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相對于家具制品的基礎家具結構沿打開方向移動活動家具部件的裝置,并且涉及一種具有這種裝置的家具制品。
背景技術:
就諸如可移動地接納在家具制品的基礎家具結構上的抽屜、家具門或家具翻門的家具部件而言,采用導向單元、鉸鏈和配件來影響相應家具部件的運動。
在相應裝置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了用于影響(家具部件的移動)的附加功能。例如,這涉及用于提供家具部件的打開功能的系統,其具有在家具部件的關閉程序中存在的打開系統的加載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基于提供開始提到的類型的裝置的目的,所述裝置具有改進的加載功能。
此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的特征來實現。
本發明的有利和方便的實施例在從屬權利要求中述及。
本發明從一種用于相對于家具制品的基礎家具結構沿打開方向移動活動家具部件的裝置入手,其中所述活動家具部件能夠經由導向裝置而被置于打開方向上和與打開方向相反的關閉方向上。所述裝置具有蓄力器,使得所述活動家具部件在打開程序的情況下能夠在所述蓄力器的作用下經由裝配在所述家具制品上的所述裝置被置于打開方向上,其中在沿關閉方向移動所述活動家具部件的情況下執行所述蓄力器的加載程序,并且其中通 過經由聯接裝置將力從所述推出器傳遞到所述蓄力器來執行所述加載程序。
優選地,所述活動家具部件被構造為抽屜或翻門,并且基礎家具結構上的抽屜或翻門經由導向裝置例如拉出軌道或鉸鏈在基礎家具結構上被可移動地引導。
有利地,所述裝置布置在活動家具部件上,特別是抽屜底部的下側。然而,所述裝置也可配置在家具制品的導向裝置上,和/或基礎家具結構上。
特別地,在打開和/或關閉程序的情況下,所述裝置的推出器與活動家具部件和/或家具部件的導向裝置和/或基礎家具結構的帶動元件相互作用。
如果所述裝置布置在活動家具部件上,則帶動元件有利地相對于基礎家具結構以位置固定的方式配置在家具部件的導向裝置上和/或基礎家具結構上。如果所述裝置有利地相對于基礎家具結構以位置固定的方式布置在家具制品的導向裝置上和/或基礎家具結構上,則帶動元件配置在活動家具部件上。
聯接裝置可由金屬和/或鋼和/或金屬板和/或木材和/或玻璃和/或塑料制成,或由這些材料的組合制成。
現在可見本發明的實質方面在于,聯接裝置包括導向桿、連接元件和拉桿,并且連接元件和拉桿布置在導向桿上,以使得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的情況下,執行推出器經由聯接裝置向蓄力器的增大的傳力。
由此,可使用比蓄力器的卸載程序小的力來執行經由推出器和聯接裝置加載蓄力器的程序。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變型中,聯接裝置是設計成使得經由聯接裝置導入推出器中的力從減小傳動的意義來講以放大的方式傳遞到蓄力器。
例如,該力由用戶例如通過諸如撞擊的脈沖從外部施加在抽屜上,并且在活動家具部件的關閉移動中傳遞到推出器。于是蓄力器借助推出器的加載在活動家具部件的關閉移動期間經由聯接裝置發生。
此外,有利的是連接元件的第一鉸接點和拉桿在導向桿上的第一鉸接點以這樣的方式配置:使得所述鉸接點在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程 序的情況下經由導向桿的樞轉運動而在聯接裝置的運動平面內作圓周運動。
在本發明的一個有利實施例中,所述裝置設計為使得拉桿的第一鉸接點在圓周運動的情況下覆蓋比連接元件的第一鉸接點更長的距離。
聯接裝置的導向桿、拉桿和連接元件的移動平面有利地以與活動家具部件的運動平面平行的方式排列。
有利地,導向桿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桿長度比——例如拉桿的第一鉸接點的桿長度與導向桿上的連接元件的第一鉸接點的桿長度的比率——處于從2:1至4:3的范圍內,特別是4.7:3。
