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后掛式單邊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后掛式雙邊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和后掛式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固定座。
背景技術:
坐便式坐便器存在于城市每個家庭,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村用戶也開始使用坐便式坐便器。部分高檔公共場所衛生間也設置坐便式坐便器。陶瓷或不銹鋼坐便式坐便器具有清潔衛生、無異味、使用方便和舒適性好等優點將逐漸取代傳統蹲便式坐便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化、隱蔽性強、結構強度高、干凈、衛生、使用方便和可反復使用的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在坐便器表面安裝固定座。在固定座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定軸套。
在固定座上通過獨立的轉軸鉸接有擺動部件,該獨立的轉軸與坐墊轉軸平行;并且,擺動部件及獨立的轉軸位于坐墊轉軸座前側,并位于坐墊與坐便器之間。
擺動部件設有能夠驅動坐墊翻轉的擺板;當擺動部件沿獨立的轉軸向上翻轉時,能推動坐墊一起向上翻轉運動。擺動部件與轉軸為一體或者為分體。或者,固定座與轉軸為一體或者分體。或者,固定座和擺動部分都與轉軸為分體。
再設置用于驅動所述擺動部件向上翻轉的傳動部分和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通過傳動部分迫使擺動部件沿自由的轉軸向上翻轉,擺動部件向上翻轉的同時推動坐墊向上翻轉。
固定座主體的一側或兩側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墊區域之外,在一側或兩側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設置有定支座;擺動部件或者轉軸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墊區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設置有動支座;驅動部分通過傳動部分迫使動支座向定支座靠近,從而帶動擺動部件沿自由的轉軸向上翻轉,擺動部件向上翻轉的同時推動坐墊向上翻轉。
在框架的一側或兩側或中部設置有定支座,在擺動部件的一側或兩側或中部設置有動支座,動支座與定支座位置對應。
驅動部分為電機通過齒輪箱變速驅動;驅動部分設置在框架上時,驅動部分的電機通過齒輪箱變速后直接驅動轉軸轉動,驅動部分不設置在框架上時,驅動部分的電機通過齒輪箱變速后,再通過傳動部分間接驅動轉軸轉動;設置有供電機供電的電源及開關。
還設置牽引部分:一個或兩個纏繞在坐便器坐墊上的套環,套環與所述擺板末端連接。或者,一個或兩個粘貼于坐墊底部內側的連接片,連接片通過牽引繩與擺板末端連接
固定座與擺動部件相互不重疊或者有部分重疊。
固定座借助于坐墊轉軸座受到約束,或借助于坐便器上表面和兩側面受到約束,或借助于水箱收到約束;或者,固定座粘貼于坐便器表面受到約束;或者,在坐便器表面粘貼約束塊,固定座卡裝于約束塊上受到約束;或者,所述固定座:為一體式或者為組合對接式;或者,所述固定座:固定座的一側或兩側設置有向前突出超過軸心的支撐延邊;或者,所述固定座:與坐便器坐墊轉座根部接觸的內側邊設置有約束立板;或者,所述固定座:與坐便器坐墊轉座根部接觸的內側邊設置嵌入板;或者,所述固定座:設置有包裹在坐墊轉軸座外側的固定式約束立板和可調式約束立板,兩者之間通過拉桿連接并可調;或者,位于固定座邊緣的延伸部位與定支座活動組裝;或者,擺動部件的拉板與動支座之間活動組裝。
所述驅動部分為腳踏驅動部分或者為電機驅動部分或者為電推桿驅動部分或者為氣壓驅動部分;所述腳踏驅動部分包括底座和腳踏板,兩者相對運動并設置復位部件,前支座和后支座隨著底座和腳踏板運動能相互靠近或遠離;所述電機驅動:在固定座上安裝電機或配減速機,電機或減速機的輸出軸直接或間接驅動擺動部件向上翻轉,間接驅動時在固定座和擺動部件上分別設置定支座和動支座,在電機或減速機輸出軸位置設置有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前、后支座;所述電動推桿驅動:固定座和擺動部件上分別設置定支座和動支座,電動推桿連接在定支座和動支座之間;所述氣壓驅動部分包括一個腳踏氣囊,腳踏氣囊設置有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前、后支座。
所述傳動部分為閘管和閘線配合傳動,或者為機械連桿傳動,或者為氣管傳動或者為電傳動;所述閘管和閘線配合傳動:包括套裝在一起的閘管和閘線,閘線的首端擋塊卡固于動支座內,閘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閘線和閘管的末端分別卡固于驅動部分的前、后支座上;所述機械連桿傳動:連桿傳動的始端伸縮部分別連接于定支座和動支座上,連桿傳動的末端伸縮部分別連接于驅動部分的運動部位;所述氣管傳動:氣管一端連通于腳踏氣囊,另一端連通于氣缸,氣缸的缸體固定于定支座上,氣缸的活塞桿連接于動支座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利用坐便器的坐墊轉軸座對固定座進行約束,利用坐墊底部支撐塊與坐便器上沿之間普遍存在的間隙,作為外露部分的引出間隙,從而將翻轉驅動裝置的大部分設計為隱蔽狀態、少部分作為外露部件與傳動部分傳動連接。隱蔽性強,基本不影響坐便器外觀。本發明可以方便地驅動坐便器坐墊翻轉九十度,實現人到腳踏翻轉,人走自動落下的目的,使用非常方便,不用手接觸坐便器坐墊,干凈衛生。
2、本發明是一種直接使用的配合部件,不用現有坐便器或坐墊做任何修改,從而達到較廣的普及性和低成本特點。
