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后澆帶模板及后澆帶澆筑方法。
背景技術:
后澆帶是在建筑物中設置的臨時施工縫,該縫保留一段時間后再澆筑。也就是將原來“超長”的平面“化整為零”,使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混凝土的收縮,豎向荷重差異過大而產生的變形等約束應力的釋放。而待后澆帶施工完成后,結構又“化零為整”,大量減少了上述應力對結構的影響,減少了過多設置永久性變形縫。這種“縫”在整個結構施工中既解決了建筑物間的差異沉降、由解決了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溫度應力變形,同時又達到了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目的。由于常規施工后澆帶的模板支撐架支設缺陷,造成了很多的質量問題,例如后澆帶板底錯臺、鋼筋移位、保護層控制不當、拆模后混凝土表面觀感質量較差,是后澆帶施工中的質量通病。
傳統的后澆帶部位的模板支撐架做法是與其它部位形成整體滿堂紅模板支撐裝置,同時搭設,同時拆除。由于后澆帶處的混凝土封閉施工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后澆帶是施工的薄弱部位,必須進行加固處理,故拆除模板支撐裝置后,一般采用反頂的方法進行加固處理。另外反頂施工方法破壞了模板支撐裝置原有的受力平衡狀態,桿件受力不均勻,與周邊混凝土構件銜接達不到理想效果。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還必須重新支設模板支撐裝置,既費工又費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后澆帶模板及后澆帶澆筑方法,通過改變模板支撐架的支設方法,提高后澆帶整體觀感質量,保證結構受力平穩,安全,同時節約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后澆帶模板,用于澆筑后澆帶,所述后澆帶模板設置在所述后澆帶下方,所述后澆帶模板外側及后澆帶上方對稱設有對拉螺桿,所述對拉螺桿內側設有鋼管,所述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以后澆帶寬度方向兩側為分界線形成獨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
優選地,所述對拉螺桿沿所述后澆帶長度方向設置,且每兩個所述對拉螺桿設置間隔為300~700毫米。
優選地,每兩個所述對拉螺桿設置間隔為500毫米。
本發明的一種后澆帶澆筑方法,包括后澆帶梁板模板,后澆帶模板,后澆帶梁板模板支撐裝置以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的支設方法,具有以下步驟:
s1,首先搭設后澆帶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并安裝后澆帶梁板模板,再搭設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模板,在后澆帶部位搭設模板時只搭設梁板底模,后澆帶梁板的側模預留空位;綁扎梁板鋼筋、鋼絲網安裝;
s2,搭設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并安裝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在搭設后澆帶兩側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兩側模板,包括綁扎梁板鋼筋、鋼絲網安裝;
s3,澆筑后澆帶兩側梁板和后澆帶兩側模板混凝土及后澆帶梁板模板混凝土,后澆帶兩側梁板混凝土澆筑不留水平和垂直施工縫,連續澆筑完成;或間歇時在前層混凝土初凝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
s4,拆除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后澆帶梁板支撐裝置以及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支撐裝置,保留后澆帶模板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拆除前要保證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強度達到規定壓力;
s5,清理后澆帶、調整鋼筋,在后澆帶兩側混凝土達到規定時間,沉降觀測符合標準,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
s6,后澆帶混凝土達到拆模強度時,拆除后澆帶模板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
優選地,所述s1步驟中所述后澆帶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的搭設包括立桿、縱橫向掃地桿以及水平桿的搭設,所述立桿上設有鋼板,其中所述立桿間的寬度為所述后澆帶邊緣間的寬度,所述立桿、縱橫向掃地桿以及水平桿之間設有一定的距離,并形成獨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
優選地,所述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上端的所述縱橫向桿及水平桿上鋪設有方木子內楞,所述方木子內楞上鋪設有膠合板模板,鋪設完成后統一水平處理。