由此,可實現力的放大;例如,在蓄力器被加載的情況下,由此可產生2:1至3:1的范圍內的聯接裝置的增大的傳力比,也就是說作用在蓄力器上的力與作用在推出器上的力的比率。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變型中,在連接元件上和拉桿上配置有第二鉸接點,其中連接元件和拉桿在第二鉸接點上在所述裝置上配置,使得在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程序的情況下,各第二鉸接點在聯接裝置的移動平面中與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方向平行地移動。
由此,可實現與抽屜的移動方向平行的從推出器向聯接裝置中的傳力,以及從聯接裝置向蓄力器的平行的力轉移。
優選地,連接元件和拉桿布置成在第二鉸接點上可活動,特別是可旋轉。
有利地,連接元件在第二鉸接點處連接至蓄力器,并且拉桿在第二鉸接點處連接至推出器。
連接元件可以這樣的方式配置:使得連接元件可傳遞拉力,特別是僅傳遞拉力,所述拉力憑借導向桿和/或蓄力器作用在連接元件上。
所述裝置優選具有基板,該基板具有例如第一門型導向件。
例如,連接元件的第二端、特別是第二鉸接點布置在蓄力器上并且以在基板的第一門型導向件上可移位的方式安裝。
第一門型導向件可設計為使得連接元件的第二端在蓄力器的加載和/ 或卸載的情況下可與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方向平行地移動。
例如,連接元件的第二端特別是在第二鉸接點處與蓄力器的滑動件連接,其中第一門型導向件中的基板上的滑動件例如以與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方向平行的方式被引導。由此,可實現向始終屬于相同設計的蓄力器的傳力。
有利地,拉桿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拉桿向導向桿傳遞壓縮力,特別是僅傳遞壓縮力,所述壓縮力憑借推出器沿打開和/或關閉方向的移動作用在拉桿上。特別地,導向桿和連接元件設計為將推出器的壓縮力變換為作用在蓄力器上的拉力。
此外,推出器可具有門型導向件,拉桿例如經由其第二端—特別是經由其第二鉸接點以這樣的方式布置在所述門型導向件上:拉桿的第二端在蓄力器移動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蓄力器正在卸載的情況下由推出器的門型導向件引導。
有利地,拉桿可經由其第二端和/或推出器可以以可移位的方式直接布置在基板的第二門型導向件上。第二門型導向件優選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使得拉桿的第二端和/或推出器在蓄力器的加載和/或卸載的情況下以與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和/或關閉方向平行的方式被可移動地引導。
通過推出器的門型導向件和/或基板的第二門型導向件,可實現向始終屬于相同設計的聯接裝置的傳力。
還有利的是聯接裝置以這樣的方式設計:使得推出器經由聯接裝置向蓄力器的增大的傳力是可變的,特別是根據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的情況下的聯接裝置的元件的運動路徑變化。
有利地,拉桿構造成比連接元件更長。
例如,拉桿和/或拉桿的桿長度的第一鉸接點和第二鉸接點之間的間距比連接元件和/或連接元件的桿長度的第一鉸接點和第二鉸接點之間的間距大。
還提出聯接裝置被設計為凸輪機構。
如果聯接裝置被設計為凸輪機構,則可實現特別是從推出器向蓄力器 放大的增大的傳力,其中推出器的線性力分量或線性運動的傳遞經由導向桿的樞轉運動傳遞為蓄力器的線性運動,或者線性力分量作用在蓄力器上。
例如,憑借作為凸輪機構的設計實施例,推出器或拉桿的第二鉸接點的直線運動在活動家具部件的經由導向桿的樞轉運動的關閉程序的情況下傳遞為拉桿和連接元件的第一鉸接點的圓周運動,并且還變換為連接元件的第二鉸接點和/或蓄力器的直線運動,后面這種直線運動特別是與推出器的移動平行地進行。
