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本申請基于2014年6月5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專利申請2014-116826號以及2014年10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專利申請2014-210862號要求優先權,并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用于辦公用途等的椅子,在腳柱的上部安裝有:支承就座者臀部的座、以及支承就座者背部的靠背。靠背要求柔軟的接觸感、對就座者背部的保持性等。以往提出有應對這種要求的椅子的靠背(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5)。
專利文獻1所述的椅子的靠背,與大致矩形的背板部的左右兩側一體地形成有前后的厚度比背板部更厚的側緣支承部,在該側緣支承部的下緣設置有供靠背支柱嵌入的嵌合孔。靠背的左右緣部通過嵌合孔部分與左右的靠背支柱結合。在該椅子的靠背的情況下,在背板部的左右兩側沿上下方向連續地設置有前后的厚度較厚的側緣支承部。因此,當施以就座者上半身的負重時,能夠使背板部柔軟地變形,并利用左右的側緣支承部保持剛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乘員上半身。
另外,專利文獻2、3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大致矩形的背板部的外周區域被剛性比背板部更高的框部包圍,框部左右的側邊部分與靠背支柱連結。在該椅子的靠背的情況下,能夠使背板部柔軟地變形,并利用框部保持外周區域部的剛性。
另外,專利文獻4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在剛性高的靠背框架上安裝有合成樹脂制的背板,在該背板上設置有網眼狀的多個開口。在該靠背的情況下,能夠利用靠背框架確保支承剛性,使得被靠背框架支承的背板能夠利用網眼狀的開口容易地伸縮變形,從而獲得柔軟的接觸感、保持性。
但是,專利文獻4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采用了具備靠背框架以及與該靠背框架為非一體部件的背板的構造,因此零部件個數多,組裝作業容易變得繁瑣。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在合成樹脂制的負重支承板上一體地設置有強度高的框部以及柔軟的可撓曲變形的背板部,從而解決了零部件個數增多的技術問題。
具體而言,專利文獻2、5所述的靠背,在合成樹脂制的大致矩形的負重支承板的左右的側緣部和上邊部及下邊部上,形成有利用筋等對內部進行加強的厚壁的框部。另外,在框部的內側區域形成有薄壁的背板部,在背板部的大致整個區域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較長的長孔狀的多個開口。在該靠背的情況下,利用厚壁的框部來確保支承剛性,并利用具有多個開口的薄壁的背板部獲得柔軟的接觸感、保持性。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49112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29526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公開2014-09098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第389508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5276304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1~3所述的靠背,在就座者以常規姿勢就座并直身向后方倚靠時,均不會給就座者造成不適感,且能夠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
但是,在專利文獻1~3所述的靠背的情況下,在就座者使上半身向側方彎曲或扭身倚靠于靠背時,則有可能就座者上半身與剛性高的側緣支承部或框部接觸而給就座者造成壓迫感等不適感。
為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椅子的靠背及椅子,其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時,能夠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并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時,側緣支承部能夠柔軟地變形,消除給就座者造成的不適感。
另外,在專利文獻2、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中,如果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能夠向后方側柔軟地變形,則能夠確保柔軟的接觸感以及對就座者背部的保持性。但是,專利文獻2、5所述的靠背實際上在背板部的上邊部和下邊部連續地形成有厚壁的框部。因此,在背板部的上下的端部,尤其是在從就座者背部承受較大負重的上端部,容易因框部而妨礙背板部的柔軟的變形。因此,在專利文獻2、3所述的靠背中,希望進一步提高柔軟的接觸感、保持性。
為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椅子的靠背及椅子,其不會導致零部件個數增多,并能夠獲得較高的支承剛性以及在背板部的更加柔軟的變形。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一方式的椅子的靠背具有:大致矩形的背板部、與背板部的左右兩側一體地形成且前后的最大厚度比背板部更厚的一對側緣支承部,在側緣支承部的下緣形成有供靠背支柱從下方嵌入的嵌合孔,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中,在側緣支承部的比嵌合孔的形成部更靠近上方側的區域設置有:薄壁的背板延長部,其在后表面側的靠背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分形成有減重部且與背板部的前表面連續;加強筋,其從背板延長部的靠背寬度方向的內側端部向后方側突出,加強筋沿著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側的截面積逐漸增大地與所述嵌合孔的形成部連接。