優選地,所述步驟s2中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兩側模板支撐裝置的搭設包括梁板下方及兩側立桿的搭設和現澆板立桿的搭設,首先搭設所述梁板下方及兩側的立桿再搭設現澆板立桿,搭設時分別從后澆帶兩側向外擴展搭設,并與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用扣件連接為一體。
優選地,所述后澆帶兩側梁板橫跨方向設置的立桿間距是同方向上現澆板立桿間距的二分之一。
優選地,所述步驟s3所述的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包括前點、中點、原點三點振搗方法以及二次復振的方法,用以提高砼與鋼筋的握裹力,減少內部的微裂縫,增強密實度,所述二次振搗的最佳時間在第一次振搗完成2-3小時。
優選地,所述步驟5中在進行后澆帶澆筑前需對后澆帶模板內進行清理,將后澆帶部位變形和移位的鋼筋進行調整、歸位,松扣、漏扣的綁扎節點全部重新進行綁扎。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后澆帶整體觀感質量,保證了結構受力安全;避免不可以預見因素對后澆帶施工質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能夠節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后澆帶澆筑方法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的后澆帶模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后澆帶,2、對拉螺桿,3、鋼管,4、后澆帶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結合圖2所示,本發明所揭示的后澆帶模板,后澆帶1的下方設置有后澆帶模板4,通過后澆帶模板4使后澆帶1的底端密封,方便澆筑后澆帶,后澆帶1上端不需要封蓋后澆帶模板4,后澆帶1上和后澆帶模板4下方均設有對拉螺桿5,所述上方和下方的對拉螺桿2相對設置,便于后澆帶1的澆筑,使后澆帶更加牢固的固定在該位置上。
如圖2所示,后澆帶1的上方和后澆帶模板4的下方設有對稱的鋼管3,鋼管3的外側設有對拉螺桿2,對拉螺桿2將鋼管3及后澆帶1和后澆帶模板4固定在一起,對拉螺桿2沿后澆帶1長度方向300~700毫米布置一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如圖2所示,對拉螺桿2每間隔500毫米布置一對。通過對拉螺桿2的設置使后澆帶1更加緊密牢固的固定,從而不需要再次對后澆帶搭設后澆帶回頂的支撐裝置。
本發明的一種后澆帶澆筑方法,包括后澆帶梁板模板,后澆帶模板,后澆帶梁板模板支撐裝置以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的支設方法,具體有以下步驟:
s1,首先搭設后澆帶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并安裝后澆帶梁板模板,再搭設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模板,搭設過程包括立桿、縱橫向掃地桿以及水平桿的搭設,在后澆帶兩側模板施工方案所規定的立桿間距,在樓板上測放出立桿的搭設位置線,將后澆帶定位。寬度以后澆帶兩側邊緣為界,依次將立桿與縱橫向掃地桿、水平桿按模板施工方案所規定的步距連為一體,形成獨立的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其中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的立桿上設有鋼板,用于更好的支撐后澆帶模板。此過程中包括綁扎梁板鋼筋、鋼絲網安裝。
在支設模板時橫跨后澆帶的梁板,提前按照梁板側模包底模的施工方法預留后澆帶的梁板底來搭設底模,以方便澆筑后澆帶混凝土時側模的支設,側模暫不搭設,以便于后澆帶部位的垃圾清理。
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上端縱、橫向桿的標高應嚴格控制,其上鋪設木方子內楞,內楞上鋪設后澆帶所用的膠合板模板,膠合板模板安裝后應統一找平。
s2,搭設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支撐裝置并安裝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在搭設后澆帶兩側模板支撐裝置及后澆帶兩側模板;分別從后澆帶兩側開始向外擴展搭設并與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用扣件連接為一體。首先應準確定位梁板的位置,標注好梁板下及兩側支撐立桿點位,然后在梁板形成的框架之間按施工方案所規定的間距均分,測放出板的立桿位置線,再將現澆板的支撐立桿逐一定位,現澆是指在現場搭好模板,在模板上安裝好鋼筋,再在模板上澆筑混凝土,然后再拆除模板,此過程中包括綁扎梁板鋼筋、鋼絲網安裝。
優選地,先搭設梁下及兩側立桿,再進行現澆板立桿的搭設。沿梁跨度方向設置的立桿間距是現澆板在此方向支撐立桿間距的二分之一。
所述梁板接頭的模板采用四塊膠合板配制的帶梁豁的柱模板組合制成定型模板。其中定型模板包括面板、背肋。
梁板采用定形膠合板與內楞組釘為一體,通過鋼管外肋進行組拼的定型模板,梁板底模板和側模均設內楞和外楞,梁底模板內楞垂直于梁板截面設置,外楞平行于梁板截面設置,外楞與內楞互為垂直。梁板側模內楞沿梁板跨度方向設置,外楞豎向垂直設置。根據梁板的尺寸在模板上留出梁豁,豁口周邊加50×100mm木方子。梁豁以下的柱模長度應不小于400mm。模板內楞垂直鋪于模板支撐架橫桿上設置,內楞的上平面與模板支撐架立桿的上平面平齊,其上鋪設膠合板。