聯接裝置有利地被設計為聯接齒輪。
經由作為聯接齒輪的聯接裝置的設計實施例,可實現力從推出器向蓄力器的增大傳遞,特別是力放大的增大傳遞。
在所述裝置的一個有利的設計實施例中,導向桿布置在所述裝置的殼體上。
例如,所述導向桿布置成以第三鉸接點在所述裝置上可樞轉。
在所述裝置的一個有利變型中,導向桿布置在所述裝置的殼體的基板上,特別是殼體的罩蓋構件上。
罩蓋構件可設置成覆蓋所述裝置的基板的大部分區域,也就是說覆蓋基板50%以上的區域。
此外,罩蓋構件可設置成將所述裝置緊固在活動家具部件上和/或家具制品的導向裝置上和/或基礎家具結構上。特別地,罩蓋構件例如由金屬片材以穩定方式構成。
基板有利地由塑料和/或金屬片材構成。
有利地,聯接裝置設計為使得導向桿的桿軸線有利地圍繞導向桿的第三鉸接點具有在0與90度之間—特別是0與80度之間的樞轉范圍。
在本發明的一個有利的設計實施例中,拉桿的第一鉸接點和/或連接元件的第一鉸接點圍繞同一旋轉中心樞轉,其中導向桿的第三鉸接點形成旋轉中心。
也有利的是,拉桿的縱向軸線與導向桿的第一桿軸線成第一角度,并且連接元件的縱向軸線與導向桿的第二桿軸線成第二角度,其中第一和第 二角度憑借聯接裝置的設計實施例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期間減小。
經由導向桿上的兩個桿軸線的設計實施例,經由聯接裝置從推出器向蓄力器的增大的傳力在活動家具部件的關閉移動的情況下且因而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的情況下可以以另外放大的方式實現。
可選擇地,導向桿具有用于導向桿上的所有鉸接點的僅一個桿軸線。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變型中,聯接裝置設計為使得第一角度在聯接裝置的每個位置大于第二角度。
有利地,聯接裝置設計為使得在活動家具部件的加載程序的情況下聯接裝置的增大的傳力比在加載程序結束時增大。
此外,優選導向桿與拉桿或聯接裝置上的連接元件的桿長度比或角度比是這樣的:兩個角度相互之間的比率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的過程中以這樣的方式變化:聯接裝置的從推出器向蓄力器的增大的傳力比首先保持大致相同,并且在加載程序即將結束時增大。
這具有蓄力器的加載運動的長度伸長的優點。由此,與具有較高彈簧剛度和因而具有較短加載路徑的蓄力器的彈簧組件相比,可以在蓄力器上布置比較弱的彈簧組件并因而在加載程序中可以向推出器施加較小的力以加載蓄力器。
如果例如在蓄力器的加載程序期間推出器的力不足以克服蓄力器的彈力,則無法執行或無法完成加載程序。活動家具部件于是不能到達其在家具制品上的關閉位置。
還有利的是蓄力器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使得蓄力器在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程序的情況下立即并直接作用在推出器上,特別是不進行任何增大的傳力。
有利地,蓄力器與推出器的聯接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使得從蓄力器向推出器的傳力在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程序的情況下至少大致遵循線性函數。
還有利的是推出器僅在活動家具部件的關閉程序的情況下經由聯接裝置與蓄力器聯接。
這種情況下,推出器和蓄力器在活動家具部件的打開程序期間不經由聯接裝置聯接。
例如,在蓄力器上布置和/或配置有保持部件。保持部件設置用于在所述裝置上的偏壓下保持蓄力器處于卸載狀態。
可選擇地,蓄力器的保持部件在蓄力器的部分卸載狀態下撞擊在蓄力器和/或所述裝置的保持元件上。由此,處于部分卸載狀態的蓄力器保持在偏壓下。
有利地,在導向桿上布置和/或配置有鎖定元件。
鎖定元件設置用于經由聯接裝置保持加載的蓄力器處于其加載狀態。
在所述裝置的一個有利變型中,在導向桿上布置和/或配置有止擋元件。
