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所述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包括窗扇、與窗扇相配合的窗框和固定連接于窗框外的接水槽,所述窗扇靠近所述接水槽的邊緣設有扣壓膠條,所述窗框的內側設有沿所述窗框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之間的開口處設有第一密封膠條,所述第一防水槽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開口處設有第二密封膠條。所述設置于窗框外的接水槽將所述采光頂開窗的積水排走,所述扣壓膠條防止積水進入窗框內。當一部分積水進入窗框內時,通過所述第二防水槽以及所述第一密封膠條防止積水滲漏;當仍然有一部分積水從第二防水槽滲漏時,通過所述第一防水槽和第二密封膠條防止積水進入室內。
【專利說明】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屋頂采光開窗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越來越多的建筑在需要在屋頂進行采光開窗,屋頂窗的應用無論是美觀還是對室內采光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數屋頂窗為平面或斜面,當面對雨雪天氣、或者結露、或起霧時,容易積水。傳統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是在窗扇與窗框之間設有膠條,通過膠條封閉窗扇與窗框之間的間隙,防止積水進入室內。但是由于窗扇與窗框周邊的膠條在橫向和縱向交接處存在間隙,容易導致積水滲漏,無法防止窗扇與窗框接水槽的積水滲漏,同時針對滲漏入窗框與窗扇內側的積水也沒有排水措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較高防水性能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所述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包括窗扇、與窗扇相配合的窗框和斷面呈“U”形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固定連接于所述窗框外側,所述接水槽用于將所述采光頂窗外積水排走,所述窗扇靠近所述接水槽的邊緣設有斷面呈“η”形的扣壓膠條,所述接水槽靠近所述窗框的側壁收容于所述扣壓膠條內,同時抵靠所述扣壓膠條,所述窗框的內側設有沿所述窗框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相互平行,且開口朝向屋頂窗外,所述第一防水槽位于所述窗框靠近幾何中心的邊緣,所述第二防水槽位于所述接水槽和所述第一防水槽之間,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之間的開口處設有第一密封膠條,所述第一防水槽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開口處設有第二密封膠條,所述窗扇的外壁抵靠所述第一密封膠條和所述第二密封膠條。
[0005]其中,窗框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和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內壁與所述窗扇相配合,所述第一外壁用于與屋頂窗的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內壁為階梯面,所述第一內壁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均平行于所述窗框幾何橫截面,所述第一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內壁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二臺階面與所述第一臺階面相鄰設置,且所述第二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臺階面靠近屋頂窗外一偵牝所述第一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二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二臺階面。
[0006]其中,所述窗框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和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內壁與所述窗扇相配合,所述第一外壁用于與屋頂窗的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內壁為階梯面,所述第一內壁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均平行于所述窗框幾何橫截面,所述第一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內壁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二臺階面與所述第一臺階面相鄰設置,且所述第二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臺階面靠近屋頂窗外一側,所述第一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二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二臺階面。[0007]其中,所述第二臺階面靠近所述第一臺階面一邊設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一臺階面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一邊設有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間構成所述第一防水槽,所述第一突起和接水槽之間構成所述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頂端均設有卡鉤,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卡鉤分別固定所述第一密封膠條和第二密封膠條。
[0008]其中,所述窗扇包括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為階梯面,所述第二外壁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臺階面和第四臺階面,所述第三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窗扇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三臺階面和第四臺階面相鄰設置,所述第四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三臺階面靠近所述屋頂窗外一側,所述第三臺階面對應抵靠所述第二密封膠條,所述第四臺階面對應抵靠所述第一密封膠條。
[0009]其中,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接水槽一邊設有凸緣,所述凸緣固定連接所述扣壓膠條。
[0010]其中,所述接水槽為鋁合金折彎件。
[0011]其中,所述接水槽與所述窗框之間粘接密封膠。
