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幕墻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超高層結構的增多,大部分設計為考慮結構外觀,將建筑物外立面設計成玻璃幕墻等裝飾面,其構造需要在結構中設置傳力點,由于一般超高層建筑混凝土強度等級設計較高,從節省成本考慮將幕墻傳力點位置結構設置成低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導致此處混凝土不能與主體結構一起澆筑,進而出現了幕墻構造柱二次澆筑的施工工藝,而幕墻構造柱均位于結構外邊線,此處施工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的以及其他潛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其有效解決了幕墻構造柱二次施工時模板加固的安全隱患,提高施工效率,同時具有可周轉性,節約成本。
為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其包括:
構造柱鋼筋,連接于已建成的主體結構樓層間;
構造柱模板,圍設于所述構造柱鋼筋的外側,且對位設置的構造柱模板之間通過對拉螺桿拉結固定,所述構造柱模板的頂部預留有混凝土澆灌口;
喇叭口模板,設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所述混凝土澆灌口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還包括防漲模模板,所述防漲模模板設置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底部并貼合于下層主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喇叭口模塊包括背板及側板,所述背板向外傾斜地設置于所述混凝土澆灌口處的所述構造柱模板的背面,所述側板固定連接于所述背板的兩側與所述混凝土澆灌口處的所述構造柱模板之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背面還設有撐托于所述喇叭口模板的所述背板的下方的撐托墊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背面設有多道豎向龍骨和多道橫向龍骨,所述豎向龍骨固定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背面,所述橫向龍骨通過所述對拉螺桿拉結固定于所述豎向龍骨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撐托墊塊的底部支承于對應位置的所述豎向龍骨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撐托墊塊的底部支承于對應位置的所述橫向龍骨的上方。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每道所述橫向龍骨包括兩根橫向木方,所述對拉螺桿穿設于兩根所述橫向木方之間,且所述對拉螺桿上設有山型卡,所述山型卡壓抵于兩根所述橫向木方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構造柱模板包括對位設置于所述構造柱鋼筋兩側的內側模板和外側模板,所述混凝土澆灌口開設于所述外側模板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構造柱模板的頂部間隔設置有多個所述混凝土澆灌口。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對拉螺桿拉結加固臨邊幕墻的構造柱模板,提高構造柱模板的穩固性。
(2)通過在構造柱模板的頂部預留混凝土澆灌口并設置喇叭口模板,可便于在已建成的樓層內進行臨邊幕墻的構造柱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提高施工安全性;并且可便于混凝土流淌,提高構造柱施工效率。
(3)構造柱模板、橫向龍骨和豎向龍骨等都是施工現場常見常用材料,且便于安裝及拆卸,可提高材料利用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的喇叭口模板的內側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的喇叭口模板的外側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
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喇叭口式”的模板加固體系及其在臨邊幕墻構造柱中的應用,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首先,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其主要包括構造柱鋼筋、構造柱模板11及喇叭口模板12。其中,構造柱鋼筋通過綁扎的方式連接于已建成的主體結構樓層間,在本實施例中,待施工的幕墻構造柱為臨邊幕墻的構造柱結構,其底部設置于下層主體結構的混凝土窗臺21上,其頂部連接至上層主體結構的混凝土窗臺的底部,在傳統施工中,由于該臨邊幕墻構造柱位于結構外邊線位置,施工時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需要架設大量的外部腳手架來施工該部位的外側模板,人力物力耗費較多且施工效率緩慢,成品質量也得不到保障。
本實用新型采用在已將建成的主體結構的上下樓層間設置構造柱鋼筋,而后將構造柱模板11圍設于構造柱鋼筋的外側,形成供構造柱的混凝土澆筑的澆筑空間,同時,將對位設置的構造柱模板11之間通過對拉螺桿13拉結固定,從而將構造柱模板11牢固地安裝在構造柱鋼筋的外側,在已建成的樓層結構內便可進行構造柱鋼筋的綁扎和構造柱模板11的安裝,施工方便且安全。