由此,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時,背板部的中央區域會柔軟地變形,并可利用側緣支承部的加強筋以較高的剛性保持背板部的側部。尤其是,與下方的嵌合孔的形成部的剛性相比,雖然加強筋的截面剛性較低,但是由于朝向截面剛性較高的嵌合孔的形成部其截面積逐漸增大,因此能夠高效地使作用于加強筋的上方側的負重支承于嵌合孔的形成部。
另一方面,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時,背板延長部會柔軟地變形,能夠減弱就座者上半身抵接時的抵抗感。另外,雖然在背板延長部的后部局部地突出設置有加強筋,但是與嵌合孔的形成部的剛性相比,加強筋的剛性較低,因此就座者承受的抵抗力減小。
優選地,背板延長部的前表面朝向靠背寬度方向的外側向后方側彎曲。
在此情況下,在就座者上半身推壓背板延長部的前表面時,背板延長部容易向后方側變形,就座者感受的抵抗感進一步減小。
另外,也可以使背板延長部從加強筋起的延伸長度朝向上端側逐漸減小。
靠背越朝向上端側,就越遠離基于靠背支柱的支承部,對于外力就越容易發生變形。但是,在該構造的情況下,背板延長部的延伸長度朝向上端側逐漸減小,因此背板延長部自身向側部后方側的變形量越朝向上端側就越小。因此,能夠使側緣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的撓曲容易程度均衡,避免僅側緣支承部的一部分大幅撓曲變形的問題。
進一步地,也可以使背板部與側緣支承部的上緣部朝向后方側彎曲或折彎。
在此情況下,可利用彎曲或折彎的部分來提高靠背的上端部的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使側緣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的撓曲容易程度均衡。
另外,本發明第二方式的椅子具備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及靠背支柱。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三方式的椅子的靠背具備:承受就座者的負重的板狀的背板部、與背板部的相反的一對對邊一體地形成并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一對側緣支承部,在背板部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容易變形的多個開口,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中,在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側,延伸設置有彎曲部,該彎曲部朝向與從就座者承受負重的背板側相反的背板相反側彎曲,在背板部的彎曲部附近形成的開口為大致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長孔狀的開口,長孔狀的開口至少形成于跨彎曲部的范圍。
由此,能夠利用一對側緣支承部來確保較高的支承剛性,一對側緣支承部之間的背板部能夠利用多個開口在與就座者接觸的接觸部獲得柔軟的變形。尤其是,由于在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側設置有彎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彎曲部的范圍設置有大致沿著側緣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長孔狀的開口,因此在彎曲部附近不會受到大的束縛力而是在背板方向上柔軟地變形。因此,背板部的整個區域容易追隨背板部的遠離彎曲部的區域上的變形,而柔軟地變形。
優選地,背板部與側緣支承部的背板側的面由連續的面形成,背板部的背板相反側的面相對于側緣支承部的背板相反側的面在背板側形成有臺階。
在此情況下,背板部與側緣支承部的背板側的面由連續的面形成,因此不會給就座者造成不適感,能夠使背板部高效地變形。另外,就座者的負重作為壓縮方向的負重從背板部輸入側緣支承部的背板側的端部。因此,與背板部的背板相反側的面偏向側緣支承部的背板相反側的面方向連設的情況不同,拉伸負重不易集中在背板部與側緣支承部的連接部分,背板部易于在更大的范圍柔軟地變形。
優選地,側緣支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形成為比背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更厚。
在此情況下,能夠利用側緣支承部以更高的剛性支承從背板部輸入側緣支承部的負重。
在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側設置有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端緣支承部。另外,也可以是,端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兩端部與一對側緣支承部一體地連結,彎曲部形成于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側。
在此情況下,在彎曲部側的撓曲變形量以增大的方式設定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一對側緣支承部和端緣支承部將背板部的其余三邊的剛性維持得足夠高。
也可以是,彎曲部以延伸方向的端部達到超過90°的變化角的方式彎曲,長孔狀的開口以跨彎曲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最端部位置的方式形成。
在此情況下,由于長孔狀的開口以跨彎曲部的最端部位置的方式形成,因此背板部的撓曲變形即使在最端部位置附近的部分也難以受到限制。因此,能夠獲得背板部的更加柔軟的變形,并且在負重直接從就座者輸入彎曲部的面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彎曲部柔軟地變形。
也可以是,在側緣支承部的至少彎曲部所在側的端緣,形成為筒狀構造,該筒狀構造由面向背板側的板狀的表面側支承壁與面向背板相反側的板狀的背面側支承壁在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上呈環狀連接而成,表面側支承壁形成為與背板部大致相同的厚度。
在此情況下,利用具有表面側支承壁與背面側支承壁的筒狀構造,來支承背板部的至少彎曲部所在側的端緣。因此,能夠不使重量增加地獲得側緣支承部上的較高的支承剛性。另外,由于表面側支承壁形成為與背板部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不易在背板部中的與表面側支承壁鄰接的鄰接部上限制撓曲變形。進一步地,由于在表面側支承壁與背面側支承壁之間設置中空部,也能夠在移動椅子時等將背面側支承壁作為把手進行把持。
