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輸電線路桿塔領域,具體涉及一種750kV復合橫擔換位塔。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750kV輸電線路普遍采用帶雙母線架的換位塔,即采用三基獨立鐵塔,由一個耐張塔和兩個母線架共同完成換位。如圖1所示,帶雙母線架的750kV換位塔采用一個單回耐張塔結合兩個母線架完成換位,從內邊相——內側上硬跳線——中相、中相——外側硬跳線——外邊相、外邊相——子塔——內側下硬跳線——內邊相實現三相換位。原有塔型方案采用帶雙母線架換位塔,共有三基鐵塔,本體造價高,塔基占地面積大,對地形條件要求較高,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750kV復合橫擔換位塔,能夠在實現三相線路換位的同時,降低工程造價并同時提高適應性,以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750kV復合橫擔換位塔,包括設置在桿塔塔身頂部的地線支架,設置在桿塔塔身中部的導線橫擔,三相線路設置于換位塔,三相線路包括內邊相線路、中相線路和外邊相線路,
內邊相線路一側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后側,中相線路一側設置在桿塔塔身上部后側,外邊相線路一側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后側;內邊相線路二側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前側,中相線路二側設置在桿塔塔身上部前側,外邊相線路二側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前側;
外邊相線路二側通過水平跳線連接內側下硬跳線的前端,水平跳線與導線橫擔平行設置,水平跳線的中部通過絕緣復合橫擔連接并支撐于桿塔塔身。
較佳地,復合橫擔的一端連接桿塔塔身,水平跳線的中部通過金具串吊設于復合橫擔的另一端。
較佳地,包括一對復合橫擔,一對復合橫擔對稱設置于桿塔塔身,每個復合橫擔通過一個金具串連接水平跳線。
較佳地,地線支架的內端部和外端部分別連接有內側上硬跳線和外側上硬跳線,導線橫擔的內端部連接有內側下硬跳線;內邊相線路一側與內側下硬跳線后端連接,中相線路一側與內側上硬跳線后端連接,外邊相線路一側與外側上硬跳線后端連接;內邊相線路二側與內側上硬跳線前端連接,中相線路二側與外側上硬跳線前端連接。
較佳地,內邊相線路一側通過第一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后側,中相線路一側通過第二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桿塔塔身上部后側,外邊相線路一側通過第三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 部后側;內邊相線路二側通過第四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前側,中相線路二側通過第五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桿塔塔身上部前側,外邊相線路二側通過第六耐張絕緣子串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前側。
較佳地,地線橫擔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內側跳線支架和外側跳線支架,內側上硬跳線通過第一跳線絕緣子串吊設在內側跳線支架上,外側上硬跳線通過第二跳線絕緣子串吊設在外側跳線支架上,內側下硬跳線通過第三跳線絕緣子串吊設在導線橫擔的內端部。
較佳地,兩個第一跳線絕緣子串對稱設置于內側跳線支架的兩端,并連接內側上硬跳線的兩側;兩個第二跳線絕緣子串對稱設置于外側跳線支架的兩端,并連接外側上硬跳線的兩側;兩個第三跳線絕緣子串分別對稱設置于導線橫擔內端部的前側和后側,并連接于內側下硬跳線的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復合橫擔和金具串對水平跳線進行支撐,使得水平跳線可以平行于導線橫擔設置,實現外邊相——復合橫擔換位橫擔——內側下硬跳線——內邊相換位的跳線串長減少7m,相應桿塔塔身全高至少可以降低7m,單基造價至少降低29%,減小塔基占地面積,提高750kV換位塔對地形適應性,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受地形條件限制,適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