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振實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平板振動器。
背景技術:
平板式振動器是一種用于現代建筑中,用以混凝土搗實和表面振實的設備,具有激振頻率高、激振力大、振幅小,廣泛用于各種工、民建筑、大壩、橋梁、預制構件的混凝土的平面振搗施工。
目前,現有技術中,在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1695696U的一篇中國專利文件中,記載了一種輕型平板振動器,包括扶手、底盤和振動電機,扶手用銷釘呈傾斜狀與底盤一邊上部連接,扶手前部在底盤上的平板振動架上裝有振動電機,扶手下端平板振動架處裝有轉向裝置,扶手上部在扶手支撐桿上裝有電源開關,電源開關經導線同振動電機的電源端相連,當澆筑混凝土樓板、墊層需要振搗平、振勻時,打開電源開關,接通電源,即可工作,由于振動電機的作用,澆筑的混凝土被振密實勻、振平,當需要轉向時,用手將扶手下壓,使底盤撬起,經折疊轉向裝置轉動底盤即可,方便省力。
但是,上述這種平板振動器的不足之處在于,每個振動器的底盤面積大小是一定的,在遇到所需振實面積較大的建筑墊層時,振動器完成墊層振實的效率偏低,耗費的時間變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平板振動器,擴大底板與墊層接觸的振實面積,從而使本實用新型用于大面積振實工程的需求中,對墊層達到的振實效率較高,花費的時間較短。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平板振動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側螺紋連接有與底板底面共面的副板,所述底板和副板上插裝有電機座,所述電機座上固定連接有振動電機。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底板上增加與底板底面共面的副板,從而增加底板與墊層的接觸面積,將振動電機通過電機座安裝在底板和副板上,振動電機的振動效果通過底板和副板傳遞到墊層上,從而實現墊層表面的振實,本實用新型通過副板的增加設置,擴大底板與墊層接觸的振實面積,從而使本實用新型用于大面積振實工程的需求中,對墊層達到的振實效率較高,花費的時間較短。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有沿底板側面長度方向排列分布的第一嚙齒,所述副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沿副板側面長度方向排列分布的第二嚙齒,所述第一嚙齒與所述第二嚙齒相互嚙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嚙齒與第二嚙齒相互嚙合,從而使底板和副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準確,增加了底板和副板的接觸面積,使底板和副板之間不易產生相對偏移。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嚙齒和第二嚙齒由磁性材料制成且磁性相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嚙齒和第二嚙齒磁性固定在一起,從而增加底板和副板之間連接的牢固性,使底板和副板之間不易產生意外偏移或脫離。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定位凸柱,所述副板的一側開設有與定位凸柱定位配合的定位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凸柱插入到定位孔內,實現了底板與副板的定位安裝,使底板與副板之間的固定更加準確、牢固。
進一步的,所述電機座包括支腳,所述底板和副板上固定連接有與支腳插接配合的套筒,所述支腳的側面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套筒上設置有貫穿套筒后與第一螺紋孔螺紋配合的第一緊固螺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電機座通過支架插入到套筒內,實現了電機座與底板、副板之間的插裝,插裝后的電機座可通過第一緊固螺栓將電機座螺紋固定在底板和副板上,使電機座與底板、副板之間達到比較牢固的固定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支腳的數量為四個且分別位于電機座的四個邊角底部,所述底板上的套筒數量為四個且分別與四個所述支腳一一對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底板上的四個套筒與電機座上的四個支腳相對應,通過這四個套筒可將電機座單獨安裝在底板上,從而使底板在不連接副板的情況下,也可單獨進行使用,使本實用新型的適用性更強。
進一步的,所述副板上的套筒數量為四個且分別與四個所述支腳一一對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副板上的四個套筒與電機座上的四個支腳相對應,通過這四個支腳可將電機座單獨安裝在副板上,從而使副板可單獨進行振實工作,也可在副板和底板連接的情況下,副板和底板上各安裝一個振動電機,使本實用新型對墊層的振實效果加倍增強。