也可以是,表面側支承壁與背面側支承壁的一個連接部形成為彎曲形狀,連接部以與彎曲部的側緣連續的方式連接。
在此情況下,利用表面側支承壁與背面側支承壁的一端側的連接部,來支承彎曲部的側緣部。因此,在彎曲部承受來自就座者的負重時,能夠使彎曲部的變形動作穩定。
本發明第四方式的椅子,上述第三方式的任一靠背被具有腳部的支承構造體所支承。
另外,也可以是,靠背以彎曲部在上端側向后方彎曲的方式被支承構造體所支承。
(三)有益效果
根據本發明,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靠背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時,能夠利用背板部的柔軟的變形和加強筋的剛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而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時,由于側緣支承部利用薄壁的背板延長部柔軟地變形,從而能夠消除給就座者造成的壓迫感等不適感。
根據本發明,在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側設置彎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彎曲部的范圍設置有大致沿著側緣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長孔狀的開口。因此,是不會導致零部件個數增多的構造,并能夠獲得基于側緣支承部的較高的支承剛性以及在彎曲部附近的柔軟的變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與圖2的III-III截面對應的截面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局部截面主視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以圖2的V-V部分為截面的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后視圖。
圖7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與圖6的VII-VII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
圖8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與圖6的VIII-VIII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與圖6的IX-IX截面相對應的截面圖。
圖10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視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
圖1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將座掀起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側視圖。
圖1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后視圖。
圖14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的俯視圖。
圖1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后視圖。
圖16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立體圖。
圖1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椅子的立體圖。
圖18是本發明變形例的背板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在椅子1上以常規姿勢就座的人的前方稱為“前”、其相反側稱為“后”。另外,對于“上”、“下”和“左”、“右”,將在椅子1上以常規姿勢就座的人的上方稱為“上”、其相反側稱為“下”,將在椅子上以常規姿勢就座的人的左側方稱為“左”、其相反側稱為“右”。另外,圖中箭頭FR指示前方、箭頭UP指示上方、箭頭LH指示左側方。
(第1實施方式)
圖1是從正面觀察該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1的圖,圖2是從左側方觀察該椅子1的圖。另外,圖3是以椅子1的一部分做成截面并從上方側觀察的圖。
如這些圖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1具備:載置于地面上的腳部10、支承就座者臀部的座20、配置于座20的后方側來支承就座者背部的靠背30。
腳部10一體地具備:由左右一對構成的腳框架11、11、以及將這些左右的腳框架11、11之間彼此連結前框架12。腳框架11、11和前框架12由金屬制的管材形成。
左右的各腳框架11具有:從下端向后方側傾斜并立起的前支柱部13、從下端向前方側傾斜并立起的后支柱部14、將前支柱部13的上端部和后支柱部14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連結的連結支柱部15。在前支柱部13和后支柱部14的各下端安裝有用于可滾動地載置于地面上的腳輪16。連結支柱部15從前端側的與前支柱部13連接的連接位置起朝向后端側的與后支柱部14連結的連結位置,向斜上方緩和地傾斜。
另外,在后支柱部14中的比與連結支柱部15連結的連結位置更靠近上方側的區域,形成有安裝靠背30的安裝基座18。
另外,前框架12沿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其兩端部與左右的腳框架11、11的各前支柱部13的上端部連結。對左右的腳框架11、11在作用有就座者的負重的狀態下前部側向左右方向的開度進行限制。另外,前框架12通過與座20的前緣部的下表面抵接來承受座20的負重。此外,由于左右的后支柱部14、14(安裝基座18、18)與靠背30連結,因此,左右的腳框架11、11的后部側向左右方向的開度受到靠背30限制。
在左右的后支柱部14中的與連結支柱部15連結的連結位置和安裝基座18之間,延伸設置有向前部下方側延伸并與座20的后緣部連結的支承臂部29。因此,座20介由前框架12與支承臂部29支承于腳部10。另外,在左右的安裝基座18、18上延伸設置有:向上方突出并與靠背30的左右的下緣連結的靠背支柱40(參照圖4、圖5)、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扶手41。