該止擋元件可采用這樣的方式設計:通過聯接裝置進行其卸載程序的蓄力器在偏壓下保持在部分卸載狀態下。
有利地,止擋元件是以這樣的方式設計的:使得例如在打開程序的情況下,當止擋元件和/或導向桿撞擊在所述裝置的止擋部件時,降低或不會產生打擾所述裝置的用戶的噪音,例如喀塔聲。
有利地,止擋元件也可配置在所述裝置的殼體上,有利地配置在殼體的基板上和/或殼體的罩蓋構件上。
所述止擋元件可被設計為彈性元件例如彈簧元件和/或由彈性橡膠形成。
止擋元件可以以彈起和/或減振方式作用。
附圖說明
借助于在附圖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示例性實施例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更多特征和優點。
在附圖中:
圖1在從斜上方看的透視圖中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家具制品,該家具制品在基礎家具結構上具有處于完全打開狀態的抽屜;
圖2在分解圖中示出不帶罩蓋構件的根據本發明的裝置;
圖3至8在處于各種操作狀態的第一主側面的平面圖中示出處于組裝狀態下的根據圖2的裝置;
圖9在從斜下方朝所述裝置的第二主側面的透視圖中示出具有罩蓋構件的根據圖5的裝置;
圖10示出用于拉伸圖2的裝置的推出器上的蓄力器的力曲線的圖表;以及
圖11示出圖10的導向桿的安裝銷的移動的圖表。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家具制品50,該家具制品具有箱形的基礎家具結構51和經由導向裝置52被可移動地引導的抽屜53,。抽屜53包括抽屜底部54、抽屜前部55、兩個互相相對的側壁56和抽屜后壁57。抽屜53的各側壁56與相關的基礎結構側壁59之間分別存在具有用于引導抽屜53的相同作用的兩個導向裝置52。在抽屜底部54的下側布置有用于沿打開方向M1移動或推出被構造為抽屜53的家具部件的根據本發明的裝置58(用虛線示出)。
圖2示出被構造為用于抽屜53的推出器單元1的裝置58的分解圖。
推出器單元1用于沿抽屜53的打開方向M1從關閉位置相對于基礎家具結構51跨越抽屜53的打開移動的第一部分距離在力輔助下推出抽屜53。
抽屜53經由導向裝置52——例如兩個相同的部分拉出單元或完全拉出單元——以可沿方向M1和M2移位的方式安裝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
或者,推出器單元1可布置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或家具制品50的導向裝置52上。
推出器單元1尤其包括基板2、蓄力器3、聯接裝置4、推出器5、被構造為觸發器6的觸發元件和鎖定部件7。
推出器單元1的殼體包括基板2和在圖9中可見的罩蓋構件9。推出 器單元1可經由殼體或經由罩蓋構件9和/或基板2布置在抽屜底部54的下側和/或導向裝置52上。
在基板2上配置有保持部、導向輪廓、止擋部件和/或用于連結推出器單元1的各個構件的插口部。基板2大致被設計為矩形、長形或帶形的構件,例如,具有約5至15毫米的比較小的高度h。基板2還具有約4至10厘米的寬度b,以及長度g。
根據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蓄力器3包括構成彈性組件且并列布置的兩個相同的螺旋彈簧10、11。在蓄力器3的第一端12處,螺旋彈簧10、11布置在可調節的固定底座13上。固定底座13包括螺旋彈簧10、11以可釋放但固定的方式接納在其上的活動安裝部14,和具有操作部分16的設定部15,用戶可經由操作部分16以可修改和位置固定的方式從外部調節蓄力器3的端部12的位置。由此,在抽屜53的打開程序的情況下,可有利地預先調節蓄力器3的力對抽屜53的作用。
螺旋彈簧10、11的相關端部在蓄力器3的第二端17處緊固至滑動式運動元件18。滑動式運動元件18經由相關的導向輪廓19在基板2上被線性地引導成可沿移動方向P1和相反的移動方向P2移動。
運動元件18(參照圖2、3)的移動方向P1和P2與抽屜53的打開方向M1和與該打開方向相反的關閉方向M2平行。
