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磁加熱水壺。
背景技術:
電磁加熱水壺一般包括一個加熱底座和放置在加熱底座上(內)的容器,利用勵磁線圈對容器進行電磁式的加熱。目前,加熱底座內部的結構較為復雜,需要較多零部件的配合才能固定住勵磁線圈,對于加熱底座的裝配非常不利。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磁加熱水壺,其結構簡單、裝配方便。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磁加熱水壺,包括容器以及為容器加熱的加熱底座,所述加熱底座包括外殼,外殼內設有線盤架、散熱風扇、電路模塊和溫度傳感器,線盤架內設有勵磁線圈,外殼頂端的開口接有支撐盤,所述支撐盤設有至少一個凸起部,所述線盤架與支撐盤固定連接并位于支撐盤下方,所述電路模塊定位在線盤架下方并電性連接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由下至上穿出支撐盤,所述支撐盤位于加熱底座的頂端并支撐所述容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器包括壺身以及連接在壺身底端的五金底盤,所述壺身底部的外壁環繞設置有環形套,所述環形套將五金底盤的外緣包裹在內并與五金底盤定位連接,所述支撐盤與所述環形套活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盤還包括位于四周的支撐臺,所述凸起部被支撐臺環繞在內并相對于支撐臺向上凸起從而形成凸臺,所述凸臺由下至上穿過所述環形套底部的開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盤還包括位于四周的支撐臺,所述凸起部在支撐盤表面呈環形布置從而在凸起部的環繞范圍內形成凹座,所述環形套一端抵接支撐臺,另一端包裹所述凸起部,所述環形套底部的開口位于所述凹座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五金底盤包括位于底部的導熱面和在導熱面外周形成的第一凹腔以及位于導熱面與第一凹腔之間的第二凹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環形套具有直接或間接承托底壁的承托部,環形套內設有定位部件并通過所述定位部件連接所述五金底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至少一個限位筋和至少一個扣角,所述限位筋的一端連接環形套內壁,另一端抵接五金底盤外端部,所述扣角連接環形套內壁并與限位筋交錯布置,所述扣角扣接所述五金底盤外圍的頂端面,所述承托部與底壁之間設有軟膠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盤架與支撐盤通過定位螺栓連接固定,所述支撐盤底端面的周邊設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所述線盤架的周邊設置有向上延伸并與定位柱一一對應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定位孔中,所述定位螺栓由下至上穿過定位孔并螺接在定位柱內的螺紋孔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器配有容器蓋,所述容器蓋底部可拆裝地連接濾網籃,所述濾網籃懸置在容器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器配有手柄。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容器放置在支撐盤表面后由勵磁線圈直接加熱,由于勵磁線圈安裝在線盤架上,而線盤架連接固定支撐盤,因此勵磁線圈能夠簡單、牢固地定位在加熱底座內,提高了加熱底座內部零配件裝配的便利程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3是圖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示意圖;
圖5是容器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環形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加熱底座的分解示意圖;
圖8是電磁加熱水壺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電磁加熱水壺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0是圖9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的電磁加熱水壺,包括容器以及為容器加熱的加熱底座。
加熱底座具有一筒狀的外殼3,外殼3內裝配設有線盤架42、散熱風扇6、電路模塊44和溫度傳感器43,勵磁線圈41纏繞設置在線盤架42內。外殼3頂端的開口接有支撐盤31,用于支撐和定位容器,支撐盤31的結構會在之后描述。線盤架42與支撐盤31固定連接并位于支撐盤31下方,勵磁線圈41通過切割磁感線的方式對支撐盤31上的容器進行加熱。
所述的電路模塊44一般來說為PCB電路板,其定位在線盤架42下方并電性連接溫度傳感器43。具體來說外殼3的底部開口接有一底蓋33,PCB電路板通過螺絲固接在底蓋33上表面。
所述的溫度傳感器43由下至上穿出支撐盤31,其穿出的部分能抵接容器底端,以檢測容器溫度,從而進行自動停止等自動控制。
參考圖1至圖3,實施例中,支撐盤31位于加熱底座的頂端并支撐容器,即支撐盤31的上表面不低于外殼3頂端面,并且不低于加熱底座任意組成部分的頂端,容器用于導熱及容納液體的部分均在加熱底座的上方。
