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具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具有密封嘴的蒸泡兩用茶壺。
背景技術:
中國人在世界上是最早飲用茶的,唐宋人喝茶多為煎茶、點茶,到明末時人們逐漸改煮茶為泡茶,用沸水直接沖泡。至清代,飲茶盛況空前,不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茶,而且辦事、送禮、議事、慶典也離不開茶。而近代,茶已滲透到中國每個階層生活的每個角落,飲茶已成了中國人民老少咸宜、男女皆愛的舉國之飲,而這種沖泡的方式也延用至今。從古至今,茶葉養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在熟悉茶性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茶葉后,正確的沖泡方法不僅能生津解渴,消食祛痰,還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可是泡茶講究水質、水溫器皿、浸泡時間等,許多人由于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不能享受到好茶的滋味。
現有的茶壺基本分為蒸茶茶壺和泡茶茶壺,二者使用方式不同,前者通過水蒸氣對茶葉進行蒸煮,獲得茶汁;后者直接通過熱水對茶葉進行浸泡獲得茶汁。不同的使用者青睞不同的飲茶方式,如果想要增加飲茶的豐富性,就需要配備至少兩種茶壺,以獲得不同的茶汁。這就提高了使用者的費用成本,且過多的茶具需要空間進行存放,造成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具有密封嘴的蒸泡兩用茶壺,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蒸茶和泡茶需要準備兩個茶壺帶來的成本提高、存放不便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具有密封嘴的蒸泡兩用茶壺,包括茶壺本體和設于所述茶壺本體上方的茶壺蓋;所述茶壺本體外側設置有茶壺嘴和茶壺把;
所述茶壺本體的壺壁內側中部設置有一圈承接卡槽,所述承接卡槽上卡設有分隔架;
所述分隔架包括一圓柱形的分隔體,所述分隔體的下端連接有一環形的橫向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承接卡槽配合的卡接頭,所述卡接頭卡合于所述承接卡槽內;
所述茶壺本體內部位于所述分隔板下方的部分形成煮水腔,所述茶壺本體內部位于所述分隔體內的部分形成蒸煮腔,所述茶壺本體內部位于所述分隔體外、所述分隔板上方的部分形成積水腔,所述蒸煮腔和積水腔位于所述煮水腔的上方;所述積水腔環繞在所述蒸煮腔的外側;
所述蒸煮腔與所述煮水腔連通,所述積水腔通過出水口與所述茶壺嘴連通;
所述茶壺嘴內部為上端開口大、下端開口小的喇叭形,所述茶壺嘴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壺嘴過濾網,所述茶壺嘴的下端開口與所述出水口連通,所述茶壺嘴的下端內部容置有密封球,所述密封球的直徑大于所述茶壺嘴的下端開口的直徑、小于所述茶壺嘴的上端開口的直徑;
所述蒸煮腔和積水腔的上端開口;
所述茶壺本體的壺底內側設置有與所述分隔體同內徑的圓柱形固定件;
所述茶壺蓋的內側具有導流面,所述導流面的邊緣與所述積水腔的開口外緣對齊;
所述分隔體和固定件內設置有相同的內螺紋,所述分隔體或固定件內螺合有容置盒,所述容置盒的上下兩端為網狀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面包括頂部的弧面段和下部的與所述弧面段連接的直面段。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面上設置有若干導流條。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條位于所述直面段上。
進一步地,所述承接卡槽和卡接頭的截面為倒梯形。
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盒具有圓柱形的側壁,所述側壁的下端設有網狀的底面;
所述側壁的上端蓋設有網狀的頂面,所述頂面與所述側壁卡合在一起;
所述頂面上端設置有旋轉握持部。
進一步地,所述茶壺蓋的頂部設置有壺蓋握持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的具有密封嘴的蒸泡兩用茶壺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將分隔架卡合在承接卡槽內,容置盒設置于分隔架內時,可作為蒸茶茶壺使用,蒸煮用水與蒸出的茶汁完全分離,蒸出的茶汁內的水為蒸餾水,完全無雜質,無雜味,又可以從茶葉中吸收到各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既健康又環保,在品茗的樂趣中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煮水腔位于下方,積水腔位于上方,在向茶杯倒茶時僅僅會將積水腔內的茶汁倒出,而煮水腔內的蒸煮用水不會被倒出。將分隔架取出,容置盒設置于固定件內時,可作為泡茶茶壺使用,使用方便,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本發明的使用方法與傳統茶壺沒有明顯區別,方便使用者操作;茶壺嘴內設置密封球,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提高加熱速度,當壺內氣壓過高時,密封球會被抬起進行泄壓,保證安全性,在倒茶時,密封球會被茶汁推出至壺嘴過濾網處,不會影響茶汁的流動。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茶壺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