如果推出器單元1以位置固定的方式布置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和/或導向裝置52的靜止部分上,則抽屜53的打開方向對應于方向P1,而抽屜53的關閉方向對應于方向P2。
在下文中,假設推出器單元1組裝在抽屜底部54上的狀態。
圖3、7、8示出處于蓄力器3的張緊狀態下的推出器單元1,其中螺旋彈簧10、11分別伸長或拉伸而承受拉伸載荷;這里,位于方向P2上的退回位置的運動元件18沿方向P1偏置在基板2上并保持在拉伸位置。
圖5、6示出處于蓄力器的卸載基礎狀態的推出器單元1,其中螺旋彈簧10、11還在拉伸載荷下拉伸,但拉伸程度較小,并具有長度L1。
在蓄力器3的拉伸狀態下,螺旋彈簧10、11具有大于L1的長度L2。
在運動元件18上存在具有止擋元件26的保持部件32。在力輔助的打開程序的情況下,止擋元件26與推出器5接觸。
經由聯接裝置4,蓄力器3或運動元件18優選僅在抽屜53的關閉程序的情況下與推出器5操作地連接。推出器5可沿方向P1和P2特別是僅以直線方式來回移動,或與運動元件18的移動方向平行。為此,在基板2上配置有適合引導例如位于推出器5的一側的部分的直線導向器20。
由推出器單元1引起的抽屜53的打開程序經由沿方向P2移動的運動元件18僅利用蓄力器3與推出器5的直接操作連接發生。為此,在運動元件18上配置有止擋元件26,所述止擋元件26有利地設計成彈性的并因而在運動元件18在抽屜53的打開程序中撞擊推出器5時防止或至少部分衰減打擾用戶的任何聲音(圖3、4、5)。
配置在推出器5上的前間隙調節組件8包括殼體45和具有接觸部21的定位螺釘22。定位螺釘22具有與殼體45上的內螺紋相互作用的外螺紋。用戶可根據旋轉方向通過對定位螺釘22的操作部46的手動旋轉而在方向P1或P2上調節定位螺釘22的接觸部21的位置。特別地,定位螺釘22構造成相對于殼體45自鎖。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關閉的抽屜53的抽屜前部55與基礎家具結構51的端側之間的前間隙的測量能夠經由定位螺釘22的預定位置預先確定。
在蓄力器3的拉伸或加載狀態下定位螺釘22的接觸部21抵靠在帶動元件23上,帶動元件在相應操作狀態下形成用于接觸部21的止擋件。在圖3至8中僅用虛線表示的帶動元件23可存在于例如導向裝置52的固定軌道上,或在推出器單元1布置于抽屜53上時附接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
然而,如果推出器單元1布置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或家具制品50的導向裝置52的位置固定的部分上,則帶動元件23可存在于抽屜53上并因而相對于基礎家具結構51可移動。
如果從根據圖3的推出器單元1的基礎位置開始在推出器單元1上取消鎖定特征結構,如圖4所示以及下文將更詳細地說明,則拉伸或加載的蓄力器3沿方向P2拉動運動元件18,運動元件18經由止擋元件26沿方 向P2相對于基板2驅促或滑動推出器5。
只要基板2上的推出器5沿方向P2移動,可樞轉地安裝在推出器5上的推出器單元1的鎖閉構件24就從所述鎖閉構件24相對于基板2的外周完全退回的根據圖4的向內樞轉后的位置轉入所述鎖閉構件24經由凸耳部分地突出超過基板2的外周的向外樞轉后的位置(圖5),這經由基板2中的環形閉合導軌25并經由在鎖閉構件24上接合在所述導軌25中的導銷24a實現。
為了圖示鎖閉構件24,其在圖3至8中被其它構件、特別是被推出器5遮蓋的輪廓利用虛線來表示。
在圖5所示的基礎狀態下,蓄力器3位于卸載狀態的終端位置,在該終端位置蓄力器3無法再沿方向P2移動推出器5。
憑借通過前面的推出移動和/或通過由用戶沿打開方向M1進一步手動移動抽屜53而產生的抽屜53的動能,推出器5隨后沿方向P2相對于基板2移位。可實現這一點的原因在于,已向外樞轉成從推出器5突出的鎖閉構件24抵靠在帶動元件23上,因而推出器5在抽屜進一步移動的過程中到達其在基板2上沿方向P2最大限度地移位的終端位置。通過到達推出器5上的終端位置,鎖閉構件24再次向內完全樞轉,這通過導軌25與接合在導軌25中的在鎖閉構件24上的導銷24a之間的相互作用預先確定。如果抽屜53在蓄力器3的卸載程序之后沿打開方向M1進一步移動,則推出器單元1與帶動元件24分離,從而解除帶動元件23與定位螺釘22的接觸部21之間的接觸(圖6)。