3、本發明設置了與坐墊轉軸之外的獨立轉軸,該獨立轉軸與坐墊轉軸存在間距,實質是增大了力臂,從而降低局部扭力過大問題。本發明通過多次受力分析和反復試驗得出合理方案,實現結構最簡和最優化,容易實施,裝配簡易。外形美觀,恰當。牽引部分能夠牽拉坐墊一起運動,換可以隨時釋放牽引部分,使其不隨翻轉部分一起運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3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4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圖5是圖4的D向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五。
圖7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六。
圖8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七。
圖9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九。
圖10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十。
圖11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十一。
圖12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十三。
圖13是本發明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十四。
圖14是傳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圖1的A向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圖1的B向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腳踏驅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18是本發明腳踏驅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之七。
圖19是本發明腳踏驅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之九。
圖20是圖1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1是本發明腳踏驅動部分的氣壓驅動的結構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腳踏驅動部分的電動推桿驅動的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的一種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柔性釋放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5是圖23中調節機構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26是本發明的另一種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7是圖25的去殼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8是拉桿式釋放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9是圖26中擺桿結構示意圖。
圖30是圖29中擺桿安裝狀態示意圖。
圖31是本發明單層雙邊單控上拉式坐便器坐墊翻轉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2是擺動式腳踏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3是本發明腳踏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4是豎向腳踏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35是圖34的裝配狀態示意圖。
圖36是圖35中連桿與軸裝配狀態示意圖。
圖37是底座骨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8是腳踏骨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9是本發明腳踏擺桿驅動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40是本發明的組裝狀態示意圖。
圖41是圖39中底座結構示意圖。
圖42是本發明含有緩沖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3是本發明的去殼側面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44是本發明的去殼側面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45是單邊驅動的坐便器坐墊翻轉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6是雙邊驅動的坐便器坐墊翻轉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7是本發明腳踏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為固定座:101為外框,102為延伸部位,103為定支座,104為線孔,105為進線口,106為定軸套,107為支撐延邊,108為收斂部,109為約束立板,109’可調式約束立板,110為連接片,111為約束套,112為齒狀接頭,113為導向論,114為防磨墊,115為調節螺桿,116為螺孔,117為拉桿,118為固定塊,119為支撐槽,120為嵌入板,121為調節孔,122為調節螺母,123為調向螺栓,124為后連桿,125為前連桿,126為彈片,127為短軸,128為支撐腳,129為推力軸承,130為電機,131為齒輪箱,132為開關,133為側連桿,134為鎖緊螺栓,135為鉸鏈,136為擋片,137為連接螺釘,138為上夾板,139為下夾板,140為銷軸,141為扭簧。
