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日用陶瓷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陶瓷公道杯。
背景技術:
泡茶是中國人的發明,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拐點,帶動了茶具、茶道、茶藝、茶文化的發展,現有的泡茶采用蓋碗或茶壺沖泡后倒至公道杯,傳統的公道杯的頂端開放,因而茶湯散熱快,保溫效果差,往往公道杯內的茶湯還沒倒完就已經涼了,致使引用的口感較差,此外公道杯本身防燙效果差,分茶湯過程中容易燙手。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保溫效果好、防燙的陶瓷公道杯。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陶瓷公道杯,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體、可拆卸放置于基體上方的容器和開啟裝置,所述基體上設有兩根對稱的支架和承托板,所述容器的底部呈錐狀、底部中心開有出水孔,容器上端開口設有蓋子,所述開啟裝置包括設有引水槽的桿件、固定于桿件引水槽內的頂針、固定于桿件一端的把手、固定于桿件上的轉軸和設置于容器底部內的直徑大于出水孔的圓球,所述頂針位于容器出水孔正下方,所述桿件與把手相反的一端設有與飲水槽連通的出水口,桿件從把手一端往出水口一端向下傾斜,所述承托板設置于桿件的把手與頂針之間,所述轉軸可旋轉的設置于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開啟裝置還包括固定于桿件上的盛水斗,該盛水斗位于容器底部下方,盛水斗底部開口與桿件的飲水槽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容器底部的出水孔內側設有硅膠圈。
進一步的,所述基體上方設有兩根支腿和固定于支腿上的圓環形的放置部,所述容器底部擱置于放置部內。
進一步的,所述圓球為不銹鋼材質。
進一步的,所述基體和容器為陶瓷材質。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陶瓷公道杯有益效果如下:將茶湯倒入帶蓋的容器內,茶湯與空氣不接觸,保溫效果良好,增加茶湯的保存時間,提升了茶湯的口感,分配茶湯的過程中只需向上撥動把手,操作簡便,人手不需要與容器接觸,不會燙手,拆洗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陶瓷公道杯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陶瓷公道杯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陶瓷公道杯,包括基體1、可拆卸放置于基體1上方的容器2和開啟裝置3,基體1和容器2為陶瓷材質。
基體1上方設有兩根對稱的支架11、承托板12、兩根支腿13和固定于支腿13上的圓環形的放置部14。
容器2的底部呈錐狀、底部中心開有出水孔21,出水孔21內側設有硅膠圈22,容器2上端開口設有蓋子23,容器2底部擱置于放置部14內。
開啟裝置3包括設有引水槽311的桿件31、固定于桿件31引水槽311內的頂針32、固定于桿件31一端的把手33、固定于桿件31上的轉軸34、設置于容器2底部內的直徑大于出水孔21的圓球35和固定于桿件31上的盛水斗36,頂針32位于容器2出水孔21正下方,桿件31與把手33相反的一端設有與飲水槽311連通的出水口312,桿件31從把手33一端往出水口312一端向下傾斜,承托板12設置于桿件31的把手33與頂針32之間,桿件31平時擱置于承托板12上,轉軸34可旋轉的設置于支架11上,圓球35為不銹鋼材質,盛水斗36位于容器2底部下方,盛水斗36底部開口與桿件31的飲水槽311連通。
實用新型所述的陶瓷公道杯的使用方法如下:打開蓋子23將茶湯添加入容器2內,蓋上蓋子23,圓球35密封住容器2底部的出水孔21,此時茶湯與空氣相對隔絕,保溫效果較好;向上撥動把手33,桿件31繞著轉軸34向上旋轉,帶動頂針32穿過容器2底部的出水孔21并頂起圓球35,茶湯落入盛水斗36并進入引水槽311內,最后從出水口312進入杯子,拆洗時容器2可以單獨取出進行清洗。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