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房車車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汽車車窗,具體涉及一種房車車窗。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房車車窗結構大多采用兩種,一種是鋁制的外推窗,另一種是鋁制的推拉窗,這兩種結構造成房車內部不易裝修,而且安裝方式也不能滿足房車高端內飾要求,其缺點是,重量大,開啟不靈活,不能防蚊蟲,使用功能單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量輕,使用靈活,密封性能好,具有遮陽、通風、防蚊蟲,節能環保的房車車窗。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房車車窗,由PUR聚氨酯制成的內窗和外窗固連組成, 外窗框周邊設有鑲嵌槽安裝密封膠條,其特征是,在外窗框上側鉸接玻璃體,在外窗框內部周邊設有加強成型骨架框安裝緊固件,在內窗框上、下橫梁的中空內分別設遮陽網卷軸和線網軸,在遮陽網下端和紗網上端分別設有上橫梁和下橫梁卡接于一體,通過上橫梁兩側上設有的手柄和下橫梁兩側上設有的卡扣將遮陽網和紗網固定于一體;在外窗框和玻璃體之間設分級開啟裝置;其中,所述的分級開啟裝置是由伸縮支撐桿組成,伸縮支撐桿的一端連接于外窗框上,另一端連于玻璃體上,伸縮支撐桿內管上設有限位塊與伸縮支撐桿外管上設有的多個限位孔相配合,限位塊上端設有復位彈簧。一種房車車窗,由內、外窗固連組成。其內、外框均采用PUR聚氨酯發泡,為增強發泡的強度和減輕發泡的變形量,故在內、外發泡框內均增加成型骨架,在外框與內框安裝位置增加安裝緊固件使安裝不僅便利而且牢固性增強。發泡制品不僅加工省時省力且屬環保型材料,且表面光潔度遠優于鋁合金制品,多變靈活的發泡可適應各種復雜的結構形式。外窗框與玻璃體接觸的四周均設有鑲嵌槽安裝密封膠條,玻璃體下端設有鎖扣,外窗框和玻璃體兩側之間還設有分級開啟裝置。內窗框上梁和下梁的中空腔體內分別設遮陽網轉軸和紗網轉軸,遮陽網和紗網外端設橫梁,兩橫梁插接于一起,在橫梁上設手柄和卡扣;內窗框兩側梁設毛條支撐遮陽網或紗網。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內、外窗框均采用PUR聚氨酯發泡和骨架結合的結構, 達到了輕便、節能環保的目的;而且安裝了遮陽網和紗網可起到遮陽作用,同時紗網還可阻止蚊蟲進入車內,根據需要,分級開啟裝置可使玻璃體定位在不同的開啟角度上,因而具有重量輕,使用靈活,密封性能好,遮陽、通風、防蚊蟲,節能環保的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的技術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關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A處局部放大圖;圖4是圖1的B處局部放大圖;圖5是圖1的C處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1-5,一種房車車窗,由PUR聚氨酯制成的內窗1和外窗2固連組成,在外窗框上側鉸接玻璃體3,外窗框周邊設有鑲嵌槽安裝密封膠條12,在外窗框內部周邊設有加強成型骨架4和安裝緊固件5,在內窗框1上、下橫梁的中空內分別設遮陽網卷軸6和紗網卷軸7,在遮陽網下端和紗網上端分別設有上橫梁8和下橫梁9卡接于一體,通過上橫梁兩側上設有的手柄10和下橫梁兩側上設有的卡扣11將遮陽網和紗網固定于一體;在外窗框2和玻璃體3之間設分級開啟裝置;所述的分級開啟裝置是由伸縮支撐桿13 組成,伸縮支撐桿的一端連接于外窗框2上,另一端連于玻璃體3上,伸縮支撐桿內管上設有限位塊14與伸縮支撐桿外管上設有的多個限位孔15相配合,限位塊14上端設有復位彈簧。
權利要求
1.一種房車車窗,由PUR聚氨酯制成的內窗(1)和外窗(2)固連組成,在外窗框上側鉸接玻璃體(3),外窗框周邊設有鑲嵌槽安裝密封膠條(12),其特征是,在外窗框內部周邊設有加強成型骨架(4)和安裝緊固件(5),在內窗框(1)上、下橫梁的中空內分別設遮陽網卷軸(6)和紗網卷軸(7),在遮陽網下端和紗網上端分別設有上橫梁(8)和下橫梁(9)卡接于一體,通過上橫梁兩側上設有的手柄(10)和下橫梁兩側上設有的卡扣(11)將遮陽網和紗網固定于一體;在外窗框(2)和玻璃體(3)之間設分級開啟裝置。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房車車窗,其特征是所述的分級開啟裝置是由伸縮支撐桿(13)組成,伸縮支撐桿的一端連接于外窗框(2)上,另一端連于玻璃體(3)上,伸縮支撐桿內管上設有限位塊(14)與伸縮支撐桿外管上設有的多個限位孔(1 相配合,限位塊 (14)上端設有復位彈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汽車車窗,具體涉及一種房車車窗。其特征是,在外窗框上側鉸接玻璃體,在外窗框內部周邊設有加強成型骨架和安裝緊固件,在內窗框上、下橫梁的中空內分別設遮陽網卷軸和紗網卷軸,在遮陽網下端和紗網上端分別設有上橫梁和下橫梁卡接于一體,通過上橫梁兩側上設有的手柄和下橫梁兩側上設有的卡扣將遮陽網和紗網固定于一體在外窗框和玻璃體之間設分級開啟裝置。因而具有重量輕,使用靈活,密封性能好,遮陽、通風、防蚊蟲,節能環保的優點。
文檔編號E06B3/38GK102383694SQ20101028048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日
發明者孫延東, 李玉勝 申請人:李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