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椅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可以使座部搖擺的椅子。
背景技術:
以往,開發出了一種為了緩解因長時間的落座而引起的使用者的疲勞,而使座部以一定周期搖擺的椅子。這樣的椅子,通過用支撐軸等將座部支撐在腿部上、并同時使座部的前方以一定周期升降,使座部反復地搖擺,從而可減輕落座時的使用者的臀部、大腿部、腰背部的疲勞以及下肢的腫脹。這樣的椅子,具體的說,具備由將由馬達的驅動力所產生的旋轉運動變換成上下動作的凸輪、和將由凸輪所產生的上下動作力傳遞給座部的曲柄構成的升降機構,并通過將前述上下動作力傳遞給座部的前方而使座部以一定周期搖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這種構成的結果是,由于避免了相對于使用者的臀部、大腿部、腰背部在特定的部位作用有載荷的狀態,同時還可通過搖擺而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使用者因長時間的落座而引起的疲勞得到緩和,并且,特別是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椅子,即使在使座部搖擺的狀態下也可避免使使用者的視線上下搖擺,從而可有效地避免給使用者帶來不適感。
專利文獻1特開2003-38286發明內容但是,上述那樣的結構的椅子,除了為了將馬達的驅動力傳遞給座部最少需要凸輪和曲柄2個零件以外,在構造上,從馬達經由凸輪、曲柄到座部最少需要3個樞設部位。這種情況勢必使構成升降機構的零件個數增加,成為使椅子的構造變復雜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雖然在前述升降機構上,要求有耐得住座部所承受的落座載荷的支撐強度,但由于如前所述其構造很復雜,因此不得不使構成升降機構的各個零件大型化以提高強度,這種情況就成了對小型地構成升降機構的阻礙。
本發明著眼于這樣的不良情況,提供一種具有保持必要充分的強度且可以小型化的構造的、可以理想地搖擺的椅子。
本發明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采取了以下的裝置。即,本發明的椅子,是具備承受由使用者帶來的落座載荷的座本體、從下方支撐該座本體且被支撐在腿部上的支撐體、和以在前述支撐體上由前述腿部所支撐的支撐部為支點使前述座本體以及支撐體沿上下搖擺的搖擺機構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前述搖擺機構被構成為具備始終與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相觸接、且不依存于前述支撐體以及座本體而在前述支撐部的前方位置或后方位置使相對于至少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的觸接部位上下動作的上下動作部,隨著該上下動作部的動作,以前述支撐部為支點,前述支撐體以及座本體一體地搖擺。
根據這樣的發明,由于上下動作部是直接使支撐體上下動作的結構,因此與為了使之上下移動而不僅設置凸輪還設置有曲柄和多個樞設部位的以往的椅子相比,可以有效地削減零件個數,使構成簡單化。另外,即便是采用通過給各個零件賦予必要充分的強度而完全能夠耐得住作用在座本體以及支撐體上的落座載荷的結構,由于零件個數的削減,也可以小型化地構成整體。進而,由于上下動作部相對于支撐體始終保持觸接狀態,因此形成了上下動作部與觸接部位在動作中不會沖撞的結構,從而可有效地避免該沖撞的沖擊被傳遞給使用者的情況,同時還有效地避免前述沖撞所導致的損傷和磨損,可提高支撐體以及上下動作部的耐久性。再者,本發明所說的“支撐體”,只要是支撐座本體且與座本體一體地連動的部件即可,是以例如包含座支架、框架、外殼等部位或部件的概念來表達的。
為了采用易于實現穩定的動作、易于提高精度的旋轉運動來使支撐體上下動作,優選為在前述上下動作部上設置隨著旋轉動作而進行上下動作的旋轉部件,使該旋轉部件的向上面相對于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從下方觸接。
另外,為了采用其形狀為相對于來自上方的載荷等、來自于外側的外力或壓力具有較強的結構的縱剖面看呈圓形的部件,較理想地構成上下動作部,優選在前述旋轉部件中設置縱剖面看呈圓形的旋轉部件本體,使該旋轉部件本體的中心軸線與旋轉驅動前述旋轉部件的主軸的中心軸線偏移地設定。對于旋轉部件詳細地說,可以列舉在前述上下動作部上進一步設置相對于前述腿部可以旋轉地安裝的前述主軸和被固定在前述主軸上、在從該主軸的中心軸線偏移了的位置上具有中心軸線的副軸,將該副軸作為前述旋轉部件本體的旋轉中心軸的例子。
