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節。
背景技術:
由于勁性柱十字型鋼骨和勁性柱鋼管鋼骨能有效減小桿件截面、減少結構鋼筋用量及良好抗震性能在建筑主體結構體系中的優勢越來越凸顯,迅猛發展的建筑業也促進了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勁性柱十字型鋼骨和勁性柱鋼管鋼骨的工程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目前勁性柱十字型鋼骨和勁性柱鋼管鋼骨兩者都是單獨使用,而沒有一種能夠使兩者結合使用的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勁性柱鋼管鋼骨的轉換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節,其能夠在較短距離內實現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成勁性柱鋼管鋼骨的結構性轉換,機械結構緊湊,施工方便。
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節,包括:
第一過渡段,其為一圓形鋼管結構,所述第一過渡段的一端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帶第一貫通孔的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外側壁上的第二連接板可首尾銜接的對應設置;
第二過渡段,其包括呈十字形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且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自其一端向另一端的寬度逐漸增大;所述第二過渡段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第一過渡段的另一端內,且所述第一過渡板的兩個長條形的邊沿延伸出所述第一過渡段的側壁,所述第二過渡段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過渡段的軸線重疊;加固環,其套設在所述第一過渡段與所述第二過渡段的銜接處,且所述加固環穿插設在所述第二過渡段的一端的部分第一過渡板和部分第二過渡板上;兩對翼板,其分別設置在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兩個長邊沿上,且兩對翼板分別與其連接的所述第一過渡板或所述第二過渡板相垂直;兩對第三連接板,其分別設置在所述兩對翼板的外側壁上,兩對第三連接板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外側壁上的第四連接板可首尾銜接的對應設置。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另一端的寬度也均相等。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或第二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與第一過渡段的直徑的差值為3-8cm。
優選的是,加固環的寬度為1-3cm。
優選的是,還包括:第一外加固板,其通過螺釘焊接在首尾銜接的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的側壁上;第二外加固板,其通過螺釘焊接在首尾銜接的所述第三連接板和所述第四連接板的側壁上。
優選的是,所述第二過渡段的另一端的尺寸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的一端的尺寸相適應。
優選的是,還包括:多個加固桿,其均勻焊接設置在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外側壁上,且所述加固桿的長度不超過10cm,直徑不超過3cm。
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二過渡段能夠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相連接,第一過渡段能夠與勁性柱鋼管鋼骨連接,從而實現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轉換;其中,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之間具有相互交叉銜接的部分,可以通過焊接方式相互固定,實現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剛性連接,再通過加固環套設并焊接在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交叉銜接處,對銜接部分進行加固,保證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交叉銜接部位的結構緊湊,且具有足夠的剛性;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自其一端向另一端的寬度逐漸增大,以適應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形狀和規格尺寸的不同,滿足裝配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C-C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D-D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轉換節,包括:第一過渡段20,其為一圓形鋼管結構,所述第一過渡段的一端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帶第一貫通孔的第一連接板201,所述第一連接板與勁性柱鋼管鋼骨10的外側壁上的第二連接板101可首尾銜接的對應設置;第二過渡段30,其包括呈十字形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過渡板301和第二過渡板302,且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自其一端向另一端的寬度逐漸增大;所述第二過渡段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第一過渡段的另一端內,且所述第一過渡板的兩個長條形的邊沿延伸出所述第一過渡段的側壁,所述第二過渡段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過渡段的軸線重疊;加固環303,其套設在所述第一過渡段與所述第二過渡段的銜接處,且所述加固環穿插設在所述第二過渡段的一端的部分第一過渡板和部分第二過渡板上;兩對翼板304,其分別設置在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兩個長邊沿上,且兩對翼板分別與其連接的所述第一過渡板或所述第二過渡板相垂直;兩對第三連接板305,其分別設置在所述兩對翼板的外側壁上,兩對第三連接板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40的外側壁上的第四連接板401可首尾銜接的對應設置。在本方案中,第二過渡段能夠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相連接,第一過渡段能夠與勁性柱鋼管鋼骨連接,從而實現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轉換;其中,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之間具有相互交叉銜接的部分,可以通過焊接方式相互固定,實現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剛性連接,再通過加固環套設并焊接在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交叉銜接處,對銜接部分進行加固,保證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交叉銜接部位的結構緊湊,且具有足夠的剛性;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自其一端向另一端的寬度逐漸增大,以適應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形狀和規格尺寸的不同,滿足裝配要求。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另一端的寬度也均相等。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規格相等,相互交叉形成的第二過渡段的形狀規則,實現其兩端分別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和勁性柱鋼管鋼骨更好的剛性連接。
如圖2所示,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一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或第二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與第一過渡段的直徑的差值為3-8cm。至少滿足第一過渡段與第二過渡段交叉銜接的部分,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的長邊沿延伸出第一過渡段,方便焊接;第一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或第二過渡板的一端的寬度與第一過渡段的直徑的差值可以為3cm、4cm、5cm、6cm、7cm或8cm。
如圖4所示,一個優選方案中,加固環的寬度為1-3cm。加固環套設在第一過渡段上,且穿插在延伸出第一過渡段的第一過渡板和第二過渡板上,將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交叉銜接處進行橫向卡置和加固,結構更牢固。
如圖5所示,一個優選方案中,還包括:第一外加固板,其通過螺釘焊接在首尾銜接的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的側壁上;第二外加固板402,其通過螺釘焊接在首尾銜接的所述第三連接板和所述第四連接板的側壁上。
在本方案中,通過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將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分別與勁性柱鋼管鋼骨和勁性柱十字型鋼骨進行焊接,實現勁性柱十字型鋼骨與勁性柱鋼管鋼骨的轉換。
如圖1所示,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二過渡段的另一端的尺寸與勁性柱十字型鋼骨的一端的尺寸相適應。
如圖1所示,一個優選方案中,還包括:多個加固桿306,其均勻焊接設置在第一過渡段和第二過渡段的外側壁上,且所述加固桿的長度不超過10cm,直徑不超過3cm。在本方案中,多個加固桿的設置可以使得混凝土與鋼骨更好的錨固,在實際應用中,多個加固桿可以是廢棄的鋼筋段或者螺釘。
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