標號2為擺動部件:201為連板,202為擺板,203為拉板,203’為組合拉板,204為動支座,205為線孔,206為進線口,207為動軸套,208為讓位槽,209為支撐頭。
標號3為轉軸。
標號4為傳動部分:401為閘管,402為閘線。
標號5為腳踏部分:501為底座,502為腳踏板,502’為直接腳踏板,503為前上連桿,504為前下連桿,505為后上連桿,506為后下連桿,507為轉軸,508為后拉桿,509為前拉桿,510為后支座,511為前支座,512為前撐桿,513為滑輪,514為腳踏墊,515為后撐桿,516為斜撐桿一,517為斜撐桿二,518為中軸,519為扭簧,520為平滑道,521為平滑塊,522為豎滑塊,523為側壁,524為豎滑道,525為防翻拖,526為支撐軸,527為主擺桿,528為從擺桿,529為鎖緊銷,530為支撐銷。
標號6為輔助推壓部件:601為彈片,602為固定包邊,603為翻卷部位,604為滑輪。6’為橡膠套。6”為彈片與橡膠體組合的彈性部件。
標號7為牽引部分:701為套環,702為拉繩,703為拉環,704為收縮固定扣。
標號8為坐便器:801為坐墊,802為坐墊支撐塊,803為坐墊轉軸座,804為儲水箱,805為坐墊轉軸。
9為氣缸,10為電動推桿。
7a為閘線,71a為閘線管擋座,72a為閘線,73a為閘線擋塊,8a為釋放桿,81a為動擋臺,82a為定擋臺,83a為鉸接孔。511a為底座底板,512a為底座側板,513a為底座端插口,514a為底座側插口,515a為固定孔,516a為內殼,517a為固定孔,518a為支撐臺;521a為外殼面板,522a為外殼立板,531a為擺桿,531a為從動擺桿,531b為主動擺桿,532a為擺桿前端座,533為擺桿中軸座,533a為從動擺桿中軸座,533b為主動擺桿端軸套,534a為擺桿牽引頭,535a為擋塊嵌槽,536a為進線口,537a為推桿,5371a為單L型推桿,538a為擋板,5381a為輔助支撐腿,539a為圓弧轉動支撐面,541a為調節支座,542a為調節螺桿,543a為定位螺母,544a為定位導向槽,545a為彈簧,546a為內通孔,547a為外通孔,548a為頂頭;561a為翻轉架,562a為翻轉軸,563a為牽引孔,564a為回位彈簧,565a為牽引彈簧,566a為腳踏桿,567a為套管,568a為螺栓,569a為擋頭,570a為彈性擋舌,571a為限位擋板,572a為卡槽,573a為腳踏桿牽引孔,574a為腳踏桿支撐段。
711a為底座側壁,712a為底座支撐腳,713a為底座定軸孔,714a為底座軸座,721a為腳踏板,722a為腳踏板動軸孔,723a為腳踏板定軸孔,724a為腳踏板側壁,731a為支撐框,732a為滑輪,733a為輔助連板,734a為固定扣,741a為擋板座,742a為閘管插槽,743a為閘線槽,744a為內卡臺,751a為閘管,752a為閘線,753a為閘線擋塊。
711b為腳踏蓋,712b為腳踏蓋固定孔,721b為腳踏骨架,722b為腳踏骨架固定孔,723b為腳踏骨架條形孔,724b為腳踏骨架中軸孔,731b為底座骨架,732b為底座骨架固定孔,733b為底座骨架條形孔,734b為底座骨架中軸孔,735b為骨架讓位孔,741b為底座,742b為底座固定孔,743b為閘線管安裝孔,751b為連桿一,752b為連桿二,753b為長滑軸,754b為長定軸,755b為短軸,756b為長軸套,757b為短軸套,758b為長軸孔,759b為短軸孔,761b為閘管,762b為閘線,763b為擋塊,764b為閘管擋臺,765b為固定扣,771b為腳踏墊,772b為地墊,781b為調節架,782b為上限位調節螺桿,783b為拉簧桿,784b為拉簧,785b為內嵌螺母,786b為上擋邊,787b為拉簧座,788b為側擋邊,789b為通孔,791b為下限位調節螺桿。
511c為底座底板,512c為底座側板,513c為底座端插口,514c為底座側插口,515c為固定孔,516c為底座殼,517c為扣邊;521c為外殼面板,522c為外殼立板,523c為連接孔一,524c為連接孔二,525c為擺桿軸孔,526c為腳踏軸孔,531c為內殼,532c為固定孔一,533c為固定孔二,541c為擺桿,542c為擺桿中軸座,543c為插孔,544c為擺桿端軸座,545c為擺桿端軸孔,546c為擺桿中軸孔,551c為腳踏段,552c為驅動段,553c為腳踏中軸孔,554c為腳踏端軸孔,555c為腳踏端部滑孔,561c為推拉桿,571c為支撐體,572c為摩擦阻尼塊,573c為調節螺栓,571c為調節支座,572c為調節螺桿,573c為定位螺母,574c為定位導向槽,575c為彈簧,576c為內通孔,577c為外通孔,578c為頂頭。
6d為固定帶,6c為雙L型鋼絲架。511d為底座底板,5121d為電機座,513d為底座端插口,514d為底座側插口,515d為齒輪箱安裝槽,516d為軸套;521d為擺桿,522d為從動齒輪,523d為插孔,531d為外殼,532d為輕觸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中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包括多種形式,主要部分包括固定座、擺動部件、傳動部分、驅動部分,以及牽引部分。
其中,固定座1的種類:安裝在坐墊轉軸座上;安裝在坐便器表面及兩側;為一體式固定座;為組合式固定座;左右組合固定座;前后組合固定座;延伸部分組合的固定座;含約束立板的固定座;含嵌入板的固定座;含支撐延邊的固定座;鋸齒狀對接的固定座;拉桿連接的固定座;定支座向下的固定座;定支座傾斜向上的固定座;兩側含支撐腳的固定座;兩側含彈片的固定座;安裝有電機及齒輪箱的固定座;安裝有夾子的固定座;中部設置有定支座的固定座;配有導向論的固定座;含有多個調節連桿的固定座;含有耐磨墊或柔性墊的固定座;固定座粘貼固定在坐便器表面;在坐便器表面粘貼約束塊再固定座套裝與約束塊等。
