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震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防震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屬于一種防震床。
背景技術:
現有,一般采用在床上方另加金屬架的方法來,保護在地震來時對睡中人體的傷害。這樣方式的防震床只是考慮到地震來時,床體上面重物落下對人體的傷害,但沒有考慮至IJ,房屋坍塌過程中所產生的側向力,因為一旦地震發生,所有的房屋坍塌不可能是垂直向下的,一般都會偏向某一邊,很不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防震床,解決了地震來時房屋坍塌時受到的側向力和上面的重壓帶來的安全問題,設計簡單,結構合理,床體上多個應急出口,便于逃生,地震時拉動操作桿即可,操作快捷方便,保證了床體內部人員的安全,避免人體受傷。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防震床,包括底面、床體側架、活動床板和靠背,所述的底面兩側固裝有床體側架,兩床體側架中間位置設有活動床板,底面兩端分別設有床頭,一端床頭設有靠背,靠背中間下端位置設有操作桿,操作桿安裝于床頭上。所述的底面由多個矩形鋼管鋪設成。所述的底面、床體側架、床頭和靠背之間接觸部位焊接連接或螺絲連接。所述的活動床板為左右活動床板,分別鉸連接與床體側架上。所述的靠背為折疊板,一端鉸鏈連接在床頭上,另一端兩側設有滾軸與床體側架接觸。所述的滾軸外側通過鋼絲連接到減速器上,減速器安裝于床體側架下端。所述的床體側架由三個立體框架串聯成型。所述的立體框架由四片框架焊接而成。所述的床體側架和床頭均是由矩形鋼管焊接而成,其豎直方向矩形鋼管中設有木樁。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設計將床體兩側設計成立體框架結構,立體框架豎向矩形鋼管中設有木樁,承壓力更大。床頭均是由矩形鋼管焊接而成,其豎直方向矩形鋼管中設有木樁,承壓更大。保證了在地震來時,床體內部人員的安全,避免人體受傷。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床體側架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一種防震床,包括底面I、床體側架2、活動床板3和靠背4,床體側架2由三個立體框架201串聯焊接成型。立體框架201由四片框架焊接而成。其焊接鋼管的焊
縫為j,,形狀,焊接牢固,防止撕裂。床體側架2矩形框架和床頭5均是由矩形鋼管焊
接而成,其豎直方向矩形鋼管中設有木樁6,增加承重力。底面I由多個矩形鋼管鋪設成。底面I兩側固裝有床體側架2,兩床體側架2中間位置設有活動床板3,活動床板3為左右活動床板,分別鉸連接與床體側架2上。底面I兩側兩端分別設有床頭5,一端床頭5設有靠背4,靠背4為折疊板,一端鉸鏈連接在床頭5上,另一端兩側設有滾軸401與床體側架2 在打開時,速度過程沖擊過大,造成危險。靠背4中間下端位置設有操作桿8,操作桿8安裝于床頭5上。地震時拉動操作桿8時,兩床體側架2之間的活動床板3向下打開,活動床板3上的人體落到床下,靠背4自動打開放下,操作方便快捷。底面I、床體側架2、床頭5和靠背4之間接觸部位焊接連接或螺絲連接。床體側架2每邊設有三個應急出口 9,兩端床頭5中間位置均具有一個應急出口 9,這樣避免了一個應急出口被堵,而不能自救,增加施救難度,便于床體內人員在多個方位逃生。
權利要求1.一種防震床,包括底面、床體側架、活動床板和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兩側固裝有床體側架,兩床體側架中間位置設有活動床板,底面兩端分別設有床頭,一端床頭設有靠背,靠背中間下端位置設有操作桿,操作桿安裝于床頭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由多個矩形鋼管鋪設成。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床體側架、床頭和靠背之間接觸部位焊接連接或螺絲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床板為左右活動床板,分別鉸連接與床體側架上。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背為折疊板,一端鉸鏈連接在床頭上,另一端兩側設有滾軸與床體側架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滾軸外側通過鋼絲連接到減速器上,減速器安裝于床體側架下端。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體側架由三個立體框架串聯成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體框架由四片框架焊接。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防震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體側架和床頭均是由矩形鋼管焊接而成,其豎直方向矩形鋼管中設有木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震床,包括底面、床體側架、活動床板和靠背,底面兩側固裝有床體側架,兩床體側架中間位置設有活動床板,底面兩端分別設有床頭,一端床頭設有靠背,靠背中間下端位置設有操作桿,操作桿安裝于床頭上。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地震來時房屋坍塌時受到的側向力和上面的重壓帶來的安全問題,設計簡單,結構合理,床體上多個應急出口,便于逃生,地震時拉動操作桿即可,操作快捷方便,保證了床體內部人員的安全,避免人體受傷。
文檔編號A47C20/00GK202739368SQ20122040874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4日
發明者葛宜坤, 葛弘正 申請人:葛宜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