靠背30整體由合成樹脂一體地形成。靠背30具備:承受就座者背部的負重的大致矩形板狀的背板部31、與背板部31左右的側端部一體地形成的一對側緣支承部32。側緣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的各高度位置上的前后的最大厚度,設定為比背板部31的前后的厚度更厚。
背板部31整體形成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除了左右側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以外的大致整個區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31容易變形的多個開口34。開口34大部分都是沿著大致上下方向的長孔狀。因此,當從就座者背部向背板部31的前表面側輸入負重時,則背板部3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會朝向后方柔軟地撓曲變形。
另外,背板部31形成為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向后方側緩和地凹陷成凹狀的彎曲形狀,并且在背板部31的上端側延伸設置有朝向后方側(背板相反側)彎曲至接近大致水平姿勢的彎曲部35。
圖4、圖5是將靠背30的一部分做成截面來表示的圖。
在靠背30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下緣形成有供靠背支柱40嵌入的嵌合孔33。在腳框架11的后支柱部14上端的安裝基座18上,一體地形成有從靠背支柱40的突出位置朝向靠背寬度方向內側延伸的緊固片19。在緊固片19上形成有用于將靠背30螺絲緊固于安裝基座18的螺絲孔19a。
另一方面,在靠背30的側緣部的下表面,在嵌合孔33的靠背寬度方向內側鄰接地形成長孔狀的保持孔36,在該保持孔36的底部側一體地形成有供緊固片19的上表面抵靠的凸臺部37。緊固片19在被插入保持孔36內的狀態下與凸臺部37抵靠,利用螺絲38緊固于該凸臺部37。通過將靠背30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嵌合孔33與左右的對應的靠背支柱40嵌合,并且將安裝基座18的緊固片19插入保持孔36中來將緊固片19螺紋固定于凸臺部37,從而將靠背30一體地連結于腳部10。在朝向后方側的較大的變形負重作用于靠背30的下端側的側緣部時,插入保持孔36中的緊固片19以抑制靠背30的側緣部的以靠背支柱40為中心的變形的方式發揮作用。另外,在朝向后方側的變形負重作用于靠背30的上端部附近時,緊固片19也以限制靠背30的下端部以靠背30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為支點向前方變位的方式發揮作用。
另外,靠背30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以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為界分為:靠背寬度方向的寬度窄的上部區域、靠背寬度方向的寬度比該上部區域更寬的上部區域。供靠背支柱40嵌入的嵌合孔33形成于下部區域。由于靠背支柱40的直徑與背板部31的厚度相比足夠大,因此,側緣支承部32的形成有嵌合孔33的下部區域,以呈大致圓筒狀鼓出的方式與背板部31的側部連設。以下將側緣支承部32的下部區域稱為支柱連結部50。在支柱連結部50的上端側的外側緣、與側緣支承部32的上部區域的下端側的外側緣之間,如圖4所示,設置有在正面視角下從下端朝向上方順滑地向靠背寬度方向內側彎曲的連設部44。
圖6是從后面側觀察靠背30的左側緣的圖,圖7~圖9是表示靠背30的左側緣的截面的圖。此外,雖然以下參照圖6~圖9對靠背30的側緣部的構造進行說明,但是靠背30的右側緣的構造也與左側緣相同。
在側緣支承部32的比支柱連結部50更靠近上方側的區域設置有:背板延長部51,其在后表面側的靠背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分形成減重部并以與背板部31大致相同的厚度從背板部31的側端部向側方延伸;加強筋52,其從背板延長部51的靠背寬度方向的內側的端部向后方側突出。
背板延長部51與加強筋52沿著靠背30的大致上下方向連續地形成。如圖7~圖9所示,背板延長部51的前表面與背板部31的前表面順滑地連續,并且朝向靠背寬度方向的外側的端部向后方側彎曲。另外,加強筋52的截面積朝向下方逐漸增大,與嵌合孔33的形成部即支柱連結部50的上端部順滑地連續。
進一步地,在沿著靠背30的寬度方向的截面視角下,背板延長部51的后表面與加強筋52以開口于靠背寬度方向的后側方的方式順滑地彎曲形成。
另外,如圖7~圖9所示,背板延長部51從加強筋52起的延伸長度朝向靠背30的上端側逐漸減小。背板延長部51與加強筋52在靠背30的上端部朝向背板部31側彎曲,與背板部31的上端的彎曲部35連接。
如以上這樣,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1的靠背30,其在背板部31的左右兩側設置側緣支承部32,該側緣支承部32的下端介由嵌合孔33支承于左右的靠背支柱40。側緣支承部32以加強筋52沿上下方向與被剛性地支承于靠背支柱40的支柱連結部50的上部連續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夠以較高的剛性支承作用于背板部31的靠背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靠背負重。
具體而言,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30的大致中央位置時,背板部31的中央區域會向后方側柔軟地變形,同時可利用側緣支承部32的支柱連結部50和在其上方連續的加強筋52以較高的剛性保持背板部31的側部。此時,雖然與下方的支柱連結部50相比,側緣支承部32的加強筋52的截面剛性較低,但是由于采用了朝向截面剛性較高的支柱連結部50其截面積逐漸增大的構造,因此能夠高效地使從背板部31作用于加強筋52的上方側的負重支承于支柱連結部50。
因此,在采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況下,能夠利用背板部31的柔軟的變形和加強筋52的剛性以包入的方式切實地保持就座者上半身。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1的靠背30,其在側緣支承部32的支柱連結部50的上方側設置薄壁的背板延長部51,并在從背板延長部51的靠背寬度方向的端部遠離的位置上突出設置有加強筋52。因此,在就座者上半身與側緣支承部32的靠背寬度方向的端緣接觸時,該部分能夠柔軟地變形,減弱抵抗力。
