于內墻中、距離外墻100mm位置處。
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具體選取鋼絲網片攔擋4布置位置,鋼絲網片攔擋4可布置在內墻中、距離外墻80mm~120mm位置處。
本實施例中,所述鋼絲網片攔擋4與內墻鋼筋骨架1之間綁扎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攔擋頂撐5為木枋;攔擋頂撐5與內墻鋼筋骨架1之間可拆卸連接。
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攔擋頂撐5還可以為鋼管或者鋼筋,鋼管或者鋼筋與內墻鋼筋骨架1之間可拆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