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構件,尤其涉及一種含3D打印的組合式建筑墻板。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建筑墻體應有承重功能和圍護功能。承重功能指墻體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墻體是長、高且薄的構件,確保穩定性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指標,有不少墻體強度計算符合設計要求,但因穩定性不夠而遭破壞。圍護功能指熱工要求、隔聲要求、美化要求。熱工指保溫與隔熱,不僅關系到建筑節能的問題,也影響到使用者舒適度的要求;隔聲的要求指隔絕空氣傳聲、控制噪聲;美化指外墻裝飾。因此,在現有技術中,大多數建筑物的外墻裝飾、外墻、保溫、內墻裝飾的施工基本上是分步驟實施的,外墻施工時需支模,保溫、外墻裝飾又需搭腳手架,內墻施工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施工程序繁雜、施工周期長、浪費大等弊病。由于缺少外墻、保溫、外墻裝飾一體化的建筑構件,施工處于一種效率低下的狀態之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含3D打印的組合式建筑墻板。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于以實現:一種含3D打印的組合式建筑墻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外裝飾板、3D打印的外墻板、水泥混凝土層、3D打印的內墻板、內裝飾板、結構增強構件;所述結構增強構件包括有若干豎向鋼筋、及若干沿其長度方向呈連續凸凹形折彎的水平鋼筋,所述水平鋼筋沿墻板高度一正、一反且相隔一定間距均布,水平鋼筋沿的凸邊和凹邊分別位于3D打印的外墻板的墻板內和3D打印的內墻板的墻板內,若干豎向鋼筋位于3D打印的外墻板的墻板內和3D打印的內墻板的墻板內在水平鋼筋的內折彎角處固定,所述外裝飾板固定在3D打印的外墻板上,內飾板固定在3D打印的內墻板上,3D打印的外墻板與3D打印的內墻板的空間充填有水泥混凝土層。
所述水平鋼筋沿墻板高度一正、一反均布為水平錯位布置,所述錯位為相隔一個豎向鋼筋的間距。
所述外裝飾板與3D打印的外墻板之間設置有保溫層。
所述3D打印的外墻板與水泥混凝土層之間設置有保溫層。
所述內裝飾板與3D打印的內墻板之間設置有保溫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含3D打印的組合式建筑墻板,具有如下優點:通過3D打印技術可將任何結構復雜的墻體打印成型,可以在標準化工廠進行生產,且設置的結構增強構件提高了板墻的承載能力,其次,保溫層,內外裝飾層也可以在標準化工廠施工,打造一體化、摸塊化的墻板,施工現場僅進行組裝,減少了施工構件、減化了施工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時、省料、省勞力節約了建筑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水平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水平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水平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橫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一種含3D打印的組合式建筑墻板,它包括有外裝飾板7、3D打印的外墻板1、水泥混凝土層9、3D打印的內墻板2、內裝飾板8、結構增強構件。所述結構增強構件包括有若干豎向鋼筋5、及若干沿其長度方向呈連續凸凹形折彎的水平鋼筋。本實施例中,正向設置的水平鋼筋為3,反向設置的水平鋼筋為4,水平鋼筋3與水平鋼筋4錯位排列,錯位為一個豎向鋼筋的間距。所述水平鋼筋沿墻板高度一正3、一反4且相隔一定間距均布,水平鋼筋沿的凸邊和凹邊分別位于3D打印的外墻板1的墻板內和3D打印的內墻板2的墻板內,若干豎向鋼筋5位于3D打印的外墻板1的墻板內和3D打印的內墻板2的墻板內在水平鋼筋的內折彎角處固定,所述外裝飾板7固定3D打印的外墻板1上,內飾板8固定3D打印的內墻板2上,3D打印的外墻板與3D打印的內墻板的空間充填有水泥混凝土層9。
圖2給出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水平剖面結構示意圖。所述外裝飾板與3D打印的外墻板之間設置有保溫層,其余部份與圖1實施例同樣。
圖3給出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水平剖面結構示意圖。所述3D打印的外墻板與水泥混凝土層之間設置有保溫層,其余部份與圖1實施例同樣。
同樣,對于內墻板需要增加保溫層,也可以按同樣的方法設置。
上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內熟練的技術人員可依據實際需要做出調整,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均在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