[0012]其中,所述窗框和所述接水槽均螺釘連接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窗框與固定架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所述接水槽與固定架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通過所述接水槽固定連接于所述窗框外側,所述接水槽靠近所述窗框的側壁收容于所述扣壓膠條內,同時抵靠所述扣壓膠條底部,使得所述屋頂窗上的積水流入所述接水槽排走。除此之外,所述窗框的第一內壁設有沿所述窗框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之間的開口處設有第一密封膠條,使得所述進入第二防水槽內的積水不能進入第一防水槽。還有通過所述第一防水槽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開口處設有第二密封膠條,使得所述進入第一防水槽內的積水不能進入室內。實現防止采光頂開窗的排水良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的II部分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8]請一并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100。所述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100包括窗框10、與窗框10相配合的窗扇20和固定連接于所述窗框10外側的接水槽30。所述窗框10和接水槽30均安裝于屋頂的鋼梁上或者屋頂幕墻上。所述窗扇20轉動連接所述窗框10,即所述窗扇20可相對所述窗框10翻轉。所述窗扇20內可嵌設玻璃板或有機玻璃板。通過所述窗框10與窗扇20的相配合使得屋頂幕墻或者鋼梁與玻璃板之間不漏水。所述窗框10可以是鋁合金型材、或者是塑膠型材、或者是木質型材等。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窗框10采用防水性能良好、不生銹的鋁合金型材。
[0019]具體的,所述窗框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11和第一外壁12。所述第一外壁12用于與屋頂窗的固定架40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可以是鋼梁構造、安裝于幕墻內的木架、或者是木質懸梁。本實施方式中,固定架為矩形鋼梁構造。更為具體的,所述第一外壁12固定于所述固定架40的兩相鄰垂直面上。所述第一外壁12為直角折彎面,所述第一外壁螺釘連接所述固定架40。具體的,所述窗框10與所述固定架40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防止積水滲漏。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若所述固定架為圓柱形木質懸梁,則所述第一外壁12還可以是為內凹的圓弧面。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內壁11與所述窗扇20相配合。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內壁11為階梯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內壁還可以是外凸的圓弧面,或者是平面,或者是內凹的圓弧面等。具體的,所述第一內壁1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臺階面Ila和第二臺階面lib。由于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屋頂窗水平鋪設于屋頂。所述第一臺階面Ila和第二臺階面Ilb水平設置。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若所述屋頂窗傾斜設置于屋頂,則所述第一臺階面Ila和第二臺階面Ilb傾斜設置。同時,所述第一內壁11還包括垂直所述第一臺階面Ila和第二臺階面Ilb的連接面11c。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面Ilc豎直設置。所述第一臺階面Ila與所述第二臺階面Ilb相鄰設置。所述第一臺階面Ila位于所述第一內壁11靠近所述窗框10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二臺階面Ilb位于所述第一臺階面Ila靠近屋頂窗外一側,即所述第二臺階面Ilb在豎直方向高于所述第一臺階面。
[0020]為了使所述第一內壁11與所述窗扇20相配合時,起到防水作用。所述第一內壁11設有沿所述窗框2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防水槽111和第二防水槽112。所述第一防水槽111和第二防水槽112相互平行,且開口朝向所述屋頂窗外。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屋頂窗水平鋪設于屋頂,所述第一防水槽111和第二防水槽112開口豎直朝上。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若所述屋頂窗與水平方向傾斜45°設置,則所述第一防水槽111和第二防水槽112開口與朝向豎直方向夾角45°。具體的,所述第一防水槽111位于所述第一內壁11靠近所述窗框10幾何中心一端,即所述第一防水槽111設置于所述第一臺階面Ila上。所述第二防水槽112與所述第一防水槽111相鄰設置,則所述第二防水槽112設置于所述第二臺階面Ilb上。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水槽還可以與所述第一防水槽共面設置。更為具體的,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臺階面Ilb靠近所述第一臺階面Ila—邊設有第一突起110a。所述第一突起IlOa為豎直設置的側壁,即所述第一突起IlOa是所述連接面Ilc豎直向上的延伸。所述第二臺階面Ila靠近所述窗框10幾何中心的一邊設有第二突起110b,所述第二突起IlOb為豎直設置的側壁。所述第一突起IlOa和第二突起IlOb之間構成所述第一防水槽111。所述第二臺階面Ilb靠近所述接水槽30的一邊設置第三突起IlOc0所述第一突起IlOa和所述第三突起IlOc構成所述第二防水槽112。
[0021]當所述屋頂窗外的接水槽30的積水進入所述第二防水槽112時,為防止所述窗框10的積水由第二防水槽112進入第一防水槽111,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之間的開口處設有第一密封膠條111a。具體的,所述第一突起IlOa設有卡鉤,所述卡鉤固定所述第一密封膠條111a。當所述第二防水槽112內的積水滲入到第一防水槽111內時,為防止所述第一防水槽111的積水進入室內,所述第一防水槽111靠近所述窗框10幾何中心的開口處設有第二密封膠條111b。具體的,所述第二突起IlOb設有卡鉤,所述卡鉤固定所述第二密封膠條111b。當所述屋頂窗關閉時,所述第一密封膠條Illa和第二密封膠條Illb抵靠所述窗扇20的外壁,防止積水進入室內。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是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均為橡膠板,當屋頂窗關閉時,所述窗扇20的外壁擠壓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頂端,防止積水進入。
[0022]所述窗扇2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二內壁21和第二外壁22。所述第二內壁21用于與窗扇20的玻璃板20a固定連接。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內壁21為階梯面,所述玻璃板20a通過構造膠粘接于所述第二內壁21的水平面上。當然,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內壁還可以是側面中間凹陷的折彎面,所述玻璃板嵌設于第二內壁內,或者是有機玻璃板等其他透明板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內壁。所述第二外壁22與所述第一內壁11相配合形成密封腔。具體的,所述第二外壁22為與所述第一外壁11相吻合的階梯面。所述第二外壁2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臺階面22a和第四臺階面22b。所述第三臺階面22a位于所述第二外壁22靠近所述窗扇20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三臺階面22a和第四臺階面22b相鄰設置,所述第四臺階面22b位于所述第三臺階面22a靠近所述屋頂窗外一側。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臺階面22a和第四臺階面22b水平設置,且所述第四臺階面22b在豎直方向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臺階面22a。當所述屋頂窗關閉時,所述第三臺階面22a對應抵靠所述第二密封膠條111b,所述第四臺階面22b對應抵靠所述第一密封膠條111a。
