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安全的意識也隨之提高,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洪災,很多地方都有防洪設備,通過防洪設備用來保證對該地區進行防洪。
但是現有的防洪設備固定不牢靠,在面對水壓過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漏水,從而降低了設備防洪的可靠性;不僅如此,在防洪設備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大功率的工作電源電路來保證設備的工作,同時還需要恒定的電流來驅動內部的電機,來保證驅動的可靠性,而由于工作電源電路往往會因為內部三極管的損耗,隨著電流增大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得工作電源電路輸出不穩定,降低了防洪設備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包括防洪門板和兩個分別設置在防洪門板兩側的立柱;
所述防洪門板的一側設有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包括驅動組件、傳動組件和固定組件,所述驅動組件通過傳動組件與固定組件傳動連接,所述防洪門板上設有導向槽,所述驅動組件和傳動組件均設置在導向槽的內部;
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豎直向上設置的驅動電機和兩根驅動桿,所述驅動電機通過兩根所述驅動桿與傳動組件傳動連接;
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導向槽內的傳動板和兩根分別設置在傳動板兩側的傳動桿,所述傳動桿的一端與傳動板鉸接,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與固定組件鉸接;
所述固定組件包括水平設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方設有若干抓地塊;
所述防洪門板的另一側設有若干壓力傳感器,所述防洪門板的內部設有工作電源模塊,所述工作電源模塊包括工作電源電路,所述工作電源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第三二極管、第四二極管、第一三極管、第二三極管和變壓器,所述變壓器的輸入回路的一端與第四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變壓器的輸入回路的另一端與第一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與第一二極管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的陽極通過第一電容與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的陽極通過第二電容與第三二極管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通過第一電阻與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通過第三電阻與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與第四二極管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與第二二極管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的陽極與第三二極管的陽極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保證傳動板在導向槽的內部可靠滑動,所述傳動板的兩側設有限位組件,所述導向槽的內部與限位組件對應的位置處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與限位組件匹配,所述限位組件包括外殼、限位彈簧和鋼珠,所述外殼設置在傳動板的內部,所述外殼的內部設有凹槽,所述鋼珠設置在凹槽的槽口,所述限位彈簧設置在凹槽的內部,所述鋼珠通過限位彈簧與凹槽的底部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保證防洪門板在兩個立柱之間可靠滑動,所述防洪門板上且靠近立柱的兩側均設有固定塊,所述立柱的內部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塊與固定槽匹配。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防洪門板在兩個立柱之間滑動的可靠性,所述固定塊的橫向截面為T形。
作為優選,三氟鋰電池具有電池容量大的特點,所述防洪門板的內部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為三氟鋰電池。
作為優選,為了增加設備的遠程監控能力,所述防洪門板的內部還設有無線通訊模塊,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包括藍牙。
作為優選,PLC具有功能可擴展的特點,從而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所述防洪門板的內部還設有中央控制模塊,所述中央控制模塊為PLC。
作為優選,直流電機的驅動能力強且噪聲低,所述驅動電機為直流電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通過傳動桿、固定板和防洪門板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固定原理,提高了防洪設備的牢固性,同時增加了若干抓地塊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洪設備的牢固性;不僅如此,在在工作電源電路中,采用了串聯穩壓器的原理,能夠保證在交流為100-200V范圍內,工作電源電路工作的穩定性,提高了防洪設備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限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工作電源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中:1.防洪門板,2.兩側的立柱,3.固定塊,4.固定機構,5.壓力傳感器,6.導向槽,7.傳動板,8.傳動桿,9.固定板,10.抓地塊,11.驅動電機,12.驅動桿,13.外殼,14.限位彈簧,15.鋼珠,R1.第一電阻,R2.第二電阻,R3.第三電阻,C1.第一電容,C2.第二電容,D1.第一二極管,D2.第二二極管,D3.第三二極管,D4.第四二極管,Q1.第一三極管,Q2.第二三極管,T1.變壓器。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圖5所示,一種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包括防洪門板1和兩個分別設置在防洪門板1兩側的立柱2;