擺動部分2:雙擺板和轉軸一體式;雙擺板和轉軸分體式;單擺板和轉軸一體式;單擺板和轉軸分體式;含有動支座;不含動支座;雙動支座;兩擺板彼此獨立式;兩擺板與主體組合式;動支座與主體組合式;動支座連接于擺板外側;動支座連接于轉軸外側;動支座向前伸;動支座向后伸;動支座位于兩擺板中部等。
傳動部分4:閘管和閘線配合傳動;機械連桿傳動;為氣管傳動;電傳動;所述閘管和閘線配合傳動:包括套裝在一起的閘管和閘線,閘線的首端擋塊卡固于動支座內,閘管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上,閘線和閘管的末端分別卡固于驅動部分的前、后支座上;所述機械連桿傳動:連桿傳動的始端伸縮部分別連接于定支座和動支座上,連桿傳動的末端伸縮部分別連接于驅動部分的運動部位;所述氣管傳動:氣管一端連通于腳踏氣囊,另一端連通于氣缸,氣缸的缸體固定于定支座上,氣缸的活塞桿連接于動支座上。等。
驅動部分5:腳踏驅動部分;電機驅動部分;電推桿驅動部分;氣壓驅動部分。所述腳踏驅動部分包括底座和腳踏板,兩者相對運動并設置復位部件,前支座和后支座隨著底座和腳踏板運動能相互靠近或遠離;所述電機驅動:在固定座上安裝電機或配減速機,電機或減速機的輸出軸直接或間接驅動擺動部件向上翻轉,間接驅動時在固定座和擺動部件上分別設置定支座和動支座,在電機或減速機輸出軸位置設置有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前、后支座;所述電動推桿驅動:固定座和擺動部件上分別設置定支座和動支座,電動推桿連接在定支座和動支座之間;所述氣壓驅動部分包括一個腳踏氣囊,腳踏氣囊設置有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前、后支座。等。
輔助推壓部件6:一個固定在擺板末端的彈片,彈片向上翹起,彈片末端彎曲為光滑弧形或安裝有光滑套;或者,一個固定在擺板末端的支撐套;或者,在擺板末端安裝的滑輪;或者,在擺板末端固定彈片,在彈片末端安裝滑輪。等。
牽引部分7:一個或兩個纏繞在坐便器坐墊上的套環,套環與所述擺板末端連接。或者,一個或兩個粘貼于坐墊底部內側的連接片(塊),連接片通過牽引繩與擺板末端連接。等。
以上各部件多種形式通過擇一或擇多的方式組合安裝,可形成多種不同的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上述多種實施方式的典型情況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第一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1。在坐便器表面安裝固定座,固定座主體的一側或兩側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墊區域之外,在一側或兩側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設置有定支座。
參見圖1。在固定座上通過獨立的轉軸鉸接有擺動部件,該獨立的轉軸與坐墊轉軸平行;并且,擺動部件及獨立的轉軸位于坐墊轉軸座前側,并位于坐墊與坐便器之間。
擺動部件設有能夠驅動坐墊翻轉的擺板;當擺動部件沿獨立的轉軸向上翻轉時,能推動坐墊一起向上翻轉運動。
擺動部件與轉軸為分體,即擺動部分的側邊設置動軸套,動軸套與定軸套相互讓位并貫穿安裝有轉軸。擺動部件或者轉軸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墊區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設置有動支座。參見圖16,
驅動部分:驅動部分通過傳動部分使動支座向定支座靠近,從而帶動擺動部件沿自由的轉軸向上翻轉,擺動部件向上翻轉的同時推動坐墊向上翻轉。驅動部分采用腳踏驅動,可采用如圖17-圖19中任意一種腳踏驅動結構,或者其他腳踏驅動結構。
參見圖14。傳動部分:包括套裝在一起并能相對滑動的閘管401和閘線402,閘線402的首端擋塊卡固于動支座204內,閘管401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103上,閘線402和閘管401的末端分別卡固于腳踏驅動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參見圖15,還設置牽引部分:一個或兩個纏繞在坐便器坐墊上的套環,套環與擺板末端連接。
如圖1,固定座1與擺動部件2之間采用鉸接關系:在所述固定座1的兩側設置有定軸套106,在所述轉動部分的連板201或兩擺板202的后側根部設置有動軸套207,內轉套與外轉套對接并貫穿安裝有轉軸。固定座1處于相對固定的位置和狀態。擺動部件可繞轉軸選擇90度豎立,或者復位放平。擺動部件的擺板202是與坐墊內輪廓匹配,并不外露。固定座1和擺動部件2都有一部分伸出坐墊區域之外,這是必要的。固定座1伸出的部位為延伸部位102,擺動部件2伸出的部位為拉板203。上拉式驅動:位于固定座1兩側的外延部位末端設置的定支座103,方向向上或向后傾斜。位于擺動部件2向外延伸到拉板203末端的動支座204,方向水平。拉板203隨擺動部件2一起旋轉90度后,可使動支座204與定支座103的線孔中心基本重合(定支座103最好位于轉軸中心線后側)。
對動支座204與定支座103分別增加傳動部分后,再使擺板202驅動坐墊或翻蓋處于負重狀態,此時擺動部件2受到向下的壓力和向前的推力,從而固定座1的前側邊向下壓力增大,后側邊有向上翹起趨勢,容易向前傾翻,而且固定座1有向前滑動的趨勢。然而,固定座1的后掛式結構可以克服其向前滑動。在固定座1的兩側設置有向前突出超過軸心的支撐延邊107,該支撐延邊107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傾翻力度,保持固定座1穩定。當然,也可以再補充采用粘貼的方式,例如對固定座1底部設置強力膠水使其粘貼在坐便器后側表面。由于坐便器表面為硬質光滑瓷面,硬度高、性能穩定。所以不會因強力膠水而受到任何損壞。也可以采用防水雙面膠等弱力膠條進行粘貼。圖1中有一定高度的約束立板109,約束立板109在包裹于坐墊轉軸根部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固定座1的傾翻趨勢,使其穩定。
