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鉸鏈開合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鉸鏈,特別是一種主要適用于家具上的鉸鏈開合機構。
背景技術:
本人在中國專利文獻號CN2923940于2007年7月18日公開一種大開合的家具門暗鉸鏈,包括活動底座,固定底座和連接在其間的鉸接件,鉸接件包括依次鉸接的固定臂,連接臂,大、中、小轉臂;連接臂的截面為槽鋼形,其一端與固定臂鉸接,另一端與大轉臂鉸接,連接臂與固定臂鉸接處的兩側設置有兩個鉸接銷,其頂面設置有開口槽。中轉臂內設置有一 L形的彈簧座,彈簧座上設置有一截面為槽鋼形的凹槽,凹槽內設置有壓力彈簧和膠粒,膠粒固定在彈簧兩端;凹槽的一端設置有鉸接銷與中轉臂、大轉臂鉸接,其下端設置有固定孔,用以將彈簧座固定在中轉臂內;所述小轉臂的一端鉚接有合金鉤,合金鉤一端設置有圓弧面,一端的膠粒抵壓在此圓弧面上,另一端的膠粒抵住鉸接銷處。該結構的鉸鏈在閉合時,與合金鉤圓弧面滑動相接的膠粒滑至圓弧面一側的平面上,小轉臂始終具有一個往中轉臂方向偏轉的力,使門體關閉的比較嚴緊液鏈打開時,先克服往中轉臂方向偏轉的力,使與合金鉤圓弧面滑動相接的膠粒滑至圓弧面上,沿圓弧面滑動,小轉臂不具有一個往開門方向偏轉的力,使得門體打開后不能定位。針對以上不足,需要對該產品進一步完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穩固、開合方便的鉸鏈開合機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鉸鏈開合機構,至少由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相互鉸接構成,其結構特征是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之間連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 所述彈性件為張力桿,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其中,第二鉸接點位于第一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之間。張力桿包括之間連接有壓力彈簧的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之間還滑動設置有連桿或套筒,套設在壓力彈簧內或外。連桿或套筒的作用主要是避免第二鉸臂在轉動時,使彈簧彎曲。 或者,所述彈性件為拉力桿,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其中,第二鉸接點位于第三鉸接點外側。拉力桿包括之間連接有拉力彈簧的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之間還滑動設置有連桿或套筒,套設在拉力彈簧內或外。 所述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均呈U形,兩側同軸設置有鉸接孔,底部延伸出套接頭。所述連桿一端與第一鉸接頭或第二鉸接頭的套接頭滑動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鉸接頭或第一鉸接頭的套接頭固定連接;或者,連桿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接頭的套接頭滑動連接;連桿端部對應套接頭底面環形設置有限位臺階。 所述第一鉸臂外端與第二鉸臂鉸接,中部與張力桿的第一鉸接頭以及第三鉸臂的中部鉸接,內端與固定臂鉸接;第二鉸臂另一端與活動座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處的內側與第二鉸接頭鉸接;第三鉸臂后端通過第四鉸臂與固定臂鉸接,前端與活動座鉸接;固定臂與固定座相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鉸臂均呈槽鋼形。 本實用新型在兩鉸臂之間鉸接有彈性件,當彈性件兩端的鉸接點與兩鉸臂的鉸接點位于同一直線時,彈性件處于壓縮或拉伸狀態,彈性件的彈力指向兩鉸臂的鉸接點,使兩鉸臂受力平衡,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當擺動第二鉸臂時,彈性件與第二鉸臂的鉸接點以兩鉸臂的鉸接點為中心偏轉,同時,彈性件釋放其之前被壓縮或拉伸的力,使第二鉸臂自動偏轉,直至彈性件被壓縮或拉伸的力完全釋放或第二鉸臂擺動的極限位置,實現與第二鉸臂連接的門體開合。其結構簡單合理、開合方便、造價成本低、適用范圍廣。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D-D剖開后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另一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又一狀態結構示意圖。圖5為張力桿分解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工作原理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中鉸鏈仰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的H-H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另一狀態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9又一狀態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工作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0023] 第一實施例 參見圖1-圖5,本鉸鏈開合機構,至少由第一鉸臂1和第二鉸臂3相互鉸接構成,
