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構造柱側模加固裝置。
背景技術:
構造柱是在砌體房屋墻體的規定部位,按構造配筋,并按先砌墻后澆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順序制成的混凝土柱,構造柱,主要不是承擔豎向荷載的,而是抗擊剪力,抗震等橫向荷載的。構造柱漲模現象一直是二次結構施工過程中常見的質量通病,特別是類似樓梯間端頭構造柱側模、門洞口側模是漲模現象發生概率較大的部位,因其支設漲模后影響通行,在平常支設過程中常被過早拆除或支頂不牢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構造柱容易出現漲模現象,導致平常支設過程中常被過早拆除或支頂不牢固的問題,進而提供了一種構造柱側模加固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構造柱側模加固裝置,包括垂直連接的通絲螺桿和把手,所述通絲螺桿上螺紋連接有調節套筒,通絲螺桿端頭設有頂頭,調節套筒外側面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若干掛鉤。
所述掛鉤設置兩組,兩組掛鉤之間的角度過小時,掛鉤與側模外螺桿之間的張緊點過于靠近,不利于張緊力的均勻分布,若掛鉤之間的角度過大,可能出現兩組掛鉤不能同時勾緊側模外螺桿的現象,因此,兩組掛鉤之間的角度一般設計為90°-120°。也可按90°-120°得間隔均布設置多組掛鉤,使用時可根據需要任意選擇兩組掛鉤與側模外螺桿張緊。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利用該裝置可將側模上的對穿外螺桿勾緊并和構造柱側模板頂緊,將加固件擰緊后,構造柱側模板加固緊密,減少了澆筑時造成的漲模現象;
2、該裝置屬于構造柱側模輔助加固件,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特別適用于獨立構造柱端頭或門洞口的側模板支設;
3、本實用新型是利用現場廢舊螺桿、鋼筋、螺母等制作,取材方便;
4、該裝置一次性投入可重復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利用本實用新型加固構造柱模板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中:1-通絲螺桿、2-調節套筒、3-掛鉤、4-把手、5-頂頭、6-側模外螺桿、7-方木、8-構造柱、9-砌體墻。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構造柱側模加固裝置,包括垂直連接的通絲螺桿1和把手4,所述通絲螺桿1上螺紋連接有調節套筒2,通絲螺桿1端頭設有頂頭,調節套筒2外側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若干掛鉤3。所述掛鉤3設置兩組,兩組掛鉤3之間的角度為90°-120°。
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固裝置所采用的原材料、設備包括直徑14mm是通絲螺桿及螺帽(套筒)、直徑6/12鋼筋、直徑30鋼管、木方、焊機等。
使用時,將該裝置的兩個掛鉤3與構造柱的側模外螺桿6勾緊,并使通絲螺桿端頭的頂頭與構造柱側模上另設的方木7頂緊,擰緊螺母套筒,如圖2所示。利用螺母套筒不易滑動的特點,將構造柱模板側模二次加固后減少漲模現象。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構造柱側模加固裝置對端頭構造柱側模板、門洞口側模板進行加固后,可有效減少此部位構造柱漲模現象,且加固時無需多投入人工、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