具體而言,在就座者上半身的偏向靠背30的左右倚靠時,加強筋52的整體會向后方側緩和地彎曲,且薄壁的背板延長部51會向后方側柔軟地變形,由此減弱就座者上半身抵接時的抵抗力。在這里,雖然加強筋52設定為在就座者以常規姿勢就座時能夠在上下方向的整個區域以充分的剛性支承靠背負重,但是與側緣支承部32下方的支柱連結部50相比截面積較小,而相應地剛性變小。因此,即使就座者上半身與背板延長部51上的加強筋52的前表面位置抵接,就座者承受的推壓感也會變小。
因此,在采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況下,能夠消除給就座者造成的壓迫感等不適感。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中,背板延長部51的前表面朝向靠背寬度方向的外側向后方側彎曲。因此,在就座者上半身推壓背板延長部51的前表面時,背板延長部51容易向后方側變形,就座者承受的壓迫感進一步減小。
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中,背板延長部51從加強筋52起的延伸長度朝向上端側逐漸減小。因此,在就座者的靠背負重集中于靠背30的上角部附近時,也能夠抑制靠背30的上角部向后方側極端地大幅變形的問題。即,靠背30越朝向上端側,與支柱連結部50的間隔距離就越長,承受外力時的變形量就越大。但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由于使背板延長部51從加強筋52起的延伸長度朝向上端側逐漸減小,從而使得側緣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撓曲容易程度均衡。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況下,能夠避免僅側緣支承部32的一部分大幅撓曲變形的問題。
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背板部31的上端部設置朝向后方彎曲的彎曲部35,側緣支承部32的上端部與該彎曲部35連續。由此,由于能夠利用彎曲部35進一步提高側緣支承部32的上端部的剛性,因此能夠使側緣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撓曲容易程度均衡。也可以在背板部31的上端設置折彎部來取代彎曲部35。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中,在支柱連結部50的上端側的外側緣與側緣支承部32的上部區域的下端側的外側緣之間,設置有從下端朝向上方順滑地向靠背寬度方向內側彎曲的連設部44。此外,背板延長部51的后表面與加強筋52以在靠背寬度方向的后側方開口的方式順滑地彎曲形成。因此,在朝向后方側的負重輸入靠背30的上部時,不易在側緣支承部32的各部發生應力集中。即,若在側緣支承部32的任意的部位存在角部,則容易在負重輸入時在該角部發生應力集中。但是,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上述這樣使側緣支承部32的各部為順滑地彎曲的形狀,因此能夠避免應力集中。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朝向后方側的負重輸入靠背30的上部時,能夠使側緣支承部32的整個區域均衡地撓曲變形。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況下,在背板部31左右的側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支柱連結部50上端側的連設部44附近)設置有未形成多個開口34的區域。因此,在靠背30的靠背30的上部區域以與下部區域的邊界部附近(連設部44附近)為支點向后方變位時,能夠防止過大的應力作用于開口34的端部而使背板部31劣化的問題。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0~14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進行說明。
此外,在對下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10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的主視圖,圖11是該椅子1a的右視圖。另外,圖12是將座20掀起的狀態下的該椅子1a的局部截面側視圖,圖13是該椅子1a的后視圖,圖14是該椅子1a的俯視圖。
座20如后面詳述的那樣能夠以后部側為支點向上方側掀起轉動。
另外,在座20被轉動操作至大致水平姿勢時,前框架12通過與該座20的前緣部的下表面抵接來承接座20的負重。
另外,在腳部10的左右的安裝基座18、18上設置有:向上方突出并與靠背18的左右的端部連結的未圖示的連結支柱部、向前部下方側延伸并與座20的后緣部可轉動地連結的支承臂部18a。
如圖12所示,座20具有:由金屬制的管材構成的座框架21、覆蓋座框架21下表面的下部罩22、覆蓋座框架21上方的座面部件23。座20形成為在俯視視角下呈大致矩形,在后端側左右的兩緣部延伸設置有連結臂25,該連結臂25與左右的安裝基座18的各支承臂部18a可轉動地連結。座20能夠適當地切換為: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為支點向上方掀起的圖12所示的掀起姿勢、以及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為支點向前方側大致水平地傾倒的圖11所示的前倒姿勢。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靠背30構成了椅子的負重支承體。另外,上述的腳部10和座20構成了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支承構造體。
靠背30具備:承受就座者背部負重的大致矩形板狀的背板部31、與背板部31左右的對邊一體地形成并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一對側緣支承部32、與背板部31的下邊一體地形成并與側緣支承部32同樣地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端緣支承部233。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側緣支承部32在安裝于腳部10的狀態下,朝向后部上方側略微傾斜并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
背板部31形成為在正面視角下呈大致矩形,準確地講是左右的側邊形成為相互平行的直線狀,并且上邊形成為帶有緩和的圓弧的直線狀,下邊形成為向下方呈凸狀鼓出的大致圓弧形狀。