從推出器僅短暫地采取的上述終端位置,推出器5由基板2上的彈簧元件33沿方向P1驅促例如數毫米。相對于蓄力器3的螺旋彈簧10、11而言,彈簧元件33具有比較小的力。經由推出器5利用彈簧元件33的力沿方向P1的移動,鎖閉構件24的抵靠部29在推出器5的待命位置與聯接裝置4的拉桿30的安裝銷31直接無間隙接觸(圖6)。安裝銷31布置在拉桿30的第一端上并且可沿持續配置在推出器5上的導軌27和/或直線導向件63并且特別是在抽屜53的打開程序中自由移動,直至鎖閉構件24 保持安裝銷31和/或拉桿30與推出器5直接無間隙接觸。
在圖6中示出的推出器5的待命位置同時是推出器5的用于蓄力器3的經由聯接裝置4的加載程序的開始位置。
除拉桿30外,聯接裝置4還包括導向桿34和連接元件35。經由安裝銷36,拉桿30在第二端鉸接在導向桿34上。連接元件35在第二端經由與安裝銷36間隔開的安裝銷37同樣鉸接在導向桿34上,并且在連接元件35的第一端上,所述連接元件35經由又一安裝銷38鉸接在運動元件18上。導向桿34在第一端經由安裝銷39布置成可在基板2上運動,特別是可樞轉。安裝銷39優選接納在基板2和罩蓋構件9兩者上。
拉桿30的延伸穿過拉桿30的安裝銷31、36的縱向軸線A1相對于導向桿34的延伸穿過安裝銷36、39的第一縱向軸線A2成角度α。
拉桿30的延伸穿過拉桿35的安裝銷37、38的縱向軸線A3相對于導向桿34的延伸穿過安裝銷37、39的第二縱向軸線A4成角度β。
聯接裝置4的導向桿34在第二端上包括桿附接件40。在桿附接件40上配置有鎖定元件41和止擋元件42。
蓄力器3的卸載狀態的終端位置(圖5)由導向桿34的止擋元件42對基板2的壁部28的止擋和/或由止擋元件42對基板2的連板型壁48的壁部47的止擋預先確定。例如,壁部47由緩沖元件的環形部分形成。如果導向桿34的止擋元件42在蓄力器3的卸載程序之后憑借螺旋彈簧10、11的剩余偏置抵靠在壁部47上,則沿方向P2的拉力經由連接元件35從運動元件18傳遞到導向桿34。憑借聯接裝置4的剛性實施例,或者憑借止擋元件42在壁部47上的撞擊,防止了運動元件18沿方向P2進一步移動,其中蓄力器3經由運動元件18無間隙地保持在卸載狀態的終端位置。
特別地,止擋元件42和/或壁部47可設計成彈性的或阻尼的,從而降低或防止撞擊噪音。
當拉伸蓄力器3時,導向桿34可憑借其設計以增大的傳動比將力從拉桿30傳遞到連接元件35。
增大傳動比一方面由安裝銷39和36的間距與導向桿34上的安裝銷 39和37的間距的比率造成,且另一方面由拉桿30和/或連接元件35在蓄力器3的加載程序期間的組合的相互圓周和直線運動造成。
聯接裝置4的元件可憑借所述元件在推出器單元1上的布置結構以如下方式移動:
安裝銷31和因而拉桿30的第一端可憑借其在導軌27中的安裝僅與推出器5的移動方向平行、特別是與活動家具部件53的移動方向平行地移動。
安裝銷38和因而連接元件35的第一端可憑借其在滑動式運動元件18上和因而有利地在導向輪廓19中的安裝僅與運動元件18或推出器5的移動方向平行、特別是與活動家具部件53的移動方向平行地移動。
安裝銷36和因而拉桿30的第二端可憑借其在導向桿34的第二端處的安裝僅在圍繞導向桿34的安裝銷39的旋轉中心的圓形路徑中移動。
連接元件35的安裝銷37和因而連接元件35的第二端可憑借其在導向桿34的中央區域中的安裝僅在圍繞導向桿34的安裝銷39的旋轉中心的圓形路徑中移動。
憑借上述設計,聯接裝置4可以以增大傳動比將用于拉伸蓄力器3的力從推出器5經由拉桿30和導向桿34傳遞到連接元件35并因而傳遞到蓄力器3,并且特別是聯接裝置4以減小傳動比將由推出器5施加的力傳遞到蓄力器3。這意味著用戶在將蓄力器3加載時必須施加比所述用戶在希望在不減小傳動的情況下將蓄力器3加載時或在沿方向P1直接拉動蓄力器3的端部17時必須施加的力小的力。
蓄力器3或螺旋彈簧10、11的加載程序的開始和結束分別在圖6和7中可視化。
