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為提高多層建筑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規范要求應在房屋的砌體內適宜部位設置鋼筋混凝土柱并與圈梁連接,共同加強建筑物的穩定性,這種鋼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稱為構造柱。構造柱主要不是承擔豎向荷載的,而是抗擊剪力、抗震等橫向荷載的。因此,構造柱具有提高墻體抗剪強度的能力及較大幅度地提高墻體與房屋的變形能力,同時構造柱與圈梁一起形成約束體后,能有效限制墻體裂縫的擴展和散落,保證墻體不倒塌。然而,現有的構造柱施工中一般需要預留馬牙槎,并采用模板進行施工,這種施工方式對工人技術要求高,施工效率較低,且墻體要先與構造柱施工,影響工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解決現有構造柱需在砌體完成后才能澆注,施工方式對工人技術要求高,施工效率較低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包括步驟:
步驟1)在澆注構造柱的預定位置預埋構造柱搭接鋼筋;
步驟2)將構造柱鋼筋籠的下端與預埋的搭接鋼筋捆綁在一起,其上端與主體結構鋼筋籠綁扎在一起;
步驟3)搭建構造柱的構造柱澆注模板,搭建主體結構的主體結構模板澆注模板,并在主體結構模板的底部設置一個構造柱澆注通孔,所述構造柱兩側的模板為凹型結構模板;
步驟4)先澆注構造柱,再對主體結構進行澆注,在對構造柱澆筑施工時,在構造柱澆注通孔內插入一根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外側刷涂隔離劑。本發明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采用先澆注構造柱在澆注主體結構,后構架砌體,通過上述施工工藝,可以有效提高構造柱的澆注周期,降低了施工難度;構造柱兩側建造砌體,所述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通過在構造柱上澆注凹槽條,并通過設置凸型預制塊與砌體連接,一方面提高了砌體施工效率,現有的砌體砌筑需要預留馬牙槎,大大增加了砌筑難度,另外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結構,這種結構通過抗擊剪力、抗震試驗,剪力、抗震能力均高于現有的構造柱澆注結構強度,而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同時還降低了施工難度;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按照構造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從澆注通孔將混凝土灌入,同時用小直徑振搗棒進行充分振搗,混凝土澆筑到主體結構底面位置。
進一步的,還包括步驟5),澆注完構造柱后,澆注主體結構。
進一步的,還包括步驟6),構造柱與主體結構澆注完后,養護拆模,在構造柱兩側建造砌體,所述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小直徑振搗棒采用小于或等于直徑為30mm振搗棒。
進一步的,所述排氣管道可采用pvc管制成,所述排氣管道的底端封口,管道壁上錯亂設有多個通氣孔。
進一步的,所述通氣孔上設有過濾網。
進一步的,所述排氣管道外徑大于或等于40mm。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采用先澆注構造柱在澆注主體結構,后構架砌體,通過上述施工工藝,可以有效提高構造柱的澆注周期,降低了施工難度;
2、本發明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構造柱兩側建造砌體,所述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通過在構造柱上澆注凹槽條,并通過設置凸型預制塊與砌體連接,一方面提高了砌體施工效率,現有的砌體砌筑需要預留馬牙槎,大大增加了砌筑難度,另外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結構,這種結構通過抗擊剪力、抗震試驗,剪力、抗震能力均高于現有的構造柱澆注結構強度,而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同時還降低了施工難度;
3、構造柱澆筑混凝土,在主體結構澆筑施工時,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外側刷涂隔離劑,通過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混泥土內的氣體,另一方面通過排氣管道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因為混泥土具有聚合作用,通過引流可以使混泥土流到構造柱澆注模板內各個角落;
