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救生艙,具體地說是一種家用地震救生艙。
背景技術:
地震是一種常見且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之一,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
隨著人們防震意識的提高,地震用的救生艙得到廣泛使用,目前的地震救生艙由高強度的材料制成,多為球形,抗震能力都較強,但地震救生艙的艙門不利于快速地開合,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打開艙門,這樣不利于地震時及時的進入到地震救生艙中。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家用地震救生艙,艙門可快速地打開,便于人們快速地進入到艙中。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家用地震救生艙,包括上方留有開口的箱體式艙體和艙體頂框,艙體頂框位于艙體上端的開口上,艙體頂框的開口內設置有對稱的可向內開合的艙門,每個艙門的一側分別通過設置在艙體內部的合頁與艙體頂框內側壁轉動連接,每個艙門合頁一側分別設置有艙門固定轉軸,每條艙門固定轉軸的另一端分別位于各自艙體頂框的轉軸固定座內,每條艙門固定轉軸上還分別套有轉軸軸承,每扇艙門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艙門回彈拉簧,每條艙門回彈拉簧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簧固定塊,每扇艙門的內側分別通過轉動塊設置有艙門支撐桿,艙體頂框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撐桿卡座與兩條艙門支撐桿的兩端對應,且每條艙門支撐桿的兩端均能卡到各自對應的支撐桿卡座內。
為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每個所述轉動塊的一側分別設置有轉動塊固定裝置,轉動塊固定裝置由轉動卡桿和頂緊彈簧組成,轉動卡桿的一端與轉動塊上的固定孔相對應,另一端通過彈簧旋轉座連接有頂緊彈簧,頂緊彈簧的另一端通過彈簧旋轉座與彈簧固定柱連接,彈簧旋轉座一端的轉動卡桿一側設置有與其垂直的轉動桿,轉動桿的另一端通過旋轉轉軸固定在艙門上,轉動卡桿的一側設置有卡桿回拉桿,每個所述支撐桿卡座的一側分別設置有加強板,每條所述艙門支撐桿的一端上分別設置有傾斜的轉動推桿。
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艙體頂框的開口內設置有對稱的可向內開合的艙門,每扇艙門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艙門回彈拉簧,地震時只要跳到艙門上,艙門便會被打開,艙門回彈拉簧能使艙門快速地閉合,為了提高艙門的抗墜物能力,進入艙體后,通過轉動兩條艙門支撐桿,使艙門支撐桿兩端卡到各自對應的支撐桿卡座內,艙門支撐桿起到支撐艙門的作用,能更好的防止地震時墜物砸開艙門,更好的保護艙體內部人員的生命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艙門的內側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艙體 2艙體頂框 3艙門 4合頁 5艙門固定轉軸 6轉軸固定座 7轉軸軸承 8艙門回彈拉簧 9拉簧固定塊 10轉動塊 11艙門支撐桿 12支撐桿卡座 13轉動卡桿 14頂緊彈簧 15固定孔 16彈簧旋轉座 17彈簧固定柱 18轉動桿 19旋轉轉軸 20卡桿回拉桿 21加強板 22轉動推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家用地震救生艙,包括上方留有開口的箱體式艙體1和艙體頂框2,艙體頂框2位于艙體1上端的開口上,艙體頂框2的開口內設置有對稱的可向內開合的艙門3,每個艙門3的一側分別通過設置在艙體1內部的合頁4與艙體頂框2內側壁轉動連接,每個艙門3合頁4一側分別設置有艙門固定轉軸5,每條艙門固定轉軸5的另一端分別位于各自艙體頂框2的轉軸固定座6內,每條艙門固定轉軸5上還分別套有轉軸軸承7,每扇艙門3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艙門回彈拉簧8,每條艙門回彈拉簧8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拉簧固定塊9,每扇艙門3的內側分別通過轉動塊10設置有艙門支撐桿11,艙體頂框2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撐桿卡座12與兩條艙門支撐桿11的兩端對應,且每條艙門支撐桿11的兩端均能卡到各自對應的支撐桿卡座12內,每個轉動塊10的一側分別設置有轉動塊固定裝置,轉動塊固定裝置由轉動卡桿13和頂緊彈簧14組成,轉動卡桿13的一端與轉動塊10上的固定孔15相對應,另一端通過彈簧旋轉座16連接有頂緊彈簧14,頂緊彈簧14的另一端通過彈簧旋轉座16與彈簧固定柱17連接,彈簧旋轉座16一端的轉動卡桿13一側設置有與其垂直的轉動桿18,轉動桿18的另一端通過旋轉轉軸19固定在艙門3上,轉動卡桿13的一側設置有卡桿回拉桿20,每個支撐桿卡座12的一側分別設置有加強板21,每條艙門支撐桿11的一端上分別設置有傾斜的轉動推桿22。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變、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