為了一面維持使支撐體以及座部舒適地搖擺的功能,一面提高旋轉部件的規格的自由度,且防止由旋轉部件的旋轉動作引起的與支撐體的摩擦阻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磨損,優選為將前述旋轉部件設定為具有與前述主軸以及副軸一起旋轉的前述旋轉部件本體和沿著該旋轉部件本體的外周配置的、并且與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相觸接的觸接部件。進而,為了有效地避免支撐體與觸接部件之間的摩擦熱的發生與磨損,優選設置介于前述旋轉部件本體與觸接部件之間、使觸接部件相對于旋轉部件本體旋轉的空轉部件。
為了有效地避免主軸與腿部之間的磨損與摩擦熱的發生,優選在前述主軸與前述腿部之間設有可旋轉地支撐該主軸的軸承部件,該軸承部件上設置與前述主軸一起旋轉的旋轉部和被固定在前述腿部上、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旋轉部的固定部。為了更有效地避免摩擦和磨損,優選設置介于前述旋轉部與前述固定部之間、使前述旋轉部相對于前述固定部滑動的滑動部件,另外,作為用于將主軸固定在腿部上的優選的方案,可以列舉將前述腿部設為具備成為其主要部分的腿本體和介于該腿本體與前述支撐體之間、遮蔽前述上下動作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殼體,并使前述主軸支撐在該殼體上的例子。
另一方面,為了有效地避免因支撐體的特定的部位與觸接部件觸接而導致磨損、劣化的情況,優選前述支撐體設定為具備支撐體本體和被安裝在該支撐體本體上、始終與前述旋轉部件相觸接的襯墊。同時,為了有效地消除組裝椅子之際的觸接部件與支撐體的組裝誤差,優選在前述襯墊上形成可將相對于前述支撐體本體的安裝位置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調節的位置調節部。作為該襯墊的規格,作為更優選的方案,可以列舉前述襯墊經由螺栓而被固定在前述支撐體本體所具有的立壁上,將前述位置調節部設為作為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傾斜的長孔而形成在前述立壁上的、且可將前述螺栓穿過的螺栓穿孔的例子。
為了通過較高自由度地設定支撐體與觸接部件的觸接部位,而小型化地構成搖擺機構整體,以及較理想地提高關于上下動作部的位置的設定的設計自由度,優選在前述支撐體本體上形成有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安裝前述襯墊。
根據本發明,由于上下動作部是直接使支撐體上下動作的結構,因此與為了使之上下移動而不僅設置凸輪還設置有曲柄和多個樞設部位的以往的椅子相比,可以有效地削減零件個數,使構成簡單化。另外,即便是采用通過給各個零件賦予必要充足的強度而完全能夠承受得住作用在座本體以及支撐體上的落座載荷的結構,由于通過零件個數的削減,也可以小型化地構成整體,因此可以制造外觀效果好的椅子以及可用低成本生產的椅子。進而,由于上下動作部相對于支撐體始終保持觸接狀態,因此可以形成為上下動作部與觸接部位在動作中不會發生沖撞的結構,從而可有效地避免該沖撞的沖擊被傳遞給使用者的情況,同時有效地避免前述沖撞所引起的損傷和磨損,因而可提高支撐體以及上下動作部的耐久性。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椅子的立體圖。
圖2是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主要部分側面圖。
圖3是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4是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主要部分橫剖面圖。
圖5是該主要部分縱剖面圖。
圖6是表示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平面圖。
圖7是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動作說明圖。
圖8是該實施形態的椅子的動作說明圖。
標號說明
1 椅子 2 腿部30座本體31 支撐體(座支架)310b 立壁(側壁)310支撐體本體(座支架本體)312 開口部313襯墊313a 位置調節部、螺栓穿孔(螺栓穿孔)6 搖擺機構 60 上下動作部602 主軸 602a 主軸的中心軸線(主軸的中心軸)603 副軸(旋轉軸) 603a 副軸的中心軸線(旋轉軸的中心軸)604 旋轉部件 604a 觸接部件(觸接環)604b 空轉部件(承載件) 604c旋轉部件本體63機構殼體 632軸承部件632a 旋轉部632b 固定部632c 滑動部件(承載件) A支撐部b 螺栓 p 觸接部位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在圖1中展示了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該椅子1具備腿部2、座部3、背部4和一對扶手部5,其中腿部2具備帶有滾動輪C的輻狀腿21和腿支柱22;座部3具備承受由使用者帶來的落座載荷的座本體30和從下方支撐該座本體30的支撐體、即座支架31;背部4被支撐在腿部2上同時由從座部3的側方到后方豎立的左右一對支撐框F支撐著下端;一對扶手部5是由這一對支撐框F上豎立起來的。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采用在使背部4后傾時不與座部3連動、而以支撐框F中的圓形部件F1為軸后傾的搖擺機構。