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之間連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 彈性件為張力桿2,包括之間連接有壓力彈簧5的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
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鉸臂1、第二鉸臂3鉸接。其中,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A,
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B,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C,第二
鉸接點位于第一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之間。 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之間還滑動設置有連桿6,套設在壓力彈簧5內。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均呈U形,兩側同軸設置有鉸接孔7. 2,底部延伸出套接頭7. 1和4. 1。連桿6 —端與第一鉸接頭7的套接頭7. 1、4. 1滑動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鉸接頭的套接頭固定連接;連桿端部對應套接頭底面環形設置有限位臺階6. l,見圖5。[0027] 參見圖6,其工作原理是假設圖1中第一鉸臂1是固定的,由于,第一鉸接點A和第三鉸接點C均在第一鉸臂上,所以出現了圖6中兩個固定的點G和點O(對應為圖1的第一鉸接點A和第三鉸接點C);由于第二鉸接點B設置在第二鉸臂3上,即第二鉸接點B與第三鉸接點C距離始終相等,并以第三鉸接點C為中心轉動,所以出現了圖6中一個以點0為圓心做圓周運動的點E(圖中虛線圓為其運動的圓周),點E到點0距離為L2,點E與點G的距離可以變化,相當于張力桿,最小長度為Ll (即處于壓縮狀態)。當點E運行至點0與點G之間,并三點在同一直線時,點G與點E之間的距離最近(即張力桿中壓力彈簧處于壓縮狀態),壓力彈簧力F的方向始終指向點O,處于平衡狀態。當往上擺動點E時,使其不在點G與點0之間的直線上,處于壓縮狀態的壓力彈簧開始把力釋放,從而產生兩個分別指向點0和點E圓周運動切線方向的力Fl'和F2',點G到點E的距離變為Ll'(大于Ll),結合圖4,即實現了第二鉸臂3往第一鉸臂方向偏轉,直至壓力彈簧被壓縮的力完全釋放;當往下擺動點E時,使其不在點G與點0之間的直線上,處于壓縮狀態的壓力彈簧開始把力釋放,從而產生兩個分別指向點0和點E圓周運動切線方向的力Fl"和F2",點G到點E的距離變為Ll"(大于Ll),結合圖3,即實現了第二鉸臂3往外偏轉,直至壓力彈簧被壓縮的力完全釋放。 參見圖7-圖ll,第一鉸臂1外端與第二鉸臂3鉸接,中部與張力桿2的第一鉸接頭7以及第三鉸臂9的中部鉸接,內端與固定臂10鉸接;第二鉸臂另一端與活動座11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處的內側與第二鉸接頭4鉸接;第三鉸臂后端通過第四鉸臂14與固定臂鉸接,前端與活動座鉸接;固定臂與固定座8相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鉸臂均呈槽鋼形。固定座8設置在家具柜體12上,活動座11設置在家具門體13上。圖9為家具門體處于打開狀態時鉸鏈的視圖,圖10為家具門體處于關閉狀態時鉸鏈的視圖,圖11為家具門體處于半打開狀態時鉸鏈的視圖。[0029] 第二實施例 彈性件為拉力桿,包括之間連接有拉力彈簧的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鉸臂、第二鉸臂鉸接。其中,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第二鉸接點位于第三鉸接點外側,圖中均未示出。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 參見圖12,其工作原理是假設第一鉸臂是固定的,由于,第一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均在第一鉸臂上,所以出現了圖12中兩個固定的點G'和點0';由于第二鉸接點設置在第二鉸臂上,即第二鉸接點與第三鉸接點距離始終相等,并以第三鉸接點為中心轉動,所以出現了圖12中一個以點0'為圓心做圓周運動的點E'(圖中虛線圓為其運動的圓周),點E'到點O'距離為L2,點E'與點G'的距離可以變化,相當于拉力桿,最大長度為L3(即處于拉伸狀態)。當點E'運行至點0'與點G'之間,并三點在同一直線時,點G'與點E'之間的距離最大(即拉力桿中拉力彈簧處于拉伸狀態),拉力彈簧力T的方向始終指向點0',處于平衡狀態。當往上擺動點E'時,使其不在點G'與點O'之間的直線上,處于拉伸狀態的拉力彈簧開始把力釋放,從而產生兩個分別指向點0'和點E'圓周運動切線方向的力Tl'和T2',點G'到點E'的距離變為L3'(小于L3),即實現與0'連接的臂偏轉,直至拉力彈簧被拉伸的力完全釋放;當往下擺動點E'時,使其不在點G'與點0'之間的直線上,處于拉伸狀態的拉力彈簧開始把力釋放,從而產生兩個分別指向點O'和點E'圓周運動切線方向的力Tl"和T2",點G'到點E'的距離變為L3"(小于Ll),即實現與0'連接的臂偏轉,直至拉力彈簧被拉伸的力完全釋放。
