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椅子,具體涉及的是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
背景技術:
由于折疊椅廣泛被人們所用,人們可以在野營、沙灘休閑、運動賽事等隨處見到不同的折疊椅,它是一種適應所有習慣和需求的椅子。所以折疊椅本身出現了形式與制作工藝的多樣化,從而導致折疊與便攜的產品與日俱增。為了增加折疊椅的舒適程度,折疊躺椅應運而生,但現有折疊躺椅角度調節極其不便或穩定性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折疊躺椅角度調節極其不便或穩定性差等缺點,提供一種展開平整、穩定性強且易于折疊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主要由面架、設置于該面架上的布料以及與面架連接的支架組成,所述面架由坐架、一端鉸接于坐架一端的靠架、一端通過第一鉸接件鉸接于坐架另一端的腳架組成,所述坐架與靠架鉸接處設置有坐架延伸段;所述支架包括固定于坐架延伸段上且設置有角度固定桿的第一底架,固定于第一鉸接件上的第二底架,鉸接于腳架另一端的第三底架,一端鉸接于靠架上且設置有角度調節件的角度調節架,所述角度調節件上設置有與角度固定桿大小相匹配的調節槽。為了達到更高的穩定性,所述靠架另一端鉸接有支撐架。為了便于折疊,所述支撐架通過第二鉸接件與靠架相鉸接。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所述第二底架上還設置有加強桿。為了增加穩定性,所述第二底架呈“U”型。為了增加舒適度,所述加強桿由端部順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桿、弧形桿和第二連接桿組成;該加強桿的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中的一個側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中的另一個側桿固定連接。為了避免使用時磨損導致使用壽命減少,所述第一底架、第二底架、第三底架的底端均設置有保護件。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調節槽的數量為四個。為了得到更高的舒適度,同時便于本實用新型折疊,所述靠架通過“U”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上端面,所述第一底架通過“L”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延伸段下端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底架上固定有角度調節桿、靠架上鉸接有角度調節架,該角度鉸接架上還設置有與角度調節桿配合卡接的角度調節件,通過該角度調節件和角度調節桿配合,即可有效實現靠架與坐架之間的角度調節,進而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高本實用新型的舒適度,增加本實用新型的應用范圍;2、本實用新型通過支撐架的設置,不僅有效避免展開后靠架的頂部下墜導致使用者使用時極不舒適的情況發生,還有效分散角度調節桿受到的壓力,增加角度調節桿的使用壽命,進而有效增加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3、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底架上設置了加強桿,因第二底架在展開后,受到的力是最大的,因而長期的使用會導致該第二底架發生形變,進而影響本實用新型的舒適度,通過加強桿的設置,有效分擔第二底架所承受的力,減緩了第二底架發生形變的速度,甚至有效避免了該第二底架發生形變,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和舒適度;4、本實用新型的角度調節件上設置有調節槽,可通過不同數量的調節槽的設置,有效增加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靠架與坐架之間的角度設置情況,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5、本實用新型中調節槽的數量優選為四個,在保證使用舒適度的情況下同時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折疊容易等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其中,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1-坐架,2-靠架,3-第一鉸接件,4-腳架,5-角度固定桿,6_第一底架,7_第二底架,8 —第三底架,9-角度調節件,10-角度調節架,11-調節槽,12-支撐架,13-第二鉸接件,14-加強桿,15-保護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主要由面架、設置于該面架上的布料以及與面架連接的支架組成,所述面架由坐架1、一端鉸接于坐架I 一端的靠架2、一端通過第一鉸接件3鉸接于坐架I另一端的腳架4組成,所述坐架I與靠架2鉸接處設置有坐架延伸段;所述支架包括固定于坐架延伸段上且設置有角度固定桿5的第一底架6,固定于第一鉸接件3上的第二底架7,鉸接于腳架4另一端的第三底架8,一端鉸接于靠架2上且設置有角度調節件9的角度調節架10,所述角度調節件9上設置有與角度固定桿5大小相匹配的調節槽11。本實用新型中角度調節件上設置有調節槽,可通過不同數量的調節槽的設置,有效增加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靠架與坐架之間的角度設置情況,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該調節槽的數量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設置,本實用新型中調節槽的數量優選為四個,該設置在保證使用舒適度的情況下同時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折疊容易等優點。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的強度和舒適度,所述靠架2另一端鉸接有支撐架12。通過該支撐架的設置,即可有效防止折疊躺椅展開后,靠架的上端下墜導致本實用新型整體平面不平整,進而影響使用者的休息質量。