進一步的,每一所述套筒上一體成型有與底板表面固定連接的加強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加強筋加強了套筒與底板之間的連接強度,使套筒與底板之間不易產生損壞、脫離,從而使套筒達到較長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所述電機座包括與支腳一體成型而成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上一體成型有凸出于安裝板表面的定位凸起,所述振動電機的底面開設有與定位凸起凹凸配合的定位凹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凸起與定位凹槽凹凸配合,從而使振動電機定位安裝在安裝板上,使振動電機的安裝更加的精準、穩固,不易產生偏位。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副板的增加設置,擴大底板與墊層接觸的振實面積,從而使本實用新型用于大面積振實工程的需求中,對墊層達到的振實效率較高,花費的時間較短;
2、定位凸起與定位凹槽凹凸配合,從而使振動電機定位安裝在安裝板上,使振動電機的安裝更加的精準、穩固,不易產生偏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用于體現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圖一,用于體現第一側壁板和第二側壁板的連接關系;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圖二,用于體現定位凸起的位置;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圖三,用于體現與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凹槽。
圖中:1、底板;2、副板;3、電機座;301、支腳;302、安裝板;4、振動電機;5、第一側壁板;6、第二側壁板;7、固定螺栓;8、定位凸柱;9、套筒;10、加強筋;11、第一緊固螺栓;12、第一嚙齒;13、第二緊固螺栓;14、第二螺紋孔;15、通孔;16、定位孔;17、定位凸起;18、定位凹槽;19、第三螺紋孔;20、第二嚙齒;21、第一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一種振動器,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長方形形狀的底板1,底板1的底面為水平面,底板1的四側側邊向上翻折90度形成第一側壁板5,底板1的一側螺紋連接有底板1的底面共面的副板2,副板2的底面為水平面,且副板2的四側側邊向上翻折90度形成第二側壁板6,第一側壁板5與第二側壁板6相對應貼合,第一側壁板5上開設有水平貫穿第一側壁板5的通孔15,第二側壁板6上開設有與通孔15相對的第二螺紋孔14,第一側壁板5上設置有依次穿過通孔15、第二螺紋孔14的固定螺栓7,固定螺栓7與第二螺紋孔14螺紋配合,從而實現底板1和副板2的螺紋固定;
第一側壁板5的外側面固定連接有沿底板1寬度方向上排列分布的第一嚙齒12,第二側壁板6的外側面固定連接有沿副板2寬度方向上排列分布的第二嚙齒20,第一嚙齒12和第二嚙齒20相互嚙合,第一嚙齒12和第二嚙齒20由磁性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磁性且第一嚙齒12與第二嚙齒20的磁性相吸,第一嚙齒12和第二嚙齒20磁性固定在一起,第一側壁板5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沿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定位凸柱8,第二側壁板6上開設有與定位凸柱8定位配合的定位孔16,將定位凸柱8插入到定位孔16內,從而實現定位凸柱8與定位孔16的定位配合。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電機座3包括長方體形狀的安裝板302以及位于安裝板302底部的支腳301,支腳301的數量為四個且分別位于安裝板302的四個邊角處,支腳301與安裝板302一體成型而成,安裝板302上一體成型有凸出于安裝板302上表面的定位凸起17,定位凸起17的形狀呈半球體狀,在安裝板302上固定連接有振動電機4,振動電機4上設置有第二緊固螺栓13,安裝板302上設置有與第三螺紋孔19螺紋配合的第三螺紋孔19,第二緊固螺栓13由上至下穿過振動電機4的邊沿后與第三螺紋孔19螺紋配合,從而將振動電機4固定在安裝板302上;振動電機4的底面開設有與定位凸起17凹凸配合的定位凹槽18,定位凹槽18的形狀為半球體狀,振動電機4定位安裝在安裝板302上,底板1和副板2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與支腳301插接配合的套筒9,底板1的套筒9數量為四個,且分別與安裝板302底部的四個支腳301一一相對應,同樣的,副板2上的套筒9數量為四個,且分別與安裝板302底部的四個支腳301一一相對應,其中,底板1上靠近副板2一側的兩個套筒9、以及副板2上靠近底板1一側的兩個套筒9與四個支腳301一一相對應,電機座3可單獨插裝在底板1或副板2上,也可共同插裝在底板1和副板2上,每一個支腳301的側面開設有第一螺紋孔21,每一個套筒9上設置有水平貫穿套筒9后與第一螺紋孔21螺紋配合的第一緊固螺栓11,通過第一緊固螺栓11將支腳301螺紋固定在套筒9上;
每一個套筒9的外側面一體成型有與底板1表面固定連接的加強筋10,加強筋10的縱截面形狀為三角形,采用焊接的方式將加強筋10固定在底板1上,通過加強筋10加強底板1與套筒9之間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將底板1和副板2螺紋固定在一起,通過套筒9將電機座3安裝在底板1和副板2上,將振動電機4固定在電機座3上,振動電機4工作,通過底板1和副板2對墊層進行振實,也可在底板1上安裝一個振動電機4,副板2上安裝一個振動電機4,從而增加本實用新型對墊層表面的振實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