在擺板202的末端設置有輔助推壓部件可以采用圖1中F1、F2、F3和F4所示的結構或其他結構。如圖15中的F1,輔助推壓部件是一個固定在擺板202末端的彈片601,彈片601向上翹起,彈片601末端彎曲為光滑弧形或安裝有光滑套。設置彈片601的目的:可以根據不同坐便器坐墊內凹槽深度,用戶可自行調整彈片601彎曲度(不同坐便器坐墊內側凹陷程度不同,如果不能調整輔助推壓部件的支撐高度,將很難達到恰好匹配支撐的目的),該彈片601硬度足以翻轉坐墊,具有緩沖作用。但彈片601的更大作用是:防止用于在自行調整是出現調整過量問題,如果調整過量,會造成坐墊在人體重力壓迫下被硬性支撐壓破。采用彈片601,彈片601在翻轉坐墊時有足夠支撐力度,幾乎不形變;彈片601調整不過度時,人體重壓下也不會是彈片601形變;只在彈片601過度調整后被人體重壓下時,才發生形變。變形后能釋放最大壓力,保護坐便器坐墊安全。
實施例2:第二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2。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為組合式,所設置的約束立板9和可調式約束立板9’前后套裝在一起,并通過連接螺釘連接在一起,并能夠調節寬度,從而可是各立板固定在坐墊轉軸座的側面。同時在約束立板9或可調式約束立板9’底部設置有嵌入板120。嵌入板120可以深入坐墊轉軸座內部,從而牢固地約束固定座。
擺動部件也是組合式,其兩側的動支座為活動組裝的結構,例如圖2中的G和G’的結構,通過螺栓連或者通過插接等方式活動安裝。擺板也可以采用活動安裝的方式。擺板末端的輔助推壓部件,可以通過一個彈片安裝在擺板末端。
實施例3:第三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3。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為左右對接的組合式,設置有調節孔并安裝有連接片110。便于安裝和調節寬度,以適合不同寬度型號的坐便器使用。
擺動部件2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兩部分都含有擺板102,兩部分分別設置有動軸套并安裝有轉軸。
本實施例中,可將固定座及擺動部分的左右兩個獨立部分組合使用,也可以拆開單獨使用。組合使用時為雙驅動方式,拆開使用時為單驅動方式。
實施例4:第四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4和圖5。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是一種簡易的一體式結構。固定座1和擺動部件2基本不重合。完全是單層結構。
本實施例適合新式坐墊安裝(新式坐墊的轉軸座為兩個圓形支座)。針對新式坐墊轉軸座結構,在固定座1中部又設置了中部的定軸套106,使固定座1與轉動部件之間鉸接強度加強。
實施例5:第五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6。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采用一種簡易版的固定座,固定座兩側向下的延伸部分,其外側設置定支座,其內側設置耐磨墊或者柔性墊層。該固定座雖然寬度不可調,但針對兩側邊平行的特定型號坐便器使用,而且通過柔性墊層可以提高其固定強度,通過設置支撐延邊107可以防止其側翻。
另外,本實施是在轉軸的末端設置延伸部分并設置動支座,與實施例1-4有所不同,本實施例為下拉式驅動轉軸轉動(有利于隱藏動支座和傳動部分)。驅動擺板運動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轉軸作為主動部件,擺板跟隨轉軸一起轉動,如本實施例。方式二:擺板作為主動部件,轉軸只是被動旋轉,如實施例1-4。
實施例6:第六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7。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包括左右兩個基座,兩基座通過拉桿連接在一起,并可以調節寬度。兩基座后側分別設置半包圍裝大約束立板,以及嵌入板,用于固定在坐墊轉軸座內。本實施例用于驅動擺板運動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轉軸作為主動部件,擺板跟隨轉軸一起轉動;另一種是:擺板作為主動部件,轉軸只是被動旋轉。
實施例7:第七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將固定座連接在坐便器表面的方式:在坐便器表面用強力膠粘貼固定塊,并在固定座上設置與之匹配的安裝孔,固定座套裝于固定塊后,在固定塊上再套裝擋蓋。從而,固定座能夠被牢固地安裝在坐便器表面。實際上,此處的固定塊起到約束作用,防止固定座滑動和翹起,固定塊距離轉軸中心線較遠,力臂長,所以固定塊本身承受的力度并不大,但約束作用卻很好。
實施例8:第八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8。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為左右對接并固定的結構,圖8中,左右兩部分通過鋸齒狀接頭匹配連接在一起,并設置約束套,從而可以調節和固定。左右兩部分都設置有嵌入板,可以插入到坐墊轉軸座內部,達到牢固固定的目的。
本實施例的固定座也可以如圖8所述,在兩側延伸部分設置螺孔并安裝有調節螺栓,調節螺栓的內端設置有支撐腳,支撐腳背面設置有支撐槽,調節螺栓頂壓在支撐槽內。這種通過可調式支撐腳的結構,適合異性坐便器。