背板部31整體形成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其大致整個區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該背板部31容易變形的多個開口34。在該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開口34大部分都是沿著大致上下方向(沿著側緣支承部32的延伸方向)的長孔狀。背板部31由于開口34大部分都是沿著大致上下方向的長孔狀的開口,因此在負重輸入背板部31的前表面側(承受負重側)時,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容易朝向后方呈凹狀撓曲。
此外,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個開口34沿上下方向呈直線狀、或略微彎曲的大致直線狀排列,該開口34沿上下方向排列成的列在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有多個。并且,在寬度方向上鄰接的列的開口34彼此呈交錯狀沿上下方向錯開地配置。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背板部31的開口34形成為沿著大致上下方向較長的長孔狀,容易因來自前表面側的輸入負重而將在寬度方向上擴張,并且開口34如上述這樣呈交錯格子狀配置,相鄰的開口34之間彼此不會妨礙在寬度方向上擴張的動作,因此能夠容易地獲得背板部31的更加柔軟的變形。
另外,背板部31形成為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向后方側緩和地呈凹狀凹陷的彎曲形狀,并且在背板部31的上端側(沿著側緣支承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側)延伸設置有朝向后方側(承受負重側的相反側)彎曲至接近大致水平姿勢的彎曲部35。上述的開口34至少形成于跨彎曲部35的范圍。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設置于彎曲部35的開口34與形成于背板部3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區域的開口34相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長度較長且形成為到達彎曲部35的末端附近。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4所示,彎曲部35的開口34的寬度方向的鄰接間距設定為,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上的鄰接間距P1比兩側的端部區域上的鄰接間距P2更窄。
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由于在彎曲部35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上的開口34的鄰接間距P1較窄,因此開口34在彎曲部35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上的一定面積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能夠使彎曲部35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上的變形量與兩側的端部區域上的變形量相比進一步增大。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提高靠背31的就座感和保持性。
背板部31的左右兩側的側緣支承部32形成為:從與安裝基座18的未圖示的連結支柱部嵌合的下端部起朝向上方側緩和地向前變細的大致錐狀的圓柱形狀。與背板部31的壁厚相比,側緣支承部32的前后方向的壁厚(直徑)在整體上設定得足夠厚。另外,側緣支承部32的上緣部朝向上端側緩和地向后方側彎曲,彎曲的區域與背板部31的彎曲部35的側緣以使壁厚逐漸接近的方式連接。
另外,背板部31的下邊的端緣支承部233形成為直角部位于前表面側下端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狀的截面形狀,兩側的端部與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下端側面連結。端緣支承部233的前后方向的壁厚與側緣支承部32同樣地設定為比背板部31的壁厚更厚。
在這里,背板部31、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以及下邊的端緣支承部233的前表面(背板側的面)由大致無臺階的順滑地連續的面形成。但是,背板部31的后表面(背板相反側的面)相對于側緣支承部32、端緣支承部233的后表面(背板相反側的面),在前方側(背板側)形成有臺階。
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在使座20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為支點大致水平地倒向前方側且座20的前部下表面被支承于前框架12的狀態下使用。若在該狀態下就座者落座于座20、將背部倚靠于靠背30,則靠背30的背板部31在前表面側承受就座者的負重,背板部31的縱長的多個開口34被向左右方向推擠張開,從而使背板部3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向后方側呈凹狀撓曲變形。
此時,靠背30的背板部31的左右的側邊介由剛性高的側緣支承部32支承于腳部10的左右的安裝基座18、18,下邊同樣地介由剛性高的端緣支承部233和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下端支承于左右的安裝基座18、18。因此,從就座者背部輸入靠背30的負重被以較高的剛性支承于腳部10。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中,在靠背30的背板部31的上端側設置朝向后方側彎曲的彎曲部35,至少在跨彎曲部35的范圍形成有縱長的長孔狀的開口34,因此在負重從就座者背部向后方側輸入背板部31的上端部側時,能夠在彎曲部35附近不受大的束縛力而使與就座者接觸的接觸部柔軟地變形。即,雖然彎曲部35的延伸端側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不分離地連續的形狀,但是至少在與背板部31的前表面的一般面連續的彎曲部35的基端部附近存在有縱長的開口34。因此,能夠將對彎曲部35的延伸端上的變形的限制抑制為最小限度,容許背板部31的前表面上部的較大的撓曲變形。
