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各類建筑結構體系的樁基基礎工程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制造預應力樁的張拉裝置,該張拉裝置給預應力樁內的預應力筋進行張拉。
背景技術:
預應力樁中具有預應力筋,預應力筋可以是鋼棒也可以是鋼絞線,在預應力樁成型過程中,需要對其內的預應力筋進行張拉,以提高預應力樁構件的抗彎能力和剛度,推遲裂縫出現(xiàn)的時間,增加預應力樁構件的耐久性。
一般張拉用到千斤頂、錨板、夾片,如本申請人申請的專利號為ZL201310384116.5(公告號為CN103448142B)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支護樁張拉裝置》披露了這樣一種張拉結構,包括張拉驅動機構、用于鎖緊樁模后端預應力筋的鎖緊機構,它還包括用于張拉、連接樁模前端預應力筋的預拉機構,預拉機構包括連接板、前錨固板、連接前錨固板和連接板的多根連接桿,張拉驅動機構的驅動輸出桿與連接板連接,樁模前端的預應力筋錨固在前錨固板上。鎖緊機構包括后反力墻和固裝在后反力墻外端面的后錨固板,樁模后端的預應力筋則錨固在后錨固板上,采用后反力墻對后錨固板進行固裝,使錨固板安裝得牢固可靠,而預應力筋通過錨固板進行錨固,也錨固得更加牢固可靠。
該張拉裝置因后錨固板固定在后反力墻的外端面上,樁模后端的每根預應力筋則需通過后反力墻的內端面并繼續(xù)延伸至后反力墻的外端面后才能與后錨固板固定,也就意味樁模后端的每根預應力筋外伸出樁模后端的距離很長,該距離包括樁模后端面與后反力墻的內端面之間的間距,再加上后反力墻的內端面與外端面之間的距離,而外露出樁模后端的每根預應力筋在每次樁成型脫模時,要在樁模后端面處被切斷,也就意味這么長距離的每根預應力筋會在每次樁體脫模時被切斷并浪費掉,對于一個生產企業(yè)來說,一年中如此浪費的預應力筋大概有數(shù)百萬之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現(xiàn)狀而提供一種安全合理、張拉可靠、不會浪費預應力筋的用于制造預應力樁的張拉裝置。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制造預應力樁的張拉裝置,包括用于鎖緊樁模后端的預應力筋的鎖緊機構、用于連接和張拉樁模前端的預應力筋的張拉連接機構、及張拉驅動機構,張拉連接機構包括連接板、前錨固板、及連接前錨固板和連接板的多根連接桿,樁模前端的預應力筋可鎖緊在前錨固板上,張拉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連接板前后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機構包括后反力墻、后錨固板及鎖緊件,后錨固板位于后反力墻的內端面和樁模的后端面之間,樁模后端的預應力筋可鎖緊在后錨固板上,同時后錨固板通過鎖緊件與后反力墻固定。
作為優(yōu)選,上述鎖緊件為鎖緊螺桿,鎖緊螺桿的內端穿過后反力墻與后錨固板固定,鎖緊螺桿的外端通過外鎖緊螺母固定在后反力墻的外端面上。采用鎖緊螺桿作為鎖緊件便于與后錨固板固定,且鎖緊螺桿穿設在后反力墻上,后反力墻對鎖緊螺桿有約束作用,能夠更好將后錨固板與后反力墻相對定位,而且鎖緊螺桿的前后位置可以進行調節(jié),以將后錨固板固定在合適位置,當然,鎖緊螺桿也可以不穿過后反力墻,從后反力墻側部繞過。另外鎖緊件也可采用其它結構,只要能與后反力墻相對固定即可,譬如鎖緊件也可以采用上述張拉連接機構并固定在后反力墻上。
進一步優(yōu)選,上述鎖緊螺桿有四根,分成左右兩組,每組兩根鎖緊螺桿且上下間隔設置。使后錨固板與后反力墻相對定位更牢靠。
作為改進,上述后反力墻為左右間隔設置的兩堵?lián)鯄Γ慷聯(lián)鯄ι洗┰O有兩根所述鎖緊螺桿。左右間隔設置的兩堵?lián)鯄χg形成空間,便于操作者進入兩堵墻之間進行預應力筋在后錨固板上的鎖緊操作或者其它操作,操作空間增加,而且減少砌墻的立方,降低成本。
萬一鋼絞線出現(xiàn)拉斷,斷后的鋼絞線會像子彈一樣從兩堵墻之間彈出,上述后反力墻的外端面固定有封堵兩堵?lián)鯄﹂g距的固定鋼板。這樣彈出的鋼絞線可約束在兩墻和固定鋼板之間,避免安全事故。
上述鎖緊螺桿的內端通過內鎖緊螺母固定在后錨固板上。