1、茶壺本體;2、茶壺蓋;3、茶壺嘴;4、茶壺把;5、壺蓋握持部;6、煮水腔;7、蒸煮腔;8、積水腔;9、導流面;10、弧面段;11、直面段;12、導流條;13、容置盒;14、側壁;15、底面;16、頂面;17、旋轉握持部;18、壺壁;19、承接卡槽;20、分隔體;21、分隔板;22、卡接頭;23、壺底;24、固定件;25、出水口;26、壺嘴過濾網;27、密封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具有密封嘴的蒸泡兩用茶壺,包括茶壺本體1和設于所述茶壺本體1上方的茶壺蓋2;所述茶壺本體1外側設置有茶壺嘴3和茶壺把4。所述茶壺蓋2的頂部設置有壺蓋握持部5。從外部來看,本實施例與傳統茶壺沒有明顯差別。
所述茶壺本體1的壺壁18內側中部設置有一圈承接卡槽19,所述承接卡槽19上卡設有分隔架;所述分隔架包括一圓柱形的分隔體20,所述分隔體20的下端連接有一環形的橫向的分隔板21,所述分隔板21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承接卡槽19配合的卡接頭22,所述卡接頭22卡合于所述承接卡槽內19。本實施例中,所述承接卡槽19和卡接頭22的截面為倒梯形。
所述茶壺本體1內部位于所述分隔板21下方的部分形成煮水腔6,煮水腔6用來盛裝蒸煮用水;所述茶壺本體1內部位于所述分隔體20內的部分形成蒸煮腔,所述茶壺本體1內部位于所述分隔體20外、所述分隔板21上方的部分形成積水腔8,所述蒸煮腔7和積水腔8位于所述煮水腔6的上方,積水腔8用來承接蒸煮得到的茶汁;所述積水腔8環繞在所述蒸煮腔7的外側,是為了方便承接從茶壺蓋2流下的茶汁。
所述蒸煮腔7與所述煮水腔6連通,所述積水腔8通過出水口25與所述茶壺嘴3連通。所述茶壺嘴3內部為上端開口大、下端開口小的喇叭形,所述茶壺嘴3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壺嘴過濾網26,所述茶壺嘴3的下端開口與所述出水口25連通,所述茶壺嘴3的下端內部容置有密封球27,所述密封球27的直徑大于所述茶壺嘴3的下端開口的直徑、小于所述茶壺嘴3的上端開口的直徑。茶壺嘴3內設置密封球27,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在加熱時,當壺內氣壓較底時,密封球27位于茶壺嘴3的底部,將茶壺嘴3密封,提高加熱速度,當壺內氣壓較高時,密封球27會被抬起進行泄壓,保證安全性;在倒茶時,密封球27會被茶汁推出至壺嘴過濾網26處,壺嘴過濾網26將密封球27攔住,同時又不會影響茶汁的流動。所述蒸煮腔7和積水腔8的上端開口。所述茶壺本體1的壺底23內側設置有與所述分隔體20同內徑的圓柱形固定件24。
參見圖2,所述茶壺蓋2的內側具有導流面9,所述導流面9的邊緣與所述積水腔8的開口外緣對齊;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面9包括頂部的弧面段10和下部的與所述弧面段10連接的直面段11,弧面段10方便水滴向四周滑落,然后直面段11方便水滴快速下滑。為了進一步提高水滴的下滑速度,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面9上設置有若干導流條12,所述導流條12位于所述直面段11上。
所述分隔體20和固定件24內設置有相同的內螺紋,所述分隔體20或固定件24內螺合有容置盒13,所述容置盒13的上下兩端為網狀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容置盒13具有圓柱形的側壁14,所述側壁14的下端設有網狀的底面15;所述側壁14的上端蓋設有網狀的頂面16,所述頂面16與所述側壁14卡合在一起;所述頂面16上端設置有旋轉握持部17。容置盒13用于盛裝茶葉,使用者可通過握持旋轉握持部17來將容置盒13旋入分隔體20或固定件24內合適位置。
本實施例使用時,如作為蒸茶茶壺使用,將分隔架卡合在承接卡槽19內;取下容置盒13的頂面16,將茶葉裝入到容置盒13內,然后將容置盒13的頂面16卡合到側壁14上;將蒸煮用水從蒸煮腔7的開口倒入,使蒸煮用水容置于煮水腔6內;然后握持容置盒13的旋轉握持部17,將裝好茶葉的容置盒13旋入到蒸煮腔7內;蓋上茶壺蓋2,將本實施例放置于加熱裝置上開始加熱;在加熱過程中,煮水腔6內的蒸煮用水受熱后變為水蒸氣向上發散,經蒸煮腔7內的容置盒13后到達茶壺蓋2下方,水蒸氣在經過容置盒13時對容置盒13內的茶葉進行蒸煮,帶走茶葉的礦物質等有益物質;水蒸氣到達茶壺蓋2的導流面9時受冷凝結為水滴,水滴逐漸積聚后沿導流面9下滑,匯聚到積水腔8內。當需要飲用時,只需如常規倒茶方式,將茶汁倒出即可。由于煮水腔6位于下方,積水腔8位于上方,在向茶杯倒茶時僅僅會將積水腔8內的茶汁倒出,而煮水腔6內的蒸煮用水不會被倒出;同時,在持續加熱過程中,積水腔8內的茶汁可獲得煮水腔6傳來的熱量,保持茶汁的溫度。
如作為泡茶茶壺使用,則將分隔架取出,將裝好茶葉的容置盒13旋入固定件24內,然后將蒸煮用水倒入茶壺本體1內,蓋上茶壺蓋2,將本實施例放置于加熱裝置上開始加熱,即可獲得茶汁;或者直接向茶壺本體1內倒入熱水,浸泡獲得茶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