所述防洪門板1的一側設有固定機構4,所述固定機構4包括驅動組件、傳動組件和固定組件,所述驅動組件通過傳動組件與固定組件傳動連接,所述防洪門板1上設有導向槽6,所述驅動組件和傳動組件均設置在導向槽6的內部;
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豎直向上設置的驅動電機11和兩根驅動桿12,所述驅動電機11通過兩根所述驅動桿12與傳動組件傳動連接;
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導向槽6內的傳動板7和兩根分別設置在傳動板7兩側的傳動桿8,所述傳動桿8的一端與傳動板7鉸接,所述傳動桿8的另一端與固定組件鉸接;
所述固定組件包括水平設置的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下方設有若干抓地塊10;
所述防洪門板1的另一側設有若干壓力傳感器5,所述防洪門板1的內部設有工作電源模塊,所述工作電源模塊包括工作電源電路,所述工作電源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第四二極管D4、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和變壓器T1,所述變壓器T1的輸入回路的一端與第四二極管D4的陽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1的輸入回路的另一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通過第一電容C1與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通過第二電容C2與第三二極管D3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通過第一電阻R1與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通過第三電阻R3與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與第四二極管D4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與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D2的陽極與第三二極管D3的陽極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保證傳動板7在導向槽6的內部可靠滑動,所述傳動板7的兩側設有限位組件,所述導向槽6的內部與限位組件對應的位置處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與限位組件匹配,所述限位組件包括外殼13、限位彈簧14和鋼珠15,所述外殼13設置在傳動板7的內部,所述外殼13的內部設有凹槽,所述鋼珠15設置在凹槽的槽口,所述限位彈簧14設置在凹槽的內部,所述鋼珠15通過限位彈簧14與凹槽的底部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保證防洪門板1在兩個立柱2之間可靠滑動,所述防洪門板1上且靠近立柱2的兩側均設有固定塊3,所述立柱2的內部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塊3與固定槽匹配。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防洪門板1在兩個立柱2之間滑動的可靠性,所述固定塊3的橫向截面為T形。
作為優選,三氟鋰電池具有電池容量大的特點,從而提高了設備的可持續工作能力,所述防洪門板1的內部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為三氟鋰電池。
作為優選,為了增加設備的遠程監控能力,所述防洪門板1的內部還設有無線通訊模塊,所述無線通訊模塊包括藍牙。
作為優選,PLC具有功能可擴展的特點,從而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所述防洪門板1的內部還設有中央控制模塊,所述中央控制模塊為PLC。
作為優選,直流電機的驅動能力強且噪聲低,所述驅動電機11為直流電機。
該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時,通過各壓力傳感器5來確定水位,從而來關閉防洪門板1。關閉防洪門板1以后,驅動電機11通過兩根驅動桿12牽引傳動板7移動,使得傳動板7在導向槽6的內部上下移動,通過牽引傳動桿8將固定板9移動到指定位置,使傳動桿8、固定板9和防洪門板1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固定原理,提高防洪設備的牢固性,同時增加了若干抓地塊10,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洪設備的牢固性。
該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中,工作電源模塊,用來保證防洪設備的可靠工作。其中,在工作電源電路中,采用了串聯穩壓器的原理,在負載不變的情況下,即使輸入電壓發生變化,而驅動電流不變,這樣不僅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在三極管和電阻上的損耗,而且可以防止間歇振蕩,在交流為100-200V范圍內,工作電源電路都能連續正常工作,從而提高了工作電源電路工作的穩定性,提高了防洪設備的可靠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用于防洪工程的防洪設備,通過傳動桿8、固定板9和防洪門板1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固定原理,提高了防洪設備的牢固性,同時增加了若干抓地塊10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洪設備的牢固性;不僅如此,在在工作電源電路中,采用了串聯穩壓器的原理,能夠保證在交流為100-200V范圍內,工作電源電路工作的穩定性,提高了防洪設備的可靠性。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