并且,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經由作為不依存于座部3的腿部2的一部分的、通過使座部3的所成角度以一定周期變動而使座部3搖擺的搖擺機構6,將腿部2和座部3組裝起來。以下,對該椅子1的結構,利用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來詳細敘述。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省略了在座部3的下側覆蓋座支架31以及搖擺機構6的裝飾外殼的圖示。另外,在圖3中省略了支撐框F的圖示。
搖擺機構6包括上下動作部60、驅動部61、電源部62以及機構殼體63,詳細地說,在可沿水平方向旋轉地被安裝在腿支柱22的上方的機構殼體63的內部或外部,組裝有上下動作部60、驅動部61以及電源部62。
電源部62,例如如圖3所示,具有被固定在機構殼體63的后部的蓄電池621、從機構殼體63的側部露出的電源開關622以及連接器623、進而上端比機構殼體63更向上方突出而被收納在座部3的內部的落座開關64,并具有通過將連接器623經由圖未示的AC轉接器與家用100V插座連接而對蓄電池621充電、同時將充電后的電力向驅動部61供給的功能。并且,在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中,向驅動部61的電力供給,被設定為只有在電源開關622與落座開關64同為ON的狀態下才能進行。再者,在只有電源開關622為ON的狀態下,成為使電力供給的可否依存于落座開關64的等待狀態。
驅動部61,如圖3以及圖4所示,由被收納在機構殼體63的內部的馬達610、被安裝在馬達610的驅動軸上的驅動齒輪611和被安裝在圖未示的控制基板上的圖未示的驅動器構成。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馬達610采用DC無電刷馬達。驅動器,是當將由電源部供給的電力被提供給驅動器時,為了驅動馬達610而將電流以及頻率經過了控制的交流電流通向馬達610的裝置。另外,驅動器還具有檢測作用在馬達610上的載荷,而實時控制供給的電流以及頻率的功能。由馬達610所產生的驅動力經由驅動齒輪611而被傳遞給上下動作部60。
上下動作部60,如圖3、圖4以及圖5所示,分別具備經由驅動齒輪611傳遞馬達610的驅動力的減速齒輪601,通過該減速齒輪601而旋轉的主軸602,在該主軸602的兩端部、被配置在自中心軸602a偏移了的位置上的作為副軸的一對旋轉軸603,以及以該旋轉軸603的中心軸603a為中心的縱剖面看呈圓形、即側面看呈圓板狀的一對旋轉部件604。
減速齒輪601通過采用比上述驅動齒輪611齒數多的齒輪,在將馬達610的旋轉速度適當地減速的同時使轉矩提高,轉換成為了使座部3搖擺所最希望的驅動力而傳遞給主軸602。在此作為本實施形態的一例,將驅動齒輪611減速齒輪601的齒輪比設定為1∶3。
主軸602,在使由減速齒輪601傳遞的驅動力向位于該主軸602的兩端側的、同時位于機構殼體63的兩側的一對旋轉部件604傳遞的同時,還經由軸承部件632而被支撐在設于機構殼體63上的軸承孔631上。詳細地說,軸承部件632具備與主軸602一起旋轉的旋轉部632a和被固定在機構殼體63上而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旋轉部632a的固定部632b,進而在旋轉部632a與固定部632b之間設置作為滑動部件的承載件632c,由此來降低由主軸602旋轉之際的摩擦引起的驅動力的損耗。該承載件632c由在固定部632b的內周面上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滾珠構成,并通過可以旋轉地被保持在設于固定部632b的內周面以及旋轉部632a的外周面上的部分球面狀的凹陷、即承載件支架上,使各滾珠的相對位置一定,同時使旋轉部632a可相對于固定部632b旋轉。另外,在各滾珠與承載件支架之間填充有足夠的潤滑油,使由各滾珠所發生的摩擦達到最小限。