[0023]為了防止所述窗扇20與所述窗框10閉合時,所述窗扇20的積水進入所述第二防水槽112。所述窗扇20靠近所述接水槽30的邊緣設有斷面呈“η”形的扣壓膠條220b。所述接水槽30靠近所述窗框10的側壁收容于所述扣壓膠條220b內,同時抵靠所述扣壓膠條220b底部,所述扣壓膠條220b用于防止所述接水槽30內積水進入窗框10內。具體的,所述第二外壁22靠近所述接水槽30的一邊設有凸緣220a。所述凸緣220a固定連接所述扣壓膠條220b。本實施方式中,當所述窗扇20與所述窗框10閉合時,所述凸緣220a以及所述扣壓膠條220b位于所述第二防水槽112遠離所述第一防水槽111的外側。具體的,所述扣壓膠條220b粘接于所述凸緣220a上。所述凸緣220a和所述玻璃板的側面卡住所述扣壓膠條220b。同時,所述扣壓膠條220b與玻璃板20a之間通過粘膠密封。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凸緣和所述扣壓膠條還可以是一體設置。當所述窗扇20有積水時,積水通過所述凸緣220a以及所述扣壓膠條220b流入所述接水槽30,從而在所述窗框10外流走,起到排水作用。
[0024]為了將所述相鄰屋頂窗的窗框10之間的積水順利排走。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窗框10遠離所述第一防水槽111的一邊固定連接所述接水槽30。所述接水槽30為一橫截面呈“U”形的折彎件。具體的,所述接水槽30與所述窗框10之間粘接密封膠。所述接水槽3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31和第二側壁32以及位于兩側壁之間的底部33。所述第一側壁31的外側與所述第三突起IlOc相粘接。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是所述第一側壁直接設置于所述第二臺階面上。所述底部33通過螺釘連接于所述固定架40上。所述接水槽30與所述固定架40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當所述窗框10與所述窗扇20閉合時,所述接水槽30靠近窗框10的第一側壁31位于所述扣壓膠條220b內側。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是不設有接水槽,通過所述相鄰窗框的第三突起與所述固定架之間粘接密封膠,所述相鄰窗框的第三突起之間和所述固定架共同形成接水槽。
[0025]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包括窗扇、與窗扇相配合的窗框和斷面呈“U”形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固定連接于所述窗框外側,所述接水槽用于將所述采光頂窗外積水排走,所述窗扇靠近所述接水槽的邊緣設有斷面呈“η”形的扣壓膠條,所述接水槽靠近所述窗框的側壁收容于所述扣壓膠條內,同時抵靠所述扣壓膠條底部,所述窗框的內側設有沿所述窗框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防水槽和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相互平行,且開口朝向屋頂窗外,所述第一防水槽位于所述窗框靠近幾何中心的邊緣,所述第二防水槽位于所述接水槽和所述第一防水槽之間,所述第一防水槽與第二防水槽之間的開口處設有第一密封膠條,所述第一防水槽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開口處設有第二密封膠條,所述窗扇的外壁抵靠所述第一密封膠條和所述第二密封膠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窗框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和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內壁與所述窗扇相配合,所述第一外壁用于與屋頂窗的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內壁為階梯面,所述第一內壁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均平行于所述窗框幾何橫截面,所述第一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內壁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二臺階面與所述第一臺階面相鄰設置,且所述第二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一臺階面靠近屋頂窗外一側,所述第一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二防水槽設置于所述第二臺階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臺階面靠近所述第一臺階面一邊設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一臺階面靠近所述窗框幾何中心的一邊設有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間構成所述第一防水槽,所述第二臺階面靠近所述接水槽一邊設有第三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三突起之間構成所述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頂端均設有卡鉤,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卡鉤分別固定所述第一密封膠條和第二密封膠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扇包括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為階梯面,所述第二外壁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臺階面和第四臺階面,所述第三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窗扇幾何中心處,所述第三臺階面和第四臺階面相鄰設置,所述第四臺階面位于所述第三臺階面靠近所述屋頂窗外一側,所述第三臺階面對應抵靠所述第二密封膠條,所述第四臺階面對應抵靠所述第一密封膠條。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壁靠近所述接水槽一邊設有凸緣,所述凸緣固定連接所述扣壓膠條。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為鋁合金折彎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與所述窗框之間粘接密封膠。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采光頂開窗防水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和所述接水槽均螺釘連接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窗框與固定架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所述接水槽與固定架之間的螺釘連接處設置密封膠。
【文檔編號】E06B7/14GK203570156SQ201320623699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0日
【發明者】林波, 吳廣文 申請人:深圳市華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