若進一步詳述,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朝向后方側彎曲的彎曲部35形成有長孔狀的開口34,因此從就座者背部作用于背板部31的一般面的負重,與其說是欲使各開口34在寬度方向上擴張,不如說更多地是作為使彎曲部35整體的前表面側向俯視視角下的后方彎曲的力發揮作用。另外,此時由于彎曲部35的各開口34朝向后方側縱長地延伸,因此,不會僅彎曲部35的一部分大幅變形,跨彎曲部35的寬度方向的大范圍的多個開口34的側緣部,以與各開口34的側緣部的長度對應的量緩和地撓曲變形。由此,在負重從就座者背部作用于背板部31的普通面時,能夠減小背板部31上端側的變形的限制,獲得背板部31的一般面的更加柔軟的變形。
因此,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的靠背30是由一體成型件構成的構造,并且能夠獲得基于側緣支承部32的較高的支承剛性以及在上端部附近的柔軟的變形。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椅子1a的靠背30的情況下,前表面側由大致無臺階的順滑地連續的面形成,因此不會給背部倚靠于靠背30的就座者造成不適感,能夠使背板部31高效地撓曲變形。
另一方面,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況下,在后表面側,背板部31的后表面相對于側緣支承部32、端緣支承部233的后表面在前方側形成有臺階。因此,就座者倚靠于后部時的負重,會作為壓縮方向的負重從背板部31輸入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前表面側的端部。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靠背30中,在就座者背部的負重作用于背板部31時,與背板部31的后表面偏向側緣支承部32、端緣支承部233的后表面側連設時不同。因此,拉伸負重不易集中在背板部31與側緣支承部32的連接部分,因此能夠使背板部31在更大的范圍內柔軟地變形。
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靠背30中,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前后方向的壁厚比背板部31的前后方向的壁厚更厚。因此,能夠利用側緣支承部32以較高的剛性對支承從背板部31輸入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負重。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的靠背30,其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端緣支承部233在背板部31的下邊沿著寬度方向延伸地設置,該端緣支承部233的兩端部與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的下端連結。因此,即使在較大地設定上端的彎曲部側的撓曲變形量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左右的側緣支承部32和下邊的端緣支承部233充分地確保背板部31周緣的其余三方的剛性。
(第三實施方式)
圖15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101的背面的圖。此外,在對下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該第三實施方式的椅子101除了靠背130以外的基本結構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靠背130具備:承受就座者背部負重的大致矩形板狀的背板部31、與背板部31左右的對邊一體地形成并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一對側緣支承部32,但是沒有在背板部31的下邊形成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端緣支承部(233)。
因此,在該第三實施方式的靠背130中,不僅能夠使背板部31的上端側的撓曲變形增大,也會使下端側的撓曲變形增大。
在這里說明的第三實施方式中,雖然沒有在背板部31的下端側設置向背部側彎曲的彎曲部,但是也可以與背板部31的上端側同樣地在下端側也設置彎曲部,并在跨該下端側的彎曲部的范圍內形成縱長的開口。在此情況下,背板部31的上下兩側的撓曲變形不易受到限制,能夠從就座者背部承受負重而使背板部31更加柔軟地變形。
(第四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圖16及圖17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對下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16是從右斜上方側觀察第四實施方式的椅子201的立體圖,圖17是從背面上部觀察該椅子201的立體圖。
第四實施方式的椅子201,除了靠背230以外的基本結構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靠背230整體由合成樹脂一體地形成,具備:大致矩形的背板部231、與背板部231左右的對邊一體地形成并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一對側緣支承部232、232。
背板部231整體形成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其大致整個區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231容易變形的多個開口34。第四實施方式的開口34也形成為沿著大致上下方向(側緣支承部232的延伸方向)較長的長孔狀。多個開口34沿上下方向呈直線狀并列,該開口34沿上下方向排列成的列在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有多個,并且在寬度方向上鄰接的列的開口34彼此呈交錯狀沿上下方向錯開地配置。
另外,背板部231形成為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向后方側緩和地凹陷的彎曲形狀,并且在背板部231的上端側延伸設置有朝向后方側(背板相反側)彎曲的彎曲部235。但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彎曲部235以延伸端超過大致水平姿勢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即,以彎曲部235的延伸方向的端部達到超過90°的變化角的方式彎曲。上述的多個長孔狀的開口34也跨彎曲部235形成,但是該長孔狀的開口34的端部延伸到彎曲部235的延伸端附近的位置,即越過彎曲部235的頂部(延伸端位置)延伸到后部下方略微折彎的位置。因此,長孔狀的開口34以沿前后方向橫切彎曲部235的頂部的方式延伸。