權利要求一種鉸鏈開合機構,至少由第一鉸臂(1)和第二鉸臂(3)相互鉸接構成,其特征是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之間連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彈性件為張力桿(2),兩端分別與第一鉸臂(1)、第二鉸臂(3)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A),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B),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C),其中,第二鉸接點位于第一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之間。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張力桿(2)包括之間連接有壓力彈簧(5)的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鉸臂(1)、第二鉸臂(3) 鉸接。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 之間還滑動設置有連桿(6)或套筒,套設在壓力彈簧(5)內或外。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彈性件為拉力桿,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一鉸接點,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二鉸接點,第一鉸臂與第二鉸臂鉸接的點為第三鉸接點,其中,第二鉸接點位于第三鉸接點外側。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拉力桿包括之間連接有拉力彈簧的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兩鉸接頭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鉸接頭和第二鉸接頭之間還滑動設置有連桿或套筒,套設在拉力彈簧內或外。
8. 根據權利要求4或7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鉸接頭(7)和第二鉸接頭(4)均呈U形,兩側同軸設置有鉸接孔(7. 2),底部延伸出套接頭(7. 1)、 (4. 1)。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連桿(6) —端與第一鉸接頭(7)或第二鉸接頭(4)的套接頭(7. 1)、 (4. 1)滑動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鉸接頭或第一鉸接頭的套接頭固定連接;或者,連桿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接頭的套接頭滑動連接;連桿端部對應套接頭底面環形設置有限位臺階(6. 1)。
10.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鉸鏈開合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鉸臂(1)外端與第二鉸臂(3) 鉸接,中部與張力桿(2)的第一鉸接頭(7)以及第三鉸臂(9)的中部鉸接,內端與固定臂(10)鉸接;第二鉸臂另一端與活動座(11)鉸接,與第一鉸臂鉸接處的內側與第二鉸接頭(4) 鉸接;第三鉸臂后端通過第四鉸臂(14)與固定臂鉸接,前端與活動座鉸接;固定臂與固定座(8)相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鉸臂均呈槽鋼形。
專利摘要一種鉸鏈開合機構,至少由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相互鉸接構成,其第一鉸臂和第二鉸臂之間連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兩端分別與第一、第二鉸臂鉸接。本實用新型在兩鉸臂之間鉸接有彈性件,當彈性件兩端的鉸接點與兩鉸臂的鉸接點位于同一直線時,彈性件處于壓縮或拉伸狀態,彈性件的彈力指向兩鉸臂的鉸接點,使兩鉸臂受力平衡,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當擺動第二鉸臂時,彈性件與第二鉸臂的鉸接點以兩鉸臂的鉸接點為中心偏轉,同時,彈性件釋放其之前被壓縮或拉伸的力,使第二鉸臂自動偏轉,直至彈性件被壓縮或拉伸的力完全釋放或第二鉸臂擺動的極限位置,實現與第二鉸臂連接的門體開合。其結構簡單合理、開合方便、造價成本低、適用范圍廣。
文檔編號E05D3/06GK201495883SQ20092023641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3日
發明者伍志勇 申請人:伍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