4、構造柱混凝土與主體結構銜接密實無裂縫,提高了填充墻的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工法施工工藝簡單實用,具有施工工效高,安全系數高等特點。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構造柱和主體結構構件鋼筋架和支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構造柱和主體結構構件澆注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構造柱與砌體連接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構造柱與砌體連接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施工中用到的排氣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構造柱,2-構造柱鋼筋籠,3-主體結構鋼筋籠,4-主體結構,5-構造柱澆注模板,6-主體結構模板,7-構造柱澆注通孔,8-排氣管道,9-砌體,10-凸型預制塊,11-通氣孔,12-過濾網,,13-凹槽,14-凹型結構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5所示,本發明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包括步驟:
步驟1)(如圖1所示)在澆注構造柱1的預定位置預埋構造柱搭接鋼筋;
步驟2)將構造柱鋼筋籠2的下端與預埋的搭接鋼筋捆綁在一起,其上端與主體結構鋼筋籠3綁扎在一起;
步驟3)(如圖2所示)搭建構造柱1的構造柱澆注模板5,搭建主體結構4的主體結構模板澆注模板6,并在主體結構模板6的底部設置一個構造柱澆注通孔7,所述構造柱1兩側的模板為凹型結構模板14;提高凹型結構模板14使構造柱1被澆注后兩側預留有凹槽13,為了便于構造柱1澆注,凹槽13的底面采用圓弧結構,與之相配合的凸型預制塊10的凸起可以采用圓弧狀也可以采用方型結構,采用方型結構時,在砌筑砌體時,采用水泥填充縫隙。
步驟4)先澆注構造柱1,再對主體結構4進行澆注,在對構造柱1澆筑施工時,在構造柱澆注通孔7內插入一根排氣管道8(如圖5所示),所述排氣管8道外側刷涂隔離劑。構造柱澆筑混凝土,在主體結構澆筑施工時,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外側刷涂隔離劑,通過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混泥土內的氣體,另一方面通過排氣管道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因為混泥土具有聚合作用,通過引流可以使混泥土流到構造柱澆注模板內各個角落;步驟4),按照構造柱1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從構造柱澆注通孔7將混凝土灌入,同時用小直徑振搗棒進行充分振搗,混凝土澆筑到主體結構4底面位置。
步驟5),澆注完構造柱1后,澆注主體4結構。
步驟6),(如圖3-4所示)構造柱1與主體結構4澆注完后,養護拆模,在構造柱1兩側建造砌體9,所述砌體9與構造柱1通過凸型預制塊10連接。構造柱兩側建造砌體,所述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通過在構造柱上澆注凹槽條,并通過設置凸型預制塊與砌體連接,一方面提高了砌體施工效率,現有的砌體砌筑需要預留馬牙槎,大大增加了砌筑難度,另外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結構,這種結構通過抗擊剪力、抗震試驗,剪力、抗震能力均高于現有的構造柱澆注結構強度,而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同時還降低了施工難度;
小直徑振搗棒采用小于或等于直徑為30mm振搗棒。排氣管道8可采用pvc管制成,所述排氣管道8的底端封口,管道壁上錯亂設有多個通氣孔11。通氣孔11上設有過濾網12,防止混泥土進入排氣管道8內。排氣管道8外徑大于或等于40mm。
本發明一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一體施工方法,采用先澆注構造柱在澆注主體結構,后構架砌體,通過上述施工工藝,可以有效提高構造柱的澆注周期,降低了施工難度。
構造柱兩側建造砌體,所述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通過在構造柱上澆注凹槽條,并通過設置凸型預制塊與砌體連接,一方面提高了砌體施工效率,現有的砌體砌筑需要預留馬牙槎,大大增加了砌筑難度,另外砌體與構造柱通過凸型預制塊連接結構,這種結構通過抗擊剪力、抗震試驗,剪力、抗震能力均高于現有的構造柱澆注結構強度,而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同時還降低了施工難度;
構造柱澆筑混凝土,在主體結構澆筑施工時,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外側刷涂隔離劑,通過在混凝土澆筑孔插入一根排氣管道,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混泥土內的氣體,另一方面通過排氣管道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因為混泥土具有聚合作用,通過引流可以使混泥土流到構造柱澆注模板內各個角落;
構造柱混凝土與主體結構銜接密實無裂縫,提高了填充墻的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工法施工工藝簡單實用,具有施工工效高,安全系數高等特點。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