作為副軸的旋轉軸603,如上所述,被安裝在相對于主軸602偏移了的位置上,同時在該旋轉軸603的周圍設有與旋轉軸603一起旋轉的旋轉部件本體604c,同時,還安裝有沿旋轉軸603以及旋轉部件本體604c的外周配置的觸接環604a,且在旋轉部件本體604c與觸接環604a之間配置有作為空轉部件的承載件604b,以使觸接環604a可相對于旋轉軸603以及旋轉部件本體604c自由地旋轉。該承載件604b與上述的設在軸承部件632上的承載件632c是同樣的,由在觸接環604a的內周面上被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滾珠構成,并可旋轉地被保持在設于觸接環的內周面以及旋轉部件本體604c的外周面上的部分球面狀的凹陷、即承載件支架上。另外,在各滾珠與承載件支架之間填充有足夠的潤滑油,使由各球所發生的摩擦達到最小限。并且,由旋轉部件本體604c、觸接環604a與承載件604b構成旋轉部件604。
并且,機構殼體63,如圖3以及圖4所示,是例如模鑄件(壓鑄件)制的箱體,在該機構殼體63的兩側上,如上述所述形成軸承孔631而配置有一對軸承部件632。另外,還在兩側安裝有用于支撐座支架31的一對支撐部件633。
另一方面,在被搖擺機構6支撐著的座部3上,座本體30在內部具有緩沖落座者的載荷的座墊體(緩沖體),同時還形成有用于從下方將上述落座開關64收納在內部的凹部(圖未示)。座支架31,如圖2、圖3及圖5所示,由通過例如鋼板的焊接以及彎折而構成的座支架本體310和襯墊313構成。
座支架本體310,呈將在前方豎立的前壁310a以及在側方豎立的一對豎立壁即側壁310b以覆蓋機構殼體63的方式配置的形狀,同時,在一對側壁310b上,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大體位于中央的被支撐孔311、位于比被支撐孔311稍微靠前方處的開口部312、位于開口部312的上方的2個內螺紋孔312a。
另外,襯墊313是例如像淬火過的鋼那樣由高強度的金屬構成的剖面看呈L字狀的塊,如圖5所示,在內螺紋孔312a的位置用螺栓b將襯墊313安裝在開口部312的上邊312b上。另外,如圖6的示意圖所示,在襯墊313上設置有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傾斜的長孔、即作為可以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調節的位置調節部的螺栓穿孔313a,可以將相對于座支架本體310的襯墊313的安裝位置設定到虛線表示的部位、即可以使安裝位置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變位。
并且,搖擺機構6與座部3,在通過將安裝在機構殼體63上的支撐部件633與設在座支架本體310上的被支撐孔311樞設而構成支撐部A的同時,使旋轉部件604的觸接環604a的向上面從下方在觸接部位p處與被安裝在座支架本體310上的襯墊313相觸接,從而組裝起來。這時,落座開關64的驅動件642,其上部位于座本體30所具有的座墊體的內部。
接著,利用圖3、圖7、圖8對與座部3連接起來的搖擺機構6使座部3搖擺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在電源部62的電源開關622處于ON的等待狀態下,當驅動件642隨著因使用者落座于規定位置而引起的座本體30的內部的座墊體的彎曲而相應動作由此使落座開關64被置于ON時,存儲在蓄電池621內的電力通過驅動器使馬達610驅動。馬達610的驅動力通過驅動齒輪611以及減速齒輪601而被傳遞給主軸602,主軸602一面被支撐在機構殼體63上一面旋轉。于是,旋轉部件604,如圖7(a)、圖7(b)、圖7(c)、圖7(d)所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樣,隨著主軸602的旋轉,旋轉軸603的中心軸603a繞主軸602的中心軸602a的周圍呈圓狀地旋轉,同時,以旋轉軸602為中心,隨著椅子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動而旋轉。這時,旋轉部件604的觸接環604a始終保持與安裝在座支架本體310上的襯墊313相觸接的狀態,在觸接環604a與襯墊313的觸接部位p沿前后方向移動的同時,襯墊313的位置也隨著旋轉部件604的動作略微上下移動。正確地說,如圖8所示,襯墊313以及安裝了該襯墊313的座支架31進行以支撐部A為支點的、往返于以實線所示的位置到以虛線所示的位置之間的轉動運動。即,以支撐部A為支點使支撐體31、即座本體30以及支撐體31沿上下搖擺。除此以外,由于如上所述觸接環604a經由承載件604b被安裝在旋轉軸603上,因此相對于襯墊313的觸接環604a的移動,基本不發生摩擦,而只向前后轉動。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被構成為搖擺機構6,具備與作為支撐體即座支架31的一部分的襯墊313始終相觸接、且不依存于座支架31以及座支架本體30而在支撐部A的前方位置使襯墊313與觸接環604a的觸接部位p上下動作的上下動作部60,隨著該上下動作部60的動作,以支撐部A為支點,使座本體30以及作為支撐體的座支架31、即座部3搖擺。
