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聲景觀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
背景技術:
“聲景觀”一詞最早由芬蘭地理學家granoe于1929年提出,分為“sound”和“scape”兩個詞根組成。20世紀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音樂教育家schafer則初次提出聲景觀概念:用耳朵捕捉的景觀,其研究范圍涵蓋了人們愿意聽到以及不愿意聽到的聲音。隨著時代的發展,聲景觀的研究逐漸掘棄了以噪聲為中心的研究思路,歷經了對于環境當中各個聲源關系的研究,轉而投向研究聲音、自然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因越來越多人對聲景觀的重視以至對其深入研究,聲景觀設計與實踐也成為聲學設計和景觀設計相結合的科學前沿。在這一方面,西方起步尤早、發展更好。當代,國外聲景觀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但多偏重以強迫自然的方式進行景觀的設計,滿足于讓自然服從于人的需要,對聲景觀的判讀也多以人的主觀意識為基準;而在東方,當代對聲景觀設計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古代。我國古典園林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作精神,在聲景觀的塑造上十分重視自然與和諧。但我國現代聲景觀的發展起步較晚,體系理論研究也尚不完善。
與傳統的視覺景觀相比,聲景觀有如下優勢:
1.打破視覺景觀單一定式,為市民與游客創造豐富景觀體驗;
2.強調聽覺健康,提倡與鼓勵人們對聲環境的重視,減少聲污染;
但同時,當前聲景觀也具有下述缺點:
1.常見聲景觀在建設上難度普遍較大,可復制性差,所以多以個體形式零星散落分布;
2.聲景觀的設計與自然交集少,設計上物理原理與人為元素占主導;
3.常見聲景觀多為陸地景觀裝置,少有涉及濱水區,類型的多樣性不足。陸地上的聲景觀有別于濱水區聲景觀,優秀的濱水景觀建設不僅有助于強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麗的城市形象,城市濱水區的建設,對于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內涵與特色風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均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建造難度低、建造于濱水區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包括臨靠水域并列而建的若干濱水臺階,若干氣鳴模塊并排的埋設于所述若干濱水臺階之下,每一所述氣鳴模塊包括共鳴腔、浸入水中的進水腔、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共鳴腔的共振管及連接所述進水腔和所述共振管且斜向上設置的進水管,所述共鳴腔臨水一側的腔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開設有通往外界的發聲孔和與排水管連通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共鳴腔的所述共振管上設有連通所述共振管和所述共鳴腔的音孔,所述共振管和所述進水管之間設有起封堵作用的橡膠塞,所述橡膠塞與電磁鐵連接,且與所述電磁鐵共同構成所述氣鳴模塊的閥門,所述電磁鐵通電時所述橡膠塞在所述電磁鐵的磁力作用下打開而所述共振管和所述進水管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腔遠離所述濱水臺階的一側粗于靠近所述濱水臺階的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腔包括遠離所述濱水臺階一側的圓筒結構和靠近所述濱水臺階一側的錐臺結構,所述錐臺結構的較大的開口端與所述圓筒結構連接,所述錐臺結構較小的開口端與所述進水管連接,所述圓筒結構遠離所述濱水臺階的一側還設有導流部,所述導流部較大的開口端與所述圓筒結構連接,所述導流部較小的開口端為自由端,且其半徑大于所述錐臺結構的較小的開口端的半徑。
進一步地,所述共振管所處的高度大于水域的最大漲潮水位,以防止水域中的水倒流入所述共振管。
進一步地,所述音孔朝下設置,所述排水管自所述排水口斜向下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濱水臺階上安裝有變色led燈管,所述水域中安裝有感應水位變化的水壓感應器,所述水壓感應器與所述變色led燈管連接以根據水位的變化來改變所述變色led燈管的發光顏色。
進一步地,所述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還包括太陽能板和與所述太陽能板連接的蓄電池,所述電磁鐵、所述變色led燈管和所述水壓感應器均與所述太陽能板和所述蓄電池連接。
進一步地,每一所述共鳴腔的正上方的濱水臺階上設有維修井,所述維修井連通所述共鳴腔,且所述維修井被井蓋蓋封。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主要由若干所述濱水臺階和若干所述氣鳴模塊組成,采用模塊化設計大大降低了所述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的建造難度,有利于批量化工業生產,在工序上使得產品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建造完成后無需外接能源,每個模塊中都攜帶的所述太陽能板已足以維持日常運作,實現零碳排放,滿足了綠色環保的設計要求。且在提高城市濱水空間的利用率的同時,增加了景觀體驗感受的豐富度,同時建造成本低、建材容易獲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的氣鳴模塊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描述。
請參考圖1至圖3,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包括臨靠水域并列而建的若干濱水臺階2和并排的埋設于所述若干濱水臺階2之下的若干氣鳴模塊3。
