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所述木門由處于四周的邊枋與處于中心的池板構成,所述邊枋與池板結合處的臺階中設有壓線,在所述邊枋的內側側邊設置有凹槽,所述池板的外周側邊設有緊配合插接在所述凹槽中的榫頭,并在所述榫頭的前端部與所述凹槽的內腔壁之間的空腔中設有伸縮膠條。本發明使得池板和邊枋形成類似榫卯結構,使門體結構更為穩定,并在池板與邊枋的結合部設置伸縮膠條,可以使池板冷縮濕脹產生的變量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壓線與邊枋、池板結合部變形開裂現象。
【專利說明】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木門如圖1、2所示,其是由池板3與四周的邊框組成,四周的邊框也叫邊枋或企柱,常規木門池板3與邊枋I之間靠池板壓線2固定組合而成。其存在的缺點是:1)、池板壓線2完全受力于池板3和邊枋1,導致牢固性差。2)、池板3的冷縮濕脹會使池板3與壓線2結合部(圖2中A部)開裂。3)、邊枋的冷縮濕脹會使壓線2與邊枋I的結合部(圖2中B部)開裂。
【發明內容】
:
[0003]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池板和邊枋形成類似榫卯結構,使門體結構更為穩定,并在池板與邊枋的結合部設置伸縮膠條,可以使池板冷縮濕脹產生的變量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壓線與邊枋、池板結合部變形開裂現象。
[0004]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所述木門由處于四周的邊枋與處于中心的池板構成,所述邊枋與池板結合處的臺階中設有壓線,在所述邊枋的內側側邊設置有凹槽,所述池板的外周側邊設有緊配合插接在所述凹槽中的榫頭,并在所述榫頭的前端部與所述凹槽的內腔壁之間的空腔中設有伸縮膠條。
[0006]所述邊枋的側邊沿長度方向整個設有凹槽,或所述凹槽沿所述邊枋的側邊間隔設置,所述池板外周側邊的榫頭與所述凹槽對應設置。
[0007]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0008]本發明在邊枋的內側側邊設有凹槽,在池板的外周側邊對應設有榫頭,使得池板和邊枋形成類似榫卯結構,使門體結構更為穩定,這樣設置使池板壓線只起裝飾作用而不在負重其他力(自身應力除外)。并在池板與邊枋的結合部設置伸縮膠條,可以使池板冷縮濕脹產生的變量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一個周期恒定后能恢復,有效地防止了壓線與邊枋、池板結合部變形開裂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現有木門的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本發明木門的局部剖視圖,剖切位置同圖1 ;圖4為圖3的分解圖。
[0010]圖中標號:1邊枋,11凹槽,2壓線,3池板,31榫頭,4伸縮膠條。
[0011]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0012]實施例:結合圖3、4本實施例的木門中池板與邊枋的結構改進,該木門由處于四周的邊枋I與處于中心的池板3構成,在邊枋I與池板3結合處的臺階中設有壓線2,在邊枋I的內側側邊設置有凹槽11,池板3的外周側邊設有緊配合插接在凹槽11中的榫頭31,使得池板3和邊枋I形成類似榫卯結構,使門體結構更為穩定,并在榫頭31的前端部與凹槽的內腔壁之間的空腔中設有伸縮膠條4,可以使池板冷縮濕脹產生的變量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壓線與邊枋、池板結合部變形開裂現象。
[0013]具體設置中,邊枋的側邊沿長度方向整個設有凹槽11,那么對應地,池板外周的側邊也整個設有榫頭31 ;或者,凹槽沿所述邊枋I的側邊間隔設置,那么對應地,池板外周側邊的榫頭也間隔設置,總之,榫頭31與凹槽11應對應設置。
【權利要求】
1.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木門由處于四周的邊枋(I)與處于中心的池板(3)構成,所述邊枋(I)與池板(3)結合處的臺階中設有壓線(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邊枋(I)的內側側邊設置有凹槽(11 ),所述池板(3 )的外周側邊設有緊配合插接在所述凹槽(11)中的榫頭(31),并在所述榫頭(31)的前端部與所述凹槽的內腔壁之間的空腔中設有伸縮膠條(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門中池板與邊枋改進的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枋的側邊沿長度方向整個設有凹槽(11),或所述凹槽沿所述邊枋(I)的側邊間隔設置,所述池板外周側邊的榫頭(31)與所述凹槽對應設置。
【文檔編號】E06B3/964GK103437665SQ201310370969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2日
【發明者】易國紅 申請人:安徽富煌鋼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