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包括支撐腳和設置于支撐腳上的臺板,支撐腳上設置有橫梁和側梁,橫梁和側梁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支撐腳上;橫梁和側梁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托件,臺板通過托件固定設置于支撐腳上。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的改良,橫梁與支撐腳之間、側梁與支撐腳之間以及托件分別與橫梁、側梁之間的裝配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在保證臺架對臺板有足夠的支撐性的同時,有效地避免了現有技術結構復雜、裝配構件多,導致臺架裝配工序煩瑣、拆卸維修困難等問題,具有極高的市場推廣性,實用性強。
【專利說明】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中國專利文獻號為CN201143019Y于2008年11月5日公開一種桌子支腳,它包括一根圓柱形立柱,其四分之一圓弧可脫卸,其下端接有內含可調節高度的底座,上端接有一圓柱形轉換配件,圓柱形轉換配件上端連接有至少一個夾口狀托臂,托臂數量可根據實際使用需要而變化,最多可配置4個,互成90度夾角,夾口狀托臂中卡有與臺面連接的橫桿。據稱,該結構安裝使用靈活便捷,可配套于各種辦公家具,充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桌子支腳功能簡單、安裝方法單一和整體穩固性不佳的現狀,且具有結構牢固,式樣美觀等特點;但是,該支腳結構復雜,裝配后拆卸困難,使用戶的日后使用及維修帶來不便,并且因為結構和復雜性,使其不便于運輸、存貯,市場推廣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性能可靠,拆裝快捷、方便,制造成本低,易生產,易實現,連接、支撐穩定性高且外觀精美、簡潔的改良的臺架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0004]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包括支撐腳和設置于支撐腳上的臺板,其特征在于:支撐腳上設置有橫梁和側梁,橫梁和側梁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支撐腳上;橫梁和側梁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托件,臺板通過托件固定設置于支撐腳上。
[0005]所述橫梁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卡爪,支撐腳對應卡爪設置有卡爪配合部,橫梁通過卡爪卡嵌于支撐腳的卡爪配合部上。
[0006]所述卡爪上設置有卡爪槽,卡爪配合部在支撐腳與橫梁裝配時卡入卡爪槽內。
[0007]所述橫梁與支撐腳之間設置有第一連接件,橫梁通過卡爪卡嵌于支撐腳的卡爪配合部上,并通過在第一連接件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08]所述支撐腳對應側梁設置有延伸部,側梁套設于延伸部上,并于二者的套接處通過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09]所述支撐腳上設置有卡扣,側梁上設置有卡扣配合部,支撐腳通過卡扣卡嵌于側梁的卡扣配合部上;所述支撐腳與側梁之間設置有第三連接件,并通過在第三連接件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10]所述托件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橫梁和側梁上。
[0011]所述托件呈“ 7 ”字形或“η ”字形、且于其上設置有卡勾,橫梁和側梁對應卡勾分別設置有卡勾配合部,托件通過卡勾分別卡嵌于橫梁和側梁的卡勾配合部上。
[0012]所述卡勾上設置有卡勾槽,卡勾配合部在托件與橫梁、側梁裝配時卡入卡勾槽內;托件與橫梁之間、托件與側梁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件,托件通過卡勾分別卡嵌于橫梁和側梁的卡勾配合部上,并通過在第二連接件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13]所述支撐腳、橫梁、側梁以及托件為金屬制成。
[0014]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的改良,橫梁與支撐腳之間、側梁與支撐腳之間以及托件分別與橫梁、側梁之間的裝配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在保證臺架對臺板有足夠的支撐性的同時,有效地避免了現有技術結構復雜、裝配構件多,導致臺架裝配工序煩瑣、拆卸維修困難等問題。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性能可靠,拆裝快捷、方便,制造成本低,易生產,易實現,連接、支撐穩定性高等特點,裝配后的桌子外觀精美、簡潔,具有極高的市場推廣性,實用性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拆除臺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部分構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橫梁結構示意圖。
[0019]圖5為側梁與托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0]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2]第一實施例
[0023]參見圖1-圖5,本改良的臺架結構,包括支撐腳I和設置于支撐腳I上的臺板2,支撐腳I上設置有橫梁3和側梁4,橫梁3和側梁4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支撐腳I上;橫梁3和側梁4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托件5,臺板2通過托件5固定設置于支撐腳I上。