請參考圖1和圖2,每一所述氣鳴模塊3均具有一共鳴腔34、一進水管32、一排水管39和一共振管33,所述共鳴腔34臨水一側的腔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開設有通過相應的所述濱水臺階2通往外界的發聲孔36和與排水管39連通的排水口,所述發聲孔36斜向上延伸以使聲音向上擴散到環境中,增加環境的美妙感;所述排水管39斜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共鳴腔34中的水通過所述排水管39流回水域2中,有利于防止水資源流失。
所述進水管32沿若干所述濱水臺階2所在的方向斜向上延伸,其上端與水平設置的所述共振管34連通,其下端與一進水腔31連通,所述進水腔31浸入水域2的水中,所述進水腔31包括遠離所述濱水臺階2一側的圓筒結構311和靠近所述濱水臺階2一側的錐臺結構312,所述錐臺結構312的較大的開口端與所述圓筒結構311連接,所述錐臺結構312較小的開口端與所述進水管32連接,所述圓筒結構311遠離所述濱水臺階2的一側還設有導流部313,所述導流部313較大的開口端與所述圓筒結構311連接,所述導流部313較小的開口端為自由端,其半徑大于所述錐臺結構312的較小的開口端的半徑。所述進水腔31遠離所述濱水臺階2的一側粗于其靠近所述濱水臺階2的一側的設計,有利于水域2中的水在風力的作用下起伏時,將所述進水腔31中水和空氣急劇的擠壓進所述進水管32,有利于增加所述進水管32中的水流速度和氣流速度。
請參考圖1和圖2,所述共振管33至少局部位于所述共鳴腔34中,位于所述共鳴腔34中的所述共振管33上設有連通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共鳴腔34的音孔331,且所述音孔331朝下設置,以便于將進入所述共振管33中的水導入所述共鳴腔34,再由所述排水管39導出。所述共振管34所處的高度大于水域2的最大漲潮水位,以防止水域2中的水倒流入所述共振管34,影響所述共振管34的正常工作。
請參考圖1,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進水管32之間設有起封堵作用的橡膠塞351,所述橡膠塞351與電磁鐵352連接,且與所述電磁鐵352共同構成所述氣鳴模塊3的閥門35,所述電磁鐵352通電時所述橡膠塞351在所述電磁鐵352的磁力作用下打開而所述共振管33和所述進水管32連通,從而可以保證本發明所述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在需要發聲時發出美妙的自然之音,增加環境的美好程度。所述電磁鐵352斷電時,所述橡膠塞351封堵所述進水管32和所述共振管33,從而可以保證本發明所述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在不需要發聲時保持安靜,以避免本發明為周邊環境帶來聲污染。
請參考圖1,所述若干濱水臺階2上安裝有變色led燈管4,所述水域2中安裝有感應水位變化的水壓感應器7,所述水壓感應器7與所述變色led燈管4連接以根據水位的變化來改變所述變色led燈管4的發光顏色。
所述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還包括太陽能板37和與所述太陽能板37連接的蓄電池6,所述電磁鐵352、所述變色led燈管4和所述水壓感應器7均與所述太陽能板37和所述蓄電池6連接。所述太陽能板37在陽光的照射下獲得的能量充足時,所述太陽能板37則會給所述蓄電池6充電,并且由所述太陽能板37為所述電磁鐵352、所述變色led燈管4和所述水壓感應器7供電。當出現陰雨天氣或者處于夜間時,由所述蓄電池6為所述電磁鐵352、所述變色led燈管4和所述水壓感應器7供電。無需外接電源,實現零碳排放,滿足了綠色環保的設計要求。
請參考圖1,為了便于維修,每一所述共鳴腔34的正上方的濱水臺階2上設有維修井38,所述維修井38連通所述共鳴腔34,且所述維修井38被井蓋蓋封。
為了更加美化本發明所述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若干所述濱水臺階2擺放或者種植有花草樹木一類植物5。
在本發明所述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的運作過程中,隨著起風而帶動的水浪拍打所述濱水臺階2,由此引起相應景觀水域2中水位的變化,經由所述進水腔31和所述進水管32擠壓所述共振管33中的空氣,讓氣壓變化形成氣流,從而使得氣流在所述共振管33中振動發出一定的樂音,樂音再經過所述共鳴腔34得到放大,最后通過連接到景觀表面的所述發聲孔36將聲音釋放。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本發明所述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在常規水位以下裝有所述水壓感應器7,其能夠通過該位置水位的高低浮動來感應到水壓的變化,并由此變化輸出對應信號電流,控制所述變色led燈管4使其產生相應燈光變換。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主要由若干所述濱水臺階2和若干所述氣鳴模塊3組成,采用模塊化設計大大降低了所述濱水氣鳴聲景觀裝置的建造難度,有利于批量化工業生產,在工序上使得產品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建造完成后無需外接能源,每個模塊中都攜帶的所述太陽能板37已足以維持日常運作,實現零碳排放,滿足了綠色環保的設計要求。且在提高城市濱水空間的利用率的同時,增加了景觀體驗感受的豐富度,同時建造成本低、建材容易獲得。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詞是以附圖中零部件位于圖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間的位置來定義的,只是為了表達技術方案的清楚及方便。應當理解,所述方位詞的使用不應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范圍。
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文中上述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