為了便于折疊,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架12通過第二鉸接件13與靠架2相鉸接,通過該鉸接件即可保證有效對支撐架進行折疊,進而使本實用新型折疊后面積更小。由于展開后,第二底架受力最大,因而該第二底架設置呈“U”型,其開口端固定于第一鉸接件上,通過該設置不僅有效保證本實用新型的舒適度,而且還可有效保證本實用新型的穩定性。使用本實用新型時,第二底架由于受力原因,容易發生形變,因而在第二底架上還設置有加強桿14,通過該加強桿的設置即可有效減少或避免第二底架的形變,從而增加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的舒適度,該加強桿14由端部順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桿、弧形桿和第二連接桿組成;且該加強桿的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中的一個側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中的另一個側桿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該弧形桿的弧面向上。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靠架、腳架、第一底架、第二底架、第三底架、支撐架和角度調節架均設置呈“U”型,靠架和腳架的開口端與坐架鉸接,第三底架的開口端鉸接于腳架的閉合端,第一底架的開口端鉸接于坐架延伸段,角度調節架的開口端鉸接于靠架上,支撐架的開口端鉸接于靠架閉合端。通過上述設置即可有效保證本實用新型的穩定性,從而增加本實用新型的舒適度。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避免所述第一底架6、第二底架7、第三底架8的底端均設置有保護件15。如圖2所示,所述靠架2通過“U”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I上端面,所述第一底架6通過“L”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延伸段下端面。即本實用新型的坐架固定于“U”型鉸接件的凹槽內,靠架的一端則鉸接于“U”型鉸接件的開口端;本實用新型中“L”型鉸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底架上,另一端鉸接于坐架延伸段。折疊時,只需將卡接于角度調節桿上的角度調節桿取出,將第一底架和第三底架向相互的方向折疊,面架支撐架和角度調節架向相互的方向折疊,將靠架向坐架的方向靠近,而坐架和腳架均向第二底架的方向靠近,如此即可輕松的將本實用新型收起。根據以上設計,就可以較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主要由面架、設置于該面架上的布料以及與面架連接的支架組成,所述面架由坐架(1)、一端鉸接于坐架(1) 一端的靠架(2)、一端通過第一鉸接件(3)鉸接于坐架(I)另一端的腳架(4)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架(I)與靠架(2)鉸接處設置有坐架延伸段;所述支架包括固定于坐架延伸段上且設置有角度固定桿(5)的第一底架(6),固定于第一鉸接件(3)上的第二底架(7),鉸接于腳架(4)另一端的第三底架(8),一端鉸接于靠架(2)上且設置有角度調節件(9)的角度調節架(10),所述角度調節件(9)上設置有與角度固定桿(5)大小相匹配的調節槽(U)。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架(2)另一端鉸接有支撐架(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12)通過第二鉸接件(13)與靠架(2)相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架(7)上還設置有加強桿(1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架(7)呈“U”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桿(14)由端部順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桿、弧形桿和第二連接桿組成;該加強桿(14)的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7)中的一個側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U”型的第二底架(7)中的另一個側桿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架(6 )、第二底架(7 )、第三底架(8 )的底端均設置有保護件(15 )。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槽(11)的數量為四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架(2)通過“U”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I)上端面,所述第一底架(6)通過“L”型鉸接件鉸接于坐架延伸段下端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角度可調式穩定型折疊躺椅,解決了現有折疊躺椅角度調節極其不便或穩定性差等缺點。本實用新型主要由面架、設置于該面架上的布料以及與面架連接的支架組成,所述面架由坐架、一端鉸接于坐架一端的靠架、一端通過第一鉸接件鉸接于坐架另一端的腳架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架與靠架鉸接處設置有坐架延伸段;所述支架包括固定于坐架延伸段上且設置有角度固定桿的第一底架,固定于第一鉸接件上的第二底架,鉸接于腳架另一端的第三底架,一端鉸接于靠架上且設置有角度調節件的角度調節架,所述角度調節件上設置有與角度固定桿大小相匹配的調節槽。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穩定性高,且展開后平整舒適等優點。
文檔編號A47C1/024GK202908241SQ20122063076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6日
發明者張勇 申請人: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