750kv輸電線路換位塔,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桿塔塔身,2-地線支架,3-導線橫擔,3.1-導線橫擔內端部,3.2-導線橫擔外端部,4-內邊相線路一側,5-外邊相線路二側,6-中相線路一側,7-內邊相線路二側,8-外邊相線路一側,9-中相線路二側,10-水平跳線,11復合橫擔,12-金具串,13-內側下硬跳線,14-內側上硬跳線,15-外側上硬跳線,16-內側跳線支架,17-外側跳線支架,18-第一耐張絕緣子串,19-第二耐張絕緣子串,20-第三耐張絕緣子串,21-第四耐張絕緣子串,22-第五耐張絕緣子串,23-第六耐張絕緣子串,24第一跳線絕緣子串,25-第二跳線絕緣子串,26-第三跳線絕緣子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2所示,一種750kV復合橫擔換位塔,包括設置在桿塔塔身1頂部的地線支架2,設置在桿塔塔身1中部的導線橫擔3,三相線路設置于換位塔,三相線路包括內邊相線路、中相線路和外邊相線路,內邊相線路一側4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3.1后側,中相線路一側6設置在桿塔塔身1上部后側,外邊相線路一側8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3.2后側;內邊相線路二側7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3.1前側,中相線路二側9設置在桿塔塔身1上部前側,外邊相線路二側5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3.2前側;
外邊相線路二側5通過水平跳線10連接內側下硬跳線13的前 端,水平跳線10與導線橫擔3平行設置,水平跳線10的中部通過絕緣復合橫擔11連接并支撐于桿塔塔身1。
復合橫擔11的一端連接桿塔塔身1,水平跳線10的中部通過金具串12吊設于復合橫擔11的另一端。本實施例包括一對復合橫擔11,一對復合橫擔11對稱設置于桿塔塔身1內側和外側的邊沿處,每個復合橫擔分別通過一個金具串12連接水平跳線10。
地線支架2的內端部和外端部分別連接有內側上硬跳線14和外側上硬跳線15,導線橫擔3的內端部連接有內側下硬跳線13;內邊相線路一側4與內側下硬跳線13后端連接,中相線路一側6與內側上硬跳線14后端連接,外邊相線路一側8與外側上硬跳線15后端連接;內邊相線路二側7與內側上硬跳線14前端連接,中相線路二側9與外側上硬跳線15前端連接。
內邊相線路一側4通過第一耐張絕緣子串18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3.1后側,中相線路一側6通過第二耐張絕緣子串19設置在桿塔塔身1上部后側,外邊相線路一側8通過第三耐張絕緣子串20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3.2后側;內邊相線路二側7通過第四耐張絕緣子串21設置在導線橫擔內端部3.1前側,中相線路二側9通過第五耐張絕緣子串22設置在桿塔塔身1上部前側,外邊相線路二側5通過第六耐張絕緣子串23設置在導線橫擔外端部3.2前側。
地線橫擔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內側跳線支架16和外側跳線支架17,內側上硬跳線14通過第一跳線絕緣子串24吊設在內側跳線支架16上,外側上硬跳線15通過第二跳線絕緣子串25吊設在外側 跳線支架17上,內側下硬跳線13通過第三跳線絕緣子串26吊設在導線橫擔3的內端部。
兩個第一跳線絕緣子串24對稱設置于內側跳線支架16的兩端,并連接內側上硬跳線14的兩側;兩個第二跳線絕緣子串25對稱設置于外側跳線支架17的兩端,并連接外側上硬跳線15的兩側;兩個第三跳線絕緣子串26分別對稱設置于導線橫擔內端部3.1的前側和后側,并連接于內側下硬跳線13的兩側。
本實施例所述的750kV復合橫擔11換位塔在同一桿塔上實現換位,通過增加塔身換位復合跳線橫擔,實現外邊相——復合橫擔換位橫擔11——內側下硬跳線13——內邊相換位,內邊相——中相、中相——外邊相的換位方式,達到現有常規方案一致的目的。由于750kV復合橫擔換位塔僅采用單基桿塔,且采用水平跳線10結合復合橫擔11后,只需配置跳線金具串,使得跳線串長減少7m,相應桿塔全高可以降低7m,單基造價降低29%,減小塔基占地面積,提高換位塔對地形適應性,且不受地形條件限制。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部分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