實施例10:第十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9。主要部分與實施例9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為左右對接的組合結構,左右兩部分的約束立板相互套接在一起,可以在左右約束立板之間設拉桿進行調節,也可以如圖9所示在轉軸兩端的螺母與定軸套之間安裝推力軸承。
實施例11:第十一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10。主要部分與實施例9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設置了可調連桿。在固定座的左右兩個基座上分別設置定軸套,分別設置固定塊。轉軸攜帶擺板安裝有定軸套內。在兩固定座上分別固定有調向螺栓,在兩調節螺栓123上安裝有調節螺母122,調節螺母122上設置調節孔121,兩調節螺栓123的螺紋方向相反。從而可以實現寬度可調性。
實施例12:第十二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11。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驅動部分采用電機及齒輪箱驅動結構。
實施例14:第十四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12和圖13。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主體的兩端或者一端安裝有夾子。該夾子包括上夾板和下夾板,上夾板和下夾板通過銷軸鉸接在一起,并安裝有扭簧。定支座設置在上夾板的外側。定軸套設置上夾板上側或者設置在固定座主體位置的上側。上夾板和下夾板分別加持在固定座主體端部的上下表面。為了提高穩定性,在上夾板或者在下夾板上設置有插頭,同時在固定座主體端部位置設置有對應的插槽,插頭匹配安裝與插槽中,從而確保夾子與固定座主體之間牢固連接。
本實施例通過上拉式驅動擺板轉動,方式一:轉軸作為主動部件,擺板跟隨轉軸一起轉動;方式二:擺板作為主動部件,轉軸只是被動旋轉。
實施例17:第十七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21。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驅動部分采用腳踏氣囊。傳動部分采用氣管和氣缸。氣缸連接在動支座和定支座之間。
實施例18:第十八種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控制方法。
參見圖22。主要部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的是:驅動部分采用電動推桿,電動推桿連接于動支座和定支座之間,電動推桿連接電源和控制開關。
實施例19:采用以上任意一種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配合另一種牽引部分:一個或兩個粘貼于坐墊底部內側的連接片,連接片通過牽引繩與擺板末端連接。
實施例20:采用以上任意一種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配合附圖17的腳踏驅動部分:底座501和腳踏板502鉸接在一起并設置復位彈簧(如在轉軸上套裝扭簧),底座501和腳踏板502內側分別通過銷軸鉸接前上連桿503、后上連桿505和前下連桿504、后下連桿506,并且前上連桿503與前下連桿504鉸接于轉軸一,后上連桿505與后下連桿506鉸接于轉軸二。所述轉軸一和轉軸二上套裝有套管,一對前支座和一對后支座分別通過輔助拉桿固定在相應套管上。一對前支座和一對后支座隨著底座501和腳踏板502運動能相互靠近或遠離。
實施例26:采用以上任意一種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配合附圖18所示腳踏驅動部分。圖18中的腳踏驅動部分:腳踏板502下表面與底座501上表面的前后分別設置有平滑道,兩斜撐桿中部鉸接在一起,兩斜撐桿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平滑塊并匹配套裝與平滑道內,前、后支座分別設置在兩斜撐桿之間。
實施例30:插固式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參見圖23,包括底座、擺桿、內殼和外殼,以及定軸。
底座包括底板和側板,底座底板511a固定在坐墊轉軸座上或固定在坐墊轉軸座與坐便器之間。底座底板511a包括兩個卡固于坐墊軸座下方固定栓外側的插孔,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a的端部,為底座端插口513a。另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a的側部,底座側插口514a。
在底座側板512a的側面同時設置有內殼516a和外殼,內殼貼合于底座側板512a側面,外殼與內殼相互扣接。定軸設置于內外殼之間并同時連接底座側板512。從而定軸與底座固定為一體,強度很高。
擺桿的前端設置有擺桿前端座、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后端設置有擺桿牽引頭,所述擺桿中軸孔鉸接在定軸上。擺桿牽引頭通過傳動裝置與腳踏裝置傳動連接;所述擺桿前端座設置有能與坐墊底部接觸的驅動部位。其中傳遞裝置為閘線,閘線7包括閘線管和內芯線,內芯線一端設置擋塊,內芯線另一端固定于腳踏裝置的驅動部件上,閘線管的一端支撐于閘線管擋座71a上,另一端支撐于腳踏裝置的外殼上。
所述腳踏桿包括腳踏段和支撐段,以及位于腳踏段和支撐段之間的腳踏桿牽引孔,所述牽引彈簧的下端連接于腳踏桿牽引孔內。