通過設定成這樣的裝置,由于上下動作部60是直接使座支架31上下移動的構成,因此與為了使之上下移動而不僅設置凸輪還設置有曲柄及多個樞設部位的以往的椅子相比,可有效地削減零件個數,使構成簡單化。另外,即使是采用通過給各個零件賦予必要充分的強度而完全能夠承受得住作用在座部3上的落座載荷的結構,由于零件個數的削減,也可以較小型化地構成整體。進而,由于上下動作部60的觸接環604a相對于作為座支架31的一部分的襯墊313保持始終觸接的狀態,因此形成了觸接環604a與襯墊313在動作中不會沖撞的結構,從而有效地避免了該沖撞的沖擊被傳遞給使用者的情況,因而可使座部3舒適地搖擺,除此以外還可有效地避免因前述沖撞所導致的損傷或磨損,因而可有效地提高座支架31以及上下動作部60的耐久性以及上下動作部60的動作穩定性。
并且,由于使旋轉部件604的向上面相對于作為支撐體即座支架31的一部分的襯墊313從下方觸接,因此,通過采用易于使動作穩定,易于提高精度的旋轉運動,可使座支架31舒適地上下移動。另外,通過使縱剖面看呈圓形的旋轉部件604的旋轉軸603的中心軸603a與主軸602的中心軸602a偏移地設定,采用抗外力強的形狀、即縱剖面看呈圓形的部件,可較理想地構成上下動作部60。
另外,由于將主軸602相對于作為腿部2的一部分的機構殼體63可以旋轉地安裝,并在該主軸602上偏位地安裝作為副軸的旋轉軸603,因此可以使座部3相對于腿部2舒適地搖擺。進而,由于旋轉部件604被沿著作為旋轉部件本體的旋轉軸603的外周配置,并具有作為與座支架31的一部分觸接的觸接部件的觸接環604a,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該觸接環604a的規格而作成所希望的旋轉部件604。除此以外,因為使用的是作為使觸接環604a相對于旋轉軸603空轉的空轉部件的承載件604b,所以可有效地避免襯墊313與觸接環604a之間的摩擦熱的發生和磨損。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由于座支架31采用的是在座支架本體310上安裝有襯墊313的結構,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因座支架本體310的特定的部位與觸接環604a觸接而引起局部的磨損、疲勞。并且,作為可調節相對于座支架本體310的襯墊313的安裝位置的位置調節部,將螺栓穿孔313a設為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傾斜的長孔,從而可有效地消除在組裝椅子1之際的觸接部件604與襯墊313的組裝誤差。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的椅子1中,由于在座支架本體310上形成有開口部312,在該開口部312上安裝有襯墊313,因此通過適當地設定開口部313的位置、適當設定觸接地點p,可提高有關設置上下動作部60的位置的設計自由度。
另外,由于在主軸602與機構殼體63之間設有軸承部件632,在軸承部件632的旋轉部632a與固定部632b之間設有作為滑動部件的承載件632c,因此有效地避免了主軸602以及機構殼體63的摩擦及磨損。
并且,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將主軸602固定在腿部2上的形態,使主軸602支撐在作為腿部的一部分的機構殼體63上,因此可穩定地使上下動作部60動作。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各部的具體的構成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雖然作為本發明的上下動作部采用了縱剖面看呈圓形的旋轉部件,但進行旋轉的部件的形狀不限于圓形,橢圓或其他的形狀也可以構成本發明,由此,也可以由一定速度的旋轉運動構成單純的上下移動以外的搖擺模式。進而,設在座支架上的開口部不只限于單單是開口的孔,只要可以構成使上下動作部從下方觸接的觸接部位,即使是例如具有向下方或橫向開放的形狀的也可以,另外,也可以是完全不設置這樣的開口或開發部位、而從下方直接觸接座支架等的支撐體的形態。