容器包括玻璃材質制成的壺身2以及連接在壺身2底端的五金底盤21,五金底盤21位于勵磁線圈41的正上方。壺身2底部的外壁環繞設置有環狀的環形套22,該環形套22高于五金底盤21,并且將五金底盤21的外緣全部包裹在內,人體以及外物不會直接觸碰五金底盤21,熱量也不容易從五金底盤21從側方向傳遞出來,起到隔熱及保護的作用。所述的環形套22與五金底盤21定位連接。
實施例中,支撐盤31的上表面支撐環形套22,而支撐盤31是與五金底盤21不接觸,那么,五金底盤21的熱量不會直接傳遞至支撐盤31,對支撐盤31以及加熱底座的影響非常輕微。
參考圖2、圖3和圖5以及圖6,支撐盤31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位于四周的支撐臺311以及在中間的凸起部312,凸起部312相對于支撐臺311向上凸出從而形成一個圓形的凸臺315。其中,支撐臺311與凸臺315之間設有過渡的斜面,便于排出容器底部的滴水,從而進一步保證支撐盤31的上表面正常工作。環形套22底端具有略向下凸起的支撐點221并利用支撐點抵接支撐臺311上表面。凸臺315具有一定高度,其能夠由下至上穿過上述的開口225,且至少不低于開口225的頂端面,該凸臺315是用于對環形套22進行徑向限位,為此,凸臺315的外徑略小于開口225的孔徑,即凸臺315側壁與開口225孔壁之間僅具有較小的空隙,從而凸臺315僅能在徑向移動很小的段距離,但是并不影響環形套22由上至下的放在凸臺315四周。
參考圖3和圖4,所述的五金底盤21包括位于底部的導熱面213以及在導熱面213外周形成的第一凹腔211。導熱面213為平面片狀,占據五金底盤21的大部分面積,位于勵磁線圈41正上方,主要用作電磁導熱。第一凹腔211由同心設置的第一內壁214、第二內壁215以及在底部連接第一內壁214、第二內壁215的底壁216圍成,第二內壁215比第一內壁214更靠近導熱面213。壺身可以是玻璃壺身、陶瓷壺身、塑膠壺身、五金壺身等,實施例中優選為玻璃壺身,玻璃壺身2的底端通過粘膠的方式安裝并固定在第一凹腔211內。
所述環形套22 的承托部,用于直接或間接承托第一凹腔211的底壁216。直接承托即承托部與底壁216直接接觸以產生支撐,而間接承托即承托部與底部之間還具有介質,譬如固態介質以將兩者隔開。
參考圖3和圖6,環形套22內還設有限制且定位第一內壁214的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至少一個限位筋223,各限位筋223呈徑向布置,其一端連接環形套22內壁,另一端抵接五金底盤21的第一內壁214,限制第一內壁214的徑向自由度。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還包括至少一個扣角222,用于限制第一內壁214的軸向自由度。各扣角222連接環形套22內壁并與限位筋223交錯布置,這些扣角222位于第一內壁214的上方且其下端面扣接第一內壁214的頂端面。此時,為了保證第一內壁214的頂端面能夠抵住扣角222,在承托部與底壁216之間設有軟膠圈24,其具有彈性,當五金底盤21向下壓軟膠圈24后會引起軟膠圈24壓縮,從而第一內壁214放于扣角222下方,之后撤去五金底盤21的下壓力,軟膠圈24的彈性回復力即將第一內壁214向上頂至扣角222處。
為了隔開導熱面213與第一凹腔211的熱量傳遞,從而減少對玻璃壺身2與第一凹腔211粘膠處的損壞,五金底盤21還設有第二凹腔212,第二凹腔212位于導熱面213與第一凹腔211之間,開口向下,由此第一凹腔211與第二凹腔212構成一橫置的“S”型,該形狀可以通過彎折或者滾壓成型。相對于導熱面213直接連接至第一凹腔211的方式來說,由于具有第一凹腔211,導熱面213至第一凹腔211具有金屬材質的距離增加,熱量傳遞存在損失,為此,第一凹腔211的溫度有所降低。
上述的第二凹腔212由第二內壁215、與第二內壁215同心的第三內壁217以及在頂部連接第二內壁215、第三內壁217的頂壁218圍成,也即第一凹腔211和第二凹腔212共用第二內壁215,第三內壁217的底端連接導熱面213。導熱面213的底端面與凸臺315的頂端面存在一定間隙,從而減少對支撐盤31的熱輻射,在其他實施例中,支撐盤31采用類似微晶板材料,導熱面213的底端面與凸臺315的頂端面也可以直接接觸,從而提高熱效率。
實施例中,參考圖7,線盤架42與支撐盤31通過定位螺栓5連接固定。具體來說,支撐盤31底端面的周邊設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定位柱313,定位柱313為空心,內部為內螺紋孔,線盤架42的周邊設置有向上延伸并與定位柱313一一對應的定位孔421,定位柱313插入定位孔421中,定位柱313外壁與定位孔421內壁貼合,所述的定位螺栓5由下至上穿過定位孔421并螺接在定位柱313內的螺紋孔中。
參考圖2和圖7,散熱風扇6固定在外殼3的側壁上或底部,位于勵磁線圈41的下方,外殼3的側壁或底蓋33上設有若干散熱孔32,正對散熱孔32正對散熱風扇6的出風口,主要用于散熱和電路保護。
實施例中,參考圖2,容器還配有容器蓋1和手柄23,容器蓋1底部可拆裝地連接濾網籃13,濾網籃13懸置在容器內。通過添置的濾網籃13,在濾網籃13可以放置茶葉、養生食材等進行沖泡。
加熱底座還配備一套電路控制裝置7。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安裝在外殼3側壁的控制旋鈕71、與控制旋鈕71電性連接的主控電路盒72,主控電路盒72位于外殼3內部,一顯示屏8電性連接主控電路盒并安裝在控制旋鈕上,由內至外伸出外殼3。
參考圖8至圖10的第二實施例中區別上述的實施例在于:支撐盤31上的凸起部312在支撐盤31表面呈環形布置,從而在凸起部312的環繞范圍內形成凹座314,環形套22沿側壁224向底端延伸形成具有凸出的支撐環227,環形套22內側設有限位槽226,所述限位槽226包裹所述凸起部312并活動配合,對容器進行徑向定位,并使五金底板21的導熱面213位于所述凹座314內,其中,支撐環227具有一定高度,通過支撐環227抵接所述支持盤四周的支撐臺311,使得導熱面213不接觸凹座314的上端面。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