背板部231的左右兩側的側緣支承部232從下端部起到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為角柱狀,在該角柱部240的上部連設有大致橢圓狀的筒狀部243(筒狀構造),該筒狀部243通過在上下端將面向前方側(背板側)的板狀的表面側支承壁241、和面向后方側的板狀的背面側支承壁242相互連結而成。將表面側支承壁241與背面側支承壁242連接的上端側的連接部244形成為在側視視角下呈圓弧狀的彎曲形狀。表面側支承壁241形成為大致平板狀,但是背面側支承壁242不是平板狀,而是形成為在側面視角下向后方側略微呈凸狀彎曲的彎曲形狀。在表面側支承壁241與背面側支承壁242之間設置有中空部245,背面側支承壁242使得人可以將手指插入到中空部245中而將其作為把手進行把持。
此外,在第四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表面側支承壁241形成為與背板部231大致相同的厚度。
另外,背板部231形成為前后方向的厚度比左右的側緣支承部232更薄,其兩側部與左右的側緣支承部232的表面以在同一面上連續的方式連接。尤其是背板部231的大致上半部的兩側部與筒狀部243的表面側支承壁241以保持大致相同的厚度地連續的方式連接。并且,在背板部231的上部延伸設置的彎曲部235的兩側部,與筒狀部243的上部的彎曲的連接部244連接。彎曲部235的兩側部也相對于筒狀部243的連接部244以保持大致相同的厚度地連續的方式連接。
該第四實施方式的椅子201的靠背230,其基本結構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因此能夠獲得與第二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上述特有的結構,還能夠獲得以下效果。
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其背板部231的彎曲部235的延伸端側以超過大致水平姿勢朝向下方的方式彎曲地形成,多個長孔狀的開口34以跨該彎曲部235的頂部的方式沿著前后方向形成。因此,在從就座者背部輸入負重時,即使在彎曲部235的頂部附近部分,背板部231的撓曲變形也難以受到限制。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中,能夠獲得背板部231的更加柔軟的變形,并且在負重從就座者直接輸入彎曲部235的頂部附近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彎曲部235柔軟地變形。
另外,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中,在側緣支承部232的上方側的緣部,表面側支承壁241與背面側支承壁242在上下端呈環狀連接,構成了筒狀部243(筒狀構造)。因此,不會導致重量增加,便能夠獲得側緣支承部232的上緣部的較高的支承剛性,尤其是前后方向的較高的支承剛性。
進一步地,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況下,由于表面側支承壁241的厚度形成為與鄰接的背板部231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背板部231在與表面側支承壁241的鄰接部上變形不易受到限制。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背板部231的更加柔軟的變形。
另外,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中,在側緣支承部232設置有筒狀部243,在筒狀部243的背面側支承壁242的前方側形成有中空部245,因此具有在移動椅子201時等人可以將手指插入到中空部245中將背面側支承壁242作為把手容易地進行把持這樣的優點。
另外,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中,側緣支承部232的上端側的連接部244形成為彎曲形狀,該連接部244以與背板部231的上部側的彎曲部235的側緣連續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夠使彎曲部235的側緣支承于作為強度部件發揮作用的側緣支承部232的上部側的連接部244。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況下,在彎曲部235從就座者背部承受負重時,能夠使彎曲部235的變形動作穩定。
此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靠背構成了椅子的負重支承體,但是負重支承體并不限于靠背,也可以是座。
另外,形成于靠背的背板部的開口,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全部是由沿著大致上下方向較長的長孔狀的開口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像圖18所示的變形例那樣,在背板部上混雜地形成長孔狀的開口34以及圓形狀等非長孔狀的開口34a。
工業實用性
根據本發明,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時,能夠利用背板部的柔軟的變形和加強筋的剛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而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時,側緣支承部能夠利用薄壁的背板延長部柔軟地變形,從而消除給就座者造成的壓迫感等不適感。
另外,在背板部中的沿著側緣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側設置彎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彎曲部的范圍設置有大致沿著側緣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長孔狀的開口,因此是不會導致零部件個數增多的構造,并且能夠獲得利用側緣支承部的較高的支承剛性以及在彎曲部附近的柔軟的變形。
附圖標記說明
1、1a、101、201 椅子
30、130、230 靠背
31、231 背板部
32、232 側緣支承部
33 嵌合孔
233 端緣支承部
34 開口
35、235 彎曲部
40 靠背支柱
51 背板延長部
52 加強筋
241 表面側支承壁
242 背面側支承壁
244 連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