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鎖閉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鎖閉機構,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能滿足車輛對鎖閉機構具有二級鎖閉功能、鎖把手開啟方向為前后方向、一個把手實現多點鎖閉、安全可靠等要求。
【專利說明】一種鎖閉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軌道交通【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鎖閉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各地的城市都在考慮開發地下鐵路交通以緩解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為保證車輛運行的安全性和車輛的密封性,對于鎖閉機構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安全性考慮,首先鎖閉機構不能因為車輛的振動或撞擊、人為誤操作而打開,這需要對鎖閉機構進行二級鎖閉,同時也需要滿足在需要時方便開啟的要求;從密封性方面考慮,需要進行多點鎖閉,以保證需要鎖閉的機構和車體緊密相連。目前車輛上使用的鎖閉機構主要為左右方向進行開啟和關閉,但在一些左右操作空間不夠的場所,需要一種能夠滿足要求且能前后方向進行鎖閉的機構,同時因為左右空間不夠,直接采用連桿式機構很容易造成卡滯現象,鎖閉機構無法實現正常的開啟和關閉。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鎖閉機構,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能滿足車輛對鎖閉機構具有二級鎖閉功能、鎖把手開啟方向為前后方向、一個把手實現多點鎖閉、安全可靠等要求。
本發明包括鎖座組成、鎖把手組成、彈簧插銷、齒條、齒輪、側鎖舌組成、下鎖舌組成、彈簧、行程開關、連桿、直線軸承等部件。將鎖把手向上提起或向下壓下時,可以同時開啟或關閉左右和下部鎖閉點,推動彈簧插銷可以鎖閉鎖把手,防止因為車輛的振動或撞擊、人為誤操作而打開。
[0004]總之,本發明的部件結構、制造工藝均比較簡單,制造成本也比較低,結構安全可靠,市場前景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5]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主視圖(鎖閉狀態)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主視圖(開啟狀態)
圖中標注:1.鎖把手組成,2.側鎖舌組成,3.鎖座組成,4.碰擋組成,5.彈簧插銷,
6.鎖舌連接板,7.齒條,8.齒輪,9.右主動連桿,10.右從動連桿,11.直線軸承,12.左從動連桿,13.下鎖舌連桿,14.下鎖舌,15.下鎖舌彈簧,16.行程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000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
參考附圖1及附圖2,本發明的實施例:當鎖把手組成I向上旋轉到垂直位置,鎖舌連接板6受鎖把手拉動向上運動,下鎖舌連桿13受鎖舌連接板6拉動向上運動,因為下鎖舌連桿13受直線軸承11所限,只能保持上下運動,下鎖舌連桿13向上運動,安裝在下鎖舌連桿13上的齒條7、下鎖舌14 一起向上運動,與齒條7嚙合的齒輪8在齒條7的帶動下進行旋轉,右主動連桿9與齒輪8 一起旋轉,在右從動連桿10和左從動連桿12的帶動下,左右的側鎖舌組成2向中心收縮,實現3點同時解鎖。如果不需要對下部進行鎖閉,取消下鎖舌即可。當鎖閉機構開啟或關閉時,碰擋組成4壓縮行程開關16,可發出開啟或關閉信號。同時,下鎖舌彈簧15 —直有一個向上的彈力,當鎖閉機構為開啟狀態時,彈力可以保證鎖把手組成I不會自行落下,當鎖閉機構為關閉狀態時,鎖把手組成I的旋轉中心和鎖舌連接板6的兩個旋轉中心處在同一垂直線上,此狀態為旋轉結構的死點狀態,彈力可以保證鎖閉機構一直保持在死點位置,同時將彈簧插銷5關閉,關閉彈簧插銷5時,相當于用一個插銷將鎖把手組成I和鎖座組成3連為一體,鎖把手組成I無法進行操作,避免鎖閉機構因受振動或誤操作打開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通過一個鎖把手,同時控制3個鎖閉點的開啟和關閉,如果取消下部的鎖閉點,可以實現僅左右2個方向有鎖閉點,左右鎖舌的聯動是通過齒條和齒輪的配合實現的,鎖把手上安裝彈簧插銷,關閉彈簧插銷后鎖把手不能開啟,實現鎖閉機構的二級鎖閉,鎖閉機構的開啟和關閉是通過鎖把手前后方向的旋轉來實現的,通過彈簧及機構部件相互間的死點位置保證鎖閉機構保持在鎖閉或開啟狀態,通過行程開關可以發出信號,對應當前鎖閉機構是開啟還是關閉狀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通過一個鎖把手,同時控制3個鎖閉點的開啟和關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取消下部的鎖閉點,可以實現僅左右2個方向有鎖閉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鎖閉機構的開啟和關閉是通過鎖把手前后方向的旋轉來實現的。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通過彈簧及機構部件相互間的死點位置保證鎖閉機構保持在鎖閉或開啟狀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左右鎖舌的聯動是通過齒條和齒輪的配合實現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鎖把手上安裝彈簧插銷,實現鎖閉機構的二級鎖閉。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鎖閉機構,其特征在于:通過行程開關可以發出信號,對應當前鎖閉機構是開啟還是關閉狀態。
【文檔編號】E05B77/00GK104179406SQ201410343980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0日
【發明者】馬忠國, 林立春 申請人:馬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