除此之外,對于各部的具體的構成也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椅子,它是具備承受由使用者帶來的落座載荷的座本體、從下方支撐該座本體且被腿部支撐的支撐體、和以在前述支撐體上由前述腿部所支撐的支撐部為支點使前述座本體以及支撐體沿上下搖擺的搖擺機構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前述搖擺機構被構成為具備與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始終相觸接、且不依存于前述支撐體以及座本體而在前述支撐部的前方位置或后方位置使與至少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相對的觸接部位上下動作的上下動作部,隨著該上下動作部的動作以前述支撐部為支點使前述支撐體以及座本體一體地搖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上下動作部具備隨著旋轉動作而進行上下動作的旋轉部件,使該旋轉部件的向上面相對于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從下方觸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旋轉部件具備縱剖面看呈圓形的旋轉部件本體,使該旋轉部件本體的中心軸線與旋轉驅動前述旋轉部件的主軸的中心軸線偏移地設定。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上下動作部進一步具備相對于前述腿部可旋轉地安裝的前述主軸和被固定在前述主軸上、在從該主軸的中心軸線偏移了的位置上具有中心軸線的副軸,將該副軸作為前述旋轉部件本體的旋轉中心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旋轉部件具有與前述主軸以及副軸一起旋轉的前述旋轉部件本體和沿著該旋轉部件本體的外周配置的、并且與前述支撐體的一部分相觸接的觸接部件。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椅子,其具備介于前述旋轉部件本體與觸接部件之間,使觸接部件相對于旋轉部件本體空轉的空轉部件。
7.如權利要求3、4、5或6所述的椅子,其中在前述主軸與前述腿部之間設有可旋轉地支撐該主軸的軸承部件,該軸承部件具備與前述主軸一起旋轉的旋轉部和被固定在前述腿部上、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旋轉部的固定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椅子,其具備介于前述旋轉部與前述固定部之間,使前述旋轉部相對于前述固定部滑動的滑動部件。
9.如權利要求3、4、5、6、7或8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腿部具備成為其主要部分的腿本體和介于該腿本體與前述支撐體之間、遮蔽前述上下動作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殼體,使前述主軸支撐在該殼體上。
10.如權利要求2、3、4、5、6、7、8或9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支撐體具備支撐體本體和被安裝在該支撐體本體上、始終與前述旋轉部件相觸接的襯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中在前述襯墊上形成有可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調節相對于前述支撐體本體的安裝位置的位置調節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椅子,其中前述襯墊經由螺栓而被固定在前述支撐體本體所具有的立壁上,前述位置調節部是作為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傾斜的長孔而形成在前述立壁上的可穿過前述螺栓的螺栓穿孔。
13.如權利要求10、11或12所述的椅子,其中在前述支撐體本體上形成有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上安裝有前述襯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保持充分必要的強度且可以小型化的構造、可以舒適地搖擺的椅子。具備始終與座支架(31)的一部分觸接、且不依存于座支架(31)以及座本體(30)而使支撐部(A)的前方位置的觸接部位(p)上下動作的旋轉部件(604),具備隨著該旋轉部件(604)的動作,以支撐部(A)為支點使座部(3)搖擺的搖擺機構(6)。
文檔編號A47C3/026GK1676059SQ20041008037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30日
發明者小島清志, 植村敏基, 石田弘 申請人:國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