s3,筑后澆帶兩側梁板和后澆帶兩側混凝土及后澆帶梁板混凝土,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澆筑是以后澆帶兩側向外擴展對稱均衡進行澆筑。后澆帶兩側梁板混凝土澆筑不留水平和垂直施工縫,連續澆筑完成,如必須間歇,其間應盡量縮短,并要在前層混凝土初凝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炷翝仓r布料要均勻,防止一處集中堆料造成過振及支承破壞。
采用前點、中點、原點三點振搗以及二次復振的方式用以提高砼與鋼筋的握裹力,減少內部的微裂縫,增強密實度,二次振搗的最佳時間一般在第一次振搗完成2-3小時。二次振搗完成2-3小時,進行砼表面處理,共進行二次表面處理,第一次按標高用刮尺刮平,用木抹子打磨,待砼收水后,二次用木抹子搓平,以閉合收縮裂縫。表面處理完畢后立即覆蓋塑料薄膜。終凝后,蓄水養護,設專人負責砼的養護,養護期不小于14天。
s4,拆除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后澆帶梁板支撐裝置以及后澆帶兩側梁板模板支撐裝置。當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強度達到1.2mpa后對后澆帶內側側模進行拆除,拆除時注意保護后澆帶內的鋼筋,避免因用力過大及撬棍位置不合理造成鋼筋變形、扭曲。澆帶側模拆除后,對后澆帶兩側進行鑿毛處理,以使后澆帶與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避免因新舊混凝土接茬不好造成后的質量通病。
現澆整體模板拆除之前,應對照拆除的部位查閱砼強度試驗報告,必須達到拆模強度時方可進行。承重結構應按不同的跨度,不同構件確定其拆模強度。梁板側模與柱模拆除時,混凝土強度要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損壞方可拆除,兩側模板拆除時后澆帶獨立支撐桿件不拆除。
梁板底模拆除時,應對照拆除的部位查閱砼強度試驗報告,必須達到拆模強度時方可進行。承重結構應按不同的跨度,不同構件確定其拆模強度。模板拆除必須經技術負責人按同條件試塊強度依據出具拆模通知單后方可拆除。拆除模板時應按規定程序進行,先支的后拆,先拆承重較小部分,拆除梁支撐柱時,先從跨中開始向兩端對稱進行,板模板拆除應分區域逐塊進行。
s5,由于后澆帶模板由于支設時間過長,其內積聚較多的建筑垃圾,在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施工前,需先對其進行清理,利用吸塵器將其中的垃圾吸除。將后澆帶部位變形和移位的鋼筋進行調整、歸位,松扣、漏扣的綁扎節點全部重新進行綁扎。后澆帶混凝土采用比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的補償收縮混凝土且澆筑前在新舊混凝土界面處應先填筑一層與混凝土同配比的砂漿,之后再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24小時應對原有混凝土連續濕潤,澆筑后應對新澆筑混凝土覆蓋養護。
s6,拆除后澆帶模板及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拆除后澆帶模板及模板支撐裝置前,應對照拆除的部位查閱砼強度試驗報告,后澆帶混凝土養護必須達到拆模強度時方可對后澆帶獨立支撐裝置進行拆除。拆除時先拆底模然后再拆支撐系統。應從后澆帶中間向兩邊拓展進行拆除。由于對拉螺桿的設置,此時后澆帶不需要在搭設回頂的支撐裝置,操作更加方便,且效果更加牢固。
本發明中模板面板采用15mm膠合板,剪力強度不應小于1.4n/mm2,抗彎強度不應小于15n/mm2,彈性模量6000n/mm4。
背肋采用38×88mm木方子,木方子與膠合板接觸面必須過刨,且剪力強度不應小于1.3n/mm2,抗彎強度不應小于13n/mm2,彈性模量9000n/mm4。
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中的立桿,縱橫向掃地,水平桿采用鋼管,鋼管采用管徑為φ48×3.0mm,材質為q235的鋼管,其抗壓強度不低于205n/mm2。扣件采用鑄鐵的,扣件扭力矩不小于45n.m;后澆帶模板支撐裝置立桿上的鋼板厚度為3mm,且立桿距后澆帶邊緣不大于200mm,距地200mm位置設置掃地桿,按設計計算設置步距,立桿頂部自由端不得大于300mm。
本發明具有后澆帶模板獨立的支撐系統,通過改進后澆帶澆筑方法提高了后澆帶整體觀感質量,保證了結構受力安全;避免不可以預見因素對后澆帶施工質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能夠節約成本。
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技術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仍可能基于本發明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種種不背離本發明精神的替換及修飾,因此,本發明保護范圍應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內容,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發明的替換及修飾,并為本專利申請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