蓄力器3的拉伸在抽屜3的關閉的情況下或在其關閉移動的部分距離上通過抽屜53的移動執行。推出器單元1的開始位置在圖6中示出,在所述開始位置推出器單元1準備好蓄力器3的拉伸并預期抽屜的關閉程序。
如果抽屜53由用戶例如從外部關閉,則推出器單元1沿方向M2朝帶動元件23移動。蓄力器3的加載程序隨著推出器5的定位螺釘22的接觸部21撞擊在帶動元件23上而開始。推出器5通過撞擊在帶動元件23上而 例如憑借抽屜53相對于基板2的慣性沿方向P1移動。
利用推出器5經由聯接裝置4與蓄力器3的聯接,蓄力器3的運動元件18同樣沿方向P1相對于基板2移位,并且螺旋彈簧10、11的第二端17沿方向P1移位,螺旋彈簧10、11因而伸長。
在蓄力器3的拉伸程序結束時,推出器5位于終端加載位置,如圖7所示。在蓄力器3的拉伸狀態下,推出器單元1位于鎖定狀態。
在鎖定狀態下,鎖定狀態由聯接裝置4的鎖定元件41和被構造為翻門的鎖定部件7決定,其中聯接裝置4的卸載移動由鎖定部件7阻擋。
蓄力器3的拉伸例如在用于抽屜53在力輔助下退回基礎家具結構51上的完全關閉位置的自動退回特征結構生效之前全部完成。自動退回特征結構不是推出器單元1的一部分,并且例如整合在導向裝置52中或部分拉出單元或完全拉出單元中。
力(不帶大小)被標示在圖10的圖表的Y軸上,而在蓄力器3的拉伸或卸載程序的過程中由推出器5覆蓋的距離(mm)被標示在X軸上,其中力曲線K1和K2的位置沿X軸以示例性方式可見,特別是沿X軸的位置I和II。X軸上的單位X這里對應于例如20mm。
曲線K2描繪了在蓄力器3的拉伸程序期間必須施加在推出器5上以便經由聯接裝置4加載蓄力器3的力的力曲線。曲線K1描繪了在卸載程序的過程中由蓄力器3在推出器5上施加的力的力曲線。
憑借聯接裝置4的預定桿組件,兩個角度α、β相互之間的比率和因而聯接裝置4的增大傳動比在蓄力器3的拉伸程序的過程中變化。兩個角度相互之間的比率的曲線或聯接裝置4的增大傳動比的曲線導致根據圖10的曲線K2。
從蓄力器3的拉伸位置I(K2)開始,推出器5在蓄力器3的拉伸程序的情況下沿方向P1移動到蓄力器3的終端拉伸位置II。這里,聯接裝置4的增大傳動比以這樣的方式變化:首先,抽屜53必須對推出器5施加更高的力以便加載蓄力器。在此狀態下,例如,增大傳動比大致是恒定的。例如,聯接裝置4還構造成使得聯接裝置4的增大傳動比在蓄力器的加載 程序結束時增大,并且加載蓄力器3所需的推出器5上的力減小。
安裝銷31在蓄力器3的拉伸程序和/或卸載程序中覆蓋約67mm的距離,該距離比覆蓋約39mm的安裝銷38的距離大。
從卸載位置III(K1)開始,在卸載程序中沿方向P2直接傳遞到推出器5的蓄力器3的力減小直至蓄力器3的卸載結束IV;相對較高的力級別下的力曲線與加載程序線性相關;因而不存在力的增大傳遞(K1,圖10)。
在蓄力器3已被拉伸之后,推出器5憑借抵靠在帶動元件23上而經由抽屜53的進一步的關閉移動相對于基板2沿方向P1移動。這里,推出器5的鎖閉構件24與拉桿30的安裝銷31之間的操作連接被解除。這通過導軌25與鎖閉構件24上的導銷24a之間的相互作用執行,其中鎖閉構件24通過導銷24a在導軌25中的導向而樞轉離開安裝銷31(圖8)。在此狀態下,推出器5與聯接裝置4分離并且特別是可通過自動退回特征結構沿方向P1一直移位,直至抽屜53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完全關閉,并且推出器5在根據圖3的基礎位置抵靠在觸發器6上。
在根據圖3的推出器單元1的基礎位置,用戶可以在不利用推出器功能的情況下或在不首先解除鎖定狀態的情況下沿打開方向M1手動拉動抽屜53。這里,推出器單元1的蓄力器3是未被致動的或加載的。
為了經由推出器單元1從所述抽屜53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被完全退回或關閉的位置推出抽屜53,用戶必須在沿方向M2從外部推動的同時作用在抽屜上。為此,推出器單元1具有所謂的觸摸-鎖閉功能,該功能了解可解鎖的鎖定狀態,因為在基礎家具結構51上關閉并退回的退回的抽屜53沿關閉方向M2移動。執行該關閉移動或沿方向M2向內推動抽屜53,直至達到止擋位置,該止擋位置與在抽屜53在關閉狀態下特別是經由抽屜前部55的內側與基礎家具結構51的前端側或側壁56之間的間距預先確定的前間隙相對應。前間隙典型地為數毫米,例如約1至10毫米。