[0024]具體地講,橫梁3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卡爪3.1,支撐腳I對應卡爪3.1設置有卡爪配合部1.1,橫梁3通過卡爪3.1卡嵌于支撐腳I的卡爪配合部1.1上。卡爪3.1上設置有卡爪槽3.2,卡爪配合部1.1在支撐腳I與橫梁3裝配時卡入卡爪槽3.2內。橫梁3與支撐腳I之間設置有第一連接件6,橫梁3通過卡爪3.1卡嵌于支撐腳I的卡爪配合部1.1上,并通過在第一連接件6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支撐腳I對應側梁4設置有延伸部1.2,側梁4套設于延伸部1.2上,并于二者的套接處通過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25]上述結構中,托件5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橫梁3和側梁4上。具體地講,托件5呈“7”字形或“η”字形、且于其上設置有卡勾
5.1,橫梁3和側梁4對應卡勾5.1分別設置有卡勾配合部7,托件5通過卡勾5.1分別卡嵌于橫梁3和側梁4的卡勾配合部7上。卡勾5.1上設置有卡勾槽5.2,卡勾配合部7在托件5與橫梁3、側梁4裝配時卡入卡勾槽5.2內。托件5與橫梁3之間、托件5與側梁4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件8,托件5通過卡勾5.1分別卡嵌于橫梁3和側梁4的卡勾配合部7上,并通過在第二連接件8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26]為了使臺架對臺板有足夠的支撐性,增加臺架的強剛性,支撐腳1、橫梁3、側梁4以及托件5為金屬制成。
[0027]第二實施例
[0028]參見圖6,本改良的臺架結構,其不于同于第一實施例之處在于:支撐腳I上設置有卡扣1.3,側梁4上設置有卡扣配合部9,支撐腳I通過卡扣1.3卡嵌于側梁4的卡扣配合部9上;所述支撐腳I與側梁4之間設置有第三連接件10,并通過在第三連接件10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0029]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
[0030]上述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其簡單的變型或改造,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改良的臺架結構,包括支撐腳(I)和設置于支撐腳(I)上的臺板(2),其特征在于:支撐腳(I)上設置有橫梁(3)和側梁(4),橫梁(3)和側梁(4)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支撐腳(I)上;橫梁(3)和側梁(4)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托件(5 ),臺板(2 )通過托件(5 )固定設置于支撐腳(I)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3)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卡爪(3.1),支撐腳(I)對應卡爪(3.1)設置有卡爪配合部(1.1),橫梁(3)通過卡爪(3.1)卡嵌于支撐腳(I)的卡爪配合部(1.1)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3.1)上設置有卡爪槽(3.2),卡爪配合部(1.1)在支撐腳(I)與橫梁(3)裝配時卡入卡爪槽(3.2)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3)與支撐腳(I)之間設置有第一連接件(6 ),橫梁(3 )通過卡爪(3.1)卡嵌于支撐腳(I)的卡爪配合部(1.1)上,并通過在第一連接件(6)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I)對應側梁(4)設置有延伸部(1.2),側梁(4)套設于延伸部(1.2)上,并于二者的套接處通過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I)上設置有卡扣(1.3),側梁(4)上設置有卡扣配合部(9),支撐腳(I)通過卡扣(1.3)卡嵌于側梁(4)的卡扣配合部(9)上;所述支撐腳(I)與側梁(4)之間設置有第三連接件(10),并通過在第三連接件(10)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件(5)通過卡接、扣接、焊接、鉚接、套接、緊固件或其組合方式固定設置于橫梁(3)和側梁(4)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件(5)呈“7”字形或“η”字形、且于其上設置有卡勾(5.1),橫梁(3)和側梁(4)對應卡勾(5.1)分別設置有卡勾配合部(7 ),托件(5 )通過卡勾(5.1)分別卡嵌于橫梁(3 )和側梁(4)的卡勾配合部(7 )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5.1)上設置有卡勾槽(5.2),卡勾配合部(7)在托件(5)與橫梁(3)、側梁(4)裝配時卡入卡勾槽(5.2)內;托件(5)與橫梁(3)之間、托件(5)與側梁(4)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件(8),托件(5)通過卡勾(5.1)分別卡嵌于橫梁(3 )和側梁(4)的卡勾配合部(7 )上,并通過在第二連接件(8 )上設置緊固件實現相互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臺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I)、橫梁(3)、側梁(4)以及托件(5)為金屬制成。
【文檔編號】A47B13/06GK203735698SQ201420042004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2日
【發明者】伍強華 申請人:伍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