實施例31:在實施例30基礎上,又設置有柔性釋放機構,參見圖24,柔性釋放機構包括底座側板或外殼、擺桿,所述底座或外殼上端設置定軸,擺桿中部設置擺桿中軸孔,所述擺桿中軸孔安裝于定軸上;擺桿后端設置有擺桿牽引頭,擺桿牽引頭一側設置有擋板;在所述底座側板或外殼上還設置有翻轉軸,安裝于翻轉軸上的翻轉架的一側設置用于約束擺桿牽引頭的彈性擋止機構,另一側設置牽引孔;牽引孔的上端連接有回位彈簧,牽引孔的下端連接牽引彈簧,牽引彈簧的下端連接腳踏桿。
所述彈性擋止機構包括卡槽,卡槽與所述擋板配合;在卡槽前端設置限位擋板,在卡槽后側設置彈性銷。所述彈性銷包括套管,套管內套裝有螺栓并在螺栓下端固定有彈性擋舌,螺栓上端位于套管上部設置有擋頭,螺栓上套裝有彈簧。
所述腳踏桿包括腳踏段和支撐段,以及位于腳踏段和支撐段之間的腳踏桿牽引孔,所述牽引彈簧的下端連接于腳踏桿牽引孔內。
實施例32:在實施例30基礎上,刪除內殼。即在底座側板512a的側面只設置有外殼,改外殼包裹于各定軸和各動軸外側。所述定軸一和定軸二同時連接外殼和底座側板間。
實施例32:在實施例30基礎上,刪除內殼和外殼。定軸一和定軸二直接設置于底座側板512a的外側面上。
實施例33:在實施例30基礎上,還設置有下限位調節緩沖機構或上限位調節緩沖機構,參見圖25,所述調節緩沖機構是在外殼內側設置有調節支座,調節支座內部中空區設置為定位導向槽,定位導向槽內匹配套裝有定位螺母使調節螺母只能軸向移動而不能轉動,調節螺桿貫穿于調節支座內部并與定位螺母安裝在一起,所述定位螺母的外端面與定位導向槽內端面之間設置有壓力彈簧。
實施例34:在實施例30基礎上,參見圖26-圖28,擺桿前端座設置有能與坐墊底部接觸的驅動部位,即在擺桿前端座設置有插孔,插孔內固定安裝有單L型推桿,單L型推桿含有雙橫臂和單縱臂,雙橫臂插入擺桿前端座對應插孔內,單縱臂嵌入坐墊底部凹槽內。
傳遞裝置為閘線,閘線7包括閘線管和內芯線,內芯線一端設置擋塊,內芯線另一端固定于腳踏裝置的驅動部件上,閘線管的一端支撐于閘線管擋座71上,另一端支撐于腳踏裝置的外殼上。
腳踏裝置是通過腳踏驅動使閘線從閘管內拉出或送入。可采用現有普通腳踏裝置。
實施例35:在實施例30基礎上,參見圖29和圖30,將擺桿設計為增強增穩擺桿,增強增穩擺桿為平行的雙桿結構,其中一桿長度大于另一桿長度。長桿和短桿的前端設置有擺桿前端座、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長桿的后端設置有擺桿牽引頭,短桿的后端位于擺桿中軸孔附近且為圓弧面,該圓弧面與擺桿中軸孔同心。與擺桿配合安裝的內殼上設置有定軸孔,并在定軸孔一側設置有支撐臺,擺桿中軸孔通過軸承安裝于定軸孔的兩側,同時短桿后端的圓弧面頂壓在支撐臺表面。
實施例36:在實施例30基礎上,參見圖31,包括主動擺桿和從動擺桿。其中,主動擺桿前端設置端軸孔,后端設置擺桿牽引頭。從動擺桿的前端設置有擺桿前端座、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后端與主動擺桿匹配貼合。
從動擺桿中軸孔和主動擺桿的端軸孔分別鉸接在內殼的定軸一和定軸二上。所述擺桿牽引頭通過傳動裝置與腳踏裝置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裝置為閘線,包括閘線管和內芯線內芯線一端設置擋塊,內芯線另一端固定于腳踏裝置的驅動部件上;所述擺桿牽引頭設置有擋塊嵌槽,擋塊安裝于擺桿牽引頭的擋塊嵌槽內;閘線管的一端支撐于閘線管擋座上,另一端支撐于腳踏裝置的外殼上。
實施例37:參見圖32和圖33,腳踏裝置采用擺動式腳踏裝置,包括腳踏板和底座,底座兩側設置對稱側壁,兩側壁前端上部設置有底座定軸孔,腳踏板底面與底座側壁上表面匹配扣合,腳踏板下表面前部兩側設置腳踏板定軸孔,中部兩側設置腳踏板動軸孔;所述腳踏板定軸孔通過轉軸一安裝于底座定軸孔上;所述腳踏板定軸孔通過轉軸二鉸接有支撐框,支撐框下端通過轉軸三安裝有滑輪,在轉軸三上套裝有輔助連板,輔助連板上設置有用于連接閘線末端的固定扣;在所述腳踏板或者底座的前端設置有閘管擋止機構。
利用抬高的定轉軸使腳踏板翻轉高度抬高,腳踏板驅動支撐框及滑輪運動,可使滑輪形成增大,滿足足夠的牽拉行程,是腳踏裝置符合使用需求。
腳踏板處于低位時能夠與底座側壁匹配相扣,外形平滑美觀。支撐腳不僅能夠提高腳踏裝置的穩定性,而且配合圖案后能夠實現多種動物類型設計,便于推桿應用。
支點被抬高的腳踏板,便于前端設置延伸部,將閘管約束與延伸部位后,可進一步延長閘線牽拉的有效行程。
實施例38:參見圖34-圖38,腳踏裝置采用豎向驅動腳踏裝置,包括腳踏蓋和底座以及其間的骨架驅動機構;所述骨架驅動機構包括平行設置的腳踏骨架和底座骨架、連桿一和連桿二;所述腳踏骨架和底座骨架分別包括兩側壁,兩側壁的中部設置有中軸孔,兩側壁的兩端分別設置條形孔;所述連桿一和連桿二的中部設置中部短軸孔,一端設置端部長軸孔,另一端設置端部短軸孔;連桿一與連桿二相互扣合為一組形成“×”狀連桿小組,扣合后的兩中部短軸孔內安裝有短軸;相鄰連桿小組的不封閉端部短軸孔與封閉端部短軸孔對接重合,組成連桿大組;兩個連桿大組分別位于腳踏骨架和底座骨架兩側,對應的連桿大組端部長軸孔內安裝長滑軸,長滑軸位于相應條形孔內,對應連桿大組的端部短軸孔內安裝長定軸,長定軸位于腳踏骨架或底座骨架的中軸孔內;所述腳踏蓋和底座分別覆蓋包裹于腳踏骨架和底座骨架外側;在底座骨架和底座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安裝閘管的讓位孔;以及在底座骨架內一個長滑軸上設置有閘管擋臺,底座骨架內另一個長滑軸上設置固定閘線端頭的固定扣;在所述腳踏骨架或底座骨架設置有上限位調節機構或下限位調節機構。
本實施例巧妙地利用連桿與滑動配合的關系,設計出豎向腳踩驅動的腳踏驅動裝置,使用非常方便,該設計可滿足外觀平整。豎向運動轉換為兩端長滑軸的同時張開與收縮,從而使驅動行程增加一倍。而且可根據需要調整閘線末端于長滑軸上的距離,實現不同比例的驅動行程。
實施例39:擺桿式坐便器坐墊翻轉驅動裝置,參見圖39-圖41,包括底座、腳踏桿、擺桿、推拉桿、內殼、外殼、雙L型鋼絲架和固定帶,A為定軸一,B為動軸一,C為定軸二,D動軸二。
底座包括底板和底座側板,底座底板511c固定在坐墊轉軸座上或固定在坐墊轉軸座與坐便器之間。底座底板511c包括兩個卡固于坐墊軸座下方固定栓外側的插孔,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c的端部,為底座端插口513c。另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c的側部,底座側插口514c。