因此,推出器單元1的解鎖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調節:抽屜53沿方向M2以數毫米或以前間隙的值最大限度的關閉移動足夠用于解鎖并因而可靠地預先確定抽屜53的在力輔助下的推出。
從根據圖3的基礎位置開始,推出器單元1連同抽屜53一起沿方向M2移動。由于定位螺釘22抵靠在帶動元件23上,所以推出器5沿方向P1相對于基板2移動,推出器5上的接觸部44因而壓靠在觸發器6上,因此沿方向P1推動該觸發器。觸發器6存在于基板2上以便能沿方向P1和P2以受限方式直線移位典型地數毫米或小于前間隙的尺寸。
觸發器6優選以這樣的方式直接聯接到被設計為翻板43的鎖定部件7:觸發器6沿方向P1的直線觸發移動使得翻板43進行圍繞樞轉軸線D的旋轉運動。為了使翻板43旋轉或樞轉,翻板43在下側具有以凸起方式向外彎曲或以向下方式突出并且以配合在直溝中的方式定位的直線凸臺,所述直溝相應地以凹陷方式形狀互補或凹陷在基板2中。
翻板43通過旋轉運動從鎖定位置釋放,翻板43由被構造為葉片彈簧49的彈簧部件驅促到所述鎖定位置。在推出器單元1的鎖定狀態下,位于鎖定位置的翻板43以蓄力器3保持在其加載狀態下這樣的方式阻擋導向桿34或桿附接件40。
導向桿34的阻擋通過翻板43的旋轉運動解除。桿附接件40抵靠在由扭簧60以這樣的方式偏置的鎖定元件41上:當移動經過翻板43時,鎖定元件41抵抗扭簧60的彈力而在桿附接件41上被向內推動。
從桿附接件40突出的鎖定元件41在翻板43下方與導向桿34的樞轉程序協同地移動,經過翻板43,并且不間斷地繼續由觸發器6觸發的翻板43圍繞樞轉軸線D的旋轉運動。由此,有利地擴大了翻板43脫離鎖定位置的旋轉角度。推出器單元1通過桿附接件40在翻板43下方并經過翻板43的運動可靠地解鎖并通過向外樞轉的鎖定元件41繼續。為此,有利地需要觸發器6沿方向P1的相對很小的直線觸發移動。隨后,翻板43通過葉片彈簧49驅促回到翻板43的鎖定位置。
當蓄力器3被拉伸時,以向外樞轉的方式存在于桿附接件40上的鎖定元件41再次抵靠在翻板43的前緣上。這里,鎖定元件41屈服于扭簧60的彈力,使得所述鎖定元件41在桿附接件40的周邊退回,使得導向桿34可經由桿附接件40樞轉經過翻板43。
在翻板43后方,鎖定元件41通過扭簧60的彈力再次向外樞轉。在拉伸程序之后,導向桿34經由突出的鎖定元件41被推靠在由葉片彈簧49以鎖定方式保持的翻板43上,蓄力器3因而處于鎖定狀態。
推出器單元1的翻板43或裝置58的旋轉運動通過以旋轉地固定在翻板43上的方式布置的同步桿61傳遞到有利地具有相同作用并且布置在抽屜53上的第二裝置62。
同步桿61有利地將鎖定部件7與存在于第二裝置62上的第二鎖定部件連接。這兩個鎖定部件因而就運動而言直接和/或同步地聯接。這代表與一個家具部件上的兩個推出器單元的觸發元件之間的連接反向的同步原理。
附圖標記清單:
1 推出器單元
2 基板
3 蓄力器
4 聯接裝置
5 推出器
6 觸發器
7 鎖定部件
8 前間隙調節組件
9 罩蓋構件
10 螺旋彈簧
11 螺旋彈簧
12 端部
13 固定底座
14 安裝部
15 設定部
16 操作部分
17 端部
18 運動元件
19 導向輪廓
20 直線導向器
21 接觸部
22 定位螺釘
23 帶動元件
24 鎖閉構件
24a 導銷
25 導軌
26 止擋元件
27 導軌
28 -
29 抵靠部
30 拉桿
31 安裝銷
32 保持部件
33 彈簧元件
34 導向桿
35 連接元件
36 安裝銷
37 安裝銷
38 安裝銷
39 安裝銷
40 桿附接件
41 鎖定元件
42 止擋元件
43 翻板
44 接觸部
45 殼體
46 操作部
47 壁部
48 壁
49 葉片彈簧
50 家具制品
51 基礎家具結構
52 導向裝置
53 抽屜
54 抽屜底部
55 抽屜前部
56 側壁
57 抽屜后壁
58 裝置
59 基礎結構側壁
60 扭簧
61 同步桿
62 裝置
63 直線導向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