進一步的,在構造柱模板11的頂部預留有混凝土澆灌口14。喇叭口模板12開口朝上,設于構造柱模板11頂部的混凝土澆灌口14處,以便沿著喇叭口模板12向構造柱模板11所圍設形成的構造柱混凝土澆筑空間中澆筑混凝土,以完成臨邊幕墻的構造柱施工。
構造柱模板11包括對位設置于所述構造柱鋼筋兩側的內側模板111和外側模板112,該內側模板111和該外側模板112之間通過對拉螺桿13拉結固定,該內側模板111和該外側模板112均采用木膠板,厚度約為15mm,在該內側模板111和該外側模板112上對位開設螺桿孔,以便對拉螺桿13穿設于對位的螺桿孔后拉結固定兩側的內側模板111和外側模板112。構造柱模板11還包括對位設置于待施工的構造柱兩端位置的端模板,兩端的端模板之間同樣可通過對拉螺桿進行拉結固定。
混凝土澆灌口14設置于構造柱模板11中的外側模板112的頂部,在外側模板112的頂部間隔設置有多個混凝土澆灌口14,且每個混凝土澆灌口14處各設置一組喇叭口模板12。喇叭口模板12的制作應根據構造柱寬度確定數量,一般按照每1m寬的構造柱設置1個喇叭口模板12,喇叭口模板12的寬度約為400mm。
其中,配合圖2和圖3所示,喇叭口模塊12包括背板121及設置于背板121兩側的兩側板122,背板141向外傾斜地設置于混凝土澆灌口處的外側模板112的背面,兩側板122固定連接于背板121的兩側與混凝土澆灌口處的外側模板112之間。喇叭口模塊12的背板121及側板122與構造柱模板11的外側模板112之間進一步采用鋼釘固定。進一步的,喇叭口模板12的側板122應與構造柱模板的外側模板122之間的連接長度不小于100mm,以確保側板122連接牢固,不易掉落。
如圖3所示,構造柱模板的外側模板112的背面還設有撐托于喇叭口模板12的背板121的下方的撐托墊塊123,該撐托墊塊123可采用橫向加固木方,采用鋼釘將橫向加固木方固定在外側模板112的背面,利用該橫向加固木方對背板121進行底部撐托,以加強背板121的結構強度。在本實施例中,背板121與外側模板之間成不小于45°的坡角,可便于混凝土流淌,提高構造柱施工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的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還包括防漲模模板15,該防漲模模板15設置于構造柱模板的內側模板和外側模板的底部并貼合于下層主體結構的混凝土窗臺21的側面,防漲模模板15可采用對拉螺桿或鋼釘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內側模板和外側模板的外側,并使防漲模模板15的下部,至少一半壓在下層主體機構的混凝土窗臺21的側面,以保證在澆筑構造柱混凝土時,內側模板和外側模板不會發生底部向外漲模的情況,確保構造柱成型質量。
進一步的,在構造柱模板11的背面設有多道豎向龍骨161和多道橫向龍骨162,多道豎向龍骨161采用膠黏或鋼釘相間地固定于構造柱模板11的背面,多道橫向龍骨162通過對拉螺桿13拉結固定于豎向龍骨162的外側。其中,每道橫向龍骨162包括兩根橫向木方,對拉螺桿13穿設于兩根橫向木方之間,且對拉螺桿13上設有山型卡(圖中未顯示山型卡),山型卡為常用的對拉螺桿的緊固件,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螺合于對拉螺桿上,通常配合雙鋼管來固定模板及其龍骨背楞。該山型卡壓抵于每道橫向龍骨162中的兩根橫向木方的外側,從而將橫向龍骨拉結固定在構造柱模板的背面,結合豎向龍骨,一起對構造柱模板起到加固作用。如圖1所述,不僅可通過在構造柱模板的內側模板和外側模板的背面設置上述橫向龍骨和豎向龍骨以進行模板加固,還可通過在構造柱模板的兩端模板的外側也設置橫向龍骨和豎向龍骨來進行模板加固,對拉螺桿拉結固定于兩端模板外側的橫向龍骨之間,以起到拉結固定兩端模板的作用,使得構造柱模板的整體都得到加固。
其中,喇叭口模板12底部的撐托墊塊123的底部支承于對應位置的豎向龍骨161的頂部,或者,撐托墊塊123的底部支承于對應位置的橫向龍骨162的上方,具體可根據對應位置的橫向龍骨162和豎向龍骨161的設置情況來設計,若撐托墊塊123處恰好設置有橫向龍骨162,則將橫向龍骨162撐托于撐托墊塊123的下方,若無橫向龍骨162,則將該位置的豎向龍骨161向上延伸至撐托墊塊123的底部來對撐托墊塊123做進一步撐托加固,從而提高撐托墊塊123對喇叭口模板12的撐托強度,以防止喇叭口模板12在澆灌混凝土時出現崩斷的情況。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中的喇叭口式的幕墻構造柱模板加固體系的施工工藝進行具體說明。
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綁扎構造柱鋼筋,構造柱鋼筋綁扎后在地面及底部結構梁放好構造柱定位邊線,安裝構造柱模板。
其中,構造柱模板在安裝前根據設計要求尺寸加工內側模板、外側模板和兩端模板,模板要比實際構造柱長度長100mm,根據模板長度加工豎向龍骨及橫向龍骨,先將豎向龍骨與模板拼裝在一體,同根據構造柱寬度大小確定喇叭口模板數量,在模板上開螺栓孔,開好后,將模板頂部用繩索掛好,在構造柱上層吊裝安裝,組拼后用對拉螺桿進行加固,并按照結構定位線進行確定模板定位及垂直度,澆筑構造柱混凝土時從上一樓層通過喇叭口模板進行向下澆筑,待混凝土成型后拆除模板,將喇叭口位置混凝土剔除至結構面。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喇叭口式”的模板加固體系及其在臨邊幕墻構造柱中的應用具有可周轉性,節約成本,同時提高了臨邊幕墻構造柱施工的安全性,其具體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對拉螺桿拉結加固臨邊幕墻的構造柱模板,提高構造柱模板的穩固性。
(2)通過在構造柱模板的頂部預留混凝土澆灌口并設置喇叭口模板,可便于在已建成的樓層內進行臨邊幕墻的構造柱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提高施工安全性;并且可便于混凝土流淌,提高構造柱施工效率。
(3)構造柱模板、橫向龍骨和豎向龍骨等都是施工現場常見常用材料,且便于安裝及拆卸,可提高材料利用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