參見圖40,在底座側板512c的側面同時設置有內殼和外殼,內殼貼合于底座側板512c側面,外殼與內殼相互扣接。定軸一和定軸二設置于內外殼之間并同時連接底座側板512c。從而定軸一和定軸二與底座固定為一體,強度很高。
定軸一位于底座側板的前下側、定軸二位于底座側板的后上側。腳踏桿的中部設有腳踏中軸孔、后端設有腳踏端軸孔,腳踏中軸孔鉸接在定軸一上。擺桿的后端設有擺桿端軸孔、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擺桿端軸孔鉸接在定軸二上。推拉桿的兩端分別通過動軸一和動軸二鉸接在所述腳踏端軸孔和擺桿中軸孔內。
定軸一作為腳踏桿的支點。將腳踏桿的支點設置于底座一側,從而驅動部分位于懸空位置,不與地面接觸。由于底座的穩固定很強,所以定軸一作為支點的穩定性很強。定軸二作為擺桿支點與定軸一幾乎處于對稱位置,兩支點受力方向相反,能夠平衡底座側板512c,降低對底座底板511c的壓力。
如圖39所示,擺桿的前段設置有能與坐墊底部接觸的驅動部位。該驅動部位是是連接在擺桿前端且向坐墊一側凸出的雙L型鋼絲架,該雙L型鋼絲架,且前端弧形相連、后端固定于擺桿前端。設置有能套裝在坐墊一側的固定帶,所固定帶位于雙L型鋼絲架6之間隙內。當雙L型鋼絲架隨擺桿擺動時,固定帶能夠位于雙L型鋼絲架之間隙內,不隨雙L型鋼絲架一起運動。
而且,所述雙L型鋼絲架后端兩橫臂如果存在角度(非平行),在安裝于擺桿前端是,會產生一種扭曲趨勢,從而,在擺桿不完全豎立時,雙L型鋼絲架的光滑凸頭能夠推動坐墊繼續轉動到大于90度的位置(即雙L型鋼絲架的光滑凸頭始終位于雙L橫臂的上側或相平,升起后坐墊重力基本作用于坐墊軸座上,擺動力度已很弱)。從而具有升起后的緩沖作用(前期雙L橫臂提供主要驅動力,后期光滑凸頭提供主要驅動力),防止坐便器坐墊與坐便器蓋猛烈撞擊。
實施例40:在實施例39基礎上,參見圖42,緩沖機構包括支撐體和摩擦阻尼塊,摩擦阻尼塊與支撐體之間彈性連接,例如在兩者之間安裝有彈簧。摩擦阻尼塊設置于約束腳踏桿、或約束推拉桿,或約束擺桿的運動區間邊緣。
實施例41:在實施例39基礎上,參見圖43,在底座側板512c的側面同時設置有內殼和外殼,內殼貼合于底座側板512c側面,外殼與內殼相互扣接。定軸一和定軸二設置于內外殼之間并同時連接底座側板512c。從而定軸一和定軸二與底座固定為一體。
定軸一位于底座側板的后下側、定軸二位于底座側板的上側中部或上側前部。腳踏桿的中部設有腳踏中軸孔、后端設有腳踏端軸孔,腳踏端軸孔鉸接在定軸一上。擺桿的后端設有擺桿端軸孔、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擺桿中軸孔鉸接在定軸二上。推拉桿的兩端分別通過動軸一和動軸二鉸接在所述腳踏中軸孔和擺桿端軸孔內。
實施例42:在實施例39基礎上,參見圖44,在底座側板512c的側面同時設置有內殼和外殼,內殼貼合于底座側板512c側面,外殼與內殼相互扣接。定軸一和定軸二設置于內外殼之間并同時連接底座側板512c。從而定軸一和定軸二與底座固定為一體。
定軸一位于底座側板的前下側、定軸二位于底座側板的后上側。腳踏桿的中部設有腳踏中軸孔、后端設有腳踏端滑孔,腳踏中軸孔鉸接在定軸一上。擺桿的后端設置有彎折的擺腿,擺腿末端兩側設置有對稱的動軸,擺桿與擺腿之間設有擺桿端軸孔,擺桿端軸孔鉸接在定軸二上。所述動軸匹配安裝于腳踏端滑孔內。
實施例43:電驅動坐便器坐墊翻轉裝置,參見圖45和圖46,在坐墊軸座3與坐便器1之間固定有底座,底座包括兩個卡固于坐墊軸座下方固定栓外側的插孔,所述兩插孔位于底座底板的側部或者一個位于底座底板的端部另一個位于底座底板的側部。底座上設置有電機座和齒輪箱安裝槽,以及軸套。
擺桿的后端通過轉軸鉸接于軸套內,擺桿的后端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電機轉軸上安裝有主動齒輪,主動齒輪通過齒輪箱驅動從動齒輪轉動;所述擺桿的前端設置有能與坐墊底部接觸的驅動部位。在底座端部設置有外殼,所述外殼包裹于電機或齒輪箱的外側。
電機采用步進電機,其輸入控制端與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連接,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有輕觸開關。控制器的輸入端還連接有人體智能識別單元。電源采用蓄電池或干電池,或者是經過變壓器與市電連接的電源。
實施例44:參見圖47,底座包括底板和側板,底座底板511d固定在坐墊轉軸座上或固定在坐墊轉軸座與坐便器之間。底座底板511d包括兩個卡固于坐墊軸座下方固定栓外側的插孔,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d的端部,為底座端插口513d。另一個插孔位于底座底板511d的側部,底座側插口514d。
在底座側板512d的側面同時設置有內殼和外殼,內殼貼合于底座側板512d側面,外殼與內殼相互扣接。定軸一和定軸二設置于內外殼之間并同時連接底座側板512d。從而定軸一和定軸二與底座固定為一體,強度很高。
定軸一位于側板的后下側、定軸二位于側板的后上側。腳踏桿的中部設有腳踏中軸孔、后端設有腳踏端軸孔,腳踏中軸孔鉸接在定軸一上。擺桿的后端設有擺桿端軸孔、中部設有擺桿中軸孔,擺桿端軸孔鉸接在定軸二上。所述推拉桿為電驅動推拉桿,電驅動推拉桿的下端鉸接在定軸一上,上端鉸接在擺桿中軸孔上。
定軸一作為腳踏桿的支點。將腳踏桿的支點設置于底座一側,從而驅動部分位于懸空位置,不與地面接觸。由于底座的穩固定很強,所以定軸一作為支點的穩定性很強。定軸二作為擺桿支點與定軸一幾乎處于對稱位置,兩支點受力方向相反,能夠平衡底座側板512d,降低對底座底板511d的壓力。
以上各實施例并沒有完全枚舉本發明全部實施方式,還可以將以上實施例中相互調換使用,組合成新的實施方案。以及,有由以上各實施例做出近似變形的結構,也視為等同的實施方式,屬于本發明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