作為選擇,上述張拉驅動機構包括帶有做直線運動的驅動輸出桿的張拉機、承力板和左右間隔設置的兩堵前反力墻,所述承力板固定在前反力墻的外端面上,所述張拉機固定在承力板上,張拉機上的驅動輸出桿穿過承力板后與連接板連接。利于張拉機作為驅動源,一方面驅動力大且平穩(wěn),另一方面購買方便,張拉結束后預應力筋將拉力依次傳遞給前錨固板、連接板和支承板后作用在前反力墻上,反力墻能承受很大的力,而不變形移位,確保張拉的有效完成。
兩所述前反力墻之間的地面上安裝有兩平行導軌,連接板和前錨固板上裝有與平行導軌滾動配合的滾輪。可使整個張拉連接機構在張拉驅動機構作用下沿導軌輕松移動,且整體運行平穩(wěn)、可靠。
優(yōu)選,上述后錨固板靠近樁模的后端面。這樣后端外露的預應力筋最短,更有效減少預應力筋的浪費。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其將錨固有預應力筋的后錨固板置于后反力墻內端面和樁模的后端面之間,與傳統(tǒng)相比,每次至少減少相當于后反力墻的內端面與外端面之間長度的預應力筋的浪費,因后錨固板與后反力墻相對固定,而預應力筋鎖緊在后錨固板上,起到用于鎖緊樁模后端預應力筋的作用。本發(fā)明還具有張拉結構合理、張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狀態(tài)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主視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2所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
一種用于制造預應力樁的張拉裝置,包括用于鎖緊樁模1后端的預應力筋4的鎖緊機構、用于連接和張拉樁模1前端的預應力筋4的張拉連接機構、及張拉驅動機構,張拉連接機構包括連接板2、前錨固板3、及連接前錨固板3和連接板2的多根連接桿21,樁模1前端的預應力筋4可鎖緊在前錨固板3上,張拉驅動機構用以驅動連接板2前后移動。
鎖緊機構包括后反力墻5、后錨固板6及鎖緊件,后錨固板6位于后反力墻5的內端面X和樁模1的后端面Y之間,樁模1后端的預應力筋4可鎖緊在后錨固板6上,同時后錨固板6通過鎖緊件與后反力墻5固定。在確保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切割預應力筋4的情況下,后錨固板6盡量靠近樁模1的后端面。
本實施例中的鎖緊件為鎖緊螺桿7,鎖緊螺桿7的內端穿過后反力墻5與后錨固板6固定,鎖緊螺桿7的外端通過外鎖緊螺母71固定在后反力墻5的外端面上。后反力墻5為左右間隔設置的兩堵?lián)鯄Γi緊螺桿7有四根,分成左右兩組,每組兩根鎖緊螺桿7且上下間隔設置。后反力墻5的外端面固定有封堵兩堵?lián)鯄﹂g距的固定鋼板51。每堵?lián)鯄ι洗┰O有兩根所述鎖緊螺桿7。鎖緊螺桿7的內端通過內鎖緊螺母72固定在后錨固板6上。
張拉驅動機構包括帶有做直線運動的驅動輸出桿81的張拉機8、承力板9和左右間隔設置的兩堵前反力墻10,所述承力板9固定在前反力墻10的外端面上,所述張拉機8固定在承力板9上,張拉機8上的驅動輸出桿81穿過承力板9后與連接板2連接。兩前反力墻10之間的地面上安裝有兩平行導軌11,所述連接板2和前錨固板3上裝有與平行導軌11滾動配合的滾輪12。
本實施例中的張拉機8為千斤頂,千斤頂為外購件,故不再展開信息闡述,當然還可以采用其它驅動結構,后反力墻5和前反力墻10均為鋼筋混凝土墻,整體承力強度大。
本張拉裝置的其他部件可參照背景專利。
張拉原理及過程:將定長的每根預應力筋4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在前錨固板3和后錨固板6上,啟動張拉機8,張拉機8的驅動輸出桿81拉動連接板2和前錨固板3沿著導軌11移動,預應力筋4被張拉,當預應力筋4被張拉到設計數(shù)值后,關閉張拉機8并通過位于承力板9外側的鎖緊螺母鎖定驅動輸出桿81,至此完成整個張拉過程,然后澆筑混凝土制作樁體。樁體制作完成后,切斷位于后錨固板6與樁模1的后端面之間的預應力筋4,并切斷位于前錨固板3與樁模1的前端面之間的預應力筋4,脫模后即可取出成品樁體。
如預應力筋4為鋼棒,預應力筋4與前錨固板3和后錨固板6采用墩頭或其他錨固方式鎖緊;如預應力筋4為鋼絞線,預應力筋4與前錨固板3和后錨固板6采用夾片或其它鎖緊結構進行